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手记|为什么我们还这么喜欢看它?

文化   2024-09-21 10:25   北京  
在等待《流人》电视剧
第四季第四集更新前
跟随第三部《猛虎》的译者
重温文本里的斯劳屋!



去年,当我开始着手翻译“流人”系列的第三部《猛虎》Real Tigers时,它的改编剧集已经播出。于是同大多数中国粉丝一样,我也是先看了剧,才接触到米克·赫伦的原著文本。


通常而言,改编影视剧为了在视听层面留出充裕的表现空间,总会在原著的叙事线索和人物刻画上做一些取舍或重构。于是当我按照“先剧后书”的顺序二度(或言重新)踏入“流人”的世界,顿时体验到一种侦探般的乐趣——为已知的表象揭示出更多复杂、深刻的“隐情”



强人物


翻译伊始我就发觉,原来书中人物与我观剧得来的印象相比,层次丰富得多。


只看电视剧会以为,“驽马”头子杰克逊·兰姆及他那帮手下,就是一群举止滑稽甚至荒唐、满嘴刻薄冷笑话,又多少有点主角光环的“纸片人”;而所谓的“反派”也只是又蠢又坏,和动画片里的反派没什么两样。



但从书中我才看出,作者为斯劳屋内外的每个人物,铺陈了更加复杂的人生经历、更多拉扯不清的人际关系和更加幽微的内心世界。


“家庭女教师”(雪莉言)般古板又谨慎的凯瑟琳·斯坦迪什,虽然表面一贯波澜不惊,内心却始终在拼命逃离自己年轻时那段酗酒又纵欲的日子。即便在个人安危受到威胁时,她的思绪也会不停闪回那段不堪的过往,仿佛那已成为她如今理解生活、安顿内心的一个原点。


如此看来,兰姆时不时给她“倒上一杯”的行为,会不会并非是他喜欢没事找事、拿捏下属,而是这只老狐狸早已看透了凯瑟琳,所以想用极端的方式刺激她摆脱阴影,找回平常心?不好讲。


还有罗德里克·何。可能你最喜欢的角色不会是他,却还是很爱看有他戏份的片段。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此君人缘(尤其异性缘)差得一塌糊涂;但你能想象在另一时空、在数字世界里,他其实是个极富“终身学习”精神的隐士吗?其学习成果从实用偷车技术,到如何做一名“妇女之友”……对于这名在英国社会里尴尬、局促地成长起来的亚裔男孩(至今仍时常听不懂同事们对话中的某些意思),他可依赖的唯有自己的智商与努力。是互联网养育了罗迪,堪称他的“精神母亲”。如此说来,你能更加理解甚至接受这个“怪咖”一点吗?



还有这次和兰姆彻底互相激怒的雪莉·丹德尔。起初她也曾幻想自己一朝立下神功、荣归总部(谁不想呢?),然后像个“大姐大”般把兰姆的尊严狠狠踩在脚下;然而最后,当她果真成了一名救同伴于水火、力挽狂澜的“英雄”,却出于某种十分微妙而古怪的心理,为自己仍能留在斯劳屋继续当牛做马长舒了一口气……


其他人物,不一而足。


或许毕业于牛津大学英语专业的赫伦,多少承继了英国文学对人物与人性的关注,在类型小说紧凑的情节间隙,还不吝笔墨刻画众生(不仅主角,很多一闪而过的角色也有细致的描写),让即便已把三季剧集反复刷过几遍的粉丝如你我,仍有机会重新认识其中的每个角色。剧集塑造“纸片人”,文字刻画多面性。多少是这样吧。



为了铺陈这些人物的层次感,作者不停切换着人称和视角,通过对话、叙述以及对人物行为和心理的描写,主、客观轮番推进,有条不紊地连缀起每个人物的行为、经历、命运和内心世界。尤其是一些意识流手法的零星运用,堪称探入人物内心的利器。于是一本书译下来,我感觉已同书中人物飞速拉近了距离。


兰姆除外。


作者似乎唯独对这个角色有所保留,尤其对兰姆主观世界的呈现少之又少。仿佛这位早年混迹柏林的间谍精英已把真实的自己埋得过深、内心封闭得太紧,即便作者本人也看不清他。我们诚然可从旁人的眼中、议论中或回忆中读到兰姆的言行举止,但其中又混合了多少揣度和想象?各人提供的不可靠叙事,只是为他编织出一层更厚的迷雾。



