转自 | 高端装备制造以及新材料
来源 | 浙商证券机械国防研究团队
分析师 | 邱世梁/王华君/王洁若
原标题:浙商机械国防 邱世梁|王华君【中国卫星】卫星制造核心央企,受益商业航天快速发展海南商业发射场1号工位吊装训练,图源/海南政府网(图文无关)▍投资要点
1. 卫星制造核心央企,受益商业航天景气上行,公司有望快速发展
公司是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下属核心上市公司,主营宇航制造(包含卫星制造及宇航部组件制造,预计2024-2026同比增长7%/12%/10%),卫星应用(包含卫星应用设备制造及服务,预计2024-2026同比增长4%/8%/10%);2024H1受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业绩有所下滑,实现营收10亿元,同比下降57%;归母净利润850万元,同比下降94%。后期有望随行业及订单恢复,公司有序安排产能,逐步兑现业绩。
公司核心优势:(1)背靠航天五院(第一任院长为钱学森,是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我国航天核心骨干院所),股东背景雄厚;(2)技术实力强,国内领先;(3)品牌知名度高,参与研制服务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长期有望受益于行业上行,公司作为核心标的之一同步实现快速增长。
2. 建立新一代低轨卫星网络刻不容缓,卫星制造行业有望优先受益
美国引领技术和市场发展,截至2024年6月1日,SpaceX公司已进行170次发射,累计发射低轨卫星6551颗;英国、俄罗斯、加拿大等也均提出低轨卫星组网计划;我国起步晚发展快,2023年我国实现火箭发射67次,位居世界第二;2024年计划发射约100次;我国2023年累计发射卫星270颗,其中137颗是商业卫星,2024计划发射近400颗。我国低轨通信卫星组网由国家队“星网集团”规划拟发射超1.2万颗卫星,以及上海垣信G60“千帆星座”拟计划发射超1万颗卫星,共同推进我国低轨组网建设。2024年8月,千帆星座在太原“一箭18星”首发成功,中国星链首次闪耀太空,未来行业发射布局有望加速,优先利好上游卫星制造核心企业。
卫星制造市场百花齐放:卫星制造市场主要由航天五院为核心,研究院所及地方央国企(长光卫星等)、技术领先的民企(银河航天等)共同构成,中国卫星是五院核心上市公司,后期有望随行业发展获得订单快速增长。
行业核心驱动:(一)十四五+新基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发展;(二)国防安全刻不容缓,建立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网络;(三)轨道和频谱资源有限,抢占先机先到先得;(四)发射能力提升+发射成本降低助推行业发展。
3.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1.7/2.1/2.7亿元,同比增长9%/22%/28%, PE为143/117/92倍,PB3.8/3.6/3.5,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4. 风险提示: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市场竞争等风险。
▍投资案件
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1.7/2.1/2.7亿元,同比增长9%/22%/28%, PE143/117/92倍,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1)我国加速建设低轨卫星互联网:我国年火箭发射次数逐年增多,2023年共发射火箭67次,第三次刷新年度发射数量纪录,其中一箭多星纪录在几天内两度被刷新:6月7日,力箭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一箭26星,8天过后,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发射一箭41星。目前,我国已经确定建设2个大型低轨星座,并均计划于年内开始部署,根据国际对频率和轨道的划分规则,未来10年内我国要完成2万颗以上低轨卫星发射任务。2)卫星制造及火箭发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里,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经过多次迭代优化,小卫星生产效率提高40%,单星周期缩短80%以上,生产线已具备年产240颗1吨以下小卫星的批产配置能力;2023年年底,在海南文昌建起了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为适应日益增长的卫星组网需求,发射中心两个工位均按照每年发射16次设计,形成发射能力后将会大幅提高发射效率。我们认为:公司核心优势:(1)背靠航天五院(第一任院长为钱学森,是我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我国航天核心骨干院所),股东背景雄厚;(2)技术实力强,国内领先;(3)品牌知名度高,参与研制服务多个国家级重大项目,公司作为行业核心标的之一有望从卫星行业发展中获得订单实现业绩快速增长,未来长期有望同步受益于国企改革、资产注入等值得期待。▍报告正文
全球航天科技龙头,五院控股核心上市公司之一
