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三人行 | 曾曾、闻广君、王万汇

文摘   2024-11-18 11:26   北京  



作家三人行

中国散文网



曾曾 闻广君 王万汇

作 品 展 示


传统文化与现代孝道

江西省  曾曾

  据《光明日报》近日报道,2024年,江苏省文旅厅将扶持全省2018个乡镇送戏下乡4319场。差不多每天有将近12场戏曲在江苏乡镇上空唱响。这是一幅多么动情的色彩斑斓的画面,可以想象那些独守空屋居家养老的老人们,那些企盼父母爱的留守少年儿童们,享受这样一场场精神大餐,将会是怎样的一分惬意,而那些奋斗在农业农村的青壮年们,又该是从手机线上的忙碌中解放出来,融入这难得的热闹中去的时候。

  乡镇是我国农业农村人口的集散地:早年、逢年过节才有戏班下来演出。现在国家倡导乡村振兴,剧团下到乡镇已成为一种常态。由文旅厅组织的送戏下乡,有以此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考量,亦有继承和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意。

  戏曲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民族和地方色彩浓郁的传统文化,任何一门艺术一种戏曲都是由文字化出来的,即有文学剧本,音乐、曲谱等组成。歌曲有歌词达意,美术有文字创意,戏曲套路有文字规范等元素组成。这些由文字化出来的元素,随文字载体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发展而发展。早在五千多年汉字初创,到二千多年纸张普遍使用前,这漫长的两千多年时间段,中华文明应该是婴幼儿发展成长到学龄前童年期。纸张普遍使用后的汉唐到晚清,这么两千年时间算是中华文明的少年期,之后的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时间中华文明开始步入青年期。从中国的戏曲发展史也可以大致看到中华文化的这种发展变化。近期在央视戏曲频道热播的多部以爱情为主旋律的古典戏曲京剧《柳荫记》《秦春莲》,评剧《韩玉娘》、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锡剧《珍珠塔》、黄梅戏《七仙女》等,为现代观众展现中国封建王朝时期婚姻制度,男女恋情,社会家庭状况,以及人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甚至幻想超越现实的理想境界。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早年在江浙一带民间流传,编剧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使观众看到“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如何深入普通百姓家庭,年轻女子的婚姻不能自主,必须由父母主要是由父亲决定,这是当年“女子三从四德”道德标准。这也导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对恋人的悲剧性结局的主要原因。编剧在编辑这个故事时,对这对恋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既然爱情不能在人间结果,那就幻化成美丽的蝴蝶自由自在地在明媚的阳光下,在充满青春气息的大自然尽情地飞吧!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搬上舞台深受观众欢迎和喜爱,京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纷纷跟进,把这个剧本改编成本剧种的演出本在多地上演,京剧演出本为吸引观众,着重点放到梁山伯送祝英台回家的路上,编出几大段感人的唱词,把他们那种浓浓的恋情,把梁山伯那种忠厚老实得有些木讷的样子唱出来演出来,唱得观众又感动又好笑,甚至有观众想上台点醒木讷的梁山伯,开窍吧,梁兄,英台是位深情少女,赶快把婚事定下来。京剧甚至把剧名改成《柳荫记》。

  本文编撰至此,深感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搞清楚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编剧是谁,而改编京剧演出本的编剧也无名无姓,只有演出剧本名,既如此何不冠以集体改编?看来舞台戏剧只有主演位子,而没有编剧的席位是由来已久的惯常现象,当见怪不怪。就此,余想讲一句公道话,没有编剧的位子,要想让业内人士,让观众了解你这个剧种为什么要这样改,为什么把人家那部分删掉了,或淡化了,为什么你要把着重点放到这个地方,有什么考量有什么特点,将是一笔糊涂账,没人提,也没有人解。

