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抄本《李白七言》谚解作者考论
[韩]许敬震 韩继镐 著 千金梅 译
摘 要:《训民正音》颁布之后,很多经典被谚解刊行,中国代表性的诗人杜甫的诗集也根据王命出版了25卷17册的谚解本。但是李白的诗却没有刊行的记录。1978年洪润彪教授从一处全州的古文献收集商那里偶然购得《李白七言》手抄本,此书由“李白七言”“遗响”“李白古风”三部分构成,包括李白诗76首在内,共148首诗被翻译成韩文,并有注释。这本书只有手抄本传世,可见它并不是据王命翻译的,而是由个人自主翻译。通过调查各种古文献,最终在鳌川韩伯愈(1675—1742)的年谱中发现,他曾在56岁时谚解《唐音》,57岁时谚解《李白七言》。他的出生地泰仁古县城,正是全州古文献收集商首次购入《李白七言》手抄本的地区。他又是编撰《韵解训民正音》的文字学家申景濬的老师,他教授申景濬的内容与记载在《李白七言》谚解本中的内容完全相同。通过种种线索和研究,可以确定韩伯愈正是《李白七言》谚解本的作者。
关键词:《李白七言》 谚解 韩伯愈 申景濬
作者单位:韩国延世大学国语国文学系;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译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
01
绪论
《训民正音》颁布以后,很多古典谚解本刊行,中国代表性诗人杜甫的诗集,奉王命刊行了《分类杜工部诗谚解》25卷17册,1481年刊行活字印刷本。但李白的诗没有刊行记录,因此一直认为杜甫诗符合朝鲜朝的统治理念,而李白诗却因不符合,所以没有谚解。
2003年《李白七言》谚解在学界公开,上述误会虽然解除,但作者是谁,为何要谚解《李白七言》,这些问题没有揭晓。
《李白七言》谚解是洪润彪教授1978年3月在全州的一个古书商那里偶然购得收藏的。《李白七言》没有标题,手抄本,内容由“李白七言”“遗响”“李白古风”三部分构成,包括李白七言78首,全书共有148首诗的谚解,并有注释。根据《李白七言》谚解本收藏者的提议,2003年5月29日在延世大学为堂馆召开了《李白诗谚解发表会》,由许敬震、柳晟俊、洪润彪三位教授发表。为进一步研究《李白七言》谚解本与唐诗的关系,2005年延世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中国延边大学韩继镐教授发表了《李白七言的注释与谚解》,回国后又发表了关于《遗响》的研究,但此谚解本的作者却始终没有确定。
本文将对《李白七言》所载《唐音遗响》的谚解与原诗及其他现存抄本《遗响》进行比较研究,并揭示谚解李白七言诗的《李白七言》编撰者是谁。
02
《唐音》在朝鲜的流通
杨士弘撰《唐音》由《始音》《正音》《遗响》三部分构成,共载1424首唐诗。1344年《唐音》14卷原本出版之后,张震编撰14卷本《唐音集注》,顾璘(1476—1545)编撰15卷本《批点唐音》。在朝鲜,《唐音集注》常常被复刻,广泛阅读。
朝鲜《燕山君日记》十一年(1505)5月19日记事中,有燕山君喜欢诗而命校书馆刊行《唐音》的记载,《正祖大王实录》十九年(1795)年4月30日记事中,有正祖夸赞元子每天背诵《唐音》的记录。
《唐音》的缺点是没有收录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因此后来流传补录李白、杜甫、韩愈诗的抄本,也有补录李白诗而编撰的《唐音精选》七言及《增订注解七言唐音》在朝鲜刊行。但《李白七言》中抄录的《遗响》,是与杨士弘14卷本《唐音》不同的版本。
03
手抄本《李白七言》的谚解与注释
本文所使用的底本是作者未详的手抄本《李白七言》,其构成与内容如下。这里仅举第一首诗考察其谚解与注释的样貌。
第一部分 《李白七言》,自《远别离》至《幽涧泉》,共74题78首(至83面)
第二部分 《唐音》《遗响》,自贺兰进明的《行路难》至无名氏的《琵琶行》,共70题(至130面)
第三部分 李白的《古风》
○《李白七言》没有抄录诗的原文,只有诗题、解题、谚解和注释。本文为方便读者理解,将该诗的原文补上,并将抄本的注释序号标记在相应的诗句之后,注释内容写在原文之下。
[诗题1] 远别离
[解题]
此乐府曲名。盖以皇、英别帝舜为辞者也。白托言己之远别皇,而兼言时事,以咏叹之。五言诗中有“流离湘水滨”之句,疑此时所作也。
[谚解]
[原文]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1)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2)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我纵言之将何补?(3)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4)
尧舜当之亦禅禹。(5)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6)
或言:尧幽囚,舜野死。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7)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8)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9)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10)
[注释]
(1)二女死于湘浦,言别恨在此也。
(2)言湘水带二女之恨,直下海水至于万里之深,谁不言此别之苦乎?
