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吴婷婷 张咸贞 胡书军
作 品 展 示
梨树下的我俩
安徽省 吴婷婷
我的老家距离小城天长30公里,那是一个被跃进水库包围的地方,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有水的地方自然灵气非凡,我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就是如此,这个地方叫“吴庄”,从我的祖辈开始,这里便居住着姓吴的同族人。村庄不大,二十几户人家,房屋错落有致,人情简单纯朴,如果非要用一份特殊的记忆作为对这个村庄的点缀,那么老家门前屋边的那几株梨树自当功不可没。
自打记事起,那几株梨树便傲然屹立在那里,如使命般完成着自己四季的交替。每年的四、五月份是梨树值得傲骄一整年的月份,伴随着春末夏初的暖阳,当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盎然的畅快时,梨花的嫩蕊在商量中细细地绽放着,那一朵朵花瓣,姿态各异,有的仰着头,张开双臂,拥抱着美丽的季节;有的低着头,半开半合,像极了害羞的小姑娘。
梨花的清香沁人心碑,梨花谢后的那抹新绿则让人为之动容。与整树整树的梨花相比,我反而期待花谢后那整树的翠绿,先是从每个枝头的节骨上冒出的新芽,而后是新叶,最后变成彻底的绿,这种绿干净、纯粹、彻底,似乎已过滤掉多余的杂质。
对于梨树叶子的喜爱源于诸多的情结,这里不仅有着对于果实即将冒出的期待感,更有我与梨树下结伴活动的另一个身影痛并快乐着的过往。对于整树梨叶的欢喜我们似乎是不谋而合的,确切地说,我们都爱被风拂过的梨叶携带着的那股淡淡甜甜的气息,迎面而来的清香,沁入肺腑,如饮了美酒般晕乎乎、轻飘飘。
我与大吴相差4岁,梨树下,我的童年是大吴的少年,如果从准确的记事时说起,那就得追溯到我6岁那年。梨花谢后,梨树的新叶拔枝而起,夏初的午后,梨树上规律的蝉鸣伴随着树叶之间的摩挲声让人在困顿的午后不免滋生慵懒的睡意,大人们饭饱神虚,借此安然小憩,每每这时,我俩就手拉手如两只脱兔般畅快地奔到屋外,争分夺秒地开始了游离于大人们监管之外的放飞时刻。
前一秒友好,后一秒争吵,我们上演着小朋友玩闹中的固定戏码,因牵扯到双方各自的利益,我与大吴针锋相对的时刻便到了,缘由是梨树枝头上搭起的鸟窝,我们会为里面孵出的一小只幼鸟的所有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大吴凭借着身高略胜一筹的优势迅速地抢占了小鸟,而我则因抢夺不过而号啕大哭,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刻意地付之于大吴以更猛烈的一击。试想一下,刺耳的哭声对于一个沉睡中的人而言是何等的恼怒,小小的我可能切中了被扰者的要害,加上自身略显弱小的“优势”,借刀制敌,出其不意而后攻其不备。没错,熟睡中的老吴被我的哭声吵醒,大吴顺理成章地成了始作俑者,即将迎来的一顿“毒”打在所难免。老吴怒气冲冲地来到屋旁的梨树下,二话不说,折下一根梨树条便朝大吴屁股上一顿抽打。
哭声,此起彼伏,“敌人”处于劣势状态,我选择默不作声,梨树下,我们的哭声前后交替着进行,得益于老吴的偏爱,最终我胜利了,得到了那只幼小的鸟崽,喜悦感不言而喻,殊不知,出来混迟早得还,而那时年幼的我只顾着享受眼前,哪顾得上后面。
