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爱心学校2024年暑期公益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联合举办。第五场活动于8月16日下午1点开展,由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范添乐、沈芸茜,分别为现役军人子女公益夏令营的小朋友们互动讲解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小松》、王维《辛夷坞》。
1
《小松》互动讲解
如,设置“寻找真正的松树”抢答环节,小朋友们参与热烈,很快投入到对作品的学习;一起开展头脑风暴,寻找诗人和小松成长经历的相似点,体会其不惧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寻找身边其他植物,讨论其所具有高贵品质,小朋友们一起在想象中走入自然,发现梅花、胡杨等等身边的美好。小朋友们热情高涨,发言踊跃。
2
《辛夷坞》互动讲解
借助辛夷花教具,小朋友们一下就进入了诗中的花世界。
绘画、讲故事等开放环节,小朋友们天马行空地创造、讲述自己感受到的“辛夷坞”,积极讨论不同诗句的表现手法,体现出诗心与童心的碰撞。
最终在比较自己想象与王维诗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所学,感受诗中世界与诗人心情。
小朋友们全程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活动最后,小朋友还请求拿回教具留念。至此,唐音爱心学校2024年暑期公益活动圆满收官。
范添乐和沈芸茜同学在刘畅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了长时间的备课准备,不断精进自己的教案和授课技巧,同时也参加了多次的线上集体磨课,努力确保自己的授课质量,能够让听课的小学生们学有所获。
1
范添乐
这次授课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了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应当目的明确,才能确保听课的学生可以积极跟上课堂节奏,只有这样,授课的有效性方得以保证。同时上课的时候也应该密切关注同学们的状态神情,以此调整自己的上课节奏,而不是刻板的按照自己预设的时间计划进行,懂得灵活变通是非常重要的。
2
沈芸茜
在这次唐音爱心学校授课过程中,我深入领悟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发展的促进者,我们既要充分注意教师的“教”,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做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因材施教地调节教学内容。“教”的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难点,也要构建系统性、把握全面性、提高思想性。“学”的过程中则要注重引导学生,将学习、感受、思考、实践等融合起来。
3
刘畅
唐音爱心学校以“唐诗互动教学”模式为特色,相较于直接“告诉”的简单填鸭,更重视学习者自主性的调动,以学习者本人“亲身感受/理解”从而学会为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同学们真正担任起“引导者”的角色。只有以自己全面感受、理解为基础,才能循循善诱、启发引导。相应的,对同学们的唐诗理解,画面、情景、情感等的想象、感受,受众层次及学习能力的及时追踪把控、引导表达、设计策略、思维逻辑,等等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
于是,在反复备课、磨课的过程中,真正热爱唐诗、热爱教学的同学,就会充满激情、积极投入,取得进步,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只为“参与活动”这个结果,但不实际付出心血、投入教学的同学,就难免大失所望,中途败下阵来。
范添乐和沈芸茜同学,都非常热爱教学,愿意在切磋琢磨中,不断换位思考,反复调整、练习,故经过几次实践积累经验,沟通表达技巧、现场应变能力、课堂把控力,也都在相应提升,相信明年会有更大的进步。
唐音爱心学校2024年暑期公益活动中,最终通过重重磨砺,仍能坚持下来的同学,都非常了不起,其他没能走完全程的同学,相较个人,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期待唐音爱心学校下一期公益活动顺利开展,让更多大学生、小学生,获得各自的提升。
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感受、理解唐诗是研究唐诗的基础。唐音爱心学校授课强调“感受”,既是出于对小朋友们的唐诗美育目标,也是为我们本硕学生奠定研究基础考虑。希望借此活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小朋友爱上唐诗,发自内心感受唐诗,有朝一日,学习、研究唐诗,让唐诗在当今社会焕发活力,真正“活”起来。这是“唐音”爱心学校建校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一个志愿参加者的理想所在。
—END—
本期通讯稿
上海师范大学2023、22级汉语言文学(师范)
专业本科生
范添乐、沈芸茜
活动策划指导、本版编排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