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脚步(连载十六~十八)

文摘   2024-11-28 06:46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第十六章  明朝前期

元末明初,苏州出了一位高道,名叫席应真,字心斋,道号子阳子,常熟沙头(今太仓沙溪)人,十多岁便学道,兼学儒家,精通《易经》,也参修佛教,三教皆通;善《六韬》《三略》、奇门遁甲等;对母至孝,生前侍奉,故世安葬如礼,春秋祭享时,痛泣如初丧。人怪之,“亲爱既割,何得徇礼若是之过邪”?对曰:“吾法当割爱入道,然世间岂有不孝之神仙也哉!”先后住持“致道观”“白鹤观”,最后任湘城灵应观方丈,连任二十余年。灵应观在元末战火中被破坏,后由他募修一新。洪武十四年(1381),羽化,年八十一。

元惠宗(顺帝)至元元年(1335),长洲湘城医家姚妙心生了个儿子,取名天禧。父、祖二世皆从医,望他继承家传,但他想读书做官,光宗耀祖。家族经讨论后,抱着“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的想法送他入塾习儒,但他十四岁时,父母相继亡故,失去生活保障,于是到镇上小庙妙智庵宗传和尚处当沙弥。宗传文化不高,天禧感到学不到什么本事,就常外出云游。镇上灵应观香火极盛,他在此拜见了席应真,席见其气宇不凡,同为出家人,不持门户之见,将自己平生所学一一传授于他。同时他又随高启学诗,一点即通,著《逃虚子集》,高启对其十分赞赏。十八岁的姚天禧在穹窿山的福臻禅院(今孙武苑)剃度受戒,法名道衍,字斯道。通过一番努力,他有了进身之阶,洪武六年(1373)在礼部通过考试,取得度牒,入住吴县北桥镇觉林寺,以后又经僧箓司左善世(最高僧官)宗泐推荐,前往京师。

洪武十八年(1385),马皇后薨,道衍加入超度的高僧行列。国丧完毕太祖命各王选一僧随归封地,道衍随燕王朱棣到北平,成为朱棣的高参。建文帝即位后采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削藩”,周、齐、代、岷等王被捕,后被废为庶人,湘王自杀。

惠帝建文元年(1399)七月,朱棣在北平举兵发难,宣称“靖国难,清君侧”,以道衍为军师,张玉、朱能、邱福等为将。

建文帝发兵平乱,相持三年,互有胜负。建文三年(1401)十二月,朱棣用道衍之谋,出兵南下,直趋京师。

建文四年(1402)六月,朱棣靖难军攻破京师,建文帝焚宫室后失踪。道衍曾叮嘱,靖难成功须保全方孝孺,否则天下会失去读书的种子。朱棣命方孝孺草即位诏书,方拒不受命,强之,夺笔书“燕贼篡位”四字,朱棣大怒,恐吓欲诛其九族。方曰:“便十族奈何!”朱棣果真诛其十族,包括门生、朋友,皆令方孝孺亲见其死,杀八百九十余人;毁其书版,铲其碑刻,故玄妙观有“无字碑”。

传方孝孺在苏州有宅,位于娄门内水城门南,抄没时掘地三尺,见蛇无数。苏州人奔走相告方孝孺为蛇王,在宅基立庙祀奉。1967年拆除庙基有蛇骨无数。其地现在东园内,租船处附近,虽无庙,仍常有当地人烧香。景德路城隍庙重修开放后,在大殿前两庑内设十庙,其一即蛇王庙,塑的蛇王神像即方孝孺。

成祖永乐元年(1403),朱棣论靖难之功,以道衍为最,任其为僧箓司左善世。成祖犹感赏不抵功,于永乐二年(1404)令其还俗,复姓姚,赐名姚广孝,加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赐建府第于崇文门,赠宫女为其姬妾。然而姚广孝已年届古稀,他不住府第居寺庙,僧人装束,上朝时顶冠带。

