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的脚步(连载十九~二十一)

文摘   2024-12-03 06:42   江苏  

第十九章  明末清初

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也是清顺治元年,这是改朝换代的一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缢。四月,吴三桂降清,献出山海关;李自成与吴三桂战于“一片石”,清军突袭,李自成败退京师;二十九日,李自成匆匆登基,正式当上大顺朝的皇帝,三十日撤出北京。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初三日,清军占领苏州,奸淫杀掠;以王谟为知府,十一日下薙(剃)发令;十三日常熟福山副总兵鲁之玙联合太湖张三,自葑门攻入,被清军掩杀,死千余人,鲁之玙战死,张三逃归太湖;十五日清军总兵土国宝纵兵搜敌,自盘、葑两门入,杀掠至饮马桥,见关帝当桥(塑像立于桥边)乃止。当年八月土国宝任苏松巡抚,顺治六年(1649)离任,百姓相庆。顺治八年(1651)又任,被参,以弓弦自缢于朱明寺(当时为巡抚署)。

顺治三年(1646),通俗文学家冯梦龙卒,享年七十三岁。今苏州相城区黄埭镇新巷村更名为冯梦龙村,并成立了冯梦龙研究会。

顺治四年(1647),文坛领袖钱谦益因涉嫌通匪,被软禁于拙政园,柳如是相随,后放回常熟。

顺治初年,苏州知识分子采取各种方式不与清政府合作,不接受“以夷变夏”,有率兵起义的、有以死明志的、有隐逸不仕的……其中昆山顾炎武最为著名,坚持反清斗争。他在《日知录》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

顺治六年(1649),韩馨(写五人之墓的神童)购得胡汝淳洽隐山房废园为栖息地,名为“洽隐园”。清乾隆年间,园继归安徽布政使倪莲舫,易名为“皖山别墅”。该园最初为明代嘉靖年间归湛初宅园。

顺治十六年(1659),朱国治任江宁巡抚。此人是辽东人,很早进入八旗汉军(正红旗)。

顺治十七年(1660),任维初任吴县知县,上任伊始,追比逋欠,改三、六、九追比为日日追比。时县衙在流化坊(今马医科)用尿桶泡大竹片人,不久便杖死一人,百姓怨声载道,然朱国治却以任维初为能吏,其实任维初粜(卖米)常平仓储粮三千余石,中饱私囊。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世祖薨于天花。二月初一,苏州府接哀诏,次日起在府衙设灵台,哭灵三天;初四日,府、县生员百余人去文庙“哭庙”,控诉任维初贪赃滥刑,然后赴府衙申诉,沿途有市民相随,竟聚至千余人,朱国治以为百姓动乱,遣兵士抓捕,当场捉得倪用宾、薛尔张等十一人。倪、薛上呈控任维初揭帖(状子),朱国治方知此事不简单,即命道台王纪审理此案。任供曰:“到任止二月,无从得银。抚台索馈急,不得已而来是实。朱见供大惊,立命王纪将供词更改,又严刑逼供诸生,说是因任维初严行追比,故告其贪污,实为诬陷。且上疏:“兵饷难完,因苏属之抗纳,吴县尤甚。”又说诸生哭庙“震惊先帝之灵”。辅政大臣阅疏,认为江南一直清行动不断,其中必有联系,将此案与其他地方的反清案件视为一体,特派侍郎叶尼等四人到江宁,与总督、巡抚共理此案。

朱国治又将与之有隙的退休官员顾予咸罗织下狱用毒刑,又责令苏州府教授程邑开哭庙人员名单,经过钱中谐(六元状元钱棨的曾祖父)的劝导,为了不牵连更多无辜,程邑无奈又加上金圣叹、丁子伟等,共十八人。只因此二人乃生员领袖,一直遭官府忌讳。顾予咸之弟在京花大量金钱营救其兄顾予咸得释,后几成残废。而金圣叹、倪用宾等十八名生员被全部处死。金圣叹大辟籍家,妻子戍宁古塔。妻死于戍所,子金雍二十年后放还,已年逾五旬。金圣叹葬于五峰山博士坞,抗战时其墓曾遭日寇发掘,被劫去书籍、瓷器等陪葬品两箩,抗战胜利后修复此墓。(1960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圣祖康熙元年(1662),韩世琦任江宁巡抚,朱国治调往云南。韩重修苏州城墙,参劾任维初,任维初以贪酷被免职处死。

