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 孙善光、游晓辉、周小平

文摘   文化   2024-11-19 08:01   北京  



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孙善光 游晓辉 周小平

作 品 展 示


走笔马鬐山

山东省  孙善光

  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崂山山脉逶迤向南,在莒南天马岛甩出一段余脉,称为“马鬐山”。今年初春,我和朋友相约来这里,登临马鬐山。马鬐山是天马岛最主要的景点,浔河绕山,三面临水,其山怪石嶙峋,奇石争秀。放眼望去,群峦叠翠,秀峰挺拔。

  十多年前,我因参加市里组织的新闻摄影培训来过这里。印象中的马鬐山青山隐隐、嵯峨险峻。乘快艇穿越一片广阔的水域,迎面而来的是一片浩瀚的绿意和波光。水中一块人造的绿洲,上面鸟雀云集,密密麻麻,有鹊、鸦、鸥等不少类型的鸟雀。为什么这里有这么多的鸟?鸟与岛屿和这片湖水有什么关系?我在脑海里迅速地思考着,答案也许就藏在山中,对登临马鬐山也更多了一份期待。

  十几分钟,快艇就把我们送到了马鬐山的怀抱。顺着蜿蜒连环的台阶,拾级而上,我们一路过风铃长廊,经数道山门,遇亭数个。亭飞檐翘角,多于险绝处屹然。途中遇金蟾石,惟妙惟肖,见识自然之造化。其有一门唤作“铺红叠翠”,两边巨联“仰观高山翠万般气象聆听萧萧天马嘶,俯视天地汇千顷碧波尽见浩浩浔水茫”,道出了这座山与天马之气象。

  路依着山势盘旋,初始平缓,后为陡峭,最后简直就是在绝壁千仞上穿越。马鬐山峰之美,不知其有几峰几涧;山之峭,不知其有几转几弯。千姿百态的峭峰,有的雄伟,有的峭立,有的粗犷,有的幽邃。苍茫的大山里,遍山松柏苍劲,悬崖峭壁间,藤萝牵缠,枝枝杈杈,层层叠叠,我想这多是开花灌木,如连翘、杜鹃、迎春。因为季节的关系,山中花木现在还见不到它们盛开的样子,黄的、粉的、白的,一簇簇,一丛丛,千娇百媚。但每个季节都自有其妙处,就如这个时节,一切都在蓄势待发,等待不久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沿途我们还随时可见路边古人题刻诗,驻足观赏,其一诗云:“常把芙蓉况好峰,几多峰好愧芙蓉。马鬐秀色参天起,真个芙蓉几万重。”是赞这山之秀美还是山之陡峭?我来不及细想,早有朋友指向这苍茫的大山问:“为什么每棵松树上都挂着一个小牌?”我仔细看时,见每个小牌上都印有:请勿触摸,小心有毒。是为防治松树病虫害而用药了?我们做了这样的猜测。后来朋友在一棵松树上发现一个悬挂的药瓶,证实了我们的猜测。马鬐山的松树有成千上万,没有大面积用飞机喷药,而是一一注射,这该是多大的一项工程,费时费力,我不由惊叹。

  从生态学角度,地球上没有一座孤立的山,它连着一切。地球生态发生改变,不仅局限于气候,还关联着生物物种保护和生存。注射工程的最大意义是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土壤和水质,保护了各种昆虫和小动物,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沿途不断发现飞舞的蚂蚱和蝴蝶,就得意于这种生态保护的理念吧。马鬐山避开了形形色色的污染源,洁净而安宁,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岛上会有那么多的鸟雀。

  马鬐山之名,据说是因马口石巨石之上长着茂密的芦苇,形如烈马的鬃鬐而来。马口石是马鬐山最引人注目的标志,矗立在山南最高处,由三块高达80多米的天然巨石垒叠而成,因其形似如嘶鸣的马口而得名。相传,当年岳飞抗击金兵,战功显赫,却遭奸贼秦桧陷害,在风波亭就义,其坐骑白龙马悲愤嘶鸣,驮着岳飞的忠魂奋蹄狂奔至此,化为巨石,昂首南天,不忘抗击外侮之志。千百年来,人们把马口石奉若神明,多少志士仁人以其为崇拜偶像,鼓励自己奋发向前。