  同样的道理,京剧《秦香莲》第六场公主太后带着一帮侍从气势汹汹闯进开封府,逼迫包拯当场释放陈世美。包拯迫于皇权压力无奈当场拿出三百两银子给秦香莲,劝她忘掉陈世美,带孩子回家好好过日子。这么一段戏应该是现代编剧编进去的,乍看起来符合情理、公主请太后,自己的祖母出面救丈夫完全可能,而太后在开封府肆无忌惮可以理解,包拯迫于太后的情面和压力想徇私枉法可以说得过去,问题是改编加这么一出,有损包拯的形象。在观众的心目中,包拯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现代编剧加这么一出,可见包拯也有这么多的私心杂念?诚然,人的思想不会那么单纯,遇到如此牵涉到自己的前途命运的事不会那么一点顾忌都没有,肯定有一个心理活动过程,何况是皇权高于天的年代。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皇帝下的圣旨,那是必须服从的,包拯不服从,那肯定是假的。不能把包拯的形象编得太离谱,只要不是圣旨,包拯都可专断。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孝道维系国人数千年齐家睦族,禔身范俗的基本规范,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正因为各朝各代都有包拯这样的忠臣良将,正因为千家万户都恪守孝道,中华文明才延续至今。

  有一句话,百善孝为先,说的是人不能忘祖,孝敬父母是高于一切的人之常情。中华文明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孝道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和家庭的物质财富,物质条件,人们的健康标准,人的平均寿命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孝敬父母,孝敬老人的形式各种各样,丰富多彩,有融入高科技的居家养老,有优厚条件的异地养老,有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养老院,老人的生活,父母们的生活舒适而惬意。这正是今天我们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孝道与时俱进的要义所在,也是余看着现代孝道途中出现的这些新变化,新趋势,终于把此文的足落了下来。


夸媳妇

黑龙江  闻广君

  至今我和我的爱人小青都已结婚40多年啦,这么多年来媳妇在我心里始终是温暖的存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是她为人热情善良,心眼好使,说实话几乎没有人不念她的好。用爸妈生前常与人说的一句话一点也不过分,那就是:“有好儿子不如有个好儿媳,俺老闻家上辈子积德行善了,能娶上这么好的儿媳妇,通情达理还孝顺。”


用真情感动邻里

  我家从前是平房前后都有一点菜园子,这样一来自己种点菜吃,即节省了日常开销,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由于爱人她勤快,那小园子侍弄得可真好,什么豆角、茄子、小菠菜、香菜、小水萝卜、小白菜啥的总比别人家的早下来几天。可她到好总是把下来的小菜先给人家邻居孙姐,赵嫂她们先吃尝个鲜,还美美地说:“远亲不如近邻吗,这小园子的菜咱俩也吃不了,孩子又不在家,让大家伙帮着吃呗!”

  还有一次,孙姐她去外地侍候老人,让爱人帮着照看家。你看她到好,又帮着扫院子又帮着侍弄豆角、茄子、辣椒、洋柿子,缺苗她又上早市自己花钱买来小苗浇上水给栽把地上,豆角该架架啦,她又帮着给豆角插上架,小园子侍弄的一根草也没有靓丽好看还喜人。难怪孙姐回到家都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是有福的人,真是有福遇见了百年难得的好人呐,省老心了。”


善良的心不为钱所动

  那是1993年,我和爱人小青都从单位双双下岗在家。为生活和孩子上学,我俩在一个校园区路口旁边摆上一个水果摊床买卖水果。

  有一次,爱人她起早去云海市场上货批发水果。发现有人上货时不慎把一个鼓鼓溜溜的手提夹包落在了水果筐上,无人问津。我的爱人见状猜想一大早一定是上货批发水果的人丢下的,没准包里还都是钱呢。想到这,她心急大声喊:“这是谁的包呀?谁的包哇?谁的包?”她的喊声惊动了另一间水果屋看货的失主,失主忙应声过去一看,手提夹包里的2万多块钱一分钱都不少,非常感谢我的爱人,硬塞给她点钱以表谢意,此举被我爱人好言谢绝了。她说,经商做买卖风里来,雨里去多不容易呀,我可不能要人家的辛苦钱。


