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魏振华 李素兴 张伟清
作 品 展 示
南宁凤凰花红似火
广西 魏振华
热情浪漫的南宁与美丽祥瑞的凤凰,是否有一种不解的情结。南宁的别称也叫凤凰城,有叫凤凰岭之名就有几十处之多,还有凤凰山、凤凰谷、凤凰湖、凤凰村、凤凰路……然而,最能触动这种情结的却是那万绿丛中的一树火红的凤凰花。龙年的凤凰似乎比往年开得更艳、更红、更灿烂。
在青秀山上,凤凰谷中,邕江沿岸和五象湖,南湖等公园以乃凤凰路,彩凤路,民族大道都能见到火红的凤凰花。你看着那凤凰花开为五瓣,鲜艳而美丽,略带黄晕,花开时火红一片,其叶子的形状类似画中凤凰的羽毛,花朵的颜色和形态如同画中丹凤的冠冕一般鲜艳和华丽。在伞形树冠与羽状复叶的衬映下,如火如荼,如翩如跹,婉如一只振翅欲飞、浴火涅槃的凤凰,因而得名凤凰木,又称火凤凰、火树、花红楹等。这种植物因其独特的外观和美丽的花叶等,被赋予了“凤凰树”这一美丽的名字。更因其艳压群芳的美丽娇娆和激情奔放,以及“凤凰木放好嫣红,壮点青青万木中”的对环境点缀美化作用。
在古代,龙凤常用于宣扬皇权的象征,比如在王宫和寺庙的建筑和装饰中常可以看到他们的雕像和画作。随着时代的进程,龙凤也被广泛地用于各种婚礼、生意、庆典、商业活动等场合的装饰,寓意着吉祥、繁荣、幸福、美好和成功。但真实的龙和风现今谁也没见过,但凤凰树是人们能观赏到也能种植。而且传说凤凰树在古代被认为是辟邪避凶的象征。人们相信凤凰树能够抵挡一定邪恶,保护一方免受不幸和灾祸的侵扰,给人民可以带来一定的安宁和平安。故凤凰树作为观赏植物的广泛种植街道和公园及庭院。
美丽的南宁之所以也叫凤凰城。一说是从地理特征上讲南宁自古以来有“凤凰城”和“五象城”的美称,其中“凤凰城”的别称来源于南宁的重要地理特征,即北有凤凰(青秀山凤凰岭)南有五象(五象岭)。上世纪末青秀山主峰山顶建有凤凰塔,海拔288.6米,1988年兴建。塔为五层,高32米,层层敞开,登塔远眺,山河美景尽收眼底.二层为长廊,长22米,供游人休憩观景。塔的后面是三级八卦台阶,为花岗石结构,各级石柱和栏板均雕刻有古代壮族舞姿人物及花鸟图案,石柱顶端还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共24只。丹凤朝阳塔前方立有“凤凰戏牡丹”石刻像一座,高4米。故人云:“凤凰戏牡丹,牡丹九十九”,即站在凤凰头山顶远眺前方,有99座山岭,每座山岭好似一朵朵盛开的牡丹花。从南部远眺青秀山,山形宛如凤凰展翅,凤凰塔就建在中间最高处——凤凰头上。凤凰塔后因地质和塔的民族特色不突出等原因而被折出。据说凤凰塔的重新修建已列入计划中。
另一说是从文化象征上讲有一个传说,讲述了神象帮助南宁山水秀美,引来了凤凰。凤凰为了感谢神象的帮助和保佑,站在现在的青秀山上为大家放哨,防止野兽的袭击。后来为了感谢神象的帮助和保佑,大家在凤凰站立的地方修了五象塔,塔建成后,凤凰就站在五象塔上,再也不飞走了,南宁因此也有了凤凰城的别称。
另有一个传说是讲相传天上的凤凰来到凡间,化作山岭,护佑南宁。这只凤凰就是现在的青秀山,坐落在邕江边上,地理学者呼形喝象“青凤嬉水”。
由此,凤凰成为南宁的吉祥图腾,南宁也有了“凤凰城”的别称。这一传说在南宋地理名著《岭外代答》有详细记述,“凤凰生丹穴,丹穴,南方也”。今邕州(现广西南宁)溪峒高崖之上,乃有“凤凰巢也”。青秀山凤凰化身的传说影响深远。
