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波| 演红楼的人在变,红楼梦不变
文摘
2024-08-24 20:01
江苏
该如何牵着学生读这部被誉为“大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黄厚江老师为我们躬身示范,在开学之际和大家分享,祝福老师们都能找到通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佳路径。
摘 要:如何让整本书阅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黄厚江老师的《红楼梦》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方向:通读,梳理内容,读出“整体感”;精读,探究人物,读出“审美感”;思辨,审视意义,读出“价值感”,多元思考,多维共生,把经典名著的价值渗透在每一个学习者身上。尼采说,经典名著就像一口古井,你只要把求知的桶放下去,就可以打上真理的泉水。新课标落地以来,经典名著的阅读教学愈来愈得到该有的重视,但如何设计教学帮助学生达到“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经验”的课程要求,依然是一线老师们需要学习和解决的问题。本人有幸听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经典名著课《红楼梦》,深感其妙。黄老师基于学生的生命需要,将《红楼梦》深刻的思想内涵巧妙地转化为具体的学习资源,把有效的阅读方法和策略融入到教学中,点燃兴趣,激发思考,润物无声,不仅着力于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意志力、思考力、联结力和判断力的素养锻造,更突出“育人”的理念。这种促使多元思考、多维共生的教学策略,为学习者未来的人生之路播下一颗正确选择的种子。
相比较单篇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信息量大,内容繁多,往往潜藏着这样或那样的阅读障碍,需要教师出面,针对学生的“读情”,及时疏浚导“堵”,教会学生去梳理,去整合,不仅要有“本”的意识,更要有“整”的意识,从而提升阅读整本书的理解力,读出内容的“整体感”。所谓选点,即从“书中提炼具有提挈价值的话题和问题”(黄厚江语),并引导学生围绕这样的话题和问题展开阅读思考,以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红楼梦》文本宏阔,情节庞杂,人物数以百计,黄老师化繁为简,巧妙地精选一个点——探寻“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课堂开门见山,直接从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彼此之间的“三角关系”开始,并进一步以“等边、等腰、钝角”等三角形作比推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开启了对人物情感纠葛的探索之路,经由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情感冲突,厘清了两个人情感故事的三个发展阶段,而贾宝玉和林黛玉关系的发展变化正是整部小说的主线,经由这条主线,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对整本书内容的梳理。经典名著用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中深刻的道理,而我们则可以通过聚焦故事中的某一关键点,给学生的阅读打开一个新的视角,这无疑是一条厘清整本书脉络的有效路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一个教学生去思考、联结的过程,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言语信息,根据该信息,学生牵出一系列与其相关的内容,包括自己通读时获得的知识信息和思考,彼此交汇、联结,打通,构建成面,继而让整本书的故事情节有一个立体的呈现。纵观这节课,黄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人物间的三角关系”这一外部信息后,学生根据自己通读的感悟,“挖呀挖”,让《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图谱在“三角关系”的探讨中一一浮出了水面:“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贾宝玉、晴雯、袭人”“贾宝玉、薛宝钗、史湘云”“王夫人、贾政、赵姨娘”“贾母、王夫人、邢夫人”“贾琏、王熙凤、尤二姐”等等,彼此之间有了联结,人物与故事情节,矛盾与纠葛,主题与思想,就有了一个立体的呈现,有了更为清晰的“整体感”。“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黄老师在学生通读的基础上,提供阅读的关键点,激发兴趣,让学生基于自身的阅读经验和阅读期待,通过聚焦与联结,实现与文本、与他人的多元交流、交融,不断地丰富和提升了自我的阅读能力,“让阅读从教师的外在质询走向学习者的内在探索”[1]。作为经典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美学特质,构建了一个封建末世的人物形象画卷,处处体现了人的情感的本真力量。黄老师深谙其道,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牵着学生从在言语的河道里不断穿游,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表达的精彩之处,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从而收获审“美”的感悟。“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2]《红楼梦》的卓然之处在于作者对人物的塑造,主要人物也好,次要人物也罢,每一个都是复杂而立体的,鲜活而有个性的,而这离不开细节的加持。黄老师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一个个细节语段,让学生在探寻人物的关系时,亦多角度、全方位查探人物的个性。比如:师:第一阶段是前世的姻缘,没道理可讲,看到了心里一动,一惊。最通俗的说法叫气味相投。