中国卫星为航天科技龙头企业,技术先进引领商业航天发展。作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控股的核心上市公司之一,中国卫星聚焦主责主业,具有天地一体化设计、研制、集成和运营能力,主营业务为宇航制造、卫星应用两大业务,聚焦于卫星通导遥一体化产业发展,形成了航天东方红、北京恒星、深圳东方红等一系列知名品牌。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卫星及卫星应用装备制造等方面拥有较为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同时具备关键系统、核心部组件与产品的研制交付能力以及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信息/数据服务能力。公司业务涉及领域广泛,产品具备核心优势技术能力。公司宇航制造业务涉及光学遥感、电磁与微波遥感、通信、科学与技术试验等领域,可为航天器提供星上导航接收机、空间太阳电池片、星上电子通信设备等产品,产品质量稳定、性能可靠;卫星应用业务主要包括卫星通导遥终端产品制造、大型地面应用系统集成、无人机系统集成、卫星综合运营服务、信息系统及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等领域,打造了 Anovo 卫星通信系统、北斗三代宇航级芯片、高通量机载卫星通信终端、北斗导航终端、信息链终端、遥感卫星地面站、民航机载追踪监视设备等一批具备竞争优势的核心产品,具备设计、建设和运营大型地面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力。
公司共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11家,主要包括:航天东方红、航天恒星科技、天津恒电、深圳东方红、星地恒通、航天恒星空间技术、广东航宇等,其中航天东方红主营业务为宇航制造,航天恒星科技主营业务为卫星应用。1.2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核心上市平台,背靠股东实力雄厚中国卫星前身为中国泛旅,于1997年成立并于同年上市;2002年,中国旅游商贸服务总公司将其所持有中国泛旅53.95%股权中的51%股权转让给北京航天卫星应用总公司(简称“航卫总”),同年公司名称由“中国泛旅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天地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同时变更了经营范围,变更后的主营业务为卫星及相关产品的研制、航天技术应用及相关产品的研制及服务;2003年至2006年,航卫总将持有的公司51%股权转让及划转给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航天五院”),航天五院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资委,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拥有全资、控股子公司11家,参股公司5家,主要控股二级子公司有航天东方红、广东航宇、航天恒星科技、航天恒星空间技术、星地恒通和天津恒电等。公司的实控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航天五院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68年2月20日,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5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其产品研制基地,是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研究院已抓总研制并成功发射了470余颗航天器,实现280余颗航天器在轨运行。研究院聚焦卫星应用、智能装备、空间生物三大优势业务板块,打造了中国卫星、康拓红外、航天生物三大业务发展主体平台,形成了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重点区域为主的区域布局。公司背靠研究院,未来有望实现更多技术及资源倾斜。1.3 短期业绩承压,长期看好行业发展及公司竞争力公司2024H1营收及归母净利润均有所下滑,由于行业特点,公司客户比较集中,受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需求计划调整延迟、部分产品升级换代等因素影响,公司手持订单和新签订单均有减少,公司半年度按时点交付或按履约进度节点验收的项目较少,行业政策调整导致利润空间压缩。公司2021-2023年ROE分别为3.9%/4.6%/2.5%,ROA2.7%/2.2%/1.0%。公司2024H1ROE及ROA有所下降;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相较于2023年下滑趋势减缓。公司2024H1销售毛利率21.0%,同比增长5.08pct。主要系营业成本与收入变动相匹配,公司营业成本相应减少。公司2021-2023年三费水平平稳,2024H1管理费用率大幅增长,达17.8%。
卫星互联网行业:天地一体万物互联,星链组网蓝海市场
卫星是环绕一颗行星按闭合轨道做周期性运行的天体。卫星作为空间信息系统的基础,广泛应用在国防军事和国民社会各领域 , 对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普遍受到各国重视。卫星应用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已进入产业化、系统化、规模化高速发展阶段。② 遥感卫星:采集多种地球图像数据,应用领域迅速拓展遥感卫星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和遥感设备,对地球进行同步观测的卫星。遥感卫星通过携带多光谱成像仪、高光谱成像仪、全色成像仪、短波红外相机及合成孔径雷达等有源传感器和无源传感器,采集地球图像数据,满足情报、监视和侦察的应用需求。当前遥感技术和应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表现出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特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我国在遥感卫星领域发展“后来居上”,从过去几颗遥感卫星到数百颗遥感卫星在轨运行,如今已经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全谱段、全覆盖。