再一说是从历史记忆上讲解放初期,20世纪50年代,也许是有前面的传说,南宁曾遍植凤凰树当时的和平路(今朝阳路)、济南路、苏州路一带的路树均为凤凰树。70年代的南宁市凤凰树花火红了整个邕城。这种绿化理念和城市规划使得南宁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凤凰城”的记忆。
无论是传说还是有书记载及历史记录似乎可以说明南宁又叫凤凰城名副其实。
凤凰花火红一样的美。但寓意和象征因地域、文化背景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有些地方有人说寓意爱情和美丽:凤凰花的花朵色彩鲜艳,形态独特,因此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丽。
也有一些地方有人说,将凤凰花送给自己喜欢的人,表达爱意。
还有些地方有人说寓意坚强和不屈:凤凰花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植物,能够在各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下生长。因此,它也被用来象征坚强和不屈的精神。
再有些地方有人说寓意重生和希望:凤凰花的花朵会在枯萎后再次开放,这被视为一种重生和希望的象征。
在一些文化中,凤凰花也被认为是吉祥之物,能够带来好运和幸福。
近十年,我时有登青秀山和常走青秀山下的青湖。如不下雨我不是早上就是下午到青湖散步。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到花,跟开得像凤凰花火红一样的花也到处可见,如朱槿花和三叶花(三角梅)。但后两种花色不专一,花开的大多数红色,但也有黄白等多种花色。而且后两种花是花开四季,比较随性开放。而凤凰花却不同,不仅花色火红专一,绝无丁点杂色,而且只花开夏季,到了秋后,不仅看不到花,叶也枯黄掉落全无,到了冬季花和叶都化着泥土回归大地,春天也无花无叶静于处之,到了夏季,却在炎热的夏日热烈地绽放、盛开和怒放了。
我在夏天登山或散步时看到那凤凰树开着了火红的凤凰花,有时也走到凤凰树下。此时头上有火红的凤凰花或绽放,或盛开,或怒放。脚下地上也有掉下来凤凰花,我置身如火红凤凰花中,回忆自己的青春年华。时而在阳光的映衬下,我也会显得年轻,偶尔高歌一曲或吟诗一首,那是非常的惬意,似乎自己青春不老。看着那凤凰树郁郁葱葱的绿叶和火红的凤凰花。感觉凤凰花寓意青春热烈,既专一又浪漫,其凤凰花的花朵为火红色,绽放时给人一种热情奔放的视觉,而凤凰花的叶片为翠绿色,象征着青春与活力。凤凰树叶花整体寓意着朝气蓬勃活力向上和美好的幸福生活,象征吉祥如意和日子红红火火。
龙年又看凤凰花开,一簇簇,一串串,在热烈的阳光下相互拥着、挤着,好不热闹,似乎凤凰花开得特别的火红和灿烂。有人说今年是龙年,龙凤呈祥,所以凤凰花开特别多;也有人说这是国泰民安和吉祥如意的凤凰花开特别艳;也有人说这是龙腾盛世的凤凰花开特别灿烂,预示人们生活更加美好,日子过得更加红火。
最浓年味是童年
天津市 李素兴
游子漂泊,岁月如歌,临近花甲,感慨颇多,沉浮世事,无恙生活。昨晚看到微信朋友圈发晒故乡过年民俗民风,不禁使我思念家乡,思念家乡亲人,家乡的那条老街,家乡的那条小巷;思念儿时伙伴,儿时玩水的鱼塘;思念家乡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从春夏到秋冬,四季之中家乡让人惊艳的是现在。腊月,此刻的家乡,年味浓浓,不禁思念起了故乡,淡淡的乡思乡愁,浓浓的乡音乡情,思乡的感觉不经意间爬满了心头。仿佛闻到了家乡儿时的年味,年味,打开记忆的闸门,任由那些回忆倾泻而出……
