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 亓德洲、邓训华、冷清金

文摘   2024-11-17 08:00   北京  



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亓德洲 邓训华 冷清金

作 品 展 示


我们登上泰山顶

陕西省  亓德洲

  七旬老人能不能登上泰山,去体验一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与惬意?我们的回答是,能!人只要有想法,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困难爬上去。因为当年毛主席就说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我们九位年逾古稀的老同学,一起走过南天门与天街,爬过六千六百多个台阶,越过碧霞祠、唐摩崖、五岳独尊,终于登上泰山玉皇顶,仰望过拱北石后,我们兴奋地对着群山大声喊道:“我们登上泰山啦!”

  五年前我们几十位失散多年的同学在宝鸡聚会时,来自山东泰安的周冠武、秦笃兰同学诚挚地邀请大家到山东去旅游,去看看“一山(泰山)一水(济南趵突泉、大明湖)一圣人(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魅力风采。

  疫情过后的九月上旬,来自宝鸡、西安、石家庄的八位同学终于相约成行,开启了金秋山东之旅。在淄博瞻仰过蒲松龄故居、吃过享誉全国的淄博烧烤;游览过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和千佛山的湖光山色后,我们来到了泰安,受到泰安同学的热诚接待。

  一大早,冠武同学就在酒店门口等着我们。“都准备好了吧,今天预报有小雨,把伞都拿上啊”。我们背起包、拿着登山的拐杖跟着冠武出发了。在泰山脚下的天外村游客中心广场上,屹立着12根龙柱,冠武告诉我们,这些龙柱雕刻着不同风格的图案,分别代表着黄帝、大舜、周成王、秦始皇、汉武帝、光武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康熙、乾隆等帝王登临泰山封禅祭祀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我们一起坐景区观光车到中天门,之后乘缆车直上南天门。

  在缆车上看窗外的泰山巍峨起伏,绿树茂密。云雾缭绕中,隐约看到脚下十八盘山道上,游客三三两两的,络绎不绝地往上攀爬。快到南天门缆车站时,窗外飘起了细雨。从缆车出来看见摊贩在兜售雨衣和雨靴,我们都带着伞,我就买了一双雨靴套在鞋子外面走出了候车室。天公作美,雨居然停了,只见外面一团团白云笼罩在山峦上,仙雾飘飘,我们可以拜谒泰山上的神仙了。高大雄伟的南天门屹立在飞龙岩与翔凤岭的山腰之中,两侧刻写着“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对联。我们九位同学在天街的石阶上打开横幅照相留念。

  “留心脚底下,踩稳了啊”。冠武招呼着大伙,我们一步步不停地攀爬着,有人不时停下来,擦一下汗,喝口水继续向上攀登。好在一路上美景不断,走累了就歇歇,看看景致,拍张照片,互相说着话,让登山变得十分地愉悦。

  碧霞祠是一座供奉泰山老母碧霞元君的道教建筑群,屹立在岱顶南端,建筑雄伟,雕梁画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大殿檐下高悬着清雍正题写的“赞化东皇”与乾隆题写的“福绥海宇”巨匾。

  从碧霞祠出来沿盘道向右侧攀爬就到了大观峰,只见高大雄伟的悬崖峭壁上,雕琢着上百幅各种石刻铭文,最右面一行书写着“天下大观”,大观峰的名字就由此而来,世世代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大观峰上留下诸多印记。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洋洋洒洒1008字的《纪泰山铭》,是其封禅泰山的纪事碑文,因此这里又被称为“唐摩崖”。“壁立万仞”“天地同攸”“可摘星辰”“岩岩”“五岳之宗”“置身霄汉”“呼吸宇宙”“尊崇”“与国同安”“与国咸宁”“体乾润物”等摩崖石刻醒目地矗立在路旁的岩壁上,让游客们一个个驻足凝望,遐思联翩。“青壁丹崖”为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题写,让人联想起宋代才女李清照。我们分别在“唐摩崖”纪念碑前留影,并请路过的美女为我们九位同学照了合影。