没错,因为诸多的不可抗力,我也尝到了被梨树枝抽打的痛楚,具体的缘由却也记不大清楚,唯一清楚的是,当我在激怒老妈、惹得她气急败坏却又找不到武器的时候,及时雨大吴恰巧就会出现,此时,随着一句高分贝:“给我拿枝条去。”的话音刚落,穿着拖鞋的大吴这时候竟能风驰电掣般来到梨树下,麻利地折下一根粗壮的枝条迅速地递给了怒火中的老母,接下来的画面可以脑补,一个在抽打中哭得歇斯底里,另一个在暗地里默不作声地观戏,享受着“报复”后的快感。
到此,梨树枝一而再再而三地成为“施暴者”抽打的武器,见证着我和大吴冤冤相报何时了的矛盾冲突,梨树无能为力,能做的仅是翘首以盼,盼望着比他矮几截的两个参差不齐的小人儿快些长高,然后同他比肩,如一个十足的长辈般,迫切盼望着顽皮的孩子可以快些长大。
当然,我们的快乐也同冲突并肩而行。一个寻常的清晨例行到来,当第若干缕光线透过玻璃窗斜照着我们的脸庞,我和大吴揉着惺忪的睡眼,拖着拖鞋,开始将目光扫向门前屋外,玩意兴起,顾不上大人刷牙、吃饭之类的喋喋不休,开始了新一天的胡行乱闹。
这一天,爷爷家的小鸡崽成了我们蹂躏的对象,作为同谋,我会拿起鸡崽递给大吴,而大吴则将她们准确地放在梨树的枝丫上。运气好的小鸡崽借助定力可以安妥地立在那里,有惊无险地躲过姐俩制造的生死危机,运气不好的则会重重地从枝丫摔下,撕心裂肺地发出叽叽嗷嗷的鸡式哭闹。小鸡的痛楚我们哪里清楚,面对垂死挣扎的它们,我们不厌其烦地用梨树的叶子包裹住它们受伤的小细腿,化作医生的角色继续将他们放在枝丫上,为它们“诊疗”。经受得了“磨炼”的小鸡,大吴以姐姐自称,没头没尾地表扬一番;没躲过“考验”的小鸡,大吴会以医生自诩,大义凛然地抛出一套医式说辞。
整个流程,角色的亲情感和人道主义感极强,作为陪玩的小跟班,我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束手无策的小鸡,直面着小鸡崽痛苦挣扎的过程,而对此,我们竟然可以重复几个小时,却依旧乐此不疲。就这样,爷爷的小鸡崽在我们的摧残中,伤的伤,残的残,毫发无损的小鸡崽们利用我俩玩腻松懈的间隙,溜之大吉。而被树叶包裹住小细腿的小鸡则静观其变,等待时机,酝酿着一场惊心动魄的逃离大戏。
车轮滚滚,岁月悠悠,梨树下经历的时光早已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远去。当我们再次回到这片曾经打闹嬉笑过的地方,谈起过往,捧腹大笑之余平添更多的是一股若隐若现的落寞和忧伤。儿时的梨树已被整为平地,参差不齐的我们如愿以偿长成了可以同梨树比肩的大人模样,而梨树下的时光却已经成了我们想追却又追不回的过往。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重新收拾行囊,回到那些舒适惬意的午后,同大吴静静地躺在铺着凉席的床上,轻跷着二郎腿,手拖着后脑勺,安然地朝着窗外,望着绿得发亮的梨树叶,嗅着透过窗户飘落进来的清香,继续像个孩子一样,天马行空地畅想着未来,无忧无虑地眺望着远方……
“特别能战斗”精神的赓续者
河南省 张咸贞
如今河南焦煤集团的“西大井1919”“国家工业遗产公园”,仍然彰显着昔日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的神威,红色记忆是载入我国工运史上的文旅景区伟大壮举。1925年7月9日凌晨3时,这场由西大井拉响汽笛而开始的、长达近8个月的焦作煤矿职工反帝大罢工,以顽强斗争、大获全胜而告终,被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盛赞为“特别能战斗”!
走进西大进,“特别能战斗”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赫然屹立在焦煤原王封矿党委楼上,时刻提醒人们铭记使命,不忘初心,赓续“特别能战斗”精神,为实现“中国梦”继续“战斗”!