童年的年味是有期盼的。从前,人们常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的确,儿时的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一迈进腊月的门槛,过了小年,就开始扳着指头来个倒计时。儿时的年味藏在声声童谣里:“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碾糕米;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锅肉;二十七,缝新衣;二十八,去挖沙;二十九,打壶酒;三十后晌吊灯笼,大年初一扭一扭!”走在小巷唱,跑在大街也唱。懵懂无知的少年哪管家里有钱没钱,不知“小孩过年,大人遭难”的艰辛,就知道过年就意味着可以穿新衣服,吃好东西,放炮,尽情地玩耍,一唱起那盼过年的歌谣,如同提前在嘴上过了回年,打霜落雪的天气也不觉得冷了。
童年的年味是有趣的。放假了,在生产队院里屠宰场围着看杀猪,自制拔猪鬃的铁钩子,在屠夫拔完猪鬃的空闲,赶紧抢上去偷拔几缕猪鬃,过年后,卖给供销社换几个零花钱;捞点猪大肠的剩余脏油,找一条破布条子和猪油一起塞在猪蹄壳里,做成“油灯”,晚上用火柴点着,拿着“油灯”哼着小曲,听着“油灯”滋啦滋啦燃烧声,蹦蹦跳跳着满街跑着玩,那开心劲,现在我是无法用言词来形容。
童年的年味是幸福的。快过年了,意味着又可穿新衣。母亲总会在父亲卖掉部分猪肉之后去供销社扯些布匹,找裁缝师傅。总记得裁缝师傅一边拿着皮尺给我们量尺寸,一边笑眯眯地说:这孩子又长高了。那时的人们总爱把年龄与吃饭穿衣联系在一起,意思是,孩子大了开销也大了,当家人的负担更重了。至今仍觉得,母亲和姐姐蹬缝纫机转动时发出的咔嚓咔嚓的声响,仿佛世上最美的音乐,甚至觉得母亲烧熨斗弄出的烟味居然也那么好闻,甚至认为那也算是记忆中的年味。按照惯例,新衣服缝好之后还得收到柜子里,等到大年初一“闪亮登场”时才穿。当然,过年的新鞋也是少不了的,那是母亲白天忙里偷闲和油灯下熬更守夜的杰作,用白面作糨糊粘成的鞋面,用隔板加旧布,再加千针万线纳成的鞋底,穿起来既轻便又暖和。纳鞋底总是挺费劲,母亲习惯先用锥子扎一下,然后再用针纳,每纳一针,就把鞋针往额头上划拉一下。我想,可能是针在头发上划一下,沾点头发油,纳鞋更轻松。我甚至想,母亲额上那一道道皱纹就是因为一次次划拉,而日积月累形成的吧?知道做鞋的不易,穿鞋就格外将惜,不必说,新鞋同样要等到大年初一才穿,过新年,穿新鞋,走新路,那心情也是新的。不必说,过一回年,我们就长大一岁,父母就衰老一岁。当初的我们并不懂得这些,只知道欢欢喜喜过大年,只关心大年初一会不会下雪,能不能穿新衣裳、新布鞋出门。
童年的年味是甜的。快过年了,就得备年货。那时做豆腐、蒸年糕、摊煎饼。黄豆、小米、黍子、红枣、红豆等五谷杂粮之类的原料那不是你操心的,父亲和母亲早就存留好了,万事俱备,只等推磨、推碾子了。推磨和推碾子不仅是一项重体力活,而且也是过年的重头戏。石磨和碾子不是家家有,年货却家家得备,因此,推磨和推碾子往往得预约,得排轮次。那推磨和推碾子的活儿不是单枪匹马吃得消的,于是你帮我、我帮你成为常态,边推磨边摆龙门阵,有推的,有筛的,热热闹闹的,也不觉累。我们小孩有时也凑个热闹,帮大人推推磨和碾子。即使是累,那也是累并快乐着,这一切,都因为身后有一个年在等着我们去过。接下来点豆腐、蒸年糕、摊煎饼、煮肉……这些年货很是繁琐,父亲和母亲总是要忙到深夜,我们往往也心甘情愿地跟着熬夜。