永乐十二年(1414),钦命姚广孝至苏州、湖州放赈,时年八十。地方官员重修妙智庵,建姚氏宗祠于其中。但苏州百姓都不欢迎姚,其好友王宾及姚之老姐都对他闭门不纳。究其原因,建文初年诏命减苏、松、嘉、湖各府重赋,每亩不超过一斗,百姓称庆,而永乐初年,成祖尽复太祖旧制,百姓负担沉重,而姚广孝是成祖谋士,于是大家迁怒于姚。赈灾结束,姚广孝到穹窿山隐居。

永乐十四年(1416),成祖迁都北平,改名“顺天府”。永乐十六年(1418)三月,姚广孝北上朝觐,二十八日卒于北京。成祖追念其功,谥号“恭靖”。今湘城镇妙智庵、灵应观均有遗址(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灵应观大门朝北,门前原有“通仙宝坊”,今不存,坊北有桥,名“观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后一进“玉皇殿”仍在,香火不绝,前面数进改作“湘城粮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妙智庵旧址在人民街后弄,尚有明御祭姚广孝文碑。

成祖对建文帝去向一直放心不下,听闻其出海亡命,于永乐三年(1405)派姚广孝徒弟福善出使西洋寻访,其人即三保太监郑和。他率领宝船水师,自刘家港出海,七次下西洋(永乐三、五、七、十一、十五、十九年,宣德六年),造就航海史上的壮举。朱棣派遣郑和出使西洋,还有宣示天朝威德,通过各国朝贡的胜景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之意。今浏河镇有天妃宫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建郑和纪念馆,内有天文图,附近还有阅兵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传说建文帝逃亡至太湖中的普济寺,姚广孝至穹窿山后,找到建文帝,将他移居皇驾庵,

至永乐二十一年(1423)病卒,葬于庵后山坡上,皇驾庵尚有遗迹可寻。

永乐元年(1403),苏州闹水灾,成祖命户部尚书夏原吉治水,发民工十余万,疏浚吴淞江,次年又疏通了白茆塘、刘家河、黄浦江等,基本控制了水患。今昆山千灯镇有河名“尚书浦”,就是纪念夏原吉的。

永乐十四年(1416),定议迁都北平,大兴宫室建造,苏州人蒯祥功不可没。蒯祥是吴县香山渔帆村人,其父蒯福技艺精湛,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

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十九岁,其父在香山征召大批工匠入京营建故宫,蒯祥随行,至京任营缮所丞,建造故宫贯其始终。在京历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七朝六帝,累官至工部左侍郎。正统初年,三大殿失火,蒯祥组织修复,时人尊称他“蒯鲁班”。成化十七年(1481),蒯祥卒,享年八十四岁,葬于故乡胥口镇渔帆村,其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宣宗宣德五年(1430),宣宗在各部郎中之中遴选九名官员出任知府,礼部仪制司郎中况钟列为首选。礼部尚书胡推荐他任苏州知府,宣宗准奏。况钟了解苏州政情复杂难治,希望得到皇帝的支持。宣宗特赐一道敕书,准许他“便宜行事”,奏章可跳过内阁直送皇帝。况钟于七月到任,第一步就着手整饬吏治,他假装是个外行,让贪吏们放松警惕,使他们暴露,暗地里掌握大量证据后便进行严厉惩处。他当堂抛空掷死贪吏七人,弹劾罢免下级不作为官员十一人,逮捕不法县丞三名。这件事震动了整个苏州官场,苏州官场也一改往日的风气。

宣德七年(1432),苏州发大水,次年又遭旱蝗,况钟一面与巡抚周奏报,减免苏州官田租粮七十二万余石,一面赈济饥民,派员招抚流民回乡恢复生产,设“济农仓”备荒,并奏请疏浚苏、松、嘉、湖诸府河道,朝廷诏命周忱、况钟办理。在刑狱方面,况钟对积案做了清理,经复查,释放了无者160余人,奏免因株连而服劳役者1240余人。他还扩建府学,迁建吴县县学,大力培养选拔人才。吴县施槃(东山人)考中正统四年(1439)已未科状元,是明朝苏州状元第一人。

宣德九年(1434)七月,朱瞻基下敕书,要况钟在苏州选贡上佳蟋蟀一千只,后有苏州朱某因为进贡了一只“黄大头”,得到皇帝欢心,而被授予镇抚官职,这就刮起了苏州百姓捉蟋蟀之风,也助长了蟋蟀盆的制作之风。由于“黄大头”是在上方山捕获的,蟋蟀盆以陆墓所制的最好,后来就有“楞伽蟋蟀陆墓盆”的俗语。

