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出版信息
书名:追随唐人走天涯: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研究
著者:吴淑玲
出版发行:中华书局
版次:2024年10月第1版
字数:542千字
ISBN:9787101166897
定价:108.00
02
著者简介
吴淑玲,女,1963年生,河北保定人。文学博士,博士后,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在《文学遗产》《河北学刊》《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著有《杜诗详注研究》《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等。
03
内容简介
唐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域辽阔,驿路繁忙。作者追随唐人步履,聚焦唐人走向安西、安北、安东和安南的驿路诗歌。全书从书写内容、写作视角、审美特征等角度,探讨了唐代文人与边域发生的关联,以及由此诞生的文学经典。
序一
序二
绪论
第一章 唐朝的边域管理与驿路建设
第一节 安西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与驿路建设
第二节 安北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
第三节 安东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
第四节 安南都护府及相关羁縻州府的管理和驿路建设
第二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内容
第一节 驿路唐诗的安西书写
第二节 驿路唐诗的安北书写
第三节 驿路唐诗的安东书写
第四节 驿路唐诗的安南书写
第三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方式
第一节 写实与想象的同在
第二节 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第三节 内地与边域的对比
第四节 对边域风物的陌生化书写
第四章 驿路唐诗的边域书写审美
第一节 风物描写的磅礴雄浑之美
第二节 书剑精神的阳刚劲健之美
第三节 生命感受的悲壮苍凉之美
第四节 逐臣内心的哀婉感伤之美
第五章 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的意义
第一节 超越前代的边域书写
第二节 唐代驿路诗歌题材类型的拓展和成长
第三节 边域文学地理坐标的形成
结语
参考文献
结实恩难忘,无言恨岂知(代后记)
序
序一
陈尚君
吴淑玲教授嘱我为她的新著作序,恰巧赶上我自己也特别忙的时候。去年十至十一月,出版社将我辑校的《唐五代诗全编》全部校样交我,最初仅希望我对编辑提出的问题作出响应,在发现几条硬伤后,我确定还是有必要与《全唐诗》作一次通校,这样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前人说校书如扫落叶,我是有切身体会的。但在学界工作多年,虽然不能保证著作不错,但尽量减少错误,总是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与吴淑玲教授不算很熟,因此不好拒绝她的邀请,更重要的则是她身为女性学者,在河北大学工作多年,在家事、公事的困扰下,始终坚持学术,不能不让我感到钦佩。她的《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中华书局2023年11月)刚出版,这部《追随唐人走天涯: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研究》又已定稿出校,这样的工作成就,能不由衷感佩吗?
