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无私,
四时不息。
王君西安初语训练营的第二天,
恰逢立秋,
道运载着金秋義德的能量,
输送给每一个生命。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内修信智礼,
外修仁与义,
立爱惟亲,
立敬惟长,
在天德地气能量开启之时,
王君老师用充满生命疗愈的课堂,
在老师们的心中,
播洒着无尽的爱和明媚的阳光。
艳阳丰收季,问道聚长安。
古都藏底蕴,学堂有花颜。
不鼓可自鸣,无酒亦群酣。
名师展优课,青春火燎原。
八月,是激情燃烧的季节,也是丰收的季节。在西安初语王君班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相聚,只为求学问道,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西安宾馆旁一道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一度让我怀疑能否顺利过马路,但当我咬牙挺进路口,汽车次第刹车。没有交警指挥,没有听到一丝不耐烦的鸣笛,这一辆辆陆续停止的车就像融入古都成荫的行道树一样,坚定、厚重、自然,不鼓自鸣。我想,这就是古都千年的文化底蕴。
终于见到久仰大名的王君老师,终于对青春语文有了一点认识。我想青春语文,就是贴近生活的语文,就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语文需要文本联系生活,解读生活。
攀爬月台的朱自清的父亲,虽然违法的交通规则,但他对儿子狼狈的父爱更加令人感动。这个笨拙的父亲曾经是我那拼尽全力供儿子读书的父亲,也是现在在儿子面前笨拙无力的我。
只有共情才会被感动。
《创业史》是一本好书,但学生对那个时代毫无生活共鸣,怎么能指望他们理解?我们还该不该推荐这些过时的经典?王君老师告诉我们,文本解读可以创新,贴近现实生活自然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例如对《愚公移山》中愚公的需求觉醒的伟大意义的解读:
山挡住了路,以前也挡,出行也不方便, 但那时候没有感觉到,没有想到要移山。现在感觉到了,想移山了,就是觉醒。我觉得这个解读同样适用于对鲁迅弃医从文的理解,他不正是想要帮助更多的中国人需求觉醒吗?《创业史》中的王瞎子是拒绝觉醒者,一辈子被剥削惯了, 甚至以能做一个被剥削的顺民而自豪。新中国成立了,地主都被打倒了,他反而不习惯了。迁移到当代现实生活中,在精准扶贫政策下,共产党人不正是成功移山的愚公?当然,拒绝觉醒者也有,政府安排住房安排工作,照样有人不满意闹事的,因为还没有安排媳妇。当然,认知觉醒同样适用于现在长安城的我们。
守正是语文老师的底线,创新是青春语文的底蕴。
语文老师不仅在渡人,让孩子们活的更精彩,更是在渡自己,让自己活的更精彩。王君老师字字珠玑似美酒,怎不令人陶醉?
青春语文正如燃烧的火种,怎无燎原之势?
一、文本:所有经典都直通人性
文本不语,却字字深情。语文的魅力就在于那白纸上印着的铅字背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曲折起伏的人生,是翻腾汹涌的情绪与思考,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巧妙而扎实的解读让他们从纸上走进学生心里。“一个体面的官员在成为父亲之后的不体面与狼狈”是朱自清与父亲之间那笨拙而别扭的爱;“欢喜着奉献,绝境中成才”是木兰清醒的选择与智慧;“挣扎着活命的杨绛能够用一生对老王‘愧怍不安’”展现了人世间最可贵的情感;“灰色小人物理想的幻灭”写尽了人生的无奈与辛酸……
王君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触动人心的,短短数语却让人感动不已,她抬头,指引我们看向田野中的菜花和鱼塘,那是自然给予人的疗愈;她俯身,提醒我们关注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那是作为一个人最真实朴素的情绪;她告诉我们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人,要站在人的角度去体会文本中人物的选择,从而抓住一字一句为这些人物描骨画肉点睛赋魂。从高高在上地审视到感同身受地理解,这样才能真正解读出经典文本中千古共通的人性。
二、教师:做语文教学的守正与创新者
当面对众多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声音时,我们不能全盘质疑,也不能拿来就用,作为语文教学者首先要守好语文的“正”,重视国家语言文字的学习,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次是在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学习的能力上去探索新路径和方法,具体落实到每篇课文的具体目标。守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客观理性地思考不同学者的理念与教法,结合时代背景与实际学情,来完成对文本的解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学生:在课堂做真实的思考与表达
课堂上传道授业重要,能够让孩子做真正的思考者和表达者更重要。再精美的文本解读,也是需要师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实现的。设计一堂课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孩子的困惑与兴趣点,不能绕过或者忽视孩子的问题,关注学生困惑也是在开发课堂。课堂上,王君老师时时鼓励学生表达,引导学生能够表达完整的句子,不仅仅陈述观点更要学会分析,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回答问题后,一句句“表达得很精准”“有很高的审美”“有对语言和对文字的很高的感受力”的鼓励和肯定,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肯定和信心,正向且精准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热衷思考,敢于表达。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归视长安课,荧煌满眼前。思维的碰撞是让人热血沸腾的,理念的更新与进步是让人愉悦舒适的,在西安,能够有这样的一段学习经历,是我们的幸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幸运。