  “五岳独尊”是泰山的标志性景观,遒劲有力的巨幅正楷字体镶嵌在2米多高的石头上,屹立在通向玉皇顶的路旁,游人纷纷在此排队留影。碧芳学着前面的游客,拿起五角钱人民币,将自己与纸币背面“五岳独尊”图像、泰山“五岳独尊”实景同框拍照。就让人不禁想起来,这就和在桂林漓江上、西藏布达拉宫前一样,原来印在人民币上的风景都是伟大祖国的瑰宝级美景啊。

  虽然同学们都七十多岁了,或多或少都有着不同的疾病,有的听力差,要大声喊着才能听见,但是由于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现在泰山景区的各种设施十分便捷,道路宽敞,我们就互相提醒着,照顾着,慢慢爬,累了就歇歇。谁掉队了,走散了,大家就等一会,打手机约好在下一个景点汇合。

  “无限风光在险峰”,中午时分,我们终于爬到了泰山极顶玉皇顶,这里就是历代帝王筑坛祭天的地方,东边可看“旭日东升”,西边可看“黄河玉带”。顾不上气喘吁吁,同学们一个个在标注有“玉皇顶,海拔1545米”的石刻前照相留念,然后冠武带着我们又去看拱北石。站在山顶,大家一览四周逶迤起伏的山峦,看远方高楼林立的城郭,清风扑面,心旷神怡,真是惬意极了。

  “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时拐杖派上了大用场,我们小心翼翼,互相提醒着走到山下,于下午两点多平安回到酒店。晚上大家纷纷举起酒杯,庆祝我们成功登上泰山之巅,分享爬山的体会与快乐。

  老同学罗辑(麦客)为我们赋诗点赞道:“相约山东金秋行,古稀登顶南天门。铁中旗帜高高挂,泰山之巅生光明。‘学为万人役’铭记,‘行率天下先’引领,龙泉入海龙槐翠,‘扶轮精神’永传承!”


跟着散文去旅行

湖北省  邓训华

  很早就已知道,一个令人喜悦的消息,期待这个美好的夏天,跟着散文去旅行,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

  沉浸于此时此刻,有一种新的感觉。曾经的渴望和畅想,充满了希冀,在平静的日子里一掠而过。一片淡淡的蓝色,融入波澜壮阔,从时间的深处跃入画面。

  走出北站,来到广场上,这里很宽阔;一座大型的建筑风格独特;一些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空间都具有现代感;又高又大的广告牌亮光闪动;远处的一些高楼隐约可见——已经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城市。就这样简单,再按照指定:乘坐219路公交车,到“新路口”。

  乘坐当天的最后一班高铁,到这里已是午夜时分。我休息了一会后,想提前去熟悉一下乘车线路,没想到,这里没有219路公交;连相关的线路也没有找到——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安排的,这样关键的事情搞错了。

  天亮了,我乘电梯到北站底下一层,在这些迷宫一般的地方寻找,忽然看到一面墙上,有市区公交查询。我在很多线路中查找,忽然发现65路中途经过新路口。我从这一条通道转过去,找到了这个站点,乘上了65路公交车。

  到了新路口,我一下车就问“神奇纪念塔”。奇怪的是,有人知道;有人不知道。我沿着这个人指的方向,一直往前走,穿过一个封闭式的过道,再往右边走一段路就到了。我先以为神奇纪念塔,是一个高大的地标建筑;到了这里才知道,只是一个地名。这个大酒店好像与一个什么故事有关,名字叫得很亲切。

  悠扬的乐曲响起,闪现出多彩的画面,盛典拉开了序幕。激情点燃了这个夏天,星光如此闪亮。很幸运,有这样的一次机会,参与其中,感受这一美好的时刻。非常高兴,能站在这个宽大的平台上,获得散文带来的惊喜。

  后面的几天主要是游览。这天上午,乘大巴车到藤甲部落:前面一个木头做的门楼,有一些气势;准备进去时,嘣、嘣、嘣,响了几声,一种气氛已经出来了,恍惚和某一段历史能对上号;我也仿佛成了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吃长桌宴时,还受到了他们的特别礼遇——敬了一牛角酒。敬酒时,她们一边奏乐;一边唱着敬酒歌:“喝不喝,都要喝!”真的是都要喝,无法推辞,咕咚、咕咚,一长牛角酒,一口气喝光了。