记忆中仅有两处例外——


一处是兰姆在教堂里神游,半梦半醒间回忆起自己曾在“铁幕”之后烧毁一栋教堂并遭遇伏击、险些命丧当场的往事。这段回忆在全书闪现过两次,历历在目而又支离破碎,像是为后续埋的伏笔。这次经历应该是兰姆峥嵘岁月里的高光之一了——不是一次奇功,就是一场惨败,并对他本人的精神造成了重大冲击。


另一处则更像闲笔:


我只是为这里的孩子感到难过,……在远离人类文明的地方长大。不是学会用短路发动汽车,就是困在这儿直到他们把你埋进土里。


营救凯瑟琳的途中,在经过一片远离伦敦市中心的近郊贫民区时,心情阴郁的兰姆罕见地说出以上这些“此前几乎肯定一次也没讲过的话”(书中原文)。同情弱者的真情流露,从他一贯阴阳怪气的嘴里说出,显得太过反常,甚至让我译到此处愣了一下。只是,老狐狸的动情时刻注定转瞬即逝。紧接着,这段对话就被罗迪一句滑稽的回应带偏了。点到为止。



小时代


英国文坛似乎常见一种挥之不去的、对于往昔的追念情绪;间谍小说更甚。早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英、俄两国在中亚地区就展开了政治较量,即所谓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在接下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当中及战后,大国博弈格局更加波诡云谲,自然催生出一段漫长而壮丽的谍战传奇史。


然而时移世易,正如书中这段感喟:


曾几何时,事情要简单得多。一边是安全局,一边是这个国家的敌人们。这些人物的身份时常变化……但总的来说,界限是分明的:你监视着你的对家,密切关注中立者,并时常有可能与你的朋友以一种仿佛还可挽回的方式闹翻……但现如今,在监听全国电讯通话及浏览最新“吹哨人”的推特发布之余,地缘政治已鲜有人问津。


“后冷战”时代,当劲敌瓦解,英雄也难免拔剑四顾心茫然。间谍小说面临沦为“夕阳”题材的尴尬。面对挑战,从勒卡雷(的后期作品)到赫伦,众多间谍小说家也尝试“与时俱进”,书写基于全新政治格局、技术条件和社会氛围的新危机,以及新英雄



不过,历史长河中有“大时代”就有“小时代”。或许对于当代的间谍故事,定义英雄早已显得过时;解构英雄才更贴近时代精神。毕竟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又有谁——包括英雄在内——不是被深深的无聊、平庸、无意义感、自我怀疑……而非“对方”或“他们”击败的呢?(当然有些时候,把你击败的也可能是“我们”自己人……)


于是“流人”系列另辟蹊径,将英雄彻底平民化,成为被大家津津乐道的“打工人”;且还都是些“搞砸了”的打工人——人生困顿、职场焦虑,每人身上还背负着一两宗小罪。这同那位永远稳操胜券的孤胆英雄詹姆斯·邦德,已是天壤之别。


诚然,看过更多传统谍战小说乃至历史纪实作品的严肃读者,应该不会把这支“群像番”式的“冒险小队”太当真。不过,这类让失败小人物相互扶持、每每绝地反击的“爽文”戏码,大概才更契合我们这个“小时代”中多数普通读者/观众的心理需求,从而令这套就故事背景而言多少有些冷门的作品,在今天获得了超越其题材的成功吧。


补记


一年前,机缘巧合下我得知《猛虎》在找译者,出于对“流人”剧集的钟爱就火速递上了试译。感谢出版社信任,让我有机会成为这部小说最早和最耐心的中国读者之一。现值新书问世,于是作为本书的“已读”人,我就来分享些个人心得,当然是希望“安利”更多同好,也有兴致再把原著读一读。


说实话,这部小说的翻译难度于我而言不算低了。踏上这段“译者苦旅”,随着精彩的情节及人物表现心潮澎湃之余,也会偶尔“触礁”在各类历史政经背景、社会文化常识、文字游戏及冷笑话上……尽管做了许多功课,我自知纰漏、错误仍在所难免,还请大家指正。



点击图片,立即购买《猛虎》


内容简介:你的同事中有哪一个,让你愿意以命相托?

斯劳屋的一名特工被绑架并被索要赎金。斯劳小队必须克服重重困难,颠覆对他们能力的所有预期,以突破军情五处情报总部——摄政公园的顶级安全系统,并窃取宝贵的情报以换取他们同伴的安全。然而,绑架事件只是冰山一角——特工们揭露了一个更大的阴谋网络,不仅涉及一群私人雇佣兵,还牵扯到秘密情报机构最高层。在作为最底层存在多年之后,下等马们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不仅威胁到斯劳屋的未来,还威胁到军情五处本身的阴谋之中。



——在这里看我们的新书喔(<ゝω・) ★——

新星出版社
感谢你把百无聊赖的黑夜交给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