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塔娜拎着奶桶从外面走进来,将鲜奶倒入了锅中。铁锅下面的火苗轻盈地跳动着,刚填入的灶台里的柳条不时发出噼啪的响声。鲜奶逐渐温热起来,慢慢地,奶液表面上结出了薄薄的脂肪层。
微风徐徐,这里是内蒙古锡盟正蓝旗。要问正蓝旗在哪里,展开地图找到北京的位置——东经116度,正蓝旗就在北京的正北方。元上都的旧址就在正蓝旗,与元大都北京城处在一条经线上,而且与北京城的龙脉正相重叠。
元朝不是成吉思汗建立的,成吉思汗建立的国家叫蒙古汗国。而元朝是其孙元世祖忽必烈建立的。忽必烈起家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正蓝旗。忽必烈早年极为重用中原儒士,他的国号就来自《易经》中的名句“大哉乾元”。
草原民族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为庆贺某件重大的喜事,往往会连续几天举办宫廷宴席。翻开卷集浩繁的蒙古族英雄诗史,你会发现类似的情节比比皆是,如《江格尔》、《纳仁汗的传奇》、《图西巴勒图英雄传》中都有类似情节。
斯琴塔娜用筷子将奶液上凝结的腊脂肪一点一点地捞起来,准备拿到通风的地方晾干。晾干后,可口的奶皮子也就算做好了。
遥想当年忽必烈的质孙宴上,奶皮子应该也是盛宴中不可或缺的一样必备小点。质孙宴又称诈马宴。宴会集蒙古族美食、歌舞、竞技于一体,场面极为隆重奢华。赴宴者必须穿着同一颜色的服装,从主宾到使者都是如此。宴会连开多日,一般耗用羊两千只、马三百匹。后来忽必烈迁都北京也经常开设质孙宴,场面也更为盛大,史载,参加宴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是两万人。
我们把镜头转到14世纪的中亚。那里正在崛起一位新的草原英雄——帖木儿。他是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巴尔罗斯部后人,后来也灭掉了众多蒙古汗国。因小时候一条腿落下残疾,所以被后人称为帖木儿·兰——即瘸子帖木儿。他的宫廷宴会也极度奢华。
《克拉维约东使记》中,记载了这个西班牙人到达帖木儿驻地参加盛宴时的场景:当坐于帖木儿之下面后,曾见有不少的使臣,来自各国,聚于汗廷之上。同时,帖木儿有声望之臣属,我们也曾提到。不久,即有内侍挑起宴席,所列馔食,皆以羊肉及马肉为主。分盛在带柄的巨盘中。帖木儿每吃一道菜后,其面前之菜盘,立刻撤了,另有新菜端上。
帖木儿所吃之肉食,皆由内侍在旁切割,侍者跪在巨盘之前,持刀肉食切碎;其前身有罩衫,两肘上带有皮袖套。所切之肉块,分别放在金银盘内,此类菜盘之价值皆极贵重。鞑靼人素以马肉为上品。其上菜之法,系先在金银盘内分别放置羊、马肉排成一列,再加满肉汤,遂即按人分送面包。如此准备好之后,在座之客人,每二人面前,放置盘一只。帖木儿为厚待使团,所以命人在我们面前摆上双盘;盘内之菜食尽,立刻又添满,最后剩余之食品可以携回食用。倘若连反此例,则在席上为失敬。因此,我们在每盘菜食毕后,即将菜盘交与随从之仆役。倘随从仆役,当真将每盘内剩余菜食皆携回寓去,则其量之多,足敷使团人员食用半年之久。饭后,又捧上果品;我们选择葡萄、甜瓜、及桃子等为食。
……帖木儿最近在平原之上,建起营幕,调来大军,屯住于此。帖木儿及其妃嫔,也将移住大营内。大军已经陆续开至。各部落皆按照所指定之方位,安立营寨。现在各军士卒,正忙于安营。上自军中主帅,下至各营士卒,皆忙于安置自己之帐幕,了解各部落之位置。近三、四日中,自建立帐幕2 万座云。帐幕之间,曾见有许多随营饭馆,及肉店多处,并已开张营业。此商贩子士卒之间,转来转去,卖熟肉及烤肉;井有出售饲马之大麦,亦有售卖果品者。修好热水池,以木板围起浴室多间。经营生意之人,亦在大营内,立有帐幕。
10 月91 日,帖木儿为其诸孙举行婚礼事,特排喜宴,预事庆祝。我们亦在被邀之列。席设在露天。帖木儿之大夫人,也来参与。所食之肉,所饮之酒,皆不计其数。赴宴之各位夫人,亦尽量畅饮。举行大婚之日,帖木儿曾命人召请撒马尔罕全城之商人、工匠、珠宝商、厨师、屠夫、裁缝、以及其他的工艺匠人等,一律列会。来者皆集合于大军所在之河旁。此辈工匠,商人皆在营旁,立起帐幕,销售商货,作生意。城中居民,已因此迁徒一空,在营旁另建起一座临时城市……
无论忽必烈的质孙宴,还是帖木儿的宫廷宴,都是集宫廷礼仪、歌舞、娱乐为一体的贵族盛宴。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也对汗八里(北京)的朝宴进行了详细记载。说到蒙古宫廷御膳,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中国营养与美食学家,蒙古人忽思慧。