后来宝钗来了之后,黛玉有了小情绪时,宝玉怎么说?生:“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经由细节,学生关注到宝玉和黛玉之间两小无猜的情谊,非常纯洁,非常美好,为后面宝钗到来后黛玉的“吃醋善感”及人物间的矛盾纠葛埋下了伏笔。文学作品中,细节往往还指向一种价值的判断,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宝钗这一人物形象,黄老师带着学生去关注写宝钗的一处细节,经由“品格、容貌、行为”等方面的描写,感受到宝钗的外在美,同时,经由与黛玉对比,宝钗更“深得下人之心”“那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亲近”,这就窥探到了宝钗内在的“深藏不露”的心机。解读人物形象从本质上说是微观的、具体的,解读的实质需要我们找准“切口”,把看似完整的外在形象一点一点剖开,发现矛盾,从而还原人物的真实心理和情感。和非文学类的文本相比,文学作品更重视语言本身的修饰性,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词语往往意蕴丰富,更能凸显人物的心理。薛宝钗来了之后,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矛盾不断升级,误会连连。如何还原林黛玉心中的真实情感?黄老师将此定位在关键词句的品析上。如:宝玉从宝钗那里回来之后,黛玉一连说了好几个“又”字,经由品读黛玉嘴里这个反复的“又”字,学生不仅感受到了黛玉急于宣泄的极度“吃醋”的情绪,同时也读到了黛玉内心对宝玉的“深爱”。诸如此类的品读还有很多,比如“冤家”,比如“悄悄的”,比如宝玉挨打之后,黛玉去看他,宝玉说的“你放心”等等。通过这些富有张力的词句,学生不仅感受到《红楼梦》语言艺术的美,更感受到红楼人物彰显的人性的“真”,从感性到理性,从表层到深层,从单一到多元,审美的品味在逐步提升。作为民族的文化经典,《红楼梦》的阅读背景是宏大的,作为一部生命之书,其阅读发现是开放而多元的。这就需要教师引领学生以一种思辨的态度,去审视那些蕴藏在文化符号中的社会机理和人生百态,“关注其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在生活和小说之间建立联系,借助小说阅读促进他们的精神成长和思想发育”[3]。“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经典的名著阅读不是随意式的自由阅读,而是有目的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审视,不断地重建,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思辨能力,最终让阅读指向生命对话的“我的”阅读。回看黄老师的这节课,不仅关注到书中人物生命间的对话,如宝玉和黛玉、黛玉和宝钗、宝钗和宝玉,他们之间的爱恨情仇,矛盾纠葛;还关注到生生之间与文本的对话,如:一生评价黛玉是敏感的,另一生紧接着追评,黛玉除了敏感,还有个人的魅力和色彩,她是一个满腹诗书的人;更关注到师生对话的导向,当学生归结出黛玉和宝钗之间的情敌对立关系时,老师及时补位:如果读《红楼梦》只知道宝钗跟黛玉争一个宝玉,这个理解只在第一层面,继而把思考引到宝钗和黛玉之间深层矛盾的对话上,得出她们之间的冲突在于彼此观念和价值取向的不同,如此一点一点地在“人物间的三角关系”上深“挖”,不仅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走向纵深,更领悟了老师苦心布局的“人物间的三角关系”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红楼梦》是一个博大而丰富的百科全书,深入阅读,可以参悟其精神之美和哲学之思,不仅在文学上滋养学生,在精神的成长和三观的构建上亦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黄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有着人本的育人意识,关注书中的人物、情节等与当下学生的生命特点融合,在内视与审思中烛照精神的成长。比如,在探讨宝玉、宝钗、黛玉三人之间“爱的深浅”纠葛时,黄老师引着学生以书中人物的身份去读其情感,用“体己之心”察黛玉、宝玉之情,向生命成长的更深处漫溯。每走一步,教师都在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搭建一个广阔的探究平台,重在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多角度评判人物的价值观,诸如宝钗的世俗功利,黛玉的诗意自由,在此基础上,黄老师抛出脂砚斋对三个人情感特征的评点: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宝钗“无情”。相信,对于三个人之间的情感价值取向,每个学生都会有属于“我的”独特感悟。作为民族财富的《红楼梦》,其经典价值是巨大的,也是抽象的,黄老师举重若轻,以“人物间的三角关系”为切口,巧妙地将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发生在每一个学习者身上,将读的过程不断地转化为理解、反思和建构的过程,基于素养,指向生命,相融相长。我想,这正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需要学习的整本书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所在。[1]李金云.指向深度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研讨:性质、定位及其核心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2).[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015.[3]吴欣歆.小说教学内容研究四十年:审辨思考与多元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19(2).陈海波,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语文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语文湿地”、《河北教育》专栏作者,出版专著《教育的最小行动》《陈海波教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