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于金华 陈有清 范永海
作 品 展 示
吴兴史话:寻觅老油坊的影子
河北省 于金华
自古以来,“油盐酱醋茶”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调味食品,餐桌上下必不可少。而食用油,则被排在味觉食品的第一位,说明油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我熟悉的家乡正定一带,人们吃的植物油类,过去生产队时期大多是将轧棉花后分离的棉籽,在脱脂、消毒、压榨、过滤、净化后,再经过碱炼成为卫生油,又称棉清油,用于家庭烹饪煎炸,也是至今厂家生产色拉油、人造奶油和起酥油的理想原料。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日渐改善,目前农民们吃的主要为花生油、菜籽油、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也有的家庭用橄榄油炒菜,经过娴熟的烹饪手艺,不仅增加了菜饭香味,同时也为人体脂肪摄入了必要能量。可以说,没有植物油,几乎不可能烹饪出美味佳肴。
我的老家正定县吴兴村,位于太行山麓东侧华北平原,地处老滋河故道冲积地带,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地区,日照充沛,四季分明,距离县城正北8公里。滋河沿岸广袤的灰黄色沙性土地,在每年的春夏之交时节,开始大面积种植花生、大豆、棉花、油葵、芝麻等油料作物,加之辛勤的农民不断向沙荒要良田,在大田和边角沟壑沙薄土地上大量种植花生、棉花、豆类等油料作物,果实收获后源源不断送到吴兴集镇上交易或直接拉往油坊,为家乡的几座大小榨油作坊提供了充足原料。
旧社会的吴兴村,社会动荡,战争频仍,长期饥荒,糊口农作物“种一葫芦打一瓢”。特别是日本鬼子来后,利用铁路之便祸害沿线百姓,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乡亲们为了求生存,在跟随共产党打鬼子的同时,心灵的父辈们寻思着做豆腐、养小克朗猪(小架子猪),用父亲的话说,当时挑着豆腐进石门完全是“赔本赚吆喝”,为的是“做豆腐赚渣子养活一大家子”。手巧的大爷大伯们,尝试着开办油坊、木工坊、铁匠铺。北头的王大堂、王申两位大伯正值壮年,在王大堂家的宽敞大院内简陋搭建房屋开办油坊,制备了搓子(花生脱皮器械)、立碾(压面用,牲口拉),炒锅、钢圈、油锤等设备,工序一切用人力操作,即买原料打油也卖油,也给农户们打油加工。这在解放前后的当地农村,开辟了靠牲畜和体力开办油坊、带动生产的先河。
常言道,十年难发庄稼汉,一年能富生意人。1952年互助组成立后,邻居大伯赵五妮也在王大堂家院内开了间油坊,借助人家的招牌,借船出海,赢取聚集效应,别说还真的有生意可做了。秋天到过年间,一波波男女老少,头天扛着几袋子花生、棉籽或芝麻来,隔天拎着黄澄澄的果子油往家走,王家大院熙熙攘攘、形同赶集、好不热闹。用老人们的话说,吴兴的油坊买卖,那几年给做大了。
1954年,吴兴村在南头路西(原村委会院内)建起了公私合营的油坊,到高级社成立后,又在原址新盖起了集体新油坊,但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受限,依然是原有设备和清一色马拉人垛,靠人力炒面、熏蒸、挤压程序出油。不过油坊也孕育了赵禾子、王申、朱留印、韩赃人等一批“油把式”骨干,并不断改革创新,摸着石头过河发展,直至上世纪末方偃旗息鼓。比如,1961年后,将碾压花生、棉籽等榨油原料的立碾,由畜力改电机为动力;1965年后,大队副业负责人直接领导油坊工作,技术人员除原有人员外,还以校队挂钩形式,培养出于连柱等几名“准工匠”青年学生;1978年油压机代替了人工大锤;1985年,村办集体企业实施承包经营,赵禾子、韩赃人承包油坊,同年村民王申、朱焕朝、于连柱、于顺平、于文计、唐小芝等人先后开设了个体油坊,吴兴村由此也成为远近闻名的榨油专业村。虽然旧大队内的村办工副业摊点几乎全部转制经营,那座老油坊也没有逃过被拆迁的命运,但是吴兴油坊群体始终“拧成一股绳”,团结互助、诚信经营,美名流传。