春风化雨沐春风,柳暗花明悟真谛
经历了两天的沉浸式学习,聆听了王君老师高屋建瓴的讲座和匠心独运独特的授课方式,感触颇多,现在将自己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三个意识”打破常规认知。
王君老师的报告中,特别提到了“三个意识”:选择文本意识,解读文本意识,主题聚焦晾晒意识。三个意识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重塑,是适应当今教育发展规律的诠释,尤其是第三个意识,站在当下生命的高度和当下人性的高度,赋予文本新的时代意义,这个提法直击社会发展的趋势,可谓振聋发聩,令人醍醐灌顶。
二、“五看法”“板块”法授课方式,让好课触手可及,可学、可模仿。
《苏州园林》一文,王君老师用“五看法”带领学生一点点走进文本,将三个意识融入其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从篇、段、句、词、意五个方面将江南园林如画般展现在老师面前。《老王》用板块法抽丝剥茧般将文章的内涵揭示出来,在揭示小人物的命运遭遇时,有给了老师们深深的思索。两篇文章,王君老师,亲自实践,亲自示范,让好课看得见摸得着,可学可模仿。
三、专家风范令人钦佩。
无论是王君老师的专题报告,还是示范课,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大师的风范与能力。哲学家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三种境界在王君老师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王君老师的语文课,我感觉可以概括为:“教语文是语文,教语文不是语文,教语文还是语文。”她走进课本,又能走出课本,教材和实际生活,随意切换,又不着痕迹,丝滑圆润,极度舒适感,这就是专家的风范!
此次研学进修,还在进行时,但是已经喜欢上了本次活动,有了喜欢,就一定会有收获,紧跟王君老师的脚步,倾听专家教诲,真正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一字立骨,脊撑课堂
活动的第二天,听了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散步》,王珊珊老师执教的《大雁归来》,刘艳红老师的《愚公移山》,一整天都沉浸在“一字立骨”的教学当中,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在老师们执教的课堂教学中,我看到了她们的“一字立骨”立起了一节节语文课堂的脊梁。
“一”作何解?“一”是王君老师执教《老王》的“活命、不安”,是《散步》的“我们、田野、散步”,是刘艳红老师执教《愚公移山》的“甚矣,汝之不惠!”。
曾经我浅薄地认为“一字立骨”的“一”是必须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挖掘出一个能够打通整篇文本和贯穿整节课堂教学的字,今天听了几位老师的示范课和讲座之后,才后知后觉,这里的一字,可以理解为一个词、一个句子、一种思想。
几堂课的“一字立骨”中,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从“活命”入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变换人称朗读、基于看客的季度创造性演读、师生配合发现读、同类信息整合读,去感受特定历史背景下底层劳动人民为了“活命”的悲苦,去品析老王的人物形象;又从“不安”切入,引导学生去咬文嚼字、抗毒、代入情境、探究矛盾,去思辨老王去世了,杨绛的心“不安”还是“安”,去深挖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活命状态。
不管是老王还是杨绛一家,他们都在经受身体和灵魂的挣扎。
从中我感受到,“一字立骨”可以让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切口切入,教师可以更好地更好地解读文本,在课堂上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聚焦文本,理解文本,深挖文本。
——来自二元八次方程组的符丁太老师
——来自江苏的王炳海老师
来自东莞的文水珍老师这两天的听课认真极了,尤其今天,被王君老师上《老王》 感动万分,分别以老师和学生的身份写下自己的收获。
王君老师的这堂示范课,又是一次灵魂的涤荡。随着王老师“一杯清茶式”的开场,我不自觉地就是一名学生,跟着王老师走进“老王”的人生,可怜,却不可恨,即使卑微地“活命”,可是他的善良,懂得感恩,也在尘世中开出了一朵花,而这朵花,就是杨绛发现的,并借由这朵花,内观自己: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在老王在临死之前给杨绛送香油和鸡蛋时,她回馈以钱,虽然老王已经说了这次他不要钱。我想我是理解杨绛的,一方面,杨绛内心是希望帮助老王的,另外一方面,她也不会白白受老王物资馈赠的,所以她选择给他拿钱。但是后来她渐渐明白,老王的那次送香油送鸡蛋就是他在生命的最后想给杨绛表达感谢,单纯地想要表达感激,因为以后或许就没有机会了。
当时杨绛没有明白过来,给了钱,这就意味着老王的“感激”是没有送出去的。虽然老王地位卑微,生活拮据,但是依然有表达感激的权利,有自己感激的方式。但是杨绛潜意识里觉得老王是弱势的,是不幸的,而自己是出于优势地位的。但是随着年岁渐长,才读懂了老王临死前的感激。这或许就是她的那份“不安”吧。
原来,学会如何接受别人的感激也是一门学问。在我看来,杨绛是可以心安的,因为当初杨绛给老王拿钱也是出于善意,是杨绛用自己的方式向老王表达她的帮助和感谢。正如王君老师所说的:杨绛已经做得足够足够好了。
——文水珍老师学生版听课思考
深化文本解读的宝贵能力
