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脚步(连载22~23)

文摘   2024-12-06 06:05   江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第二十二章 清朝后期

清文宗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占江宁府,定都称天京。太平军北伐失败后,咸丰六年(1856),又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相继被杀,咸丰七年(1857)石达开率军出走,太平军出现颓势。

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李秀成破江南大营,钦差和春出逃。四月初六日破常州,两江总督何桂清弃城东走,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纳溃兵,何无奈逃往上海。和春得悉苏州闭门不纳,半路自缢。徐有壬命总兵马德昭坚壁清野为守城计,马德昭纵兵勇在城外西侧焚烧民居,金阊门、银胥门,西至枫桥,西北至虎丘全部夷为平地。四月十二日,江南大营总兵张玉良假称换防守城,逃入苏州。次日李秀成兵至攻城,候补道李文炳(绍熙)、候补知府何信义(培英)开门迎降,徐有壬与按察使朱钧战败被杀。守军群龙无首,躲藏于民宅,太平军以火攻逼其现身,于是城里城外,火光烛天,三日不绝。李秀成又相继攻陷昆山、新阳、太仓、嘉定、青浦、松江等地,以苏州为省会,建立苏福省。

咸丰皇帝对何桂清“弃城丧师”的行为大为震怒,下诏革职逮捕。朝廷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后又任李鸿章为江苏巡抚,于是湘、淮两军不遗余力地向太平军收复失地。同治元年(1862)判处何桂清“斩立决”。

太平军占领苏州以后,按惯例对儒、释、道三教的文化场所进行破坏,府、县文庙、书院、佛寺、道观都损失惨重。市民出于恐惧,能逃则逃,逃不掉就寻短见,仅艺圃一个池塘内就死了几百个人。

太平军将领将城内外豪宅大院占为已有。李秀成住拙政园,还占了西侧汪宅和东侧潘宅,建造“忠王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至李鸿章打进苏州,忠王府尚在建设之中。

李鸿章在上海为淮军添置西方的枪械,又雇佣了外国流民组建的洋枪队,号称“常胜军”。他们先是固守常熟城,然后转入反攻。

穆宗同治二年(1863)五月,淮军、常胜军攻占太仓、昆山,然后李鸿章从常熟,程学启(太平军降将)自昆山,常胜军由吴江,分三路向苏州进攻。常胜军到达宝带桥,因轮船过不了桥洞,队长戈登下令炸毁大孔,不料北侧二十六孔接连轰然倒塌,戈登立于桥面差点落水。

九月,太平军外围五龙桥、虎丘、黄埭、蠡口等据点相继失守。十月初九,淮军与常胜军完成对苏州的三面包围,李鸿章从上海赶来亲临指挥,从齐、娄、盘三门发动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二十日,因天京危急,李秀成率兵万余回救,留下慕王谭绍光指挥苏州防务,临行叮嘱“苏城不可守,可屯兵于穹窿山,此处进可攻苏州,退可出太湖”。然而城中将领中以郜永宽为首的四王四将贪生怕死,暗中通款程学启,以封官和保证生命财产安全为约,准备献城投降。戈登作为中保人,在双方协议书上签字。

二十三日,在富仁坊巷口慕王府(控保建筑120号,称“慕园”)召开军事会议,汪有为突然拔刀刺杀谭绍光,其亲信部属也随即被控制。当晚郜永宽等献齐门投降,清晨程学启入城与八人相见,八人提出要求,部队不改编,仍旧归其统率,双方军队城中各守其半。程学启出城向李鸿章汇报,认为八人是为了保存实力,投降真伪难测,更主要的是,清军加常胜军仅六千余人,因枪械优势得以围城,而城中太平军有两万余人,比清军三倍还多,一旦入城后各守其半,被太平军看出人数的劣势,难免受困,遂决定先行下手,定计杀降。

