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热心读者朋友来信,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和疑问。下面,回两个热心读者提出的问题。
一、“巴彦塔拉盟”还是“巴彦诺尔盟”
热心读者A:您的《日本治下蒙古人的语言教学》里有个口误。把巴彦淖尔盟说成了巴音塔拉盟。
回应:
民国时期实行大汉族主义、祸害蒙古人最多的,东部当属张作霖和他那个败家儿子,西部当属傅作义(请关注公众号,有时间专门聊相关话题)。德王入主充满歧视内涵的“归绥”市后,将其改成了蒙古语的“厚和浩特”,即“青色的城市”。把傅作义的“化德县”(化掉德王)改成了“德化市”,意在“以德化人”。后来傅作义手下的石玉山进驻德化市,将其改为德化县。1946年国民党又将德化县改为新民县。
【蒙疆联合政府·中间正襟而坐者为德王】
【意气风发之·德穆楚克栋鲁普王爷】
【巴彦塔拉盟公署】
【厚和浩特市·鼓楼】
“巴彦塔拉盟”与“巴彦诺尔盟”无论位置、大小、时间都是两个地方。
1937年11月30日,德王(德穆楚克栋鲁普)在绥远城召开第二次蒙古大会,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并将土默特旗和察右四旗地域各旗、县合并新设的一个盟,所辖区域为:土默特、正红、正黄、镶红、镶兰5旗,及归绥(后改为巴彦县)、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陶林、丰镇、集宁、凉城、和林格尔、兴和、固阳等15个县、市。巴彦塔拉盟成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所辖5个盟中,人口最多、土地资源最富庶的盟。盟府设在归绥。由德王的亲信补英达赖任盟长, 同年12月20日又成立了地方行政机关——巴彦塔拉盟公署。“巴彦塔拉盟公署”设在原绥远将军府。
二、“蒙古人不骑斑点马”说辞的缘由出处
热心读者B:
您说的完全错!我汉语不太好所以无法写清楚不是蒙古人不骑斑点马是有历史原型他们屠杀我们的时候专找斑点马人杀死 ᠮᠣᠩᠭᠣᠯ ᠪᠠᠭᠠᠲᠤᠷ《 ᠠᠯᠠᠭ ᠮᠣᠷᠢᠲᠤ ᠬᠣᠩᠭᠣᠷᠢᠣᠡ》 ᠢ ᠠᠯᠠᠵᠤ ᠳᠠᠭᠤᠰᠬᠠᠮᠤᠢ ᠃ 您知道这个事情就能明白蒙古人为什么说不骑斑点马的事情了。
回应:
首先,我在视频《聊聊马的话题》中,转述的是朋友的观点,注意,是转述:
“蒙古人不骑斑点马”是一种以讹传讹。由于等级观念限制,普通牧马的蒙古人是不允许骑乘斑点马的。这种限制被流传为但凡蒙古人都不骑乘斑点马了。
朋友说得有根据吗?我们来看一看大型画卷《元人秋猎图》。里面无论皇子还是贵族,多人骑乘高贵的斑点马。若是蒙古贵族都在骑斑点马,“蒙古人不骑斑点马”的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斑點馬即古汉语里的“驄”,最早出现于《詩經》。中原也存在相应的偏爱。
【《元人秋猎图》手卷尺幅为59厘米×1240厘】
【元人秋猎图之局部·皇亲国戚、贵族将相们骑乘斑点马】
其次,这位朋友的蒙古文部分的意思是:蒙古英雄屠尽“骑斑点马的Hongorid人”。汉语部分则有些语焉不详——“屠杀我们”中的“我们”不知是指蒙古人的对手,还是蒙古人自己。因为看蒙文部分,屠杀的实施者恰恰是蒙古人,如果按照这个线索推论,热心读者B所说的“我们”,一定是被蒙古人屠杀的敌人了。这肯定不符合他的表述逻辑。如果是疏忽大意,本想要表达的意思为:蒙古人专门杀骑斑点马的人。那么只能说明这种屠杀之前,蒙古人无论贫富贵贱都不骑斑点马,不然就会错杀自己人。但不能本末倒置地说,因为蒙古人杀了骑斑点马的人,所以才开始不骑斑点马的。
我的意见是,某些人文学科的问题,与奉行严格演绎逻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的理工科不同。类似赵云家是不是卖年糕的,曹雪芹是不是左撇子之类的讨论,对错都属“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事情。无法说哪一种说法更正确。如果这位读者的表述再清晰一些,完全可以和前述讨论并列,供朋友们进一步考据。
《元人秋猎图》简介:手卷描绘了“元代”帝王王率军出行、露营与围猎的情形。画面场景宏大,人物刻画生动,具有史诗般的气势。其中描绘太子及众武士骑在飞奔的马上追射、捕杀鹿的情景更是暗含深意。
本卷绘画描绘了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一位来自北方宫廷的皇帝(汗王),率领着大小皇子、公主、诸多妃嫔以及大将、武士、侍卫、官兵、宫人、仆役等各色人等,前往深山行围打猎的场景。手卷真实的场景顺序应该为:画卷前部,由一队队、一组组官兵、武士形成集体行围、狩猎的画面,他们猎捕众多虎、豹、狼、兔、狍、鹿、鸟、禽以待献上;狩猎场景之后,由几位大将统率羽林军、仪仗队列先后组成御前先导阵营;画卷中部,是皇帝(汗王)为首的中央御营,包括皇太子、皇幼子、后妃、公主和大批佩带弓矢、仪刀的御前侍卫、亲随侍卫、宫人女官,他们骑马而行,各有位置,另有一些乘舆、骆驼相继从进;在御营后面,则是刚刚休憩使用的驻跸大营,御幄、营账尚未拆除,还有几位侍者在困顿小憩;画卷最后部分,为运输各种辎重、提供马匹和牛羊的侍从官兵以及各类仆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