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迷的往事叙述
李 涵图文
我曾经很喜欢看电影,也算是个电影迷吧。四十年之前我住在市中心的观前街附近,市区范围内大多数电影院都去看过电影。
后来由于忙于工作和家庭,又有画画这个爱好占用了大量的业余时间,再加上电视机和手机视频的出现,所以就很少看电影了。
从我孩提到青年这段时间,娱乐生活比较单调,看电影算是比较高级的娱乐活动了。那时谈恋爱,请女朋友看场电影算是比较通用和常见的手段。如果已经到了有些成熟的阶段,就可以借看电影黑卜龙通的机会搂一下女友的肩膀或拉一下女友的小手。
电影放映员
46X35cm
我家附近影院比较多,有玄妙观中山堂的观前会堂,还有70年代后建的悬桥巷口的苹花会堂,东中市的桃坞电影院等。其中观前街北局的影院最多,也是我去得最多的影院。有并排而建的苏州最大的大光明电影院和苏州电影院、专放新闻电影的大华电影院、由新艺剧院改成影剧功能兼具的新艺影剧院以及后来也放映电影的开明剧院。南门工人文化宫的影剧院、阊门石路的大众电影院和新华电影院以及胥门的跃进电影院,由于离家比较远,我去得不多。
上小学期间,我寄娘的大女儿曾先后在大光明电影院和新艺影剧院担任售票员,离我家和学校很近。我常常在放学后跑到她所在的影院,对检票的叔叔阿姨说一句找我的姐姐某某某,就放我进去了。通常电影院放映厅有左右两个检票口,大光明和新艺的售票间都在右边检票口的旁边,我进去后不向右拐进售票房,而是径直走进放映厅摸黑找个空座位坐下看起了电影。当然,揩油也只能揩没有开头的半场电影的油。尽管如此,小孩的我也是开心的要命,并且常常在同学中炫耀以此为豪。
后来由于我揩油过于频繁,引起了姐姐的同事的不满,姐姐告诫我不能常去,否则她要扣工资的,如此一来我只能有所收敛,偶尔正好有事先去售票间找姐姐说事,说完再溜进去蹭一会儿电影。那几年热映的《攻克柏林》、《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都是这样蹭到的。
到了寒暑假,文化系统和电影院为了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会给学校发放打折的学生优待票,原本卖一毛或一毛五分的一本故事片,只要5分到7分钱,新闻电影和儿童电影则更便宜。这些是学生专场,都是在白天放映,夜场是不给学生包场的。另外,在苏州大公园,文化系统还会在暑假期间放几场晚间的露天电影,免费观看,不收门票。当然这种不收门票的电影观影秩序肯定是比较混乱的,大人小孩为了抢占观影有利位置产生的各种矛盾和争吵是屡见不鲜的。但总的来说矛盾激烈程度还是可控的,不至于需要警察蜀黍来此维护秩序。露天电影大多是儿童和老掉牙的故事片为主,外国电影和热门新电影通常是不会在此放映的。
看露天电影
69X46cm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解禁1966年前拍摄的国产影片和西方影片开始陆续在影院上映,那是电影放映的最好年代。好看的电影往往使影院观众爆满,一票难求。那时我已从苏北农村回到了苏州,常常帮同事去找我在影院工作的姐姐搞几张热门电影票。我自己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作为男孩子要主动出击,于是也常常买了热门的电影票请女朋友一起观看,以此炫耀自己的本事和表达自己的诚意。可惜,常常看了一两场电影后女朋友就吹了。记得当时有一阵越剧《红楼梦》的电影十分吃香,很多女孩子和中老年妇女一遍又一遍地观看而不觉厌倦,大街小巷也到处传出徐玉兰和王文娟甜美悠扬凄婉的越剧唱段。我特地买了《红楼梦》的电影票,陪当时的女友去观看了两遍,所以至今我还能比较准确地哼出几句其中的唱段呢。我在此实话实说说,老实坦白交代,望我那相濡以沫四十多年的爱人多多原谅,千万不要往心里去。
说来话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在苏北农村看的露天电影。
在露天看电影(网络图片)