  下午,大家都上到大巴车上。有一位同志,播放着刚才敬酒时的录像,非常欢快,准备到下一个好玩的地方去玩。大巴车开动了,向前行驶了很远一段路。我从车窗中,看到前面路边的一个指示牌上的地名,似乎并不陌生,恍惚觉得,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地方,可能离这里不远。

  大巴车越过了这个指示牌,继续向前行驶。这时,车内有一个青年人说:“他们现在才觉得,开始的安排有些失误。跑这么远的路,到这里来,去看一个石头寨。其实,这个石头寨离那个很有名的瀑布景点并不远——不如到那里去游览。”

  我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名字,是后来改的;开始叫《石头记》——是以一块石头为线索,进行描写的。国外也有这样的情况,把一些石头横着竖着,摆成一个景点;看起来毫无规律,却成了著名的旅游名胜;隐藏着难以破解的秘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一些奇怪的石头,还是值得去看一看。

  开始并不知道,有几个人擅自离开了团队,自行到那个有名的瀑布景点去了。后来她们到了那里,把在瀑布前照的相,通过微信,发送给其他的朋友。我看到这些照片时,才知道的。看得出来,她们到了那里,听到轰隆隆的咆哮声,就迫不及待地从这条路上,飞快地向瀑布冲去。

  这一天上午,是游览一个很有名的古镇。我也很想去看一看。大家乘坐大巴车,将要到达这里,远远望去错落有致,一种古老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很多人一起,突然来到这个古镇,使这个古镇,变得非常热闹。

  这个古镇,现代文化广场和历史人文等方面,一共有很多景点;穿街过巷,一个一个地去游览。让人感到惊异的是,在这个真山真水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状元府——殿试第一甲,一门五进士。

  前面是一个很古老的饭店。饭店里的一个招牌菜,是因为一个考生吃了这个菜后,高中了状元而得名。已经决定了在这里午餐。到了这里,我恍惚感到游览完了,走到饭店门口,准备进去。没想到,门口站着一个人,突然对我说:“现在不能进去——自由活动二十分钟!”

  什么情况,还要搞自由活动?我有些不乐意,但又不是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非要拒绝不可。我心里想:“自由活动,就自由活动吧,到哪里去玩呢?”我看到那里有很多人,就准备到有人的那里去。

  站在这个古老的饭店门口的,是一位中年妇女,不像是什么负责人;也不像是一位工作人员——先前的活动中一直没有看到她——这样精明的一个样子,一站在门口就有些诡异。我毫不怀疑她,会搞什么恐怖。我只是觉得她像个导演——可以改变此时观看景物的感觉吗?

  我从这个漫长的古巷中,忽然走出来,看到这个古老的饭店时,恍惚觉得这个饭店,是在巷子口的一个什么地方;现在才看清楚了,这个饭店在一条正街上。这条街建在一个山坡上,前面比较高。

  我在铺满了青石的路面上,慢慢向前行走,忽然看到路两边都是店铺,便觉得这里是一条街。这一条街上的建筑,独特而复杂,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形象,一些楼阁耸立,飞角重檐——有些像影视中的一些画面。我心里立刻明白:这就是古镇的主要街道。

  在这样的街道上,感受到的是古老的韵味。如此和谐的气氛中,一切又是别样的风采,带来久违的畅享。那些温馨而闪亮的瞬间已在心间共鸣。追逐的影子,被这些时光演绎,一种别样的意境。

  这样轻轻地走过,有一种穿越感,带入久远的年代,弥漫在飘忽不定的空气中,从视线里一闪而过。这样的凝重,给人充分的思考空间,更加重了历史的厚重感。那些流淌的时光,愈发清晰地浮现。我抬起头,仰望天空,仰望时间的尽头。

  把古镇的一些景点游览了后,沿着那些平整光滑的石板路,一直往前走,到了古城墙边,从北门走出去,在北门外的广场上集合。大家上到大巴车上,先到一个被称为“文化地标”的景点,去游览了后;再到一个很有名的“公园”去游览。

  大巴车开到这个站点停了下来,大家都在这里下了车,向前没有走几远,就到了广场上。两座山中间,一个高大的门式牌楼,就是这个公园的大门。大家领到了门票后,就一个一个地,从大门口走了进去。

