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与自治区有关的话题,引发了一些议论。那么咱们今天,掰开了揉碎了,就有些问题再深入地聊一聊,自治区制度是前苏联的舶来品,我国有一些学习借鉴和改造。“自治区”这个词的词源,则来源于英语的 Dominion。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自治领”。
无论是自治乡也好,自治州也好,自治区也好,不同的行政级别都属于自治领,“领”就是领土的“领”。咱们国家在刚解放的时候,在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都叫做自治区。到后来,特别是五四年宪法之后,就需要有一个行政级别上的区分了。其它级别的分别归属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旗、自治乡,不一而足。这里有几个具体的地方也是引起一些朋友们的讨论。
共产党领导下的蒙古族武装——内蒙古骑兵师
首先说这个回民区。有些人就说了,回民区从来都没有叫过回民自治区。在绥远省时期,呼和浩特市叫做归绥市,当时下面就有一个区。1950年成立,叫归绥市回民自治区。当时规模还是比较大的,有100个居民组。到了54年绥蒙合并,呼和浩特这个名称又被恢复了。
到了1956年,“自治区”几个字就给去掉了,直接改成回民区。到了文革时期,也有过12年叫做红旗区的经历。老呼市人都知道,1978年之后又改回来,有这么一个改名的历程。
1937年的厚和浩特旧城(现呼和浩特回民区)
然后就是博尔塔拉自治州、有人就说了,你说的不对。当时三区革命如何如何。什么三区革命?再往前你还可以说盛世才、杨增新,再往前还可以说准格尔帝国,再往前还可以说安息都护府,不能这样讨论问题。
再有就是巴州。新疆自治区巴音郭楞自治州,人就说能读“楞”而不读“愣”。实际上“楞”也好,“愣”也好,它的蒙语本来发音叫 Bayangol,跟“楞”也好“愣”也好,是没有关系的。
再有就是乌兰察布盟。乌兰察布盟,以前曾经归属过巴彦塔拉盟。有些人就心存疑问,是不是应该叫“巴彦淖尔盟”,你是不是搞错了。没有搞错,在德王时期,曾经一度把乌盟所在一些地方、呼市所在一些地方统一命名为巴彦塔拉盟。呼和浩特叫“厚和浩特”。当然还有个巴彦县,现在郭家营不是属于巴彦镇了,所谓“巴彦”是有来历的。
草原历史文化站长 推荐图书 速读版《成吉思汗全传》
知识点:
1937年11月30日,德穆楚克栋鲁普在绥远城召开了第二次蒙古大会,宣布成立了“蒙古联盟自治政府”。在这一历史时刻,德王将土默特旗和察右四旗地域各旗、县合并设立了一个新的盟,其管辖范围包括土默特、正红、正黄、镶红、镶兰5旗,以及归绥(后改为巴彦县)、萨拉齐、清水河、托克托、陶林、丰镇、集宁、凉城、和林格尔、兴和、固阳等15个县、市。
巴彦塔拉盟成为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下人口最多、土地资源最丰富的盟。盟府设立在归绥,由补英达赖担任盟长。同年12月20日,又设立了地方行政机关——巴彦塔拉盟公署,设在原绥远将军府。然而随着1945年日本投降,该政府解体,巴彦塔拉盟的历史也在此结束。这段历史见证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地方政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对地方行政格局和民众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