二十六日,纳王郜永宽、比王伍贵文、康王汪安钧、宁王周文佳和范起发、汪怀武、张大洲、汪有为四将出城至清军营帐参见李鸿章。李鸿章突发责备八人未薙发束辫,是诈降,立命兵丁将八人拿下,斩首。随即清军入城控制各营寨,将太平军以百人为队,分批集中于双塔寿宁寺,全部杀害,血流成河,遗体漂至相门外护城河被西风刮到东岸,后由苏州士绅以废墟瓦砾掩盖,就是现在的庄先湾。可是戈登大发雷霆,认为这样做破坏了他作为中保人的信用,于是集合常胜军,要攻打程学启,杀李鸿章。后由潘世恩长子潘曾沂调停,戈登率军撤回昆山,但坚持李鸿章必须引咎辞职。清廷最后封戈登为提督,赏银一万两。戈登离华返英,后死于对苏丹的殖民战争。

程学启不久战死,李鸿章在南显子巷皖山别墅旧址建安徽会馆与程公祠,并重修园林,取名“惠荫园”(今市一初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鸿章入城后即占据忠王府作为巡抚行辕,王府规模之宏大,花园之精美,令其感慨不已。李鸿章将松江洋炮局移至苏州单家桥天后宫大街西首曾经的郜永宽纳王府内(现长城电扇厂),每周造枪弹、炮弹15002000发。

原苏州知府吴云,咸丰十年(1860)出逃,收复回城,其官职早被罢免,在嘉馀坊、庆元坊口建造宅第园墅,其园名“听枫园”(宅园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七年(1868),洪钧考中戊辰科状元,曾任驻德、奥、俄、荷四国公使,偕妾傅彩云(赛金花)一同赴任,以后在苏州建状元府与洪氏桂荫义庄(现悬桥巷2729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十一年(1872),苏州府重修宝带桥。

同治十二年(1873),武进县人盛康,字旭人(盛宣怀之父),购得刘氏寒碧山庄,重加修葺,名曰“留园”(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同治十三年(1874),湖州沈秉成购得陆锦“涉园”,重修后偕妻严永华隐居于此,名“耦园”(2000年补充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顾文彬在乐桥西北建有宅第过云楼,同治十三年(1874)始建怡园,又建庆元坊顾氏春荫义庄(今苏州歌舞团)。(怡园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过云楼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俞樾购得马医科躬厚堂潘宅西侧部分房屋(原属潘世恩所有),建曲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年,陆润庠考中甲戌科状元,苏人称其为“末代状元”,其宅在阊门内下塘街10号,西侧是其七世祖陆肯堂(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状元)的老状元府,东侧是他自建的新状元府,其书斋名“怀鸥舫”,为宅内最后一进楼厅(控保建筑023)

德宗光绪元年(1875),苏州营造公会重建“公输子祠”于清洲观前、洙泗巷口。前祠位于乐桥南憩桥巷,毁于公元1860年。(新祠今名梓义公所、控保建筑070号。)

第二十三章 清末民初

太平天国战争结束以后,苏州城内外满目疮痍,废墟荒塚随处可见,当务之急是把日常管理纳入正常轨道。以前清政府的衙门都遭破坏,亟待修复重建。

自同治三年(1864)始,先修文庙府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同治七年(1868)完成。

同治四年(1865)修复布政使衙门(今学士街209号,控保建筑108号)。

同治五年(1866)重修巡抚衙门(今书院巷卫生职业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六年(1867)修复按察使衙门(今道前街170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星阁(今苏州大学本部内方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十年(1871)重修织造署衙门及西花园(今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治十二年(1873)修复府城隍庙,工字殿和“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洲县城隍庙(控保建筑060号)今存。

同治十三年(1874),吴元炳(泰伯后裔)任江苏巡抚,光绪元年(1875)至光绪二年(1876)重建至德庙(泰伯庙)

德宗光绪八年(1882)重建长洲县学,今存大成殿(在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存有当年所植银杏树十八株。