童年的年味是香的。真正甜蜜的记忆家里杀猪吃肉,也许是平常过得太苦,儿时的味蕾最敏感的就是香,而这种,只有在家里来亲戚或过年时才得以品尝。儿时的我们有个爱好,叫做“围锅头”,就是围在灶台旁边,眼睛骨碌碌地望着锅里煮的肉,渴望能捞到一点好处。至今仍记得父母亲在煮肉时的情景,把生猪肉切割成四方块和猪下水一起放在锅里煮,年年看到母亲亲手缝的调料包,不知包里都放得什么调料,放在煮肉的锅里,随着灶火的加热,肉香飘香四溢在整个院落和胡同里。快煮熟的时候,父亲总是拿刀子割一块块瘦肉让我们姊妹四个尝尝,香啊,真香,现在想起来,嘴里就流口水,馋啊!家里做豆腐,父亲用勺子舀了卤水,在热气腾腾的豆浆上面一遍又一遍地画着圈儿,不厌其烦地点豆腐的情形。在所做豆腐形成豆花时,父亲不忘给我们来点豆腐脑喝,这一碗碗的豆腐脑真清香啊。几十年了再也没有尝到这个味道,现在家家户户也不自己做豆腐了,父亲已走了二十多年了,母亲也快九十了……
童年的年味是快乐的。崩爆米花是过年的序曲,那时候,每年冬天那带着“粮食放大器”的老头儿,用那一声声春雷似的炸响和那一阵阵带着香甜的白烟,开始为过年炒作气氛。母亲总是会叫我们瓦点玉米去排队。那香喷喷的爆米花简直让我们在心里乐开了花。印象最深的是哄抢那散落一地的爆米花,“轰”的一声巨响之后,不等白烟散开,便一哄而上。你抢我家的,我也抢你家的,就跟如今抢红包差不多,全凭手气,全凭眼疾手快,一抢而空,其乐融融。跟着炒作年味的还有母亲,那时候葵花子很少,过年前母亲和姐姐总是炒花生、西胡瓜子、南瓜子和玉米粒……大年三十守岁,大年初一吃完饭闲逛,得有零嘴儿烘托气氛,常常抓一把花生瓜子放在新衣服口袋中跑出去玩耍。平常生活清汤寡水,过年就来个“吃香喝辣”弥补一下。这些“香”都离不开母亲们的一番“炒”作。民以食为天,节以吃为主。平常,人们总是挺节俭,到过年却尽可能地“奢侈”。平常有啥好吃的,母亲总爱说:“那是留到过年吃的”,哪怕是平常有好烧的柴火,也成母亲嘴里“留到过年烧的”,尤其是留存的芝麻秆,留着摊煎饼时烧火用。似乎,人们一年四季都在为这一天而忙碌,过年这一顿大餐似乎也浓缩了人们一年四季的辛劳。
童年的年味是整洁的。小年后,是父母最为忙碌的时候。除了扫屋子,扫院子,洗碗筷,洗橱柜,洗桌子,洗板凳……再把家里的东西放置有序。那年头,虽然穷点苦点,但过年还是挺讲究的,母亲常说“过年干干净净,一年不受穷”,意思是人再穷也不能懒惰,该打理还得打理,该清空还得清空,无论是房间还是心间,都该干干净净地过年。过年不能让灰尘垃圾留在家里,更不能让坏情绪留在心里……
在记忆里,过年有太多太多记忆,无法用文字一一书写下来,比如赶集买炮仗、放炮仗,捡哑仗炮,贴对联、贴神圣,串亲戚,包饺子、吃大锅菜……都在脑海的记忆里。眼下,腊月已经过半,农历兔年只剩短短一截尾巴。又快过年了,可不少人都感觉年味淡了,没有儿时的年味了,没有过去的年味了。的确,相比之下,年味还是儿时最浓,食物还是儿时的味道最香,只因那时浓浓年味里有着浓浓的人情味,特别是亲情,更让人回味。
岁月过得很快,如白驹过隙,一晃,我已经从一个朦朦胧胧记事的儿童变成一个年近花甲的老头,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农村过年的习俗,家乡过年的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习俗作为“四旧”早已被扫除,有的习俗随着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被逐渐丢弃。节日中有的属于娱乐性质的习俗,被新的娱乐方式所代替。