  不管马口石的传说是真是假,在风光绮丽的马鬐山真实存在过一位传说般的英雄,此人名叫杨妙真,南宋时抗金女英雄。公元1213年,蒙古军进攻山东,山东各地老百姓纷纷借机起义反金,其中最大一股势力是杨安儿。李全之母、长兄都被乱兵杀害。李全为复仇,与仲兄李福聚众数千起兵,响应杨安儿,攻打临朐,进取益都。后来杨安儿被金军杀死。杨安儿的妹妹四娘子杨妙真带领余众打游击到了磨旗山,也就是现在的马鬐山。后人为纪念杨妙真,为其筑像,取名“天马忠魂”。金身塑造的杨妙真身高数丈,英姿飒爽,跃马横枪,驰骋在春风里。再次一睹她的芳容还是心潮澎湃,她内在里给人是一种果敢的精神。

  金蟾泉是古寨留存的一处重要遗址,位于红袄军中军寨南门外,常年水流旺盛,溢出之水入涧溪,相传此潭为红袄军中军帐用水处。红袄军即为抗金的农民武装。今潭溪水中,有红腹黄背小蟾,土称“赵蝈”。乡民传曰:赵国被王仙杀死后变为此蟾。经科技人员认定,此蟾为高山蛙,非海拔500米以上不能生存。

  一座山的内涵不仅是自然的,也有人文的,马鬐山就是这样。杨妙真所在古寨及长城遗址已成了马鬐山有名的景点。这里据传还有杨妙真亲笔提写的摩崖石刻大字:“嘉定九年四娘子此山下寨”。可惜我两次前来,都未见其迹。杨妙真古寨和兵营旧址尚在,古寨何貌?我无从得见,想必早已毁坏。金蟾泉近邻的马鬐山瀑布,十多年前还是飞瀑高悬、气腾雾涌,如今只有一挂流石,水不知去处。金蟾泉附近的圣水观音也不知所踪,之前观音也许只是暂驻吧,她本就属于南海,我不免怅然。

  登顶古长城是我们此行的最后一站。古长城最高处是金盆顶,海拔662.2米,是马鬐山最高峰,也是鲁东南第二高峰。因前期消耗体力过度,朋友累得腿痛,望见远处的金盆顶,还是鼓起了十足的勇气,一刻不停地奔向金盆顶。行路艰难,何以不辞辛劳登顶?在朋友快乐和好奇的眼神里,我看出了物我两忘的迷醉,那是对山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人活着就要有一种不甘屈服的精神,不畏艰险的气势。

  有的地方,相见不如想念;有的地方,一见从此倾心,马鬐山就是我这两种思想的叠加。站在高高的峰顶,看时间和空间的远处,马鬐山充满无尽的遐想,辽阔而深邃。山色娱目,清风入怀,溪声盈耳,时间和空间终不会浓缩。过客一代又一代,而马鬐山依旧在。马鬐山的博大在于它的雄浑,在于它天然的美,在于它厚重的历史,还有在这块土地上深爱着的和好奇的心。此时我突然明白,时空的变化一切随缘,岁月沧桑之后,必定是新生,一次次希望的升起。

为爱白云深

福建省  游晓辉

  之前到过武夷山几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天游和九曲,一山一水,情景交融,美不胜收。未曾想,这次又被武夷山另一种风景所深深吸引。

  山中一片浓绿。被雨浸润过树木、花草,如出水芙蓉般全身散发出磅礴的青春气息。高大的红豆树上,一只黄鹂悦耳的叫声,如悠扬的竹笛穿越眼前的山水。低头看路,小径上的条石着色深褐,身形厚重,想必是千百年来承载着人来人往和过眼云烟。小径旁的坡面,是披着绿衣的石壁,壁上附着一层暗绿的青苔,亿万年来传递着朝代更替和生生不息的密码;抬眼望山,山林层层叠翠,暗香潮涌,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果香和野草香。山上白云浮动,变幻莫测,视线内充斥着悬崖峭壁、沟壑林立和云水交融。