火车上主动给人让座

  由于女儿家在外地,我俩时不时应邀就去看她们,为了尽快看到女儿这一家人,我们老两口便乘坐火车去。有幸的事儿是每每乘坐火车,我俩都能买到座位。这对于有心脏病和高血压的老伴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可我时常被我的爱人我的娘妇我的老伴感动着。

  有一次,火车经过一个大站开车时,她见一个80多岁老人站在自己身旁,爱人她连想都没想起身便让座位给那位老人家,老人不好意思去坐,爱人笑哈哈地对他说:“你坐着吧,没事呀,我比你年轻,我前方不远就到了。”老人这才坐下,嘴里一个劲儿说,好人哪,好人哪。我的媳妇我的爱人她就是这样的一个心眼好使,有爱心善良的人。


枕边风吹得好

  我是社区的一名网格员(长),三年疫情让我看到了爱人的伟大,因为她枕边风吹得好。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社区要求我们网格长白天为管辖小区的人做核酸排队维持秩序,此外还要配合社区工作者入户登记业主信息有多少下不了楼做核酸的人,有多少没打新冠疫苗居民便于汇总上报,有关部门上门服务,还有我们还负责风险区回家人的报备及接送贴居家隔离封条,工作量挺大的。

  有一次,社区领导让我上火车站接一个从风险区回家来的人,并把他送到家中贴上居家隔里封条照相上传上报,因火车是晚上10点的,我干完活回到家都快半夜12点了。老伴我的爱人她还没睡呢,她看我回来了笑了,她说:“咋这么晚才到家?”我说:“有一个刚从风险区回来的人居家隔离。你等我干啥,你先睡呗。”“你不回来,我睡不着哇。”我心一惊想到老伴跟我熬夜高血压心脏病犯了咋整,就说:“老伴呀,我明天去社区跟领导说不干这个话啦。”话音还没落,老伴着急地大声说:“那可不行,你不干,他不干社区的活谁干呀,为人民服务不是说在嘴上的,守护万家灯火的安全辛苦点应该的,我没事不用担心,把你管的事做好就行。”她的话更坚定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

  还有一次,我们社区开展春季消防安全大排查,我所管小区有3家门市关门没查到,爱人老伴她知道后愣是让我贪黑起早地盯着点查看登记和排查。说真话她比我还积极,就这样我还真就把这三家的老板堵着并排查完,此事还受到了社区工作者的口头表扬,说我工作认真。


散曲的文学性略谈

河北省  王万汇

  目前,诗词界散曲创作热潮兴起,越来越多的作者一时之间倾向于热衷关注此项艺术,并纷纷由诗词创作转向散曲创作,这自然是个社会现象,会为散曲繁荣起到一定推进作用。然而,实事求是地审视一下当今的散曲创作,可说数量不在少数,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提高了散曲存在的艺术作用。但雷同性、重复性作品现居多,真正具有阅读推广价值的尚少,真正堪称突出文学价值的寥寥。其主要原因,是作品的颠覆性质量变革动作缓缓,文学性的不足,导致缺少欣赏价值,无法达到一个具有艺术含量拔高而无愧的境地。所以,眼下这种状态,不能不引起人们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一、缺失文学性,则无阅读意义

  古往今来,散曲在发展过程中,曾走过了不被主流文化接纳的阴影,现正重新走向复兴。历史长河中,文学是人类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至尊的美,而散曲作品与诗词同样,无论其品位高低,只有存在值得阅读的艺术含量,才能够有吟诵和鉴赏,乃至产生进一步精辟的理论述评。假如,一首作品里通篇口号术语声声,艺术成分贫乏,或复制他人,或无灵无味,那只有视之疲劳,读而弃之了。