中国的传统民间节日氛围愈来愈淡,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十年西方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各类“洋节”已成为一种新的时尚,成为一些年轻人追求的时髦。许许多多年轻人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只有我们这个年纪的过来人,还对记忆深处的民间节日和家乡的风俗;还深深记得儿时年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甚至海角天涯,也不会忘记儿时过年的味道,家乡“土里土气”过年的味道,我喜欢的味道,终身忘不掉的味道!过年,儿时的年节,有一丝丝挥之不去的怀念,这也是在外漂泊游子深深的情感。
老家的四合院
江苏省 张伟清
上世纪60年代,我扬中老家是生产队唯一的四合院,青砖黛瓦,坐西朝东,占地不足一亩,前院是五架梁的门屋,大门居中,穿过中门,直达“口”字形天井;后院是七架梁正屋,中间大堂敞开;南北各有两间厢房。四合院精致紧凑,具有江南传统民居的特色,院前和院后各有一条长河,河外是大片的农田。那里有我的童年和难以忘怀的风景。
四合院最早是我父亲的曾祖父一家住,他有三个儿子,我家是长子老大一脉,住前院;老二、老三住后院及厢房。
我出生时,自己的曾祖父母和祖父都已去世,我曾祖父辈的,只有“老三”一人活着,我称三太太,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住后院。三个叔祖父结婚后,四合院开始显得局促,我记事时起,南侧加盖了两间厢房,三太太独自住在大堂所隔的房间。
四合院位于生产队中心位置,大堂有八仙桌、古木椅和长条凳,记得生产队常常在此读报纸、学文件、开大会。这里不仅是住家,也是生产队公共活动的场所。
四合院四代同堂,三太太辈分最高,威望也最高。他读过书,当过会计,从溧阳退休,喜欢穿长衫大褂,不抽烟不喝酒,是四合院的大家长。他几乎每天到街上的邮局看报纸,了解国内外的大事,还帮别人写毛笔字。他处事公平,四个家庭发生纠纷,总是公正协调,并特别关心有困难的家庭。他培养儿子和侄子学会瓦匠手艺,至今技艺远近有名。支持我父亲年轻时外出学纺织技术。他说,多学一门手艺,就多掌握一项生存本领。我很小,他就教导我,长大后,不管在哪里工作,都不要跟别人比吃、比穿、比赌,要做一个阳光实在对社会有用的人。他的话,至今我言犹在耳。
我的三家祖父母尊老爱小、善良本分。四合院人数最多时,大人连小孩有20余人,小孩中,我有一妹一弟。但四户人家团结和谐,亲如一家。
其中我家得到的关照最多。有几年,我母亲带我弟弟跟我父亲在外地工作,我和妹妹留守在家,他们教我们做饭、喂猪,带我们生病时去医院。有时看到我们连续吃少米的“粯子粥”“酱油汤”,会送新鲜的饭菜给我们。农忙时节,生产队晚上分粮分草,他们不辞辛苦帮我们一起挑回家。我们到了上学年纪,三太太陪我们去报到,帮我们交学费。
四合院的大人个个勤劳。夏日的清晨,红红的太阳在小鸟清脆的鸣叫声中缓缓升起,广播刚刚响起“东方红、太阳升”的乐曲,他们就在队长的口哨声中,早早地下地劳动,露水湿透衣衫。中午,烈日当空,在一片波涛起伏、长满庄稼的农田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有时摘下草帽扇风、擦汗,又继续埋头前行。太阳慢慢靠近西侧长江边的圌山,才陆续扛起钉耙锄头,踏着夕阳的余晖回家。不久,家家升起缕缕炊烟,炊烟袅袅,越过林梢,飘散在村庄和田野的上空。