  我也拿着一张门票,从大门口走了进去。我不是一个随便的人,走到了公园里,就随手把那一张门票丢了。但我也不算一个细心的人,拿在手上的门票,没有两面看一下;看一看设计这张门票的人,通过这一张门票,传递出什么信息;看懂了这一点,起码不会迷失在这里。

  公园里游人很多,非常热闹。里面树木青翠,一条宽阔的路边,有一个溶洞:里面红光绿光熠熠闪亮,非常迷幻。大家穿过了这个溶洞,从那边的一条路上,向山上走去;快到“动物园”时,他们都停了下来,在这里商议,到什么地方去游览。

  多数人想到第一名山,大家开始往那里走;有一个人在前面走得非常快。没有走几远,前面走来一群人,有一位男青年走过来问我:“动物园,往哪里走?”我回答说:“往前走,马上就到了!”我只是刚才,从这里走过来时看到了。其实,我对那边也不熟悉,还想问他,没有问。我觉得这里,真是一个怪圈。

  在这一条路上走了很远。走在前面的那个人,刚才还停了一下,现在已经走了。后面没有跟上来的一些人,要到这里,他们早就到了,估计到其他的地方去了。一个特别的地方,数字之外的一个年代,历史曾经在这里徘徊。

  我茫然地向前走着。前面走来了很多人。走在最前面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小女孩。这个小女孩走近我时,问她身边的人:“这个人,是个什么人?”她一点也不知道,我这个时候,正不知怎样从这里走出去,心里非常焦急;她还问我是个什么人——以为我是个明星。

  路边有一个人,好像对这里很熟悉。我走去问她:“同志,请问你,怎样从这个山里走出去?”她回答说:“很简单,一直往前走!”她的回答,有些像一个什么电影中的潜台词:“走吧,一直往前走——”这一条路到了山边就没有了,一直往前走,往哪里走呢?

  我走到这座山边,看到山坡上有一条石级小道,蜿蜒曲折。等不得再问——只有往这里走。我走到山坡下面的一条大道上,看到前面的一些景物,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恍惚觉得自己走出了这个怪圈。

  跟着散文去旅行,去到一个遥远的地方,感受时光背后的故事,仿佛看到了希望。


“米糊糊”的甘甜

江西省  冷清金

  我是一个赣西北农村的孩子。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我在农村长大、上学、参军、当老师,后来任基层干部。数十年的风雨历程,最让我入脑入心的,是小时候妈妈给我吃的“米糊糊”的甘甜。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新中国成立不久,帝国主义重重封锁,自然灾害且接踵而至,农业科技还未发达,粮食问题是那时期,我们家家户户难念的“一本经”。我记得清清楚楚,人们每当遇见邻居或朋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没有?”,在那样的条件下,要是到了年关,一家人还能在生产队里分得两三担谷子回家,那真是满满的高兴和庆幸。我依稀地知道,在我一两岁的时候,我的一日三餐的营养,全是靠妈妈把家里那极有限的一点点米,用家中石磨一餐餐、一次次、一点一点地磨成粉末。然后,再一次次用柴火蒸成粉糊糊给我吃,这是家中最宝贵的东西,也是作为爹妈“掌上明珠”的我,能享受的最好的待遇。后来,我还从母亲及伯母那里得知,由于条件所困,大人们做母亲的,大多数没有奶水供小孩吃,像我这样的细伢崽,完全靠这点“米糊糊”来充饥度日。我记得我一天吃上三餐,半夜里还要吃一餐,一天一夜要吃上四餐“米糊糊”。这样,我才会安神度日、不哭不闹,或少哭少闹。我回想起那时候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这就是每到进餐前,我就急切地盼着妈妈,能尽早地把“米糊糊”煮熟端来,哪怕是早一下子来也好,我眼睛似望穿啊,口里总是嗷嗷地叫着“妈妈”“妈妈”。当妈妈把“米糊糊”弄来后,她一勺一勺地喂给我吃的时候,真是狼吞虎咽地吃着,也顾不上什么是温、是凉,什么是热、是烫。一小碗“米糊糊”,就是一阵子功夫,就把它吃到肚子底下了。