苏州佛道两教的寺院宫观也仅存废墟,而僧人、道士无力恢复,幸亏信徒众多,地方士绅也都关心参与,重要的宗教建筑才得以陆续恢复。

光绪十八年(1892),盛宣怀聘请上塘街“紫竹林”广慧法师重兴戒幢律院,广慧莅法席即四处募化,延请香山帮工匠,经八年时间复兴了戒幢律院(西园)。宣统元年(1909),报请礼部,升院为寺。今河边牌楼门额“敕赐西园戒幢律寺”乃盛宣怀代皇帝所书。(西园戒幢律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四年(1898),苏州士绅费念慈、尤先甲等礼请天台真觉寺敏曦法师到报恩寺主持修复。次年敏曦圆寂,徒咏荷继任。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修宝塔,发现了苏东坡捐赠的铜龟,后被郑文焯(晚清四大词人之一)得到,临终时又转赠康有为。光绪三十二年(1906)咏荷身故,徒孙昭三继任,兢兢业业,至民国十六年(1927)全面修复。寺内今有国保文物报恩寺塔、省保文物张士诚纪功碑。北塔报恩寺内的建筑有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例证,这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

光绪三十二年(1906),陈夔龙任江苏巡抚,当年秋操至枫桥,只见断壁残垣,知是寒山寺,当即捐俸一千元倡修,手下官员也纷纷解囊,建山门、大殿、碑廊。俞樾作《新修寒山寺记》,并书《枫桥夜泊》诗碑(绝笔)。宣统三年(1911),巡抚程德全又扩建寒山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山寺在太平天国战后仅存多宝佛塔,方丈念诚无房可居,宿在塔内。湘军水师创建者彭玉麟来游,见状怜之,输财建房十间以居僧,后略加兴复。宣统三年,住持道明因僧衣被盗而妄打可疑人,犯众怒逃去,灵岩山寺成无主之寺。木渎乡绅严良灿礼请普陀山三圣堂真达大和尚为方丈兴修,印光法师建议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后由监院妙真(“文革”期间被诬自缢)募化修建殿堂僧舍,至1934年由姚承祖承建大殿竣工,寺宇因抗战停建,抗日战争胜利后至1947年全部建成。(灵岩山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妙观各建筑也都濒危,方丈尤灵峻得到胡雪岩资助,于光绪七年(1881)开工重建弥罗宝阁,次年竣工。

太平天国战后,西方教会也大力开展宗教文化的传播。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教士蓝柏于咸丰六年(1856)即来苏传教,李秀成还发给旗帜允许其传道,后因美国南北战争暂停。

同治八年(1869),蓝柏与嘉兴曹子实(其子为清华校长曹云祥)同来,租信徒殷勤山十全街店面传道,光绪七年(1881)在折桂桥建首堂,光绪十五年(1889)在申衙前(今景德路)建二堂,光绪十七年(1891)在莲目巷口建三堂。

三处教堂后于民国时期分别移建改名圣约翰堂、救世堂、乐群社会堂(三处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首批教徒之一李子义(上海南汇人)偕子李伯莲居钟楼头开纽扣店,外号“纽扣李”。李子义之次子李仲覃在1915年圣约翰堂建成后成为首任华人教区长,李政道为李仲覃之孙,曾多次访问圣约翰堂。宋庆龄之父宋耀如是圣约翰堂属下的传教士,在苏沪一带走街拉手风琴传道。(1945年圣约翰堂建堂三十周年,宋子文特来祝贺,留有纪念册。)

光绪三年(1877),监理公会在苏州创办中西医院;光绪九年(1883)移建于今苏州大学本部门外,改名博习医院,旧址今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墙体为陆慕御窑金砖所砌。光绪二十一年(1895)监理公会在宫巷创办中西书院,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天赐庄博习书院合并创办东吴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称东吴大学,其旧址今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办景海女塾,后改景海女师。各不同基督教派还办起了桃坞中学、萃英中学、英华女中、慧灵女中、晏成中学等中等学校(均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办了更多的小学,教会学校开设了英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为青少年学习自然科学开辟了道路。基督教众墓地在宝华山。

天主教在同治五年(1866)创办了北街堂和东山网船公所(信天主教的基本群众多为渔民),前者在民国三十年(1941)开办有原中学,即今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六中),后者于光绪十八年(1892)移至杨家桥,称七苦圣母堂(今杨家桥天主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宣统二年(1910)又创建若瑟堂(今大新巷天主堂)。天主教众墓地在白鹤山。

