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 XIANG QING GENG QIE BU GAN WEN LAI REN
●●●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故乡》教学设计
陈海波
第一部分 了解背景,入课
(一)读下面的文字,你觉得鲁迅想表达什么
“……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不同。
——《阿Q正传》”
生自由表述,走进鲁迅心里的“隔膜”,为理解主题作铺垫。
(二)明确背景
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19年12月,作者赴绍兴老家接母亲回北京,在那里耳闻目睹了离别多年的家乡破败的景象,农民生活陷入困境,人际关系冷漠、隔阂,于是以回乡见闻为题材,写下了这篇《故乡》。
第二部分 读“故乡”,梳理结构
(一)小说写了几个“故乡”
跳读课文,梳理鲁迅笔下的“故乡”。
明确:三个“故乡”,回忆里的“故乡”;现实中的“故乡”;理想中的“故乡”。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分别形容这三个“故乡”,你会用哪些词语?
回忆里的“故乡”是______________:
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紫色的圆脸,明晃晃的银白的项圈,五色的贝壳,红的绿的都有,各种颜色的鸟类……
美丽神异的月下看瓜刺猹、高远的蓝天、无垠的大海、广阔的沙地。
明确:五彩缤纷的、五彩斑斓的、多姿多彩的、生机勃勃的、自由快乐的……
现实中的“故乡”是_____________:
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冷风,呜呜的响……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明确:萧索的、悲凉的、阴晦的、毫无生气的……
理想中的“故乡”是______________:
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明确:美丽的、充满生机的……
(二)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面对“故乡”,“我”的心里有着怎样的变化?补全下面的话:
远走他乡的日子里,
故乡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儿时的我是_________,
如今,我终于怀着______的心情踏上分别二十多年的土地,
可我的故乡却是一派__________的模样,
此时的我是多么_________,
但我不能_______,
我相信,在不远的未来,
我的故乡必将是一个让我_________地方。
第三部分 读“故人”,学习对比的写法
(二)故人——杨二嫂
1.现在的杨二嫂,演读模仿。
语言: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配上外貌、动作:
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这是一个_______的女人。
生评价:自私自利、尖酸刻薄、造谣生事、贪婪势利……
2.二十多年前的杨二嫂。
“豆腐西施”,年轻美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终日坐着,豆腐店的生意特别好。
那时的杨二嫂:________
生评价:美貌与能力并存,拥有女性独立的经济实力,生活优越……
(二)故人——闰土
1.儿时的闰土。
化身童年时期的“我”介绍、讲述少年闰土的故事
闰土是一个_______(小英雄、健壮的少年、我期待的小伙伴等),他……
十一二岁,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他很怕生,但他一点都不怕我,他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比如,海边有如许的贝壳;西瓜有危险的经历,潮汛来的时候,有许多跳鱼儿,它们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他会带着我捕鸟,他会给我讲月下西瓜地里刺猹的事,他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
儿时的闰土是:_________
生评价:健壮活泼的、敢说敢做的、热情质朴的、有勇有谋的、
天真可爱的、善良友好的、见多识广的、无忧无虑的……
儿时的“我”,对闰土的情感是:__________
明确:羡慕的、期待的、喜爱的、崇拜的……
2.中年的闰土。
角色对话朗读,感知“中年闰土”的形象。
我:阿!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老爷!……
闰土:水生,给老爷磕头。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闰土: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不得了,知道老爷回来……
母亲: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
闰土: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母亲: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
闰土: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你家现在的情况怎么样?还够生活吗?
闰土: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起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中年的闰土是:_____________
生评价:饱经风霜的、迟钝麻木的、毫无生气的、穷困悲苦的、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勤劳朴实的、忠厚善良的……
总结:从刻画人物的方法上,从对比的写法上,看到两位故人大相径庭的模样。二十年的现实生活有着强大的影响力,改变人的生命轨迹,消磨着人性的光辉,这是“我”的乡愁更是“我”的哀愁,所以:面对杨二嫂:“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地站着。”面对闰土:“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也说不出话。”不敢问来人。
第四部分 读“隔”,探究主题
二十年的时光,让五彩斑斓富有生机的故乡走向了萧索和阴晦,让少年闰土从小英雄的形象变为一具木偶,让杨二嫂从一个“豆腐西施”变为“细脚伶仃的圆规”。
(一)探究1:是什么“隔”开了“我”和“我”的故乡、故人
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
交流:“隔”的是: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社会状态和文明状态对人的异化等,也是“我”作为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内心的孤独。
“我”是故乡的陌生人,也是他乡的异乡人,此时的“我”,如同“瓦楞上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卖掉故乡的房子,“我”已被连根拔起,“我”对未来还有希望吗?
(二)探究2:“新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路在哪里
“我”的希望:
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我”的信念:
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有了希望,就有了奋斗的勇气和动力,就会开拓出一条通往美好生活的路,所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心若在,梦就在,美好就在。
总结:
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以及过去。(韩少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