“西大井1919”,是1919年由英国福公司开工建设,曾先后受英、日帝国垄断、掠夺和压榨我国煤炭资源的矿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产业民众,夺回了煤矿自主权:1948年10月23日,“西大井”回到人民手中,更名为王封煤矿。1958年跃居为河南省最大的现代化矿井。截至1996年停产封井,王封矿共生产原煤4235.723万吨,为我国经济恢复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家做主的矿工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大搞技术革新的辉煌岁月里大显身手:涌现出全国先进集体采三队、“矿山铁汉”丁百元等,一大批享誉全国的先进集体、英模人物。其中,40余人先后受到国家、原煤炭部和河南省的表彰。
随着资源的枯竭,王封煤矿关闭封井。初次转型冶金化工,实现了平稳过渡。但随着国家生态文明的进步,王封矿主动关闭了高利润,同时又是高污染、高耗能的冶金化工企业。但同时也承担了企业亏损、濒临破产、厂区荒芜、70%的职工下岗的阵痛。王保才受命于危难,接过了这个濒临破产企业的“帅印”,担任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他学识渊博。是武汉大学新闻系的优秀学生。毕业时以超出必修课程一倍多的科目交卷,获评武汉大学“三好学生”。
他是文化名人: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他还是上海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的特聘研究员、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是文笔强人:搞新闻、作文秘时“笔杆子”美誉闻名远近,大量优秀新闻稿件、公文获奖,其内参曾先后受到李长春、邹家华等领导人的批示。
他是成功儒商:曾获首届“河南省十大文化新闻人物”,成功将多家濒临破产企业转型做强,是工匠式“大咖”。
2002年3月12日,他受命到濒临破产的焦煤新东集团任董事长、党委书记。企业转型改制时,离退休人员多、下岗职工多、生产经营困难多;但企业经济效益却少。他带领一班人锐意创新、成功改制。确立了“拒绝平凡,追求卓越”的企业规格,制定了“三产兴企、文化强企”发展战略。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盘活了企业闲置资产,开辟了以新文化产业为增长点举措的大力招商引资,并探索与合作方共赢之策,打造出了一个集餐饮、购物、健身、休闲、娱乐、影视创作等为一体的时尚消费场所、综合文化产业园地,形成了服务多元化、设施现代化、项目配套化、管理科学化、效益规模化的良性发展格局,多种产业一应俱全。新东一跃成为引领焦作市三产文化潮流、享誉全国的领头雁:2007年获得全国首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示范单位”称号!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曾带领、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的市长们,来新东参观取经。
他高瞻远瞩、设计精妙:最为吸引人的是其标志性的“新东·焦作1898历史文化街区”。此为新东集团在全市三产文化行业发展,稳固前行的项目优势、规模效应杰作。所辖的60余亩空地,嬗变为文化休闲一条街!
他是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家。在连任焦作市五届人大代表20多年里,多次获评“优秀人大代表”“最美人大代表”美誉。他注重传民声、解民忧、思民利,履行、担当着企业家与人大代表的双重责任。想人民所想之事,做民众想看之景。“最美人大代表”名副其实!
