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病了,却把他送进了医院”

职场   2024-10-17 22:00   北京  

北京儿研所里有个神奇的门诊。
诊室门口的电子屏上,写着「学习困难专病门诊」,读作「人类幼崽大型社死现场」。
记者在这里看到,有家长细数孩子罪状,边说边点眼泪;有的孩子被家长说的满脸通红,抬不起头,甚至想夺门而出;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男孩,被老师请家长:要不带孩子看看吧。

病的是孩子吗?
其实,学习困难门诊并非新鲜事物,再度翻红是因为最近上海儿童医院中心开设了「空间与数学学习困难门诊」。
其实,儿研所的「学习困难专病门诊」早在2022年就已经开诊,其他类似的还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拒绝上学门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学习困难MDT」,武汉儿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成都市西南儿童医院、西安中童儿童康复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等的「学习困难门诊」...
虽然门诊面向孩子,但更多时候,医生觉得“病了”的是家长。
门诊中,医生大部分时间经常遇到的情况是:某个孩子学习一直很好,高中考进“拔尖”班后,名次来到中下游,家长接受不了,希望在医院找到让孩子“重回巅峰”的秘诀。
儿研所“学习困难”专病门诊主治医师张丽丽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
“有三分之二的孩子其实没有医学上的疾病,只是需要调整一些学习习惯,但部分家长过于担心,孩子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而且“这种情况在高智商的孩子家庭更集中出现,很多都是智商109以上的”。
为啥你家孩子在尖子班也必须是第一呢?
到底是孩子病了,还是家长病了?
到底是学习困难,还是焦虑传染?

病的也不是家长!
他们不接受孩子平庸,更不接受自己教育的失败,即使这仅仅是他们自己定义的“失败”。
诊室里,边抹眼泪边说的家长并不罕见。
很难说清这些泪水到底是为谁而流。是为孩子着急,还是为自己付出的努力没有预想的收获?
我们无意声讨家长,将锅一股脑扣在家长头上,因为我们知道,在这件事里,过分鸡娃并非他们的本意,家长同样也是被裹挟者。
被裹挟着,追求价值,追寻意义,不做无用之事,事事必须围绕“主线”。
每天追问一句话,今天你成长了吗?
一旦答案否定,马上陷入焦虑,害怕被超过,害怕被淘汰。
即使休息也不敢真正放松,稍稍放慢脚步都有负罪感。
外界评价大过天,没有内心的价值评价尺度。
这些话,说的是现在很多正在被鸡的娃,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被「功绩主义」裹挟的家长、打工人、普通人。
哲学家韩炳哲认为,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其中的成员也不再是“驯化的主体”,而是功绩主体。规训社会尚由否定主导,它的否定性制造出疯人和罪犯。与之相反,功绩社会则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很多人从小被灌输一种观念:只要足够努力,就会得到应有的回报。
而这个观念的另一种表述就是:如果没获得应有的回报,那就是你不努力。
于是,我们不断“被迫”竞争。
上学,被迫和分数竞争,和同学竞争;上班,被迫和同事赛马,和KPI竞争。
但竞争怎么可能有人一直赢?失败后的自我谴责和攻击,往往比失败更可怕。
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行,一定是我太笨才做不好,如果我更努力就不会这样了...
最新一期的十三邀中,北大教授林小英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现场的一个孩子回答:学习嘛,就是跟别人比,学习就是为了让自己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把那些很差的人甩一截,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很优秀的人。因为我觉得,只有优秀的人,才配得上一种更好的生活。
如果这个孩子达不到更好的层次,或者甩其他人一截呢,他会变得怎么样呢?
他会快乐吗?
「学习困难门诊」里的孩子,和加班到深夜的打工人,困在同一个系统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