这两年间,我随着退休时光临近,闲暇时会刻意到村集体“老油坊”驻足,让记忆的影子一遍遍再现。我清楚记着,村集体的那座油坊坐西面东,共有三大间房子,近100平方米。掀开蒸笼式的房间加厚门帘,见南面的一个大间内,有一个很大的灶台和一口大锅,大锅直径1.2米,是用来烘烤和蒸制花生用的。中间一间内,有一个很大的石碾和榨油床,是用来碾压花生和榨油用的,硕大碌碡在碾盘上缓缓转动起来,总是那样的震撼人心。北面一大间是库房,是用来盛放花生的。榨油以花生为原料,采用一条龙的生产作业方式,除了脱壳和碾压是机械作业之外,其他全部靠手工完成。
榨油一般要经过脱壳、炒烤、碾压、蒸制、包饼、踩饼、榨油、沉淀等基本工序,因为事关出油率,每一道工序都十分严谨。脱壳,就是将花生果倒入院子中的脱壳机内,电动机带动脱壳机,花生米就从花生果中脱离出来。炒烤,就是将脱离出来的花生米过筛筛净,倒入大锅内炒烤10分钟左右出锅。碾压,就是待出锅后的花生米凉了之后,放在中间大屋正中的石碾上,上面的大碾磙碾盘中心为轴,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在大碾盘上绕圈转动,将花生米碾压成糁粒和粉末。蒸制和包饼,就是把碾压好的粉料放在沸腾的大锅上蒸5分钟左右,然后迅速将蒸制好的粉料装入垫着稻草或塑料编织布的铁环中,用脚踩成圆饼。
榨油是个耐高温卖力气的苦累活,经历着火烤、烟熏、振动、猫腰子不间断劳作等复杂环境与过程,一般人承受不住,室内也谢绝参观。在30度以上的高温作业空间里,榨油师傅们往往光着膀子,只穿裤衩,不拘小节,手脚麻利地不停忙乎。当步入榨油环节时,师傅们要把圆饼横向一层层放在榨油架上,在两端垫上木块,最后在木块之间插入木楔,抡起20多斤的大油锤有节奏地夯击木楔,随着高声有节奏的“嘿”调,油锤落下,声响地颤。油饼经过木楔的强力挤压,油落在下面的油槽内,流入一端埋在地下的油缸内。刚开榨的头几锤,落在下面油槽内的油如新泉奔涌,随着楔子的不断加多,油饼一层层变薄,锤声增大频率放缓,楔子渐进的速度越来越慢,滴入油槽的油愈来愈少,直至榨干为止。榨出的油经过两天的沉淀,清清凉凉,微红微黄澄色,就可以出售或交付成品了。
油坊不仅是榨油的地方,也是儿时欢乐和青春激荡的缩影。社会在进步,工匠精神要传承。虽然如今村里的老油坊的影子早已不在,油坊群里的油作坊保留着少数。我还知道的正定一带,也新出现了多家油坊,他们的产品制作和销售流程更适合相关行业和现代家庭需求,均以数字化的榨油方式,密接着供应链的上下游,走在油脂销售市场的前沿行列。县内外印象最深并值得学习推广的,远有山东的鲁花,它凭借花生油一个单品,创造了销售额超过百亿元的“神话”,独创的5S压榨花生油让“鲁花”名扬天下。近有家乡的朱福记,其压榨出的花生油,传承着老油坊的技艺,老味道古法造,烹饪出的菜肴晶亮剔透、四溢飘香,让百姓有一种幸福感、安全感和回归感。朱福记牌花生油被评为正定县首届老字号产品,深受家乡人的青睐。
对老油坊的心中留恋,还不仅是这些。
城门正骨记
广东省 陈有清
记得六岁那年,一个初秋的午后,我躺在旧瓦屋二楼的偏椅上,枕着悦耳的虫鸣声睡着了。不料睡梦中翻滚跌落,一米高的落差摔得我疼得瞬间哭了起来。母亲听到哭声慌忙从屋外箭一般地冲进了屋里,从地上把我抱起来,仔细查看了一遍。当她的手小心翼翼地碰到我的右手臂时,疼痛加剧,我的哭声变得更大了,眼泪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奔涌而出。母亲心疼地抚摸着我的伤痛处,忧心忡忡地说,这只手看起来摔断了。
当父亲闻讯从地里急匆匆赶回来时,汗水湿透了整件衣衫。他顾不上擦一下汗,就坚定且急促地对母亲说:“得赶紧去城门找正骨师傅接上,要是误了时辰,阿清的手就废了。”心急如焚的父亲背起我,在母亲的叮嘱声中,毅然踏上了去城门寻找郎中的山间小路。
山路崎岖,千里迢迢。父亲弓着腰,吃力地背着我,翻山越岭,千辛万苦来到了城门。到了渡口,船夫遥指对岸那户人家,说郎中就住在那里,我们要摆渡才能过江去。船夫引我们登上小船,解开绳索,摇起船桨,有节奏地一桨一桨向江中划去。江面宽阔,清朗的月色照在江面上泛起银色的涟漪,渡船在水面上悄悄移动,船桨划入水面的噗噗声在夜色中清晰回响。远山笼罩着层层薄雾,江边星星点点的灯火,若隐若现,村庄静悄悄的,黎明前的黑暗笼罩着山峰和田野。