  山上的摩崖石刻随处可见。如果将武夷山形容成一本诗集,那么这么摩崖石刻便是一句句精美绝伦的诗句;如果将武夷山形容成一本画册,这些摩崖石刻便是一幅幅精致独到的图画。

  据说武夷山有历代摩崖石刻四百五十多方,这些遗存星罗棋布,如璀璨的宝石,镶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涧、峰麓山巅、岩穴崖壁,将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劳动融于自然山水之间,为武夷山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给人以浑然天成的和谐美感。

  谈到武夷山的摩崖石刻,不得不提起与武夷山结缘深厚的一个人——陈省。陈省是福建长乐人,幼时聪颖,勤奋攻读,三十岁中进士。陈省为官清正,敢于直谏。嘉靖年间,明世宗计划南巡,将耗资亿万,陈省得知后上疏劝说,终于使世宗改变南巡之意。隆庆年间。陈省上书弹劾尚书霍冀等人为迎合先帝,挥霍财力,明穆宗认同,处罚各人。又奏劾辽王宪及楚王世子常冷横行枉法,穆宗遂废辽王,将其同常冷一起禁闭。万历年间,陈省带兵平定少数民族首领叛乱,以功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万历十一年(1583年),五十四岁的陈省因受张居正牵连被政敌所弹劾,遂被罢官。陈省回乡途中游武夷山,因迷恋武夷山水,便筑室隐居十三年,并将隐居的地方取名“云窝”。

  云窝位于接笋峰西壁岩下,北倚天游峰,南侍隐屏峰,周围环绕着仙迹岩、天柱峰、苍屏峰等。这里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风景区精华地带。

  陈省喜爱武夷山的云。云窝有大小洞穴十余处,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风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下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随风飘逸的云,诡秘多变,让人捉摸不透,陈省常凝神久思,终于领悟出云的灵动之美,便虚拟情境,将云的主题,或镌在矗立云端的峰顶,或刻在幽深的涧壑,或琢于绝壁悬崖,巨岩峭壁。陈省把归隐的复杂心语,借助云的万般情态,以各种字体风格书写出来,写出了“云窠”“云路”“云桥”等二十多方云之系列石刻,用以抚慰自己高洁而又漂泊的心灵。历经岁月风雨,这些“云”再也飘移不去,永远定格在长满青苔的岩壁上,与历代摩崖石刻相映生辉,共同营造人文风景。

  古代有些文人墨客对行云流水的归隐生活情有独钟。谢灵运喜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曾经写下“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入彭蠡湖口》)“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游南亭》)“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云”在谢灵运的诗中,千变万化,色彩斑斓。

  王维寄情山水,有一次在山间信步闲走,不知不觉中已到溪水尽头,似乎再无路可走,索性坐下,山间流水、蓝天白云,无不引发诗人无尽的兴致,于是写下了著名的《终南别业》,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成了禅意充盈、人们深爱的名句。

  陆游也曾经到武夷山游玩,也写下了与“云”有关的诗句:“三十六奇峰,秋晴无纤云。”(《游武夷山》)“我老正须闲处著,白云一半肯分无?”(《寄题朱元晦武夷精舍·山如嵩少三十六》)