淑玲教授求学、任教于京畿,我最初知道她的研究与成就,完全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2003年秋,我到日本早稻田大学任交换研究员,接待我的佐藤浩一君当时还是在读博士生,致力专题是清人仇兆鳌的《杜诗详注》。次年,佐藤君来复旦修学,他很用力搜集中国已经出版的和未出版的与仇注有关的论著,比方他为中华书局出版校点本《杜诗详注》事宜,专程到京访问当年负责出版事宜的程毅中先生。他曾问我重庆已故谭芝萍老师遗著《仇注杜诗引文补正》,未公开出版,有无办法求得。我不专治杜甫,对此莫能帮助。过了一段时间,他很兴奋地告诉我,河北大学吴老师有此书,可以录赠副本。佐藤君觉此书流传太少,因此再录一副本给我。这次因淑玲教授让我作序,在百度上查了她的履历,方明白佐藤君所说吴老师就是她。淑玲教授是以仇氏《杜诗详注》研究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同时还完成《仇兆鳌年谱点校、注释及整理研究》,二书出版后,淑玲教授也曾赠我。仅从上述小事即可知淑玲教授学术起步阶段对文献搜集之勤勉、问题探讨之深入。
后来因为参与唐代文学学会活动,比较熟悉一些。我看到淑玲教授从博士论文到博士后研究,有跨度很大的改变,即从专书研究改做传播研究,这是很有挑战意义的转变。从吴淑玲教授最近两部著作的前言、后记可知,她的唐诗传播研究肇端于近二十年前,在首都师范大学与合作导师邓小军教授所作博士后出站报告《唐诗的当时传播》,此后以《唐诗传播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为书名,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此为契机,她更以《唐代驿传与唐诗发展之关系》为题,申请国家社科课题,并很快完成。近年唐诗之路研究成为学术热点,且因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相结合,获得广泛关注。淑玲教授的著作,因此而备受学界关注,是她多年努力的应有收获。
在《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初版后记中,淑玲教授讲到与湖南大学李德辉教授课题碰撞的往事,这引起了我对李德辉教授上世纪末从我攻读博士学位时期的回忆。德辉求学道路曲折而艰难,但他的努力与悟性都非常好。我记得与他讨论学术论文选题时,我提供了一些课题,他当即选定《唐代南北交通与文学迁变》,以后提交答辩和出书时改名《唐代交通与文学》。德辉自学出身,确定选题后的论题拓展和文献搜集能力皆堪称杰出。记得过了一两个月,他问我哪里可以找到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又问唐代僧人的行记有哪些孑存,我知道他已经可以圆满完成论文。我记录他当年完成论文的具体章节是:“水陆交通与文学创作”“行旅生活与唐文人心态的变化”“唐代交通与文学传播”“唐代交通与唐人创作方式的新变”“唐代交通与文学母题的拓展”“南北交通与唐南方落后地区文学的发展”“唐代交通的发展与文学风格的变化”“唐代交通与唐人行记”。与淑玲教授的选题有交叉,但致力方向不同,也是显而易见的。德辉此书的增订本也将出版,我还未见,但他后来做过唐代馆驿文献的辑考,也系统校订过唐宋行记,相信会有许多新的面貌。
淑玲教授从唐诗传播的立场展开相关的研究,特别重视唐代驿传制度与唐诗流布的关系,与德辉教授的研究有重叠,也有很大不同。“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这种沿途供行人休息的处所,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仅是驿路上提供短暂休息的简单设施。而称为驿站者,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很大的集镇,官私设施都很完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官员争驿而产生的冲突,皇家出行而在沿途的庄严戒备,也可看到裴航在蓝桥见到云英后的一系列举止。当然更重要的是,皇家之政令需通过邮驿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全国各地,所谓“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韩愈《永贞行》),迅如风火,急便落实。而诗人间的频繁交往,更有赖于有效的邮递体系,获得具体的实行。白居易守杭期间,元稹任浙东观察使在越州,两州相邻,但守土者不能出境,只能靠每日邮筒传诗,保证频繁的感情交流。刘禹锡贬官在朗州、连州近十五年,他对朝廷人事变化得以洞明,且始终与友朋、显官保持联系,也依赖有效的驿路传送。他在《彭阳唱和集后引》中说他与令狐楚于贞元末建立文字联系,整个元和年间各在天一涯,书问诗酬始终不断。又说:“大和五年(831),余领吴郡,公镇太原,常发函寓书,必有章句,络绎于数千里内,无旷旬时。”三四年间,至少有几十次诗书来往,数千里间络绎纷披,其实正是驿路传诗的真实写照。