英宗正统元年(1436),朱祁镇下诏,令苏、松等处官田改照民田起科,最高粮额减为每亩三斗,这是周忱、况钟不断努力的结果,老百姓也终于松了口气。

明清官制,府、州、县地方官三年考绩一次,由吏部根据考核决定升、调、降、处,官员三年一任,一般在一地不超过两任。宣德六年(1431),况钟因继母何氏亡故,和公车制回江西靖安守孝丁忧。苏州老百姓三万余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准予“夺情起复”。

宣德十年(1435),况钟两任期满回京,有郡人八万余上书挽留;正统五年(1440),再次任满等候升迁,又有两万余人要求他留任。正统七年(1442),况钟卒于任所(今会议中心),享年六十岁,在任有十三年。苏城百姓戴孝号哭,如丧考妣。家属扶柩归籍,苏州绅民还在阊门外杨柳湾为他立了衣冠冢,并在府学内建祠纪念。今西美巷况公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内有享殿、戏台、走马楼等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昆剧《十五贯》描写了况钟平冤狱的故事.这出戏的成功,让昆曲再度受到重视,被称赞“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况钟在任期间,苏州呈现出“岁复丰稔,家给人足,讼简风醇,几致刑措”的太平景象。

第十七章  明朝中期

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夏天,苏州大旱。道纪司郭贵谦奉命在玄妙观祈雨,果然甘露沛降,百姓称庆。郭贵谦即募修弥罗宝阁(又名金阙紫微天皇殿),周忱、况钟捐俸倡募,秋天立即开工,正统五年(1440)完成。《元妙观志》记洪武十三年(1380)曾修弥罗宝阁,十四年竣工,后又毁。

正统十四年(1449),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瓦刺威胁北京,徐主张迁都南京,被严斥。于谦说“言南迁者,可斩也”,徐不敢再言。郕王朱祁钰监国,于谦率军民保卫京师,瓦剌退兵。郕王即帝位,改元景泰,是为代宗。后来徐珵认为自己的名字不吉利,就改名有贞。

代宗景泰八年(1457),徐有贞联络石亨、曹吉祥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朱祁镇是明朝唯一使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论于谦罪名,英宗念于谦有功,不忍重处。徐有贞说:“不杀于谦,今日之事无名。”后论于谦以“迎立外藩”而杀之,天下称冤。

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苏州报国院僧志学报请礼部升格为寺,苏州城南就有四大寺,分别为:开元寺、瑞光寺、南禅寺、报国寺。报国院建于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285),洪武二十四年(1391)附属于开元寺,景泰年间(1450—1457)被志学修缮一新。

徐有贞与石亨、曹吉祥争宠,被陷死罪,英宗赦之,改流云南。天顺四年(1460),徐有贞遇赦回苏州老家,不再出仕,以书法流传于世。祝允明是其外孙,而成就过之。

天顺八年(1464),英宗薨,其子朱见深即位,明年改元成化,是为宪宗。

宪宗成化元年(1465),为于谦平反昭雪。

成化八年(1472),长洲吴宽连中壬辰科会元、状元,官至礼部尚书,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定”。(吴宽旧居就是今怡园,内有一株树龄六百年的银薇,称“状元树”。)

成化十一年(1475),吴县王鏊中了乙未科会元、探花(前一年中甲午科乡试解元),据说殿试本应第一,但主考官商辂(三元及第)不容再出现个“连中三元”,于是故意降其名次。

孝宗弘治四年(1491),苏州府有535409户,2048097人。

弘治十年(1497),正式设立太仓州,领崇明县,隶属于苏州府,时苏州府共领一州七县。

弘治十一年(1498),唐寅中应天府乡试第一。

弘治十二年(1499),发生己未科场泄题案,牵涉唐寅、徐经、程敏政,三人因此下狱,此案最终未以作弊定罪,告发的几个官员也受到了处分。吴宽为唐寅向有关官员求情说项,其信札今存,成为珍贵的书法藏品。