用户群体和规模不断扩大,遥感产业应用领域快速拓展。近年来,随着低轨对地观测小卫星星座计划得到蓬勃发展,全球遥感卫星制造和应用市场也得到迅速发展和开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航天技术的迅猛发展快速拓展遥感产业应用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全球遥感卫星进入技术全面更新和产业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如今,遥感卫星的用户群体从以政府为主转向政府、企业和大众并重,规模不断扩大,为商业遥感卫星行业奠定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遥感卫星产业应用体系,国内遥感卫星的应用范围、技术水平和商业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是一种款基于空基无线电的导航定位手段。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地面或者接近地面空间任何位置的三维坐标、速度及时间信息的尖端技术。目前已经建成并投入完全服务的全球系统有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和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区域系统有日本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和印度的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RNSS)。通常每个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仅仅用数十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就能够提供全天候、全时空的全球化覆盖一体化服务,在自动驾驶、无人机、精确导航、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智慧城市建设等应用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卫星导航的国际竞争已经从系统研发转变为市场开拓。美国凭借强大的技术和在市场应用服务能力成为全球卫星导航市场的领导者;欧洲和日本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并不突出,但基于完善的工业体系,在细分领域表现出强大的技术优势;俄罗斯导航卫星起步较早,但市场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卫星导航市场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当前我国导航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1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将成为我国打破大国重围、走向国际、参与强国竞争、服务全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体系化项目。④ 通信卫星:高通量卫星是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通信卫星主要通过卫星实现通信,具有覆盖范围广、通信容量大、通信距离远、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等特点,在全球的通信中被广泛应用。通信卫星由有效载荷和卫星平台两大部分构成。通信卫星有效载荷包括转发器和通信电线两部分。通信卫星技术的发展变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有效载荷的发展变化上,总体呈现出:扩大通信容量、增加转发器的数目、采用多个通信频段和多波束天线、增长服务寿命的发展趋势。按照波束数量进行分类,通信卫星可分为传统通信卫星和高通量通信卫星。卫星通过转发无线电波进行通信,而每颗卫星能够使用的无线电频率范围是固定的,因此频率范围直接决定了卫星的通信能力。传统卫星的卫星波束覆盖广袤的区域,波束覆盖区域内的卫星终端在限定的频率范围内通信。高通量卫星不再使用单一的大波束为所有用户提供服务,而采用大量的点波束覆盖整个区域,每个波束可用的频率范围没变,但同样的频率在不同的波束内得到了重复利用,大大提高了卫星的通信容量。在实际应用中,为避免相邻波束的干扰,高通量卫星往往利用四色定理来分配各个波束的频率范围,保证相邻波束不使用相同的频率。高通量卫星是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⑤ 通信卫星:自主研发高通量卫星,大力培育卫星互联网高通量卫星的应用是卫星互联网发展的起点:卫星互联网是通过卫星提供双向、高速的互联网连接,不仅具有匹及地面通信网络的大带宽能力,还兼具低成本、泛在互联的优势。据中国卫通透露,卫星互联网的发展史也是高通量卫星的应用史,根据卫星互联网的产业规模、承载业务类型和网络服务水平,高通量卫星发展分为培育阶段、成熟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三个阶段,经历了从低速到高速的发展历程,向多轨道结合支持低时延业务应用转变,支持的业务类型不断丰富。响应卫星互联网建设需求,高通量卫星互联网能力不断提升。2017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完全自主研发的高通量卫星中星16号,成为继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和地区后掌握Ka频段宽带通信技术的国家;2020年,亚太 6D 卫星成功发射,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高轨卫星互联网服务能力。