淑玲教授在《驿路传诗与唐诗之发展》一书中,从驿传体系与驿路网络的考察入手,进而探讨驿路诗歌的生发,驿传对异地诗歌交流的功能,驿路传诗的种种表达方式,以及驿路对诗歌团体形成的作用,都有很精彩的论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淑玲教授本书,其实是对驿路传诗研究向有唐四边边裔书写的拓展研究,其间参考了古今有关边疆史、民族史、交通史研究的大量相关论著,又对全部今存唐诗之交涉内容作了充分排比与解读,是这一研究有拓荒意义的力作。我想特别强调的是,今人认为唐王朝文化昌盛,这当然没有问题,但文化昌盛是建立在国力强大的基础上的。新史家不断探讨,唐王朝建立之初是否曾向突厥称臣,唐皇室的民族渊源与生活习俗是否来自北朝胡族,由于史料的缺乏与掩饰,许多问题可能永远也无法有结论。可以肯定的是,李唐皇室出自北魏武川镇,是长期与胡族通婚的尚武家族,在天下失鹿、争夺政权的过程中,肯定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非常之举。在政权稳定后,尚武的李唐王朝首要任务是国家稳定、四夷臣服。史学界非常关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被四夷尊“天可汗”的世界史意义,即李唐王朝有效管理中原王朝的同时,采取羁縻的方式睦好边夷,以接受朝贡的方式与四夷民族政权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与和平。或者说,以李唐王朝为核心的大唐帝国,其涉及地域与文化,遍及中亚以西的广大地域。战争与和平其实贯穿于唐王朝的全部时期。唐王朝稳定而强大,四夷则有所退让,求得相对的和平。而四夷的生存危机与发展需求,一直与唐王朝存在利害冲突。“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杜甫《诸将五首》之四)在我之认识,唐王朝始终保持尚武的精神,即便相对稳定的开元时期,四边战争也没有停歇,绝不是白居易所说的“不赏边功防黩武”(《新丰折臂翁》)。淑玲教授对此一端之认识是准确而清楚的。她在全书第一章,就揭出唐朝的边域管理与驿路建设,对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四大都护府之建立及其相关沿革变化,特别是驿路建设对于边庭安全的意义,有特别的揭示。进而对四府相关的唐诗书写内容也有全面的记录与描述,特别是其中与和战、功名有关的内容,有更多的关注。特别精彩的是第三章有关“边域书写方式”的分析,其中“写实与想象的同在”,揭示诗人游边所作诗歌与依傍古体、想象异域作品的异趣,“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则涉及边域书写中怀古咏史类作品的意义,“内地与边域的对比”也是游边文人写到边塞所见时无法逃遁的视域,“对边域风物的陌生化书写”,可以说抓到了唐代边塞诗文文学史意义的关键所在。本书关于边域唐诗审美特点的论述,着力甚多,不容易写好,淑玲教授尽了很大的努力,读者可以细心体会。
淑玲教授与唐诗之路研究有关的两种著作,开拓了唐诗之路研究的新视野,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场阈,学术意义值得充分肯定。由此我想到,唐代文化,是各民族充分交流融通的结果,唐诗既曾产生于黄河、长江流域,也曾繁荣于岭南、漠北,河西、安东。有人的地方就有道路:人走过的道路都曾写作诗歌,唐诗之路不仅在李唐王朝的行政歌域,也兴盛于边裔四爽。我近年整理唐诗,特别关注于此。比方就唐与吐蕃关系来说,和战各半,但至少有吐蕃使臣名悉猎曾参加景龙年间的宫廷联句,唐末词人鹿虔扆很可能本姓禄,是吐蕃后人,而词人李珣与其妹李舜弦是波斯后裔,亦可为定论。吐蕃占领河西、瓜沙期间,曾对敦煌为中心的河湟之地进行有效管理,敦煌陷蕃期间诗歌存数不少,特别是伯二五五五所存两组无名氏陷蕃诗人的诗作,其中一组五十九首,为从敦煌西行,南下经青海,翻越赤岭到临蕃,另一组十二首则自张掖出发,过淡河,入大斗拔谷,穿行祁连山隘路,到达海北,再沿湟水而下,到达临蕃。这些诗歌是河西唐诗之路的特殊一页,且因作者处于极端艰困之境而发出难得的哀苦之声。此外,唐末江南诗人张球在敦煌度过后半生,他留下的诗歌也达数十首之多。日本存有一组作于镇西府的汉语诗歌,其作者主要是来往中日间的商人与军将,有一位僧人可能是新罗人而担任唐、罗、日之间通译者,诸人作诗的地点应在今九州岛福冈太宰府,由此可证明海上唐诗之路是确实存在的。这部分仅是我凭记忆念及者,有些淑玲教授可能已经引到。唐诗边域书写确实是很有意义的选题。