城中玄妙观因避圣祖讳,改“玄”为“圆”或“元”。此江南名观其时正在风雨飘摇之中,三清殿面临坍塌,东岳殿、雷尊殿等皆岌岌可危,观中道士无力修复。致仕的前吏部尚书、中和殿大学士金之俊力主礼请穹窿山上真观高道施道渊来圆妙观任方丈,主持修复。

施道渊,字亮生,吴县横塘乡新郭里施家村人。幼年入“朝真观”拜沈心庸学道,后得异人张信符传授。明崇祯十二年(1639),龙虎山徐演真来苏,施道渊入其门墙,列“金”字辈,法名金经,得传五雷符秘法,学成出山后号“铁竹道人”。明清交替时,天下大乱,施道渊隐居尧峰山修内丹,总思有用于世。清顺治七年(1650),五十二代张天师张应京参观上真观,施道渊作陪。当时山上仅有三间三茅殿,破旧不堪。施道渊心中不忍,立誓重兴上真观,于是率领徒众用十年时间,在山上建成殿宇十余座,房屋千余间,成为吴中第一道观。顺治十七年(1660),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表奏朝廷,世祖书竖匾“皇清敕建上真观”悬于山门(今悬匾为乾隆书体),授其“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封号。

施亮生受聘下山,与圆妙观方丈玄道朋交接,出任方丈。莅位以后,筹划指挥,募银四万余两,耗时两年,于康熙三年(1664)秋,修复三清殿、正山门与雷尊殿,金之俊书“圆妙观”竖匾(留存至今)和“妙一统元”横额(现为谢孝思所书)。康熙五年(1666),道纪司陶弘化募缘修复东岳殿与五岳楼。同年金之俊礼请玄墓山圣恩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方丈剖石壁至报恩贤首教寺任方丈,修葺报恩寺。

康熙六年(1667),析江南省(原明代南直隶)十六府为东西两省,东省八府以江宁、苏州为首府,名江苏,设江苏巡抚署于苏州书院巷(原鹤山书院);西省八府以安庆、徽州为首府,名安徽,巡抚署驻安庆。剖石壁至报恩寺,重修不染尘观音殿、报恩寺塔,到康熙八年(1669)竣工,次年剖石壁圆寂,徒一源继任。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大雄宝殿,历九年成(汪琬记)。

朱国治在云南监视吴三桂,作威作福,克扣军饷。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反,逮朱祭旗,军士脔割而食其肉至尽。

康熙十二年(1673),施道渊在陶弘化与布政使慕天颜支持下,募银六万余两,重建弥罗宝阁与各配殿,建照壁至干将河边。观中分东、中、西、北四路,俯瞰成鹤形,施自居北路西端“穹窿方丈殿”(控保建筑071号)。

正一道三山滴血派有四十字宗谱: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至诚宣玉典,忠正演金科。冲汉通玄蕴,高宏鼎大罗。武当兴愈振,福海起洪波。施道渊(亮生)属十九代,其本人又开创穹窿支派,传“道守得真元,神全体自灵。三山垂救度,四海尽飞升”二十字谱牒。三山滴血派以施有功,故请施在宗谱中增加十个字:穹窿扬妙法,寰宇证仙都。

康熙十五年(1676),裕亲王福全奉诏,请天下高道至京师,举办罗天大醮。施道渊受任为主坛高功法师,海内高道云集,推其为首席。四十九天大醮毕,京师名公钜卿相送践行,

纳兰性德作诗道别。次年,又举行一次罗天大醮,也是醮毕归苏。施道渊有招鹤之能,每至各地斋醮,均有白鹤翱翔于空中(穹窿十景中有“茅峰招鹤”)。当年除夕与徒众团聚,忽曰:“明年此夕,不复与汝等聚矣!”