唐寅拒不为吏,回苏州后一心从事书画诗文创作,在桃花坞置宅,娶沈九娘为妻,生有一女。唐寅为“吴中四才子”之首,其他三位是:祝允明、文徽明、徐祯卿。以沈周为首的吴门画派在这段时期形成,后称“明四家”,其他三位是:唐寅、文徽明、仇英。唐寅作为苏州的历史文化名人,影响深远。今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内有其故居与祠堂(两处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成化、弘治年间,石湖南岸莫舍村里莫震、莫旦父子两人相继中进士,共同撰《石湖志》,石湖名称的由来就有了解释。原来莫舍村在北宋时期称为石舍村,莫家是湖州招赘而来,由于明代莫家人丁兴盛,故改名莫舍村。宋时石舍村居湖之上游,因此石湖之名是得于村名,范成大以后就固定了下来。

武宗正德四年(1509),御史王献臣解职回到苏州,造拙政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广二百余亩。文徵明多次游园欣赏,画《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作《王氏拙政园记》,并手植紫藤一株,今存。

同年,王鏊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辞官归里,长子王延喆为父建怡老园。清朝时期南部成为江苏布政司署,北部转让陆氏(天官坊陆家)嘉寿堂,今称肃封里,有很多老房子,加起来有12000平方米,这是苏州古城区现存占地面积最大的古建筑群。同年,沈周卒,享年八十三岁,葬于湘城镇堞字圩西院桥东堍,今名沈周村,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正德七年(1512)五月初六夜,大雷雨,报恩寺塔遭雷击起火,烧毁第八、第九两层,火势蔓延及塔后卧佛殿,卧佛殿毁于一旦,被夷为平地,以后再未重建。

正德年间(1506—1521),石湖南有河名金墓泾(笔泾),居住在那里的卢雍、卢襄兄弟,从小仰慕范成大,兄弟俩后来都中了进士。

正德十五年(1520),卢雍建石湖书院,移额自昆山。昆山荐严资福禅寺是范成大读书处,元代改为石湖书院,赵孟频次子赵雍(字仲穆)书额,至明初已沦为驿站。又喜获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长卷,卢雍请王整、都穆、文微明等鉴定,认为是真迹。卢雍摹书勒石,嵌书院壁,共八方,今存七。次年卢雍卒,卢襄撰《石湖志略》。

嘉靖八年(1529),卢雍之父卢纲将范成大牌位入祀石湖书院,以卢雍配享。石湖书院当时朝南,前后三进,现在朝东,为“范成大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同治年间重建“范公祠”形成的。

王鏊在正德年间得吴宽遗稿,编成《姑苏志》,被杨循吉笑云“不通不通”,杨认为编修地方志应以当时行政区划的名字命名。

世宗嘉靖二年十二月初二,唐寅卒,卒年的公元纪年应为1524年。祝允明撰墓志铭,王宠书,先葬在唐宅附近,现有巷名“唐寅坟”。王宠之子王龙冈后来娶唐寅之女。

嘉靖三年(1524)三月十一日,王鏊卒。世宗闻讯辍朝一日,追赠太傅,谥号“文恪”。王鏊葬于原籍东山陆巷村。(王鏊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唐寅墓迁至横塘王家村,今为唐寅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寅落款的“晋昌”并非指山西,而是指在西晋时敦煌郡被分为两个郡,其中东面的一个郡叫作晋昌郡。唐氏先祖唐辉,南北朝时期为前凉陵江将军,镇守晋昌。其三世孙唐瑶、唐谘为晋昌太守,四世孙唐揣、五世孙唐褒均封晋昌公,十世孙唐俭在唐贞观年间封莒国公,画像入“凌烟阁”,唐寅的祖上就是从晋昌搬到苏州的。

嘉靖二十年(1541).长洲县教谕称县学狭隘,申请扩建迁址。巡按舒汀因为早年赶考经过苏州时万寿寺僧人拒借宿,因此借机报复,授意教谕迁出万寿寺的僧人,改建县学,县学旧址有地名旧学前,新址称为新学前(干将东路北侧车道自仓街至平江路的一段)。