2022年中星19号发射成功,高通量卫星互联网能力再次提升;2023年2月23日,我国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星26号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中星26号卫星是我国首颗超百Gbps容量高通量卫星,设计了94个用户波束,可为用户提供高速的专网通信和卫星互联网接入等服务。⑥ 低轨通信卫星:卫星互联网进入高低轨结合发展新时期根据飞行高度, 卫星网络可分为高地球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和低地球轨道卫星。低轨道卫星高度约为500-2000km,中轨道卫星高度约在2000-36000km,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的近点在1000km以下,远地点为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约36000km)。低轨道卫星具备明显优势,已成为各国发展的主力:低轨通信卫星相比于传统的中高轨通信卫星,具有低时延、信号强、卫星组网实现全球覆盖、卫星生产成本低的明显特点,已成为各国通信卫星发展的主力。低轨卫星轨道高度大致在1000km,可将时延从200ms降低到几十个乃至十几个毫秒,能够与地面网络相提并论;低轨卫星的信号强度更强,相应的地面终端可以更加小型化、轻量化;由数千颗低轨卫星组成的星座可以实现全球覆盖运营;低轨卫星需求量大,批量生产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低轨卫星组网是一种利用运行轨道高度较低的卫星建立的网络体系。基于组网体制,低轨卫星既可通过星间链路进行组网,也可同高轨卫星混合组网,均可形成多层空间网络。低轨卫星网络通过发射一定规模的卫星进行组网构建具备实时信号处理的空间通信系统, 能够向地面及空中终端提供接入等通信服务。近年来,各个国家积极部署低轨卫星互联网,随着Starlink、OneWeb等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投入应用,卫星互联网将迎来高低轨结合的新时期。⑦ 建立新一代低轨卫星网络,发展6G空间互联网成就蓝海市场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3部分协同工作构成。空间段即空间星座,由多颗低轨卫星和星间链路构成,负责信息的接收和转发,部分具有星上处理能力;用户段由接入网及接入终端组成,包括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业务支撑平台和各类终端设备;地面段主要包括信关站、测控站、综合网管中心、卫星控制中心、移动通信网及地面业务支撑网。低轨卫星通信网络最重要的作用是为用户终端提供接入能力,与地面网络进行互联。建设新一代低轨卫星网络是建设6G空间互联网的重要部分,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卫星网络作为地面网络的补充,可提供全球的泛在接入服务,是实现未来6G全域无缝覆盖愿景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空天低海一体化战略的重要手段。6G 技术将以低轨卫星为发展契机,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获取更多的智能应用, 实现全球互联、智能网络等功能,应用场景广阔,蕴含巨大的市场空间。⑧ 国际格局:美国领先优势明显,引领低轨通信星座发展美国引领技术和市场发展,具有全产业链的先进技术和频率轨位的战略储备。美国具有雄厚的技术基底:苏联解体后,美国在航天领域独占鳌头,航天产业的巨大需求又促使其在半导体、新材料、微机电和先进制造等行业持续领先,同时,美国航空航天局致力于将航天技术转化民用和促进商业化推广;有力的政策扶持:近年来,美国政府加强以商业航天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大力支持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发展,同时在卫星频率使用政策的制定上注意“预留”频率资源 ;大量资金的注入:商业领域的私营企业积极强化与美军方和联邦政府航天机构的合作关系,争取了大量资金。目前,美国已形成由太空探索公司、Astra、 亚马逊、波音公司等为主要核心成员的强大的低轨卫星网络发展团队。⑨ 星链计划:全球最庞大的低轨星座计划,商业航天的成功探索全球最庞大的低轨星座计划,星链应用产业链布局完备。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于2015年提出了星链(Starlink)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共部署4.2万颗卫星,最终构建一个多层覆盖的巨大星座,以提供实时、高速、廉价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截止2024年6月,SpaceX公司已经进行了170次星链卫星发射,将6551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目前星链网络用户总数量已突破300万,2023年底首次实现了盈利。目前,SpaceX公司已为星链项目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应用产业链结构,整个应用产业链上下游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发展军、政、民、商等领域应用。星链计划进展速度快、成本低,是商业航天模式的成功探索。星链计划使用猎鹰9号火箭进行发射,并采用“一箭多星”发射方式,火箭发射后还可回收再利用,已达到“一箭9发9回收”水平,大大降低了星链计划的发射成本,单次发射成本仅120万美元,未来还将有所降低,SpaceX实现了航天发射商业模式的成功探索。