光绪二十年(1894)爆发中日甲午战争,次年签订《马关条约》,开放苏州为通商口岸。两江总督张之洞、江苏巡抚赵舒翘派黄遵宪与日本谈判租借地事宜,光绪二十三年(1897)决定在盘门外青旸地建日本租界与领事馆,总面积32.2万平方米,租期三十年。此举引起其他列强垂涎,后又在日租界东开辟公共租界,并建有关税务司署(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俗称“洋关”。

光绪三十二年(1906),沪宁铁路东段建成,上海至无锡通车,苏州火车站设于护城河北侧,当时平门尚未开辟。日方以车站遥远、交通不便提出交涉,盛宣怀同意自火车站绕古城北侧向西折南转向东,筑路至灭渡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长9000米,命名“大马路”。在跨胥江口处建水泥桥,俗名“大洋桥”,日本人要求命名“太阳桥”,后正式定名“泰让桥”,寓泰伯三让天下的故事,而苏州方言读音又与“太阳桥”相近,日本领事也无可奈何。

同年,在西洞庭山(岛)设靖湖厅,苏州府辖九县二厅。(咸丰十年。太湖厅划属湖州府,西洞庭山亦属湖州,后被太平军占领,设东珊县,辖东、西洞庭山。同治二年,太平军撤离,东珊县撤销,恢复太湖厅,仍属苏州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苏巡抚陈启泰命苏州知府何刚德将文庙西侧大片荒塚地改建成苏州第一个公园,名“植园”,广二百余亩。当时光绪病重,地方推荐名医曹沧洲与青浦陈莲舫赴京为光绪诊治。第二年,光绪与慈禧先后薨逝,两位名医被遣回。曹沧洲故居“务本堂”在阊门西街5961号,其开业诊所在瓣莲巷4号,曹身故后改建为祠堂。(两处分别为控保建筑018140号。)

宣统元年(1909)十一月十三日,陈去病、高旭、柳亚子等十七人,在山塘街800号张国维祠(控保建筑)举行集会,会议宣告“南社”成立,意谓“操南音不忘本”。这是苏州近代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其地现设“中国南社纪念馆”。

191110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全国震动,各省陆续独立;113日,上海民军攻克江南制造局,成立沪军都督府,选陈其美为都督。苏州士绅反复开导江苏巡抚程德全,程德全在张謇、熊希龄、黄炎培等人的支持下,于115日剪去发辫,在辕门挂出“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的牌子,张出“兴汉安民”的白底红字旗帜,用竹竿挑去几片巡抚衙门的檐瓦。以示革故鼎新。

从此,苏州人民摆脱了封建统治的桎梏,迎来了民主社会的曙光。

后记

《苏州城的脚步》最初是一档由情语江南文化机构策划的系列语音讲座,特邀吴文化专家谢勤国老师以口述的形式进行分享,讲座于2017216日正式推出,共计二十三讲,情语江南文化机构将语音资料编辑整理成文字,经过校对增删后出版成书。

《苏州城的脚步》以时间为轴,从泰伯南奔开始,到辛亥革命为止,讲述了苏州城三千多年的历史沿革。每一章先交代历史大背景,再撷取同时期发生在苏州的重要历史事件加以详述,这种形式有助于读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锁定属于苏州的时间坐标,既能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又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去找寻历史演变的规律。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城的脚步》将虎丘山、北塔报恩寺、玄妙观、上方山楞伽寺、瑞光寺、苏州城墙等几处重要人文遗迹的兴衰变迁史贯穿始终,再现了这些古迹的历史记忆。不仅如此,书中还提到了羊王庙、富郎中巷、滚绣坊、阎邱坊巷、昼锦坊、石人弄等众多街巷地名的由来,全书涉及文物古迹逾二百处,历史人物逾七百人,信息量不可谓不大。

《苏州城的脚步》不但可以带领读者概览古城苏州的浮沉发展,同时也是一本风景名胜的文化索引和名人掌故的集锦汇编。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可以走近更为清晰的苏州往事,去感受她的深厚底蕴与无限魅力。

史海钩沉,挂一漏万,欢迎广大读者补充指正!

本书二十三章  连载结束

(谢勤国老师)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