长洲知县吴世良捐俸修葺会道观,因为道观在县学的北侧,起到保卫学宫的作用,所以改名“卫道观”。今“长洲县学大成殿”与“卫道观”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靖三十二年(1553),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顾鼎臣(弘治十八年乙丑科状元),闻知上海县筑城防倭寇,即委托苏州府修筑昆山城墙,后在抗倭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城内未遭战祸。

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犯苏州,沿江而入,自枫桥至阊门皆遭焚掠,兵备副使任环、副将解明道出击,倭寇往吴江逃窜。

嘉靖三十六年(1557),巡按御史尚维持在枫桥、木渎、葑门三处创建了敌楼,用以抗御倭寇。今仅存铁铃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葑门留有地名石炮头、敌楼口,木渎的敌楼可以在苏州老照片中看到,苏州谚语“跑过三关六码头”,这“三关”指的是位于上塘街的金关又名青龙关,下津桥附近的白虎关,还有就是枫桥的铁铃关;“六码头”指的是当时阊门吊桥周围六个重要的码头:南码头、北码头、太子码头、万人码头、丹阳码头、盛泽码头。

嘉靖三十八年(1559),文徵明卒,葬陆墓镇西面李家浜(今文陵村),墓为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文徽明原名为文壁。文徵明父文林,名字五行从木;其兄文奎,弟文室,名字五行从土,故其名为“壁”无疑。且奎(木狼)、壁(水输)、室(火猪)俱列二十八宿,可为又一证。

第十八章  明朝后期

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苏州徐时行考壬戌科殿试第一,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他走入仕途后奉行“安分身无辱,闲非口莫开”的处世原则,对嘉靖后期与隆庆朝的政坛风云全不卷入,在翰林院里读书十年,按部就班升迁。

苏州府在嘉靖四十年(1561)发大水,受灾严重。穆宗隆庆三年(1569),海瑞任应天巡抚,驻苏州,发起疏浚白茆塘、吴淞江,使苏州水患得到缓解。

穆宗隆庆年间(1567—1572),苏州知府蔡国熙废上方山五通祠,是上方山邪教第一次受到打击。

神宗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受托孤之重,任内阁首辅,高拱罢相。张居正对徐时行十分赏识,称其文稿“不求工而自工,真经世文章”,擢其为礼部右侍郎。徐时行奏请复姓归宗获准,遂为申时行,不久迁吏部右侍郎(申时行的曾祖父是申乾,生子申周,由于岳母家没有后嗣,申周被过继给舅舅改姓徐,叫作徐周,生子徐士章,徐士章的儿子就是徐时行。)

万历六年(1578),申时行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万历七年(1579),申时行擢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但他十分稳重,始终与张居正保持距离,在内阁地位步步提高。

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死,张四维为首辅,申时行为次辅。此年申时行、韩世能捐资募修报恩寺塔。寺僧性月主持,太行山僧如金也来襄助,九年乃成,王世贞作《北寺重修九级浮图记》。

万历十一年(1583),张四维丁父忧去职,申时行为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改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群臣弹劾张居正,神宗开始清算张居正。同年,奸民岳凤勾结缅王莽应里攻云南,陷顺宁府(今云南省凤庆县)。申时行派将军刘挺、参将邓子龙率军平乱。

万历十二年(1584),神宗籍没张居正家,江陵地方官先到张家登录人口,后封锁门户,饿死十余人。张居正长子张敬修不堪拷打而自杀。申时行、潘季驯上疏救张家,始命酌留田宅养居正母。同年,刘挺、邓子龙破缅军,杀岳凤,论功加申时行少师兼太子太师,进中极殿大学士。此年申时行在干将坊重建言子祠(控保建筑119号,今为言子书院)。

万历十四年(1586),郑贵妃生皇三子朱常洵,皇长子朱常洛已五岁。群臣恐有废长立幼之举,申时行率百官请立皇长子为太子,神宗不应。后群臣多次奏请,神宗不厌其烦,竟于万历十七年(1589)始罢朝。