  我想喜欢著书立说的陈省也应该很喜欢以上几位著名诗人的诗,也一样喜欢坐看云起,于是写下了“为爱白云深,结庐在五曲”的诗句。

  返程时,我时常回首抬眼望一望云雾缭绕的山峰,那虚无缥缈的云雾,在我眼中,已经化作高洁、灵动的诗句,在林壑山涧中久久回响,不愿离去。

  我已经发自内心深深喜欢上陈省和武夷山的云了。


乐道  乐道

四川省  周小平

  长约300米、宽不过2米的乐道古镇,何以怀拥两块国字号金牌:“中国优秀民族建筑”“中国古村落”?地处僻远的乐道,惹人神思。

  仲春。周六。清晨。主城区四角的天空,似罩着一个巨型的调色盘。我独自驾车前往纳溪,似撑着金色小艇,漫溯茫茫竹海,觅寻古镇印迹,欲解心底谜团。


古镇

  景区停车场开阔,其下方,条石砌成的小道,向修竹茂林深处匍匐。春姑娘亲昵地呼唤永宁河的乳名。河水便哼着小曲,漾起清波。青菜莴苣生气勃勃,李白桃红竞相怒放,几家农户青瓦白墙,晨炊的烟气缓缓爬升。好一幅斑斓多姿的春之画卷!

  乐道古镇,原名老场沟,位于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境内的国家4A级景区——天仙硐,坐落在风吹岭下、永宁河东岸,距纳溪城区约20千米,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

  相传,清末状元骆成骧高中金榜,衣锦还乡,到大里岩上省亲。当地人为纪念骆状元到达老场沟,遂将场名改为乐道场,意为(骆到)乐道子。

  整条古街成S型,小青瓦的房顶,全木结构明清风格的门楼牌坊,青条石铺就的古道,被岁月的风雨和历史的重载,悄然镂上浅浅深深的印痕。

  位于街口附近的禹王宫,据说始建于更久远的夜郎古国时期,建此宫镇水,清道光六年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粮仓,院内台阶两边的墙壁,赫然刻着“深挖洞”“广积粮”字样。

  南华宫位于街尾,高耸的防火墙,偌大的殿堂,堂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南华帝君等神像,栩栩如生。地面和香案还有些许石雕残片,由此可以想推原有佛像的高大和精美。房顶那株苍劲的黄桷树,将触须伸进佛堂,似欲与神灵们共享人间烟火。

  据清乾隆二十四年编修的《直隶泸州志》记述,乐道子场建于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方,各少数民族归顺蜀汉,派使臣岁岁来朝,从滇黔入川,有水陆两路,水路走永宁河,抵江阳,陆路经乐道驿的古道渡河,住渠坝驿,达云溪,走泸州。

  史料记载,乐道古镇在清代繁华一时,是川滇黔要冲、重要中转站,鼎盛时期“木船如云,风帆无数”,每日有200余只大小木船在此装卸货物,山货、盐巴、红糖、煤炭等应有尽有,故号称“永宁河第一大码头”。

  至民国初年,人挑马驮的货物经由乐道子换为航运,由纳溪入长江,再运至四面八方。

  遥想当年,夜幕降临,船桅挂灯,酒楼林立,茶铺笙歌。

  这一切,已成悠远绝唱。

  而今,宽阔的321国道线像一条银色长绸,沿永宁河蜿蜒而上。汽车替代船舶之后,人货大都走陆路,昔日繁华一时的乐道古镇,遂渐渐衰落。

  古老的茶馆、酒馆,怀旧的戏楼,似乎仍在倾诉古镇的无尽历史,场口街尾分立的大黄桷树,抽出的芽苞仿佛想吐露古镇千百年来的如许心事。

  数十位中老年人守着老宅,耕田种地,勤俭持家,品茶聊天,心境平和。

  这里恬静自由、民风淳朴,“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是陆放翁笔下令人神往的山西村,我在乐道,亦有共鸣。


小学

  步出古街,状元桥下的潺潺流水名叫翠竹溪,溪水从大山深处蜿蜒而来,由此折向南,汇入永宁河。

  来到桥上,对面的白墙黛瓦、层层石阶和大黄桷树一并映入眼帘。

  过桥,沿石阶而上,沧桑百年的黄桷树静默不语,其树干倾斜,探向溪流石桥,树皮龟裂,依旧枝青叶繁。

  石阶之上,便是乐道独具、声名远播的抗战小学。校门与黄桷树俯仰相对,上悬一黑漆木板,镌刻“抗战小学”四个大字,门左右合成一联,上联是“学武习文报效祖国”,下联为“驱倭抗日光复山河”,隶体金字,入木三分。诵之,百年屈辱场景浮现眼前,抗战小学师生壮怀激烈、同仇敌忾,令人慨叹!