忽思慧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研究食疗及其应用的人。他的著作《饮膳正要》更是一部集食疗、营养学为一体的巨著。全书共三卷。第一卷讲的是诸般禁忌。卷二讲的是诸般汤煎,食疗诸病及食物相反中毒等。卷三讲的是米谷品,兽品、禽品、鱼品、果菜品和料物等。他在医学中的贡献是,首先使用了“食物中毒”这一术语,并列举了许多有效的解救食物中毒的方法,有的沿用至今。元朝宫廷御膳中羊肉是主要内容。
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在《本草衍义补遗》中记载说:“羊肉,羊胫骨,治牙齿疏豁,须用之。东垣云:别录,羊肉味甘热,日华子治脑风并大风,开胃,肥健,补中益气。又羊头凉,治骨蒸脑热。凡治目疾,以青羊肝为佳。”
如今在北京等北方城市,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涮羊肉为主打的餐厅饭馆,里面自然是人气沸腾、热气也沸腾。有说法是自蒙古人入主中原后,将吃羊肉之风带来了。此言实为大谬。
我们翻开《宋会要》就会发现,宋朝人也很爱吃羊肉。当时宋朝御膳房的采购清单上,猪肉是4000来斤,羊肉却高达40万斤!吴地的羊肉更是稀罕物,每斤的售价高达900钱。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代山西、陕西、河北的北部畜牧和农耕都是参半的。春秋著名谋士百里奚就是个养牛专业户,也是被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来的。直到五胡十六国北方草原民族大举南下,草原饮膳再次影响了北中国。当年引得万人空巷的电影《少林寺》中有一个电影镜头:牧羊姑娘在河南嵩山放牧。有人认为这是电影导演胡编,实际上这是有历史依据的。
图雅是一位来自鄂尔多斯蒙古族女孩。来北京很多年,一直经营一家名叫“满德海”的蒙古食府。满德海食府坐落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旁的魏公村少数民族餐饮一条街。生意忙的时候很难订到雅间,包括她自己。草原风味共分四类,包括面食、肉食、奶食、茶食。
蒙古族把肉食称作“红食”,蒙语里叫“乌兰伊德根”;把奶食品称为“白食”,蒙语里叫“查干伊德根”(含有吉祥、高贵之意)。图雅的餐厅主要以鄂尔多斯蒙餐风格为主。整羊背子是满德海食府的当家菜肴,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宴请最尊贵的客人时摆放的上品佳肴。当然,北京南来北往的人很多,为此,他们也根据顾客的需要自创了许多特色菜肴。
游牧生活离不开奶茶。他们熬茶时使用出产于川滇一带的砖茶,将奶子熬开后放入少许盐,这样不仅能每天补充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还可以起到帮助降血脂的作用。奶茶里加入些黄油、奶皮子,或者炒米,早餐就算是解决了。当然,在鄂尔多斯只喝砖茶而不喝奶茶的也大有人在。马奶酒是草原自酿饮品。
史载,当年在蒙古帝国的都城哈喇和林,蒙哥汗请来法国巴黎工匠营造了一棵银树。上面有四个小天使,手里拿着一个小号。银树的下面有四个龙头,分别流淌阿喇吉(Arikhi)、果酒(Omdaan)、马奶酒(Tsege)、粮食酒(Daras)。哪个龙头里的饮品没了,哪个上面的小天使就会吹响号角。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的酒仅仅是粮食酒。虽然唐代曾有烧制酒的模糊记载,但真正意义上的蒸馏酒还是开始于元代。阿喇吉即阿拉伯语蒸汗的意思,至今蒙古人都将粮食酒和蒸馏酒在名词上区分的很清楚,白酒就叫阿喇吉。
在呼和浩特的一家高档餐厅里,正在举办盛大而隆重的质孙宴。主宾都穿着着华丽的蒙古袍,司仪在蒙古族音乐中高声念唱着颂辞。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生活水准与格调,享受美食文化,已经成为了好友聚会、庆贺节日时的必须。
蒙古族餐饮也从传统粗放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逐渐走向了高档化、品位化。小肥羊、小尾羊、草原兴发……一个个知名的蒙古餐饮企业从内蒙古走出去,走向了全国各地、走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