⑩ 国际竞争格局:英国、俄罗斯等多国加速布局星链建设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在低轨卫星网络领域的开发与部署呈现出激烈竞争态势。俄罗斯在《2016-2023年联邦航天计划》中将通信卫星列为优先发展方向,并开始着力增加民用卫星数量,拓展商业市场。英国“一网”(OneWeb)卫星互联网系统建设取得进展,欧盟确定主权星座计划方案;加拿大电信卫星公司(Telesat))在加拿大政府的支持下发展大规模互联网星座“光速”(Lightspeed)。其他国家均发布、更新航天战略政策, 加大航天投入,推进高新技术研发,从政策、资金等多个维度支撑本国航天工业发展。2.2 产业链:运营地面设备占主力,卫星制造快速发展① 行业发展趋势:低成本、高可靠、轻量化、通导遥一体应用卫星制造及发射发展趋势:低成本、高可靠性、轻量化: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卫星的载荷能力将得到提升,卫星的制造和发射成本也会持续降低;低轨移动卫星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将会推动通信卫星逐步取代遥感卫星;未来卫星发射将会加速向微型、高频、轻量化的发射模式过渡。卫星应用发展趋势:通导遥一体、多重大众消费场景持续增加:未来,通信、导航、遥感三大主流卫星系统互联互通,实现天地网络的多网融合,实现智能的信息服务。5G以及未来6G与卫星互联网结合,将使得新兴消费领域迎来革命性的创新突破,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驱动因素一:“十四五“+”新基建”政策支持推动产业链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多个部门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鼓励政策,助力行业发展。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十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卫星通信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促进产业化”到“推进转型”再到“推动创新发展”的变化。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指出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化生成的基础设施,比如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作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将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畴。国家航天局表示,在“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航天将按照国家对航天强国建设的决策部署,加快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重点提升航天科技创新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积极开展更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发展迎来重大发展机遇。驱动因素二:国防安全刻不容缓,建立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网络商业卫星已参与俄乌战争,国家军事航天需求增加。卫星已经成为联合作战中取得胜利的重要装备,是平时监视、情报活动的重要装备。在俄乌战争中,美国MAXAR公司利用WorldView-3卫星和GeoEye-1卫星对战场热点地区进行卫星成像,照片清晰显示了俄军装备。随着商业卫星性能的提升,加之俄乌战争的影响,各国情报机构和军队将提升对遥感和商业数据的重视和依赖程度,将对商业卫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低轨卫星通信网络隐藏着巨大的军事价值,建立自主可控的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十分必要。商业卫星是“非合作环境”中构建军用通信网络的重要补充力量,具备弹性和规模化的部署能力;同时可拓展功能,构建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融合的星基增强系统,改善GNSS自身弱点。根据美国太空发展局构想的下一代太空体系架构,巨型低轨通信卫星星座将作为整个太空信息获取的底层传输层,成为服务于太空信息的基础网络,深刻影响未来国家信息安全格局。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背后的空间资源和战略价值已成为大国之间的必争之地。基于国际电信联盟(ITU) “在有效时限内先占先得”的新分配原则,若未按时达到申报发射要求,则被视为放弃相应的资源所有权。若全球低轨卫星通信网络项目均能得以实施,未来五年会有 5 万余颗低轨卫星入轨,地球 1500 km 以下的近地轨道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拥挤状态,优质轨道资源难成体系。参与各方势必加速卫星发射进程,锁定轨道和频谱资源,竞争将愈加激烈。目前,可用于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的黄金频段 L/S 频段被瓜分殆尽;低轨 Ku、Ka 频段资源也几乎被新兴互联网星座的申报资料填满,同时星座之间还要留出一定的频率间隔防止相互干扰,协调难度大。根据中国星网向ITU提交的星座频谱申请,中国星网计划建设一个包含12992颗卫星的庞大星座系统。