二、缺失文学性,会影响传统艺术作品的当代声誉

  散曲是一个多元化的组合体,具有幽默文学的特征,但绝不应是不伦不类的过度庸俗化。散曲界至今尚存“越白、越俏,越是上品”的偏见,然而,“俗而不俗”才是周德清在“作词十法”中对散曲创作提出的正确要求。众所周知,散曲的雅与俗,历来存有争议。但无论是雅是俗,不管是地域口语或是公共书面语,都是创作不可剥离的重要因素,如今,散曲与唐诗宋词一样,都已脱离音乐,历史地走向了另一种案头化文学体裁字声韵格式,而案头文学是包括着雅和美的天性与特质的。

  古人有修辞和练字的习惯:“僧敲月下门”,“敲”字就是炼字的经典。“鸦背驮着夕阳”,这一“驮”字就是很好的修炼。“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出墙春意闹”,“弄”与“闹”字都是作品中的亮点,是文学语言的巧妙运用。子曰:“辞过而已矣”,是说以精准语言表情达意的重要。

  相反,一旦散曲只是单单地为追求口语入曲而轻视了文字修炼,甚至坠落在歌谣体、打诨、骂俏等街头技艺层面不能自拔,那么,其自身暗淡的艺术前路便可想而知了。例:现今散曲作品里,如写贺孟晚舟回家:“真叫牛,侠女斥方遒。”写孟晚舟回国感怀:“丢人现眼四洋羞,拍马溜须跟屁虫。”写斥某某:“歹客胡言屎一坨”……写者一时津津乐道,实而庸俗到极点,哪里能找得到一丝灵动成分和半点文学性的影子?这般语言文字,非但不能弘扬艺术美,反而是在践踏艺术,降低传统艺术的当代声誉。


三、缺失文学性,会使艺术渐行渐远

  正视散曲的文学性,是散曲走向繁荣的不容回避的选择。任凭低俗语言泛滥现象如不加控制,将百害而无一利,会有滞于散曲艺术的发展。常识告诉人们,写诗就是要写自己的心灵感受,亦就是写您心目中的灵光一现。散曲创作也要依循特定的艺术规律。比如,清·朱彝尊《桂殿秋》句:“小簟轻衾各自寒”,能够写出生活的现实图样,既雅亦能引他人共鸣。白朴的《〔南吕宫·采茶歌〕墙头马上(第二折)》一曲也是受了元杂剧影响,应舞台效应的风格需要;在曲的前三句加了衬字,即:“(把)粉墙(儿)挨,角门(儿)开,(等)夫人烧罢夜香来。”该处衬字加的合理、适度、巧妙、自然,增加了情趣。与当今个别散曲乱加衬字、生硬而叫人生厌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散曲作品,也有创作发展主流,如本地作品《〔双调·沉醉东风〕家住长城村》,作者就以渡口、谯楼,老泉、浊酒等语言的巧妙搭配,刻画出了长城村落的风貌,并抒发了思友之情。所以讲,散曲写作也要在深化自身艺术根底基础上,从语言修炼上狠下一番功夫。剔除语言组合上的扭曲性、任意性,使作品语言风貌清新,让人读后神观飞越,能够产生丰富的审美联想。这样,才能让散曲增强文学的精神元素,避免其艺术道路偏行。

  综上所述,散曲是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现今,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增添了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感和自豪感。传播它,是每位诗者的责任义务,亦是中国气质屹立于世的强悍根基和动力。








      

 始建于 2006 总编辑 邵建国 官方网址:www.cnprose.com

办公电话 010-68688898

邮箱 swzj8868@sina.com



不想错过美文更新,请赶紧加星标吧!

版权说明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中华散文网
中国散文网是经国家工信部注册登记的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和交流的专业机构,始建于2006年。是一家以文学团体、诗人作家为主要服务对象,集文化资讯、佳作交流、名家推广、文学比赛、编辑出版等于一体的大型文学网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