2019年,唐诗之路研究会在浙江新昌成立,我当时恰好忝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因此而有一节发言,其中关于加强唐诗之路研究之科学性与学术性的一节,仍乐意抄录如下:“我希望唐诗之路研究能够给各地的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带来新气象,比方唐诗人占籍与出生研究,可以知道中唐诸名家大多生长江南;比方地方典籍发掘,让我们了解绍兴、吴兴、镇江、宜春的地方唐诗集曾有丰富保存;比方敦煌遗书和长沙窑瓷器题诗,让我们看到民间写作的立体呈现;各地考古所出碑志,不仅提供研究的新材料,也看到上海、南通、厦门这些后起城市的人类早期生活轨迹。地方文献的记载与解读追求有更多收获,当然鉴别辨伪也会是很艰苦的工作,希望看到更多地方学者的成就,也希望不要做古今的生硬比附,不要将学术研究简单定义为为地方增光添彩,更希望各地竭诚合作,互相支持。”
谨此为序,希望淑玲教授有更多的新著问世。
2024年2月7日于上海
序二
詹福瑞
淑玲这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于在2022年的春天结项,并获得了“优秀”,真心为她高兴。
2017年拿到这个项目的时候,淑玲是颇有信心能够在2020年完成的,但世事的变化令她猝不及防。2017年11月,她一向健康的父亲突然被查出患了重病,她不得不在教学之余尽力照顾父亲,科研只能暂时放下。2019年秋冬时节,我回河北大学,她很自责地跟我说:“詹老师,这几年我没怎么搞科研,也没写什么像样的东西,实在不好意思见您,但我实在集中不起精力。”我问她怎么回事,她简单地说了家中情况。我一直认为,家庭、家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叮嘱她:“家人最重要,一定要先照顾好你父亲!”她含着眼泪点头。
听说她是极其孝顺的。父亲喜欢旅游,就尽量带着父亲到远远近近的旅游景点走一走;父亲喜欢美食,她就经常给父亲送去各种各样的美食,还带父亲到保定大大小小的饭馆、酒店享受大厨们的厨艺;父亲住院时,只要不上课,她就会尽可能在医院陪护,直到父亲去世。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更何况是父亲。我钦敬淑玲写了一部对亲人临终关怀的大书。父亲去世后,淑玲能很快将精力转移到课题的研究上,能够有这样一个结果,真的是不容易。令我欣慰的是,她并没有因为这几年的家事牵扯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升,从这部书稿中可以见出她的踏实和努力,见出她的科研水平又有进步。
首先是这部书稿的选题非常新颖,内容也比较丰富。唐代边塞诗研究的热点多在西北边塞,她却把目光扩大到唐朝边疆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唐诗书写中走向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四个方向的诗歌。这几个方向的诗歌,不仅限于与军事紧密相关的内容,还涉及了自然山川、驿路生活、风情见闻、关塞戍守、人员往来等,这就使得她的研究与传统的边塞诗研究有了区别,在研究内容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在她的笔下,四个方向的诗路特征渐渐清晰起来,各有特点。比如对唐诗安南书写的研究,她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安南方向奇异物候和风俗的关注,论述去往安南方向的诗所展现的交通闭塞、环境恶劣、蚊蝇蛇蛊、瘴疠笼盖的“蛮荒”情况;二是考察了安南上层社会在浓厚的“尊汉”意识影响下,当地士人融入唐朝科举考试的情况;三是揭示了去往安南方向的官员任职如同被贬的心理变化;四是研究了贬谪岭南官员的诗作,如宋之问、沈佺期、杜审言、张说、杨炎、李德裕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不一样的环境物候书写着贬谪岭南官员的压抑人生。其他三个方向也是通过这样的方法以人和诗歌为中心充分展开,各自的山川地理、驿路生活、文化特征都比较清晰。