(3)此似言湘江暮景,而以日喻君,以云鬼、猩猩,喻小人。
(4)皇穹,指君也。云,喻小人。凭凭,盛貌。吼怒,叫也。窃●我而欲害。
(5)时事难危●…●尧舜●禅●…●。
(6)异家书言“舜囚尧,禹逐舜”。言时事,又以舜野死,巡守还。题远别本意●…●。
(7)未知谁为上峰故名九疑。舜墓在其中矣。此托言不知皇帝所在也。重瞳,舜也。
(8)帝子指二女也。托言流离,思君心末能自已也。
(9)托言远望明皇所在,但见云山苍苍耳。
(10)言远别之恨无穷时也。
○《遗响》也是没有原文,只有诗题、解题(部分诗)、诗人小传(部分诗人)、谚解、注释。《遗响》部分对照现存多种抄本补充整理如下。
遗 响(1)
(1)遗响之韵法,清越高妙,捕风捉月。只言形容,不言全体。言彼而此在其中,言此而彼在其中,各尽态度。悲思喜情,各尽题意,甚宜诗人所法,但恨句法软弱,非如李杜诸子可比也。
[诗题1] 行路难二首。贺兰进明
[解题]
行路难者,贤士遇君之路难也。贤士遇君之难,有似乎妇人久别其夫而难遇。故以妇人之怨思为比而咏叹之。下仿此。
[诗人小传]
《纲目》:至德五载,迁贺兰为岭南经略使。诗评云:博雅好古,经籍满腹,著述百余篇,颇究天人之际,为古诗八十首,大体符于阮公,又阮诗忧国将亡,述诗寄怀,进明镇临淮拥兵,不救睢阳(濉阳)之急。当此之时,天人之际安在?而体阮之诗,亦不过美于其辞耳。
[谚解](一)
[原文]
君不见门前柳,荣耀几时萧索久。(1)
君不见陌上花,狂风吹去落谁家。(2)
邻家思妇见之叹,蓬首不梳心历乱。(3)
盛年夫婿长别离,岁暮相逢色凋换。(4)
[注释]
(1)喻人之易老。兴而比也。
(2)与上句同意,上下句为对,谓之双扇格。言“谁家”,将言下“邻家”。
(3)孰不恨老,而思妇之心尤切。盖未遇其夫,容色先老故也。诗曰:“首如飞蓬。”
(4)少时久别夫,其晚后虽相逢,而色已凋,则欢心小矣。奈何?喻君子老后,虽遇君,而精力衰耗,亦难行道。
○手抄本《李白七言》对李白的古风59首没有记录原文和谚解,只有注释。而此手抄本有部分阙失,缺古风42—48首。
其五十九
恻恻泣路歧,哀哀悲素丝。
路歧有南北,素丝易变移。(1)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2)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险巇。(3)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4)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5)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6)
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7)
[注释]
(1)《淮南子》曰:杨子见歧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墨子见练丝而泪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此诗哀交。士赟曰:欧阳建诗,“恻恻心中酸”。
(2)田窦者,婴蚡也。《汉书》曰:婴,孝文皇后从兄子,喜宾客。蚡者,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欲以倾魏其诸将相。蚡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力者,皆去婴而归蚡。六年,窦太后崩。因与蚡争灌夫事,太后怒,后婴、灌皆论弃市。春,蚡疾,竟死。曹颜远诗:“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虽。廉蔺门易轨,田窦相夺移。”
(3)陆机诗曰:“休咎相乘蹑,翻复若波澜。”
(4)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广雅》:“诺,应也。”《白马篇》:“一朝许人诺。”注诺:“相然之辞。”《老子》:“轻诺必寡信。”徐庶曰:“方寸乱矣。”