在沉浸于《老王》一课的精彩讲授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文本细读所带来的无穷魅力与深远影响。此次观课,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汲取,更是一场关于教学艺术与实践智慧的盛宴,让我收获了诸多可迁移至日常教学的宝贵能力。
一、朗读与对话的艺术:多维度深化文本理解
王老师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朗读策略,如转换人称朗读法,让学生以不同视角深入角色内心;比较朗读法则通过对比教师改写段落或句式的差异,凸显文本的情感层次;对话法与补白法则鼓励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填补文本留白,激发无限想象。更令人赞叹的是,配乐朗诵法的运用,如同为文字披上了一层情感的华服,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本的情感流动。这些方法的“翻来覆去”,不仅加深了对文本的印象,更促进了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与感悟。
二、同类信息整合的敏锐度:细节中见真章
王老师对文本中“只”字的精妙整合,展现了其高超的文本解析能力。通过对这一简单却富有深意的词汇进行系统性梳理,引导学生发现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线索与人物性格特征,教会了我们如何从细微之处入手,挖掘文本的丰富内涵。这种同类信息整合的能力,是提升文本解读深度与广度的关键。
三、思辨与逆观的启迪:思维的火花四溅
在“心安vs心不安”的思辨环节中,王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跳出常规思维框架,从逆向角度审视文本,探讨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则扮演了脚手架的角色,适时提供背景知识的补充与引导,帮助学生构建起自己的理解体系。这种思辨与逆观的教学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文本乃至生活的深刻反思。
结语:王老师的总结,艺术的典范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王老师课末的总结《老王和杨绛》,以其精准的把握与横溢的才华,为整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这不仅是对本课内容的精炼概括,更是对人物命运、社会现实乃至人性光辉的深刻洞察。这样的总结,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成,它背后凝聚的是王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教学洞察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观课的收获,更是对未来教学之路的激励与启迪。
课的尾声,我不由自主联想起了我的婆婆。
我的婆婆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大字不识,也没有任何赚钱的能力,公公也并未尽职尽责,所以生活一直过得很拮据。因为地域的关系,我在南方,她在北方,水土不服,另外也因为她需要帮我老公的弟弟带孩子,所以她没有办法帮我带孩子。但是我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来看她,毕竟是亲奶奶。每次见面,我婆婆都会对我儿子特别好,给他拿500块钱。我向来是不拿的,一方面,我觉得我带孩子来看她,不是为了钱,另一方面,我知道她并没有多少储蓄,按照她省吃俭用的方式,或许500块就是一笔巨款。但是今年,她再次给我儿子拿钱的时候,我很爽快就接了表示感谢。之前我不接,无形中我也觉得我婆婆是个弱势群体,我怎么能去接受她的钱财?但是这500块钱,意味着她对孙子的喜爱,而我就这么简单粗暴地剥夺了她对孙儿表示关爱的权利。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开始改变。
所以在听到王君老师的课时,我突然就读懂了老王,也读懂了杨绛。但是我比杨绛幸运,因为我婆婆还在。
是啊,一堂好课,就是一个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
——来自文水珍老师教师版听课思考
走进王君老师精彩的现场课之前,曾在她的书籍中探寻智慧的踪迹,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如点点繁星,为我对教育的探索之路洒下温暖又迷人的光亮。书中每一段论述,都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我对教育真谛的理解之门。
当亲身参与王君老师的学习课程,才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别有洞天。书本中的智慧固然璀璨,却远不及现场课程的生动鲜活。在现场,王君老师所倡导的“青春语文”理念,如同一股清新的风,不断打破我思维的禁锢。王君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仿佛带着魔力,如春风拂面,轻轻拂去我心头的迷雾,让我的思路愈发清晰明朗。曾经在书中那些模糊的概念,此刻在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变得立体而深刻。那些在阅读时产生的困惑,如今在课堂热烈而深刻的互动中迎刃而解。