其次是这部书稿的文学关注比较突出。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大的板块:文本细读、文化研究、文献整理、后世接受。其中的文化研究近年来非常热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含地域文化、制度文化、家族文化、园林文化、文馆活动、诗歌传播等)与文学的关系,都出了很多成果,令人欣慰。但我也注意到,文化研究也有跑偏的迹象,即,在某些书稿中,文化的内容比重过大,待到谈及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时,反而没有什么深入的东西,甚至浅尝辄止,这种著作给人的感觉就是莫砺锋先生所质问的:“文学研究的“文学”到底在哪里?我们是不是太热心为别人打工?”而淑玲的这部书稿,避免了这样的尴尬。这部书稿只在第一章探讨了一些历史的问题,从第二章开始进行唐诗边域书写的内容研究,就把主要精力用在文本分析上,让材料说话,用心去体悟。其中很多诗歌都是“躺”在《全唐诗》中很少被人细致解读的,比如骆宾王的《宿温城望军营》、宋之问的《发藤州》、岑参的《宿铁关西馆》、张均的《流合浦岭外作》、李益的《军次阳城烽舍北流泉》、杨炎的《流崖州至鬼门关作》、王建的《辽东行》等,我们很难在网上获得解读资料,但她都做了细致的解读。文本解读之外,她还关注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的书写方式、书写风格。第三章探讨这些诗歌的书写方式时,她从写作学视角入手,关注驿路唐诗边域书写的切入角度,指出这些诗作因在场与不在场而分别拥有写实和想象的不同笔触,也因历史因素往往将历史与现实交融于诗中,还会因为边域远离中心而形成内地与边域的对比,在写作心理上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观察体验方式。第四章探讨这些诗歌形成的审美特色,从风物描写的磅礴雄浑之美、书剑精神的阳刚劲健之美、生命感受的悲壮苍凉之美、逐臣内心的感伤哀婉之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则抓住了唐诗边域书写与唐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心世界的关联。
此书中还有一个层面的问题,也应提出供讨论,那就是古代文学研究与地方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淑玲这部书稿涉及的虽然不多,但她已经开始思考这些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关注,并从“边域书写的文学地理坐标”这一视角探讨了唐诗边域书写的价值,关注了唐诗边域书写对四个方向的文学地理坐标的形成做出的贡献,比如西北山水地理坐标有陇山、祁连山、天山、居延海、瀚海、青海湾、交河等,关隘戍地坐标有阳关、玉门关等,城市地名坐标有凉州、楼兰、轮台(属龟兹)、疏勒等;直北山水地理坐标主要有阴山、燕然山,关隘名称地标主要有雁门关、萧关,城池地名地标主要有朔州、云州、代州、灵州、夏州等,最著名者当属云州(云中)、受降城等;东北山水地理坐标主要有燕山、辽水(含辽水两侧的辽东、辽西)等,关塞地理坐标最著名的就是榆关和卢龙塞,地名坐标主要有幽州、渔阳、蓟北(蓟门)、营州等;岭南山水地理坐标主要有大庾岭、桂岭等,心理感觉地理坐标主要有鬼门关、清远峡、瘴江、日南、铜柱等,城市地名坐标主要有合浦、苍梧、象郡、交趾等。这些文学地理坐标的形成,不仅有其历史价值、文学空间记忆价值,更有经典诗作参与传播的价值。书写这些文学地理坐标的唐诗,不仅提升了地域的知名度,而且也深化了地方文化的历史内涵,提升了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文化品质,对当地的文化建设有非常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希望看到的古代文学沉潜式参与当代文化建设的路径之一。
2019年11月,我在“唐诗之路”成立大会上有一个发言,谈到我对唐诗之路的认识,大意是:唐诗之路学理上属文化地理学、唐诗地理学,它具有三个方面的新空间:首先,它是一条唐诗考古之路,能从知识考古学角度还原唐诗的唐代文化生态;其次,它是一条唐诗生成之路,诗人诗作的地理分布有区域性,分布不均衡,呈现出点线结合的形态,特定的山川地理和人文背景能直接影响创作。再次,它是一条唐诗传播之路,也是唐诗经典化的道路。现在看淑玲的书稿,我认为她在后两个层面做得还是不错的。
当然,书稿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材料使用上存在重复现象,有些段落的文字锤炼得还不够精到,也有一些地方存在材料和观点的衔接不到位的情况。听说她正在努力修正这些问题,希望她的书稿能够更加谨严。是为序。
2023年11月22日
编辑、排版:曹 迅
审核:刘 晓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