康熙十七年(1678)夏,吴中酷旱,施道渊登坛作法祈雨,自七月二十日到二十八日,九天求得大雨如注。施回方丈室沐浴趺坐,心力交瘁,书偈掷笔,驾鹤仙去,终年六十三岁。徒众建墓于上真观内,俗家弟子彭定求(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状元)作墓表。“文革”中墓遭破坏,后复建。2008年重兴上真观,分东、中、西三路,九座大殿,建“祖师殿”塑施祖师像,墓穴即在神坛之下。

第二十章  清朝前期

清圣祖康熙初年,俄国使团访华,中有罗马尼亚人尼古拉·斯帕塔鲁·米列斯库在回国后著《中国漫记》,其中介绍苏州:“这个城市是那样的富庶,商业之繁荣、码头之巨大是中国其他省闻所未闻。整个城市都建在水上,和威尼斯一样……因此这里的石拱桥不计其数……从这里到出海口只有三天路程,离太湖不太远,太湖上集中有大量船只和货物。……所有人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娱乐用品,这里都应有尽有。……印度、葡萄牙、日本等各国商人都在这里将中国货装上船,运回他们国内,中国人也从这里出发,驶往世界各国。……这里居民每年出售稻谷缴纳的税金就有二百万两黄金,比其他城市加在一起的还多。”

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藩平定。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圣祖首次南巡,十月至苏州,从阊门进城,去瑞光寺、拙政园,驻跸织造署行宫。苏州筑南北两御道,民国期间在南御道的基础上修筑了苏福公路。康熙为长洲县学大成殿(今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书“万世师表”匾额。这一年,汤斌任江苏巡抚。

康熙二十四年(1685),汤斌因范姓书生告状(五通神抢了自己的妻子),废上方山五通祠,拆掉的建筑材料用于修理文庙府学,但保留了前后两殿(前殿供奉观音,后殿供奉关帝)。汤斌在苏节俭自持,外号“豆腐汤”,上奏取消明朝万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田亩所加“辽饷”获准,又上《奏毁淫祠疏》,如何回复并无记录,次年调北京任礼部尚书。苏州人在胥门接官厅建“民不能忘”牌坊,在至德庙(泰伯庙)内立《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今存。汤斌殁后被追认为苏州城隍神。

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二次南巡,二月初三抵苏,驻跸灵岩山寺(寺里建行宫),又至玄墓山圣恩寺(元代万峰时蔚,明代汉月法藏均为该寺方丈),在四宜堂内题“松风水月”匾额。

康熙二十九年(1690),常熟王翚受荐召京绘《南巡图》,他与太仓王时敏、王原祁祖孙及王鉴并称吴门画派清初“四王”,王翚开创“虞山派”,另三人称“娄东派”。

王时敏是王锡爵的孙子。王锡爵与申时行同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病逝后赠太保,谥号“文肃”,太仓人称为“王阁老”。1966年12月,在虎丘山西南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确认其为王锡爵夫妇的合葬墓,随葬品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康熙三十八年(1699),圣祖三巡,三月十四日抵苏,自姑苏驿(胥门)至虎丘山,一路设锦亭憩息,张灯结彩,十八日庆圣诞;二十日赴杭,四月初返苏,初三起游虎丘、花山、东山、太湖等处,品新茶“吓煞人香”,觉名不雅,于是赐名“碧螺春”。

康熙四十二年(1703),圣祖四巡,二月抵苏。

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祖五巡,三月十八日抵苏,各界人士前来祝寿,赐圆妙观、上真观“餐霞挹翠”匾(两处皆挂),至德庙“至德无名”匾。江苏巡抚宋荦推荐十五人的诗文,四月十四日进行考试,录取汪泰来等六十一人,到内廷供职。

康熙四十六年(1707),圣祖六巡,又游虎丘、圣恩寺等地。

康熙五十二年(1713),江苏巡抚张伯行在文庙尊经阁附近创建紫阳书院。

世宗雍正二年(1724),因全国人口增长,分置新县,苏州府分长洲置元和县,昆山东分出新阳县,常熟分设昭文县,吴江分置震泽县,苏州府共辖九县(含吴县)。太仓州升格为太仓直隶州,分设镇洋县,分嘉定置宝山县,共辖四县(含崇明县)。

雍正十二年(1734),苏州长洲、元和县机匠罢工(叫歇),要求增加工资。六十一家机户联名告官,自县、府、布政使、巡抚各行政长官袒护机户,出告示《奉宪永禁机匠叫歇》,并勒石镌碑,置圆妙观东脚门机房殿。原碑今藏碑刻博物馆,复制新碑于玄妙观文昌殿。