  每每吃过妈妈做的“米糊糊”,心中是多么的带劲哦!多么的悠然和舒畅!我铭心刻骨地记得,妈妈给我做的“米糊糊”,是天下最甜、最香、最好的东西。它不是蜂蜜,却比蜂蜜还要甘甜:它不是香花,却比香花还要喷香:不是美酒佳肴,可再好的美酒佳肴,怎么也抵不上“米糊糊”在我心坎间的无上分量。

  我就是这样,从小吃着妈妈以母爱凝结的“米糊糊”,学玩耍,学长大,学说话,学叫爸爸、妈妈,学识字,学知天、地、日、月,学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等诗句。到了两三岁后,我又学着大人,吃那半米半薯丝饭,享受着“一碗饭”长大的快乐、天真和幸福。

  当我成人了,且生了自己的孩子们以后,他们一个又一个地在其妈妈、祖母、外祖母一勺勺、一餐餐、一月月的“米糊糊”的哺养下长大的。尽管生活是比较简朴、清淡,但依然是那样充满着希望和快乐。“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每当我想着自己少年时对“米糊糊”的那般渴望和依恋,想着我及子女们,在“米糊糊”中长大的岁月,时时地望着妈妈在“米湖糊”中为我们操劳变老的情景,我的眼泪总是夺眶而出泼泼地直流!三春晖,我何时才报答得了啊!

  纳兰性德有一首《长相思》说得好,“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我和我的子女们,曾在“米糊糊”的甘甜中陶醉,在“米糊糊”的梦幻里成长,岁月刻上永远难忘的印迹,光阴也让我在“米糊糊”的感受和认知中,学习和领悟了许多的人生教益。

  “米糊糊”是人间最金贵的珍宝。常言说过,到过沙漠的人更懂得水的珍贵无比。我深知,吃“米糊糊”长大的我和我们一辈辈人的成长,一辈辈人的健康和兴旺发达,是地地道道地得益于“米糊糊”的功劳。从“米糊糊”和那“一碗饭”,真是“受命于穆清,泽德罔极”,试想想,如果在我们那少年的时候,没有妈妈的“米糊糊”的抚育,没有那昔日的半米半薯丝的“一碗饭”,就没有我们的身肉之躯,没有我们的灵魄成长,没有我们的少年的梦幻,没有我及我的家人的健康、进步和发达。“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星宿列张”。稻谷米,是我自己,我的子女,我的一切家人的“空气”一样的无价之宝。“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常记住昔日的艰难和这“诲尔谆谆”的教导,方知晓这其中的寓意是多么的真切,多么的深刻无比。稻谷的价值,是其他任何宝贵的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米糊糊”的甘甜,让我更懂得爱惜粮食的重要无比。爱惜粮食务须成为我们每一位公民的自觉操守。我想到,如今,尽管我和我的子女们都长大成人了,家里的生活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环境与我们的少年时期大大改观,在党的惠农政策和科学技术的有力支持下,稻谷等粮食大幅度提高,中国人民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但是,“米糊糊”的少年记忆,或许不只是我本人,本家发生的事,在我们那一辈人,在农村,在赣西北等地方或许有不少的人曾发生过。不忘“米糊糊”的甘甜,使我们常记得粮食的艰辛不易,常记得自己是从何处来,对待粮食,要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一粒粮食一滴汗”。我们一日三餐须臾不能离开的每一粒粮食,每一碗饭,都是来自我们的祖祖辈辈和广大劳动人民“一锄向天,一锄向地”的辛勤劳作。我们务必常常自律、自警,真正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无比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与人民生计息息相关的农村、农业、农民这“三农”伟业,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常常自责的那样;“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厉行节约,自觉为国家、为社会的粮食安全,粮食大计身体力行,做出最大的努力。

  常记“米糊糊”和“一碗饭”的甘甜,还有助于我常常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正如晁错《论贵粟疏》文中所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让我们常常警醒自己,切切做到,盛年之时,不忘灾荒之患,丰收之岁,不忘饥馑歉收之危。

  “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

  “米糊糊”的甘甜让我永远难忘。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华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是经国家工信部注册登记的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专业机构,始建于2006年。是一家以文学团体、诗人作家为主要服务对象,集文化资讯、佳作交流、名家推广、文学比赛、编辑出版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学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