(5)张耳、陈餘,为刎颈之交。班固赞曰:“耳、餘,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及处国争权,卒相灭亡。”萧育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座也。博、育,后有隙,不能终,故世以交为难。故曰:火灭、星离。
(6)曹颜远诗:“晨风集茂林,栖鸟去枯枝。”此诗谶。
(7)此诗讥市道交者,必当时有所为而作。太白罹难之余,友朋之交道,不能始终如一而奔趋移门者,谅亦多矣,徒有一类失欢之客,勤勤问劳,亦何所规益乎?观此诗者亦可以知,人心之不古已夫。
04
《李白七言》 注释的准确性
本文列举《遗响》中的几个例子来论证《李白七言》注释的准确性。
1)《白纻歌》时期比定
此手抄本《遗响》第3首《白纻歌》二首解题中写“吴王夫差时所作曲名”。而张震的注释中没有此内容,可见作者自行补充了张震注释。
2)《春坊正字剑子歌》诗语的解释
此手抄本《遗响》第14首李贺《春坊正字剑子歌》结句中的“鬼母”,张震根据佛经错误地将其解释为“鬼子母”(西方白帝剑精也。金蜀西方金故云尔。鬼母经昔老佛降鬼子母),而此手抄本作者却根据《史记》作出正确的解释:“此用沛公斩蛇事。”相对于比较简略的张震《遗响》注释,手抄本作者对《遗响》的注释更为详细。因此手抄本的注释是有价值的。
3)《琵琶行》的作者问题
高丽士人李奎报的《白云小说》中认为《琵琶行》的作者是崔致远。
崔致远孤云,有破天荒之大功,故东方学者,皆以为宗。其所著《琵琶行》一首,载于《唐音遗响》,而录以无名氏,后之疑信未定。或以“洞庭月落孤云归”之句,证为致远之作,然亦未可以此为断案。
但此手抄本《遗响》诗第70首《琵琶行》中没有将“孤云”当作崔致远的号,而是将其谚解为
,解释为“孤独的云”。
4)参照很多注释书
张震的《遗响》注释比较简略,而《李白七言》手抄本作者对《遗响》的注释则非常详实。中国的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编撰的《李白全集注评》把历代批评家对李白诗的评论集大成,而手抄本注释与此书对照看,手抄本不仅参照了杨斋贤、萧士赟等人的注释,甚至还参考了编者未详的《李诗直解》的注释,同时还作出自己独有的注释。
05
《注解七言李白》与《注解板
唐音十卷》的编撰者韩伯愈
2003年《李白七言》手抄本公开之后,学界发表了几篇研究论文,但对《李白七言》和《唐音遗响》进行注释和谚解的编撰者是谁的问题,20年来始终没有解决。笔者长期以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检索,以“李白”“七言”“注解”“唐音”等关键词检索,终于在青州韩氏中央宗亲会的网站上找到关键性线索,即“鳌川公韩伯愈(1675—1742)曾撰有《注解板唐音十卷》《注解七言李白》等很多训诂书,但因灾祸而散佚”的记录。
韩伯愈1675年在泰仁古县内出生,父濬,从小聪慧,师从外祖父宽谷崔瑞琳(1632—1698)。崔瑞琳是慎独斋金集(1574—1656)的门人,1662年进士,1694年拜恭陵参奉,但没有出仕,而是致力于培养后生。1701年,祭祀崔瑞琳的龙溪书院创建乡贤祠;1757年,韩伯愈追配于龙溪书院。今全罗北道正邑市七宝面诗山里688番地有重建的龙溪书院。
韩伯愈也对出仕无意,而专心致力于学问。1717年,43岁时赴任顺天府训导教授。晚年在故乡泰仁专心著书,著有很多训诂书。引年谱中相关内容如下:
申酉年(1681年,先生7岁):次韵李白天上白玉京作诗。
丁酉年(1717年,先生 43 岁):顺天府使黄翼再建养士斋,为振兴一乡之学问而邀先生,先生携两弟往而居。
丁未年(1727年,先生53岁):从顺天回泰仁。
庚戌年(1730年,先生56岁):《注解板唐音十卷》
申亥年(1731年,先生57岁):《注解七言李白》
年谱中记载《注解板唐音十卷》《注解七言李白》等著作是从顺天回来之后完成的,但实际上是在顺天乡校时撰写。韩伯愈在顺天乡校教学的记录在《养士斋碑阴记》和《明师行》中可以确认。
赵泰命1782年撰写的《养士斋碑阴记》载于顺天邑志《新增升平志》。
惟我黄公翼成之裔也,名曰翼再,再叟其字,其荣达盖有自矣。岁丙申莅兹土,以教育为务,于彼香林斋而养士。士争赴,并冠童几百。乃迎士人韩伯愈为师,训古书,及时尚白战。以考艺,以陞降,其罚夏楚二物,其赏文房四友。旬朔考课,日月将就,三年兴学焉。……
崇祯纪元后再壬寅二月乙丑 赵泰命记