从目前已经发布规划的星座计划数量来看,未来中国星网将成为我国卫星互联网行业的“带头人”。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低轨通信星座,抢占可用频率使用权,为确立太空优势奠定基础。驱动因素四:发射能力提升+发射成本降低,助推行业发展打破政策准入门槛,商业航天市场活力迸发。长期以来,中国卫星市场长期由国企主导。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民间资本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建设。自此,商业航天政策门槛逐渐被打破,商业航天全产业链逐渐发展。中国积极建设商业发射场地资源,发射能力不断提升。2022年7月6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项目开工仪式在海南文昌举行,是我国首个开工建设的商业航天发射场。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成功次数为62次,仅落后于美国成功发射84次,排名世界第二;未来随着发射能力的不断提升,商业航天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助力中国航天发展进步。持续突破一箭多星技术,发射成本显著降低。长征八号可实现一箭22星,低轨发射服务价格小于5万元/公斤,低于其他主流一次性运载火箭。而在高轨任务中,“长征”系列火箭执行高轨任务发射服务价格整体低于国外运载火箭。单颗卫星发射成本的降低,为卫星批量发射奠定了基础。根据权威行业期刊《中国航天》分析,中国的卫星发射价格在全球范围内具备显著优势,处于第一梯队,低轨服务价格并不大幅高于SpaceX。我国想要在全球低轨星座发展提速中胜出,就必须对传统的卫星制造和发射进行迭代升级,以流水线量产和“一箭多星”方式降低成本。② “星网集团”引领行业建设,打造天地一体化网络空间中国星网集团正式揭牌,统筹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射任务。进入 2020 年以来,中国“星链”事业进入加速阶段。2021年4月28日,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星网”或“星网”)正式揭牌,成为中国第5家电信运营商,专注于卫星通信,开启了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新历程。星网集团是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等国资牵头的卫星互联网运营公司,主要承担统筹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任务。中国卫通运营管理着17颗优质的在轨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中国全境、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以及欧洲和太平洋地区。“千帆星座”(即G60计划)将打造覆盖全球的低轨互联网星座。“千帆星座”首批组网卫星发射仪式于8月5日在太原举行,格斯航天“一箭18星”即发射火箭一次性将18颗卫星送入太空既定轨道,完成G60低轨通信卫星计划首次布局,中国版“星链”即将闪耀太空。根据前期规划显示,G60计划一期完成发射1296颗卫星,未来长期将打造1.4万多颗低轨宽频多媒体卫星的组网;星链建设的加速推进,标志着我国卫星互联网进入高质量快速发展阶段。盈利预测及假设
我们综合行业发展及公司实际情况,做出如下关键假设:假设1: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商业航天吸引了大量资本、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投入,国内商业航天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在未来,公司将在巩固小卫星研制领域的传统优势地位基础上,加大卫星低成本研发力度,积极拓展在轨服务、深空探测等领域的新应用,提升在商业航天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望实现卫星制造领域新的增长动能; 假设2:随着时空大数据不断催化及面向6G的空天地一体化应用,卫星行业应用需求持续增加;卫星应用作为公司核心业务之一,未来公司将集中资源发展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优势业务,提升空间设施的商业应用能力综合考虑公司在手订单及行业未来发展趋势,预计公司2024-20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73/79/87亿元,同比增长6%/9%/10%,毛利率12%/12%/12%。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1.7/2.1/2.7亿元,同比增长9%/22%/28%, PE143/117/92倍;选取卫星行业中国卫通、国博电子;选取总装制造厂中航沈飞、中航西飞、航发动力等作为可比公司,中国卫星PB低于平均值,鉴于公司所处行业未来发展空间大,公司股东背景雄厚,技术实力强,未来有望随行业发展快速增长,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风险提示
产业政策调整及客户集中风险:受航天产业特点影响,公司客户比较集中,公司主要用户调整采购定价政策和具体采购计划,也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
市场竞争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领域,市场竞争加剧,公司宇航制造和卫星应用业务面临市场格局更加复杂,公司发展面临不确定性增加。
▌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