他是工匠型儒商。运用渊博的知识、奇妙的构想,搞企业文化时高起点、大格局,对综合开发利用工业遗存别出心裁。工匠精神使其经营企业时步步为营,屡战屡胜。在其任职王封全域实业有限公司之前,就已成功地盘活了新东集团、华宝铝材、惠德印务等多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使之再次焕发活力。
“西大井1919”,使“王封矿”奏响了“黑绿红”变奏曲。《大河报》报道如是说:“工人大罢工的汽笛,拉响了‘黑绿红’变奏曲,延伸出一条‘黑色印象,绿色主题,红色记忆’的工业文化旅游链。”
王保才在2016年上任之初,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遗存也是珍贵资源。”他信心十足地带领矿工们打造出了红色教育基地、国家工业遗产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及研学“四位一体”的新型综合体。高调叫响了“登云台山、游陈家沟、逛西大井”的焦作旅游新口号。
他带领能工巧匠们,在整合重组自己工业遗产中各显身手。西大井总设计师的他以聪明才智,转换从成了巨大的能量:老旧物件嬗变展新姿!王封公司热了:返岗职工们笑了!西大井1919火了,“特别能战斗”精神大放异彩!企业与景区经济效益及政治影响一路走高:从2019年6月投入运营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企业固定资产增加了5000多万元,职工工资翻了一番还多!目前,“西大井1919”是国家AAAA级景区,并先后被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旅游资源访问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旅游访问示范点”“科普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以及“全国煤炭行业红色教育基地”“河南省历史文化街区”等诸多称号;并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首批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西大井1919”文旅景区,引起了河南省委及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2022年3月15号,省委书记楼阳生亲莅“西大井1919”调研时指出:“西大井1919”是工业遗存,是城市历史文脉。要保护好利用好,以新产业的新业态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要持续推动“特别能战斗”精神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转型为企业找到了出路,为职工找到了活路,为城市增添了光彩,为市民留下了乡愁。
英式井架上部的红色巨字“西大井1919”和侧面稍下方的“王封矿”远近瞩目!井架下“焦作煤矿反帝大罢工陈列馆”上的“特别能战斗”5个大字格外耀眼。
站在井架下,作为总设计师和西大井1919创始人的王得才挺起胸膛,阳光照射在他清瘦的脸上,充满自豪。
因为,他坚信:明天会更加美好!
媳妇的工资单
河北省 胡书军
星期天,媳妇照例上班去了。我打开电脑,想在网上查一些东西。下意识地,在液晶屏旁边,我发现了媳妇的工资条,那是一张媳妇下班后,每天计算好的一天挣了多少钱的单子。2月1日,137.4元;2日,89.6元;3日,188.4元;4日,76.2元……最少的是半天工37.8元,最多的是221元。这个月下来,工资总计突破了3500元大关,属于收入较高的一个月。
“吹面不寒杨柳风”,3月的天气,春风吹到屋里,佛在脸上,是很舒服的。可是看了媳妇的工资条,我紧张起来,心里非常地不安。我知道在工厂上班,3000多元的工资,包含着媳妇多少坚持与隐忍,劳累与付出呀。