《养士斋碑阴记》的记录比较模糊,但载于《南道乐府》中的《明师行》却具体记录了谚解《唐音遗响》的事实。
韩先生伯愈,字退汝,号鳌川,清州人也。……十五岁以前皆教小学,十六岁以后或庸学或教论孟诲谕。……释字训以授门弟者多,而《唐音遗响》以谚文释吐注解。
由此可知,在顺天乡校教生徒时已经在谚解《唐音遗响》进行教学,回到泰仁以后完成。此书便是《注解板唐音十卷》。
朝鲜朝末期在罫线笔记本中默写的《遗响具解附陆律》,曾在hanauction竞拍中出现,《遗响》部分有谚解,并画有文庙排列图。这张排列图中有孔子弟子10名,宋朝四贤及朝鲜朝16贤的牌位。而如今的乡校中供奉朝鲜朝18贤。这个抄本缺少了金集和赵宪,此二人是在1883年被追奉,由此可知这个抄本是1883年之前的版本。虽然不能确定它与顺天乡校有关,但可以推测在乡校《唐音遗响》的讲学持续进行,而生徒们做了笔记抄录。
手抄本《唐音遗响》谚解本已发现两三种,与韩伯愈谚解本有一些文字上的出入。可知在很多地方以多种形式传承着李白诗的谚解或者《唐音》的谚解。
如此形式多样传承的李白诗谚解中,洪润彪教授2003年公开《李白七言》最为重要的原因是编撰者明确,且编撰者韩伯愈的弟子申景濬(1712—1781)将其发展至《训民正音韵解》的阶段。《鳌川先生年谱》戊午年(1738年,64岁)记录中有教申景濬的记载。
戊午(先生年谓六十四岁)……谓门人申景濬曰:“男儿生世,担当天地,把握宇宙,则何学而非为己之学也。但聪明有限,义理无穷,则不能于一,何睱论多?不能于小,何暇论大?”又曰:“大而揣摩天下之势,小而分析秋毫之末,然后方可谓君子知见。如徒务其大而遗其小者,则虽似能矣,而末尽。徒尽其小而弃其大者,虽似巧而不成自读书穷理,以至修齐治平。何事不然?”
申景濬出生于全罗道顺昌,当时27岁,正是往返于首尔与全罗道学习期间。手抄本《李白七言》所载《李白古风》第9首注释中“一体变易尚未能知,悠悠万事岂能书知乎?”之句,与韩伯愈教申景濬的话内容相同。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确认手抄本《李白七言》,正是韩伯愈年谱中介绍的《注解七言李白》。
任天常撰写的申景濬行状《左承旨旅庵申公行状》中更具体的描述了两人的关系。
年十六,从韩伯愈,闻为学之术,伯愈南士所宗,公尊师之,常语称韩先生,而韩先生顾贤公,常曰:“子吾师也。”
———任天常,《左承旨旅庵申公行状》,《穷悟集》卷八
九世孙韩锡坤为纪念韩伯愈诞辰300周年而刊行《鳌川遗稿》时,其《后书》中写道:“曾有《谚解三略》《注解板唐音十卷》《注解七言李白》《训解小学大学大义》等诸多训诂书,但经过多次的灾祸,都散佚了,实在是惋惜。”但韩伯愈所撰《注解七言李白》,如今以卷首为《李白七言》的形式与《唐音》中的《遗响》一同流传,而被后人发现。如此看来,他在顺天乡校养士斋任教期间编撰的《注解板唐音十卷》也有可能会被发现。
06
结语
韩伯愈的《注解七言李白》比《杜诗谚解》重刊本晚99年。《杜诗谚解》是国家层面经过漫长时间,把杜甫诗1600余首全部翻译。而韩伯愈则以个人力量,将李白的古风59首和《注解七言李白》《注解板唐音十卷》等共1500余首诗进行了翻译。
至今一直将撰者未详的手抄本称作《李白七言》或《李白诗谚解》,从今以后应称作《注解七言李白》更为合适。因为这个名称符合手抄本既有注释又有谚解的性质,而且也是编撰者韩伯愈曾经所命名的。
韩伯愈的注释针对的对象是学诗的学徒,因此有“宰,杀也”等在中国人看来比较浅薄的内容。但古风第59首的注释中引陆机、曹植的诗句进行解释,这是元代萧士赟、南宋杨齐贤、清代王琦等李白诗注释家没有提及的部分。诸如此类的注释偶尔可见,因此与其他文献进行比较和对照来整理《李白七言》即《注解七言李白》是有价值的研究。
同时,手抄本《遗响》的诗句注释中也有中国学者未曾提及的有价值的注解。因此今后将收集现存《唐音遗响》的抄本,及高丽大学中央图书馆藏
《谚解唐音》等多种谚解本,复原散佚的韩伯愈撰《注解板唐音十卷》。
(本文原载《东亚唐诗学研究》第六辑,引用请参原文。)
·END·
相关阅读:
[韩]许敬震(Hur Kyoung-jin)丨关于李白诗在韩国谚解的问题
编辑:郁婷婷
排版:曹 迅
初审:刘 晓
终审:查清华
唐诗学研究
微信号 | tangshixueyanj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