通过对“青春语文”的深入学习,对王君老师所说的三个创新意识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选择文本的意识方面,王君老师让我明白,好的文本选择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基石,要精妙的运用经典篇目,同时广泛涉猎,挖掘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和独特价值的文本;在解读文本的意识上,要打破常规,从多元的角度去剖析,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王君老师以《苏州园林》为例,带着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主题聚焦晾晒意识则让我学会在教学中明确核心主题,将零散的知识和感悟进行整合与升华,讲少一点,讲深一点,让课堂有美感有力量,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把握重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如果说书本给予我知识的基石,那么现场课则为我搭建起思维的高楼。从书中的理论到现场的实践,从抽象的思考到具体的感悟,这种转变犹如破茧成蝶。“青春语文”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与创新。在王君老师的引导下,我愈发感受到了用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为学生带来的强大力量,引导孩子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我逐渐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王君老师以她独特的魅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了一场精神的盛宴。
君语芳华,教韵留香。我深知,在这教育的漫漫征途中,我将怀揣着这份宝贵的经历,不断探索,不断成长。
“青春语文”的理念再一次深深扎根在我心中,我愿将其融入我的教学实践,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怎样的挑战与困难,我都会想起王君老师的课堂,想起那充满激情与智慧的话语。我相信,只要坚守这份对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教育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来自何熙敏老师
体会青春语文就是让学生经由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索生命的幸福之道。它即使在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帮助学生找到自我,疗愈心灵。今天老师讲授的《老王》和《散步》两节课节课。何止是对学生情感的滋养,对我们全体学员心灵也是同样的疗愈,很多老师都潸然泪下,王君老师不仅讲语文知识也传授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更传授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建立幸福家庭的人生密码,真是受益匪浅!
——来自陕西的陈勇老师
今天听了王君老师的两节课《老王》和《散步》,分别指向我们与亲人、他人的关系。好的经典作品一定是与人性相关、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王君老师的案例就是如此,让我们在课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在当时复杂背景下人物命运的起伏波折,也感受到了人世间的美好!原来听王君老师的课就是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愿众生都能在疗愈中砥砺前行!
——来自甘肃的魏甲静老师
《老王》的课例我很早就看到过,之前只是觉得设计的好,解读的深。但对于为什么这样设计,我是没有思考,不明所以的。今天才明白板块式教学设计的好处在哪里,文本细读的理论该如何应用。我才意识到自己对文本细读极为缺乏,手法单一。如果老师都没有文本细读的能力,如何能带领孩子沉入词语里,学会文本细读?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一个布道者,传专家传教参上的教义,而没有用人性的温度去解读,没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我们需要做转变的地方,也是我们可以成长的方面。
——来自北京的陈硕老师
今天聆听了王君老师执教的《老王》和《散步》两节课,王老师采用板块教学方法,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如咬文嚼字法、变式朗读法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重现情景感受人物的内心矛盾和纠结,在师生的对话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师生一起朗读王君老师写的《老王和杨绛》,直击人心,感觉文本中人物的命运和现场每个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个人既如此不同,又如此相同。每个人要想“活命”都必须面对来自体制、家庭、自我和社会的影响。但不管怎样,我们应当记住:卑微的生命即使在尘土中也依旧开出了花来!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深情的朗读把课堂推向高潮!君师的魔力就是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学到了教学技能、引发我们思维的碰撞,还让我们体会到人间冷暖,内心被深深感动!
——来自陕西的彭仁超老师
昨天的培训让我深觉青春语文之治愈和美好,今天的培训则让我更有了初开茅塞的感觉。曾经备课缺少抓手,就如王君老师所说,总是这也想要、那也不放,太贪心就会太满,反而没有重点、没有特点。而王君老师的《老王》和《散步》,让我在学习了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我清晰了备课的切入点,更明白了文本细读的含义和精妙。同时,在青春语文的引领下,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活法融入教法,借由文本和学生一起走向“真人”,感悟“天地”和“众生”。
——来自河北的张晓娜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