早晨8点,工厂要求必须到岗,所以,大约7:30的时间,是媳妇雷打不动的上班钟点。每天看着媳妇急急忙忙地出门,有时我会埋怨几句,然而媳妇说,别人8点能到,咱搞什么特殊,再说迟到了还扣5元钱呢。我无奈地笑笑,不情愿地和媳妇说“by by”。也有的时候,我和媳妇一起出门,路过广场,走过道路两旁,会碰到有的市民还在散步、慢跑,或者在跳舞、打太极拳锻炼身体。而媳妇和众多的工人们一样,工厂的生产,占据着她们生活,她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更不用说讲究养生了,他们匆匆地走,却迟迟地归。媳妇说,锻炼身体,到工厂去锻炼吧,哪有那个闲功夫啊。
从保健养生的角度说,中午应该小睡片刻,一下午都精神。领导干部可以这样,机关干部可以这样,可是对于媳妇这样的工人们来说,这是不敢想的奢望。她们中午12点下班,在工厂食堂就餐,或者到工厂对面的小餐馆吃上一碗面条、半斤炒饼,中午1点钟,必须要上工。和上午一样,在机器的轰鸣中,手脚并用,手脚不停,重复着几乎同一样的劳动。下午下班没有固定的时间,工厂业务量越大,加班越多,回来的越晚。回家时常常天色已经落下帷幕,公路上车灯明亮亮的,眼睛被晃的睁不开。我知道,这时候回家,非常危险,可是对于媳妇来说,好像伊拉克人民之于人体炸弹,早成了家常便饭和寻常事。
媳妇到工厂刚刚上班不久,便养成了买零食的习惯。我偶尔和媳妇出去逛逛街,她一准会买回几包花生、饼干什么的,而且上班时还会带上几个。那时我想,都成人了,一天三顿饭吃饱了,吃什么零食,简直就是不良习惯啊。有一次说到这个问题,媳妇说,谁愿意不到吃饭点,张着嘴吃呀喝呀,可是干了一天活,临近下班的时候,饿得前心贴后心的。稍微吃点零食,身上就有劲,不然就会瘫下来。咱不拿点,还得吃别人的,那更不好意思。我在机关工作,开始不理解媳妇这种做法,有一次我测血糖,媳妇说也测一下,因为下班的时候经常头晕。可是我拿着钢针扎媳妇的手指,扎了几次都没有出血。我仔细地看看媳妇的双手,每个手指上都有一层厚厚的茧子。我想到了媳妇每天工作的劳动强度会有多么大,虽然在工厂在车间,却一点也不亚于到处奔命的农民工啊。吃点零食才能忍受这种劳动强度,于是我理解了媳妇的做法和习惯,有时也主动给她买回一点零食吃。
我家住五楼,媳妇回到家,走到四楼,就会上气不接下气,脸色变成青灰色,好像久病未愈的样子。每次看到,我心里就沉甸甸的不好受,于是起身赶紧去做饭,炒菜、煮粥,想办法让她吃上现成饭。长时间下来,本来不会做饭的我,居然也能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媳妇洗洗脸,坐在茶几一边,静静地等着吃饭。我知道媳妇在工厂随着机器的节奏运动了一天,身心俱疲,实在是太累了,做饭的力气几乎都没有了。累了一天,回家有口饭吃,这也成了媳妇最希望、最幸福的时刻。有一次我到南方出差,心里暗自高兴,觉得总可以清闲几天,可是我回来后,锅灶干巴巴的,垃圾篓里扔着十几袋方便面袋子。看着这些,我倒觉得有些自责,自责自己心的旮旯角里有一点自私,这次去南方完全可以不去啊!
吃了饭,媳妇拿起手机,拨到计算器上,计算着一天的收入。什么“一件0.15元,干了8000件,7个人,平均一个人171元”,一天一个数,叨叨半天才算完。听着媳妇把一毛、一分都会算上,开始我觉得好笑,但是当我理解了,我知道媳妇挣的是辛苦钱,是玩命的钱,一毛、一分都包含着媳妇的血和汗。算完账,媳妇斜着歪在沙发上,一天的劳累还是舒缓不过来,经常嚷嚷腿疼腰疼膀子疼。于是我装作大夫的样子,学着给媳妇做按摩。力度小了不起作用,但是力度稍微大一点,媳妇疼得像杀猪一样,嗷嗷大叫。摸摸胳膊、腿上的肌肉,硬邦邦的似乎隆起一个个疙瘩。我说,你忍着点,肌肉疲劳了一天,放松放松,咱这不是治病救人吗?媳妇咬住牙,我稍稍用力,总算按摩上几分钟。我劝媳妇说,实在累了,请假歇几天。媳妇却说,一个月公休假就2天,多歇一天扣50元,知道挣50元多难吗?听了媳妇的回答,我不知所言,我懂得了,只有在那个环境下,才知道什么是无奈和不舍得。媳妇此时并不像机关的时尚女人,社会上时髦女郎那么艳丽妩媚,可是同样令我充满怜惜之情。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媳妇的工资单每天也是新的。媳妇依然早出晚归,走时迎着朝霞,归时披着星光。我想社会上多少像媳妇这样的妇女,虽然她们没有一技之长,但是他们用母性的光辉谱写了一首沉郁醇厚的人生之歌。她们为家庭、为社会的巨大付出,正是我由衷地敬重和赞美她们的地方。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