  走进校园,满山青翠奔涌而来。墙外密密匝匝的翠竹、高大的香樟林,屋后似斧削刀劈的悬崖。学校为四合院,中间是大操场,周围乃校舍,前后20多间房,一色黛瓦白墙。大门迎面是一石砌旗台,青苔遍布,其上刻有“还我河山”“驱除倭寇”“抗战必胜”“中华万岁”等字样,遒劲有力,荡人心魄。

  据悉,抗战小学是革命先烈恽代英先生的学生——曾子平担任乐登乡乡长时提议修建,得到乡绅、百姓等的积极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938年动工,两年后主体完工。

  学校落成取名乐道小学,因建于抗战时期,改名为“抗战小学”,这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以“抗战”命名的小学。当年,该校除了教授国文、数理化,还专门开设军训课程。

  现在,这里已成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改建为“泸州市抗日战争纪念馆”,一张张历史图片、一段段史料文字、一尊尊英烈塑像,无不展示着泸州军民奋勇抗战的烽火岁月和英雄史迹。

 

飞瀑

  挥别小学,逆流而上,穿过竹林,前往黄桷滩。

  该滩在翠竹溪右侧,此处峭壁耸峙、谷幽林深,原始风貌完好。溪畔石径斗转蛇行,出没于竹林之间,岩上红叶,坡里红籽,溪中奇石,其乐无穷。

  子厚在《小石潭记》云:“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给人以清幽惬意的悬想,1400余年之后,我的心绪如斯。

  穿越竹林,终于一睹黄桷树叠瀑的芳容:两层叠瀑,飞悬流淌,洁白晶莹,丝丝缕缕,似巨幅玉帘。其左右是青绿的藤蔓,冒出绿芽。

  其侧的竹林,笋壳有的夹竹间,有的未脱落,更多的挤在竹底,叠罗汉似的。竹叶随意、妥帖地铺着,一张张,一层层,一堆堆。都言“落红不是无情物”,不起眼的焦枯的竹叶何尝不是如此?它们在空中打着旋儿,与丰沃的泥土轻吻,渐渐烂腐,变成养料,回归大地。

  头洒春光,竹林环抱,瀑声阵阵。此地此刻,我独坐竹底藓石,似一尾小鱼,漫游于绿色海洋,自在,逍遥。

  原路返回,沿大峡谷,穿全福门,奔向被誉为“云溪第一瀑布”的粼光瀑布。

  午后约两点,终于行至该瀑布附近。此时,太阳已躲进云层,只见观音岩下的粼光瀑布上端窄而急,溪流从60米高的峡谷断层峭壁上腾空跌落、冲击荡开直至深潭,其形若天河倒泻,其势如飞虹横空,其声似万马奔腾。一颗颗,一串串,一簇簇,从天而降,永不停歇,水雾、水汽、水珠扑面而来,可谓“豁开青冥颠,泻出万丈泉”。

  水沿着神兽的四趾般的水道,奔流向前。潭底的几方顽石,模样古怪,如卧于浅潭的玄色神牛、玉蟾;因瀑布和时光的打磨变得滑如墨玉。

  数只鸟雀叽叽几声、翩然跃过,是在婉转提醒沉醉的游客归家么。

  是的,乐山,乐水,乐道,在此融聚。倘若需要荡涤心灵,聆听“永宁河船工号子”“纳溪民歌”,或许可以常来此处,回眸古镇,自由呼吸,悠然生活。

  古镇乐道,一步一处景,十步一重天,古朴恬美,令人沉醉,恰是纳溪这串川南文旅明珠中的一颗,璀璨夺目,值得游赏……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华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是经国家工信部注册登记的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专业机构,始建于2006年。是一家以文学团体、诗人作家为主要服务对象,集文化资讯、佳作交流、名家推广、文学比赛、编辑出版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学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