秋收秋种,他们脱粒晒粮、清沟理墒、施肥覆膜,几乎每天“开夜工”。
我有时被他们带到田边看管,从小就学会了割草、插秧,还学到不少农村谚语,每当看到“水缸出汗蛤蟆叫,蚂蚁搬家山戴帽”,就知道“必是大雨要来到”。
四合院的孩子相处融洽。我们大一点的经常在一起游泳、放风筝,到稻田抓黄鳝、捉螃蟹,爬树摘果、掏鸟窝。有时看到一群群的燕子在水田上空盘旋,就知道我们的“邻居”又在衔新泥,到四合院的屋梁筑新巢,它们叽叽喳喳,送来春天的气息。
四合院的夏夜令人难忘。当晚霞的光彩渐渐暗淡,树上的知了欢快地鸣叫,天空闪烁一颗颗明星,大家开始聚在一起,边吃饭边乘凉,邻居常常过来串门,谈东论西。孩子们有的坐在桌上,有的爬在椅子上,听大人讲故事,有时捉迷藏、抓萤火虫。我玩累了就躺在竹床上,仰望星空,看满天的繁星和高高的月亮,闻丝丝凉风送来农田的稻香,听远处阵阵蛙声虫鸣。
那时的冬天比现在冷,飞雪来临,广袤的田野被厚厚的白雪覆盖,天地一片苍茫。四合院的屋檐时常挂满一串串的冰凌,宛如错落的水晶帘。我们在天井堆雪人、打雪仗、敲冰凌。有一次,我手捧晶莹的冰凌,忍不住舔了一口,寒气瞬间袭击全身。有时我们捉麻雀,在后院大堂的筛子下面撒一把米,用一根筷子撑起一侧,我们躲在旁边的小屋,手握扎在筷子上的细绳,静等麻雀来吃,不一会,果然飞入几只饥饿的麻雀,我们拉倒筷子,筛子乘势罩住麻雀。
四合院过节比较热闹。尽管当时生活清贫,但端午节,家家在天井包粽子,小孩一齐戴香囊、扎五彩线,幼儿还围红肚兜、穿虎头鞋。中秋节,家家做馅饼,整个大院洋溢着面饼的芬芳。三太太有时拿出两块月饼,切成小片,分给各家孩子吃,至今想起仿佛还闻到月饼的馨香。春节,孩子们到各家拜年,比谁要的花生、瓜子和糖果多,外出追看舞龙灯、唱凤凰。
我奶奶常年生活在二墩港,有时给各家送来江边新鲜的粽叶。她做的南瓜饼、包子和馒头,别具风味,各家都爱吃。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扬中乡镇工业兴起,四合院几个长辈被招工进厂,我父母也从外地回家乡工作,负责一家镇办厂,村里许多人既忙农业生产,又在企业上班。
我放学了,除了拾粪、割草积肥,喜欢把四合院的方桌拼起来打乒乓球,偶尔学吹口琴、笛子。晚上热衷听《岳飞传》《杨家将》评书,刘兰芳说书绘声绘色,让我从此爱好历史、崇拜英雄、喜看小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进了四合院,大人们更加忙碌。但百年沧桑的四合院难以满足生存需要,终于在1980年被拆,我们几家先后搬进了全县率先新建的“将军楼”。不久,我考取大学,三太太也永远离开了我们。
我离开扬中后,深切感受到家乡变化,我们村已经是一派“满眼风光”的居民小洋楼,所在的新坝镇一跃成为全县最富裕的镇。据记载,当时扬中四合院散布全境,少数已被保护。岁月不居,花开有声。扬中民居从草棚,到瓦房和四合院,再到别墅楼的变迁,记录了扬中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每当我回家,走在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小路上,就常常想起昔日四合院的生活。四合院消失了,它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但老一辈正直善良、勤劳吃苦、和睦相处的精神,永远激励我奋进。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