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下放史的回顾|纪念我家落户涵洞村五十五周年

文摘   2024-12-07 06:21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2019年王家兄弟妹子回涵洞村时的合影

1969年12月7日是我随父母弟妹全家下放落户到苏北盐城射阳黄尖公社的日子。五十五年了,那一天我们全家难以忘怀。

我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就读于苏州市第一初级中学,当时全国正面临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同学们都等待着分配去向,六九届的分配有四个途径,一是留城当工人,二是符合条件参军当兵,三是安徽军工小三线,四是农场和农村。其中前两个绝对是红五类子女,比例是1%至2%。小三线3%至4%,其余95%就是农场以及少数农村。初三(9)班中我们最合得来的四位同窗,祖德被分配到了苏州电瓷厂,建清参军到了嵊泗列岛,永昌分配到了苏北农场,我因突如其来的变数到了农村。

在大家已知去向时我却第一个离开苏州,12月6日四位同窗来与我告别,我二哥王义特意为我们四人在苏州小公园人民商场前拍照留念。

五十五年前的11月我们六九届毕业生全体到吴江东太湖参加秋收支农。结束后就等待着分配,按照我的条件农场应该不成问题,当时我哥王信4月份已分配到苏北沂河农场。我们则在学校等通知,恰逢苏州开展轰轰烈烈地机关干部、文教人员、企业职工上山下乡到苏北去安家落户的大运动,父母也被其单位列为下乡落户对象,突如其来的消息让父母猝不及防,当时我两位哥哥,一位去了郊区农村教书,一位去了苏北农场,我也将赴苏北农场。考虑再三父亲向单位提出以家中无劳动力为由要求免去农村安家落户,哪想单位早已内定,加上那个特殊年代单位也要完成政治任务,父亲因所谓政历问题无功而返,但单位也满足了父亲的要求,把我半路劫了下来,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

当时我还在等待公榜,班主任来找我,说你父亲单位来联系过了,农场去不成了,你随父母一同下放苏北农村安家落户并将毕业证书、简历给我,嘱咐到了所在地后转交当地组织。当时班主任和我都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因为我也略知班主任她也面临着全家下放。不久我和班主任先后都列入到了苏州全家落户的大军中。

1969年12月4日和5日父母分别收到喜报。是喜是忧,父母是有苦难言,只能接受,还好是戴着大红花光荣下放干革命的。5号下午父母单位干部、职工,来到了位于平江区白塔东路与园林路交叉口旁弄堂我们的居住地:张菜园弄叁号。他们拉着铁杠车带来柳条筐、草包和草绳,热情主动地把我家的旧家具、床上用品,生活用品以及油盐煤米统统逐一打包装车。那时只要我们提出要求,什么东西都会给我们打包,说白了我们也没有什么家当,最后打包带了点砖块和腌制咸菜用的石鼓墩。关键目的是要达到迁出我们的城市户口、收回居住直管公房的政治任务。

傍晚单位负责把打包的家具行旅物件等逐一登记编号,统一运送至平门梅村桥西的古运河码头装船,另外几位领导把我们一家及亲朋好友护送到位于北局太监弄小公园西北角当时苏州市区最好的酒店新苏饭店。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入住了两晚豪华宾馆,晚饭后全家安排到苏州最著名位于宫巷的清泉浴室,理发、沐浴。5号6号两天里二哥嫂,舅父母及表姐们,亲朋好友邻里同学等先后到宾馆探望话别,大家依依不舍,默默地接受上山下乡全家下放苏北安家落户的现实。

终身难忘的一天来到了,五十五年前的12月7日我们早早起床,早饭后被单位护送干部领入来接送我们的公交车上,那天二哥二嫂,发小好友朱忠华、王伟芬也早早来到一起上车护送我们。一路上锣鼓喧天,红旗招展,成千上万的群众有组织地夹道欢送。公交车浩浩荡荡从观前街、察院场、人民路缓缓地驶向平门古运河码头。一早来护送我们的二哥二嫂泪流满面依依不舍默默地告别父母和弟妹,父母承受着巨大的悲伤和痛苦,无奈地含泪带着一家五口登上了开往苏北射阳黄尖公社的船队。

当我和父母弟妹以及一同前往黄尖的下放人员进入船舱时,止不住的泪水突涌而出,面对岸边送别的哥嫂、亲人、好友,顿时全船人群豪淘大哭,这种场面我终生难忘。拖轮启航鸣笛那一刻,船里、船外、哭声、泪水、告别声、保重声久经不息。从此父母踏上了到农村接受再教育的艰苦岁月,直至十年后落实政策返城回苏。我们一家被安排到黄尖公社涵洞一队,至此我们有了个别称“下放户”,涵洞也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必须要说的,从收到喜报之日起到我们抵达目的地,整个过程全部由干部负责护送无缝对接,苏州单位负责护送至黄尖公社,黄尖公社各大队生产队负责接收到位,可以说步步为营,寸步不离,他们圆满地完成了政治任务。