过了江,上了岸,父亲背着我来到郎中的家门口,热心肠的船工帮忙唤醒了郎中。正骨师傅是个上了年纪的老先生,他左手举着一盏煤油灯,右手拿着一颗糖,朝我们走了过来。父亲焦急地对郎中详细述说了一遍我摔伤的过程,接骨师傅转过头温和地对我说:“清清,这颗糖很甜哦,给你吃。”他示意我用受伤的手去拿那颗糖,可是我的手却不听使唤,无法伸直,疼得我眼冒金星,泪如雨下,使不上劲也接不住,糖就掉地上了。老先生自顾自地用他宽厚的手掌托起我受伤的小手,一拉、一按、一摸,动作流畅,一气呵成。师傅转头对父亲说,清清的手已经接上了。然后,弯腰从地上捡起了刚刚掉落的那颗糖,放在掌心里,让我那只受伤的手再次去抓他手里的糖,嘴里微笑着说:“清清很乖,来呀,给你糖。”我那受伤的小手竟然神奇地伸了出去,顺利抓起他手里的糖,剥去彩色糖纸,把糖塞进嘴里吃了起来。父亲见此情景,轻轻地握住我的手,长舒了一口气,连日来紧锁的眉头也慢慢地舒展开来,他笑着和郎中说:“啊,这么快,这就接好了?!师傅的功夫真好!”高手在民间,果然名不虚传。老师傅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地和父亲聊起了家常。
过了几天,伤势渐好,医者仁心的正骨郎中和我们挥手道别,我们父子俩默默踏上了返程。当我和父亲回到村口时,在地里忙活的母亲远远地就看到了我。她急急地丢下农具,跌跌撞撞地跑了过来,听到父亲说我的手已经接上,过些时日就会痊愈,母亲立马转忧为喜,高兴地围着我们转呀转。心疼地说你们走了那么远的路肯定饿了累了,背起我催着父亲赶紧回家。母亲转过头温柔地对我说,回去就煮好吃的给你们接风洗尘。我的小手趴在母亲的肩膀上,一眼望去,天很蓝,风很轻。牛在山坡上悠闲地吃草,一群小鸭在河里快乐地嬉戏,一望无际的田野像是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湖山有情,草木知心。恍惚间,父亲坚毅的目光和宽阔的脊背,常常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温暖呈现,父恩母爱的余温还留在儿时的掌心里,它时时鼓舞着我在命运的波澜壮阔中砥砺前行,眼里有光,无惧风雨,不畏将来。
麦子黄了
浙江省
六一节前,爹打电话给我说家乡的麦子黄了,过几天就可以雇联合收割机过来收割了。我见过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收割的场景,三四亩麦地,不到半天就完工了,而且脱好的麦粒就能堆在地头了,再用汽车或三轮车拉回家就行了。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儿时麦子黄时的情景,想起手工收割麦子那热火朝天的场面。
儿时,端午节前后,家乡的麦子黄了。那时的南阳大地像被金子裹住一样,麦子熟透了,黄澄澄的一片,厚实地覆盖着田地。举目远望,犹如海洋一样,一浪推一浪的黄色波浪涌过来,溢出田埂,向低凹处蔓延,拥抱着每个熟悉或者陌生的角落。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每一粒麦子都蕴含着深深的喜悦。天空洁净得如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像是被风摇动的棉絮。中午的太阳正得意地在头顶上热辣辣地照着,轻风扬起麦穗翩翩起舞。远远近近的麦地金黄金黄的,一直铺展到蓝天白云的尽头。蓝天、白云、小河、麦浪,织成一幅极美的图画。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种麦子,每家每户都忙得不亦乐乎。早晨醒来,打开院门,一阵阵麦香扑鼻而来,这便是夏天的味道。我总是迫不及待地跑出去,站在田埂上,看麦子在阳光下摇曳生辉。金黄的麦田像一块巨大的画布,渲染着生命的色彩。这是我童年最美的画面,无忧无虑的孩子在麦田里奔跑、捉迷藏、数星星……在那个蝉鸣蛙叫的季节里,儿童的欢笑与梦想随着麦浪一起翻滚、起伏。
每当家乡的田野里遍地金黄时,乡亲们就会用最原始的方式收割着用汗水养育的庄稼。那是一种无言的感动,是一种朴素的真实,就像一幅幅无法忘记的画面永存在记忆里。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手工收割。在金黄的麦田边,大人小孩齐上阵,穿梭在麦田里,一把把镰刀在阳光下闪着银白的光,麦穗沉甸甸的,仿佛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一家人有的在收割,有的蹲下来把一堆堆麦子捆得整整齐齐。收割、捆好麦子后,要用牛车或拖拉机把麦子拉回去。那时候我家有一头老黄牛,是家里最勤劳的劳动力。父亲拉着牛车,我牵着牛头,母亲和姐姐跟在后面推着,一步一步地把麦子运回家。虽然辛苦,但那种踏实的感觉让人感到无比满足。拉到麦场后,把麦捆卸下来码在打麦场上,一家堆一个或几个麦垛,等待扬场。