我在大丰当民办老师时,生活比较单调,能在闲暇时看场电影也是项极其重大的快乐事情。当时,在农村想去电影院看电影是不大容易的,虽然县城有影院,但离我所在的公社有50多里,极不方便。公社镇上有一个剧场,影剧兼演,虽说离我所在的学校只有八、九里路,但剧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是关门的,能看到的电影和戏剧少得可怜。还有一个原因是买电影票要化钱,必须从嘴上省下来的,收入低下的我们化钱看电影可是很心疼的哟。那年代县上有几支电影放映队在全县几百个大队轮流送影上门,通常在大队的打谷场上放露天电影,然而一年也难得能轮到我所在的大队几次。为了能常常看到好看的电影,我们会四处打听,在镇上中学上学的本大队学生和赶集的村民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附近乡镇(公社)和镇上上海窑厂放露天电影的信息。这样就稍稍丰富了一些我们看电影的资源。
所以,在苏北的七年多时间里,也是我最好玩的年龄段中,看了很多露天电影。
一旦得到放电影的信息,我们吃了早晚饭,就向村民借了自行车,骑车十几里或几十里前往那里看露天电影。记得有一次消息有误,我们骑车连跑了几个大队都未找到电影队的踪迹,只能悻悻失望而归。当时农村有自行车的人家毕竟少数,能借到车后三人合坐一辆车是常有的事,一前一后一带两,几十里泥路小道奔波,有事来不及吃晚饭,还要饿着肚子,真是穷饿极奔!冬天夜晚,盐阜大地凛冽的北风刮在脸上手脚上,站着露天看电影的这种冷啊,让人难忘。而夏天的放映场上蚊虫的肆意叮咬和拥挤人群中臭汗夹杂着劣质烟的味道,也只能说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了。有时去晚了,银幕前已人山人海,无插足之地,放映机和扩音设备质量都很差加上放映队自带发电机的功率又小,站在后面很远的地方既看不清图像又听不清声音。有时去晚了,我们只得站在银幕的后面去看,那里图像虽是反的,但十分清楚、声音也清晰可辨,更没有人们的相互拥挤和嘈杂,反看电影自有一种特别的观影感受。
记得当时在县城电影院看的电影最令人难忘的是朝鲜的《卖花姑娘》,这不仅是因为其情节感人至深,还有其特别的观影的过程,真正感受了“重在过程”的含义。记得这部曾在国内轰动一时的彩色电影当时只在县城的影院短期放映几场,电影票严重稀缺。我们通过各种关系,左托右托,好不容易搞到了晚上10点多的加场票。我们几个知青和民办老师吃过早晚饭,借了自行车,就直奔近30公里外的县城。到县城一看时间还早,就坐在电影院门前的台阶上等。我们看完电影散场已是半夜12点多钟,电影看了,眼泪流了,肚子也饿了。那时可没有现在随处可见的夜排档,甚至连喝水的地方也没有。伴随我们的是茫茫的黑夜和漫漫的归途,在饥寒累困交迫中回到农村的住宿地时,已是东方渐白时分。为了看一部电影而兴师动众找关系搞票,还特地跑了这么远的路到县城去,现在想想也真是好笑。
当时我们在露天影院里常看的有《南征北战》、《奇袭》、《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等战争影片,有的甚至反反复复看过好几遍,里面的经典台词都能脱口而出,达到为电影配音的水平了。这是因为县里放映队只有这些电影胶片拷贝可供放映,上面定下的毒草影片不能放,最新上映的电影片子拿不到,外国电影除了朝鲜、阿尔巴尼亚的,其他一概都没有。
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现在是各种电影片子琳琅满目、数量可观,观影环境也变得十分舒适,可电影院线的票房除了个别影片外始终不温不火。可能看电影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也可能大千世界上其它娱乐项目太繁杂,弄得人眼花缭乱;也可能是审美疲劳;也可能过度的商业化造成好影片受到挤压,总之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对看电影已兴趣索然了。
其实,好电影数量虽然不多,但还是很能打动人的。有部电影叫《我不是药神》,观影时就曾经不止一次地让我泪流满面。也许是感同身受,也许是题材本身的原因,也许是电影编导水平和演员的演技,反正在我眼中这是近年来让人最为难忘和动情的一部电影。
另外还要提一下的是,电影市场尽管正在滑坡,电影人仍在坚守,这是很令人钦佩的。我的一位好友作为导演和出品人近年来搞了好几部不错的电影,也因此赔了不少钱。“我就是喜欢做这件事,所以还是要继续做下去的”,他如是说。
这是我好友编导的一部很文艺很当代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