记得1969年12月7日中午拖轮拖着船队启航,慢慢向西北驶去,船队一路航行经过枫桥、望亭、无锡、江阴、泰州、兴化、盐城于十二月九日深夜到达到射阳黄尖镇。那天苏北天气异常地冷,新洋港河面也结冰了,气温达到零下十三度,我们在船上等到天亮,十日上午黄尖公社干部接我们到大礼堂召开了欢迎大会,中午得知被分配到涵洞壹队。队里派李华会计、吉学宽大爷等人到船上接驳我们的家具物件,他们用农用船把我们接至涵洞一队,队里安排我们临时居住在靠河边的队房里。

应该讲我们到涵洞落户是出于无奈,涵洞一队接纳我们也是出于无奈,但是那个年代是政治任务。凭心而论涵洞一队的领导和社员对我们苏州王家还是热忱欢迎的,尽管我们的到来会给队里增加不少负担和麻烦。到达涵洞的第一天的晚饭,安排在李五爷家,五妈亲自掌勺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为我们接风,那时五爷还未转业,晚上吉永才、李金万、李华等队领导到我们临时住地看望了我们全家,让我们安心生活,慢慢适应,有困难找队里。第二年开春生产队按上级要求给我们建造了新居,十年后落实政策我家全部返城回苏时,五爷家有意购置,就转让给了五爷,这也是缘分吧。

我在涵洞度过六个春秋,整整六年没有离开过涵洞,和社员同劳动同学习,很快把自己融入到社员的队伍里。六年中我和弟妹基本掌握了棉花、小麦、玉米的播种、选苗、排株、除草、治虫、施肥、松土、收割、采摘等全过程的田间管理。通过我们兄弟妹的努力和付出,最终也得到的涵洞一队广大社员和领导的认可。六年中我当了五年记工员,与谷学高、陈炳发、王如国、陆连生等小组长都搭过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六年里我上了四年大河工,射阳的黄沙港下游,建湖的黄沙港上游,黄沙港出海口开坝放水,盐城北门新洋港、以及新洋港拿湾取直等水利工程都留下我的身影,大队崔书记、李书记等领导都曾带过队,一起奋斗在水利工程的工地上。

1975年底省里落实政策,下放户每家一个指标,我被招工返城回苏,接到通知时我还在盐城新洋港的工地上,通过公社医院体检,即赴射阳合德报到,离开涵洞时队里特设宴为我饯行。

1977年8月省里再次落实政策,王言安排到了洋河供销社,王敏安排到了黄尖供销社,我们兄妹三人都离开了涵洞和父母,那期间感谢队里领导和社员对我父母关心和照顾。1979年8月父母落实政策返城回苏,我到涵洞来接父母,临行时队里特办酒宴请,为我们全家送行。

五十五年前,到涵洞时我16周岁、王言15周岁、王敏12周岁,现在都是奔七的老人了。

五年前,2019年10月3日清晨,苏州王家兄弟妹五家一行十五人驱车从苏州出发,驶上苏嘉杭高速,过苏通长江大桥进入沿海高速直驶盐城,上午十时许驶出高速于十时三十分顺利到达黄尖涵洞村。

涵洞老领导、老社员早早在黄尖牡丹生态园南大门停车场迎候我们的到来,接着带我们来到了涵洞村村委会驻地,涵洞村委潘书记亲自在大门前迎候我们,老书记刚大爷、韦队长、周国玲大姐等也到村委会门口迎接我们。在明亮的村会议室潘书记主持了纪念活动座谈会并致欢迎词,他热情地说:很高兴欢迎涵洞的老社员回家!

临近中午大家来到村委会大门口手拉横幅“纪念苏州王家下放落户涵洞一队五十周年”拍照留念。下午我们在韦家两兄弟的带领下,来到我们下放落户的旧址,现在已成了牡丹生态园东停车场,我们在旧址上拍照留影合影留念。

我是第一个离开涵洞一队的,到明年的今天正好是离开涵洞五十周年,招工返苏我被安排到苏州国营煤球厂,进厂后兢兢业业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工人到班长、再到车间主任、厂长、公司副总经理、支部委员、副书记直至2013年1月光荣退休。

在涵洞度过的六年虽然艰苦,但所培养出的吃苦耐劳精神对我经历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岁月的流逝,那段特殊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但它留给我们的记忆却永远清晰。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