收割麦子的时候,干不动重活的小孩被大人派去拾麦穗。几个小孩一起,挎着篮子,去田野里寻找遗落的麦穗,那些金黄的麦穗就像散落在地上的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有时,小孩子还会偷偷地跑到地里摘几颗青涩的杏子放在嘴里品尝一番。等到了晚上,小孩子就会在打麦场上一起嬉戏玩耍,一起数星星……那时候的时光是多么美好!
麦子收割完了,接下来就是扬场。扬场就是用耕牛或拖拉机拉着石磙子把麦捆一个一个压开,把麦粒打下来,然后用木锨铲起麦粒随风扬开,这时麦糠飘走,干净的麦粒就落下来。压开后的麦粒在场上蹦跳着欢快的舞步,一粒粒跳到你的身上、场上、筐里。有时还调皮地跳到你的嘴里、鼻子里,让你又气又恼,它却笑嘻嘻的,甚至不知躲到哪里去了。金黄的麦粒堆得小山一样高,打场的人和帮忙的人脸上都写满了喜悦和希望。当最后一点麦糠脱净的时候,打麦场上便飘荡着新粮的香气和爽朗的欢声笑语。
后来,家乡开始有了脱粒机,当机器发动后,只要两三人就能很快把一垛麦子脱粒好,再后来就都换成联合收割机。联合收割机一上麦田,不到半天工夫就把一大片麦子收脱完了。当你看着的时候,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少了那一把把镰刀挥舞的场面,还是少了那一堆堆麦捆码在场上,让人心里有说不清的惆怅。机器收割的速度快、效率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然而,机器收割可能会对麦田造成一定的破坏,影响秋季收成。另外,机器收割可能会减少农民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农民对土地的认识逐渐淡漠。
记得2005年的初夏,还在部队服役的我回老家休假。当我在阳光下行走在熟悉的田野间时,看见几台联合收割机在麦田里来回穿梭,脱粒机轰鸣着唱响了丰收的赞歌。丰收的喜悦写在每个人的脸上。只是不见了孩子们放学后挎着篮子拾麦穗的情景,一时间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当金灿灿的麦粒被脱粒机搅动时,我已经不能再回到那曾经拥有过梦想的年代了。昨天的歌谣是今天我们心灵感伤的见证!我们常常感叹时光荏苒,却不知道光阴改变了多少。当记忆里的美好往事与现实反差极大地呈现在眼前时,怎会不让人伤感呢?那些美好的回忆,仿佛就在昨天,却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南阳农村,每当麦子黄了,依然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可是,我总会想起儿时那美好的时光。那些手工收割麦子的场景、用牛车拉回家的辛苦、石磙滚压麦子的温馨、脱粒机的轰鸣声以及联合收割机的便捷,都成了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如今的农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土地的那份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从未改变。我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美好的回忆和淳朴的乡情都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麦子黄了,也许那就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那片金黄的麦田,将永远是我心中最珍贵的财富和最美丽的风景!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