万历十八年(1590),神宗召长子、三子、申时行入宫觐见,《明通鉴》记载:“乃曰:‘朕不喜激聒,近阅诸臣所奏,恶其离间父子,故概置之。若诸臣不复奏扰,当以后年册立。否则俟皇长子十五岁举行。’”于是申时行告诫同僚不要再提立储之事。

万历十九年(1591)八月,工部主事张有德上书请册立,经内阁转入宫中,当时申时行正在休假,次辅许国在签署时将他列在首位。申时行得知后立即密奏神宗:“臣方在告,初不预知,册立之事,圣意已定。有德不谙大计,惟宸断亲裁,勿因小臣妨大典。”而偏偏神宗又将其奏公布,于是群臣攻击申时行为两面派,说他“排陷同官,巧避首事”,于是神宗惩处了几个人,但申时行却于心不安,力求辞官归里,获准,时年五十七岁。

万历二十一年(1593),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先后建东、西两园,他的女婿范允临是范仲淹十七世孙,建天平山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植五彩枫香三百八十株(福建带回)。

万历二十二年(1594)五月十四日,楞伽寺塔遭雷击起火,木构全毁,仅剩砖体。

万历二十四年(1596),报恩寺观音殿失火烧毁。

万历二十八年(1600),通政使徐申全家捐款重建报恩寺观音殿及三大士殿,至万历三十二年(1604)竣工(管志道记)。

万历二十九年(1601)五月,神宗诏命增税,苏州由税监孙隆负责,一批税棍(地痞流氓)设卡勒索。六月六日,机户二千余人聚集玄妙观誓盟抗税,由葛成带领砸税卡,殴死税棍,包围税监司署。孙隆乘夜逃往杭州,再也不敢回苏。数日后官府调兵镇压,葛成挺身承担全责,入狱论死,后至万历四十一年(1613)被释放。

万历三十年(1602),玄妙观弥罗宝阁坍塌,至明亡未能修复。

万历四十年(1612),学政范允临重修石湖书院(范公祠)(陈继儒记)。

万历四十二年(1614),神宗差人探望申时行,七月二十二日,使者至而申时行病逝,享年八十岁。神宗闻报追赠其为太师,谥号“文定”。申时行葬于上方山南吴山岭东麓,其墓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李根源称“吴中古慕宏大恢皇,完善无损,此为第一。置之全国,实罕其匹”(《吴郡西山访古记》)。苏州古城内有申衙前、申庄前地名。申衙前及北面的西百花巷内有八处大宅,今“春晖堂杨宅”为其一。(现为中医药博物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历四十五年(1617),高僧茂林性祗主持“报国禅寺”,禅风大振。

万历四十八年(1620),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天启二年壬戌科状元)购得袁祖庚“醉颖堂”废园,略加修葺改名“药圃”,后此地遂名“文衙弄”。明末清初归山东莱阳人姜採,改名“颐圃”“敬亭山房”,姜採逝世后其次子姜实节改名为“艺圃”(2000年补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权阉魏忠贤迫害忠良和东林党人。天启六年(1626)三月十八日,朝廷派锦衣卫逮捕辞官在家的吏部员外郎周顺昌,苏州人为周顺昌鸣冤。颜佩韦等五人带头殴死、击伤缇骑各一人,巡按毛一鹭避于茅厕得免,后朝廷派兵镇压,抓捕犯人,颜佩韦等五人就义。次年八月熹宗死,崇祯即位,贬魏忠贤戍凤阳祖陵,魏忠贤中途自缢。后清算阉党,将五人遗骨迁葬山塘原魏忠贤普惠生祠中,韩馨(神童,当时八岁)书“五人之墓”碑,张溥作《五人墓碑记》,葛成为之守墓,殁后葬五人墓侧,人称“葛贤墓”。(两处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思宗崇祯初年,徐泰时之子徐溶舍西园为复古归源寺,崇祯八年(1635),茂林性祗购为下院,改名“戒幢律院”。(同治年间的《苏州府志》记为“律院”,清宣统元年始称“律寺”。)

崇祯九年(1636),楞伽寺僧西印募修宝塔,得文震孟、张国维之助,至崇祯十三年(1640)竣工(张世伟记)。

本书二十三章  陆续连载  敬请期待

(谢勤国老师)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