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音爱心学校2024年暑期公益活动,由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联合举办。第三场活动于8月2日下午1点开始,现场参与的学生来自现役军人子女公益夏令营。
本期活动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辛夷坞》《相思》,由上海师范大学本科生沈芸茜、王思懿讲解。
课堂活动中,沈芸茜同学设置了绘画环节,意在让小朋友通过比较自己畅想的辛夷坞与王维诗中的辛夷坞,梳理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心境。
王思懿同学则运用多媒体教学,以视频片段引入,带领小朋友们逐步感受王维对李龟年的深深思念。
互动型课堂教学极大增强了课堂趣味性,小朋友们在两位同学的引导下,学习热情高涨。
在刘畅老师的指导下,两位同学都经过了三次备课磨课的准备,学习教案撰写、课程设计,力求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在认真听取老师指导的基础上,及时记录改善,保证课堂质量。
1
沈芸茜
此次线下小班化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一次次的磨课中认识到,备课环节一定要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比起学科知识的灌输,更有价值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寻,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除了语言传递,直观感知和情感陶冶在诗歌教学过程之中也至关重要。要善用教具、多媒体等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也要重视言语直观,用形象化的语言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既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我也感受到教学操作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的重要性。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达到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严格与宽松的有机统一,是我需要不断学习的。
2
王思懿
在这次给小朋友讲解唐诗的教学实践中,我受益匪浅。
因为在现场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而他们的表达欲又是非常强的,因此我意识到需要多设计互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我也体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发生,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控场能力。
总之,这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让我收获颇丰。
3
刘畅
正如陈伯海先生所说,感受、理解唐诗是研究唐诗的基础。唐音爱心学校授课强调“感受”,既是出于对小朋友们的唐诗美育目标,也是为我们本硕学生奠定研究基础考虑。希望借此活动,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小朋友爱上唐诗,发自内心感受唐诗,有朝一日,学习、研究唐诗,让唐诗在当今社会焕发活力,真正“活”起来。这是“唐音”爱心学校建校的初衷,也是我们每一个志愿参加者的理想所在。
芸茜同学风格热情活泼,具有很高的教学热情与较强的共情能力,且热爱教学,认真钻研教学内容与方法。备课中,能在教师讲解下,快速反应,理解教学的内容层次、学生中心的深层意味。本次是她第二次参加爱心学校的教学,相较于上一年度,本次备课水平明显提升,教学也更有实体感,进步明显。相信在不懈坚持下,会越来越好。
思懿同学性格较稳,语速较慢,适合对学生开展针对性讲解。备课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讲授不可一蹴而就,心中要有学生,但现场应变能力、控场能力、现场调动能力等,尚有较大进步空间,相信在实体授课中,本人也有较大感受,会进行相应练习。
—END—
本期通讯稿
上海师范大学2022、2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沈芸茜、王思懿
活动策划指导、本版编排
上海师范大学唐诗学研究中心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