高宗乾隆元年(1736),在东洞庭山(岛)设太湖厅,苏州府辖九县一厅。

乾隆二年(1737)二月,苏州府告示:“永禁在虎丘开设染坊……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并勒石镌碑《奉宪勒石永禁虎丘染坊碑记》竖头山门,今在虎丘正山门,是苏州最早公布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官方文件。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首巡江南,自北京通州登舟,沿运河南行,二月十七日抵苏,驻跸织造署行宫;次日陪皇太后圆妙观进香,观内在无字碑前建行宫,供皇帝休息。在三清殿西南侧为皇太后建长生殿。又住灵岩山行宫,过寒山岭,访寒山别业。游天平山题诗,书

“高义园”匾,建牌坊,今有更衣亭、御碑亭等建筑。再住圣恩寺,游光福至香雪海、司徒庙(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四株汉柏题名“清奇古怪”。二十一日派散秩大臣诚毅伯乌米泰到至德庙致祭,并赐谕祭文一道。二十五日赐“三让高踪”匾额。乾隆六至苏州,均派三品以上大员致祭。

乾隆离开苏州到杭州,过钱塘江至绍兴参拜大禹陵,这是乾隆唯一一次过钱塘江。

自杭返苏,三月十七日,张宗苍献《吴山十六景》画册,乾隆方知苏州还有那么多的景致,他表示可惜这次时间不够,下次一定要来。之前讷亲曾奏曰:“苏州城外惟虎邱称名胜,实则一坟墓之大者。城中街皆临河,河道隘,粪船坌集,午后辄臭不可耐,何足言风景。”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巡江南,二月十八日抵苏,又奉皇太后圆妙观进香,赐银三百两,观中为皇帝建万法经坛。乾隆书“清虚妙境”匾悬三清殿。二十日去穹窿山上真观,山上也建有行宫,铺设御道,乾隆至三茅殿、玉皇殿拈香,至望湖亭眺望太湖,题诗两首,书“穹宇清都”匾悬玉皇殿,手植白玉兰一株,今存。下山驻跸圣恩寺,回苏州途中住石湖,治平寺侧建行宫,人称“锦宫城”,山巅铺设御道。

此前两年,赵宦光后裔赵耀将寒山别业献出,苏州府改建为乾隆行宫,以后乾隆在避暑山庄仿建“千尺雪”。又游狮子林题诗,书“真趣”匾,今有御碑亭。派工部侍郎钱惟诚祭泰伯,作谕祭文一道。

乾隆二十四年(1759),苏州画家徐扬完成《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长1225厘米,高35.8厘米,描绘了苏州城内外数十里的山光水色和繁荣景象。

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巡江南,二月二十一日抵苏,次日往灵岩山寺,二十三日经事先斋沐,去上真观祭祀玉皇大帝,观中全体道众云集玉帝殿,箫鼓齐鸣,高宗上香三次,行三跪九叩大礼,实为旷世大典,还赋诗赠联。又住石湖行宫,书“石湖”摩崖(“文革”中开山采石被破坏),题“治平寺”匾、联。去城中圆妙观进香,题三清殿“太初阐教”和“梵籁清机”匾二块,书联。又题弥罗宝阁三层“穆清元始”匾和斗母阁“珠杓朗耀”匾。三月

二十七日至“报恩寺”进香,题藏经阁“吴云香梵”匾,书联。徐扬献《盛世滋生图》,随驾进京,任内廷供奉。此图后由溥仪带至伪满洲国,今存辽宁省博物院。

乾隆三十年(1765),四巡江南,二月二十五日抵苏,二十八日住灵岩山寺,次日上真观传早膳,赋诗。

乾隆四十一年(1776),苏州府人口为511.1万。

乾隆四十四年(1779),苏州官员得知高宗第二年将五巡江南,特将徐氏东园瑞云峰移至织造署行宫西花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四十九年(1784),高宗六巡。

乾隆首巡苏州乃循圣祖康熙行迹,待见《吴山十六景》画册后方知有穹窿山上真观胜于圆妙观,以后每巡必至,一共去了五次,题匾额楹联,赋诗咏怀,植树留念,见诸《高宗实

录》。山上“望湖亭”御碑录诗四首,分别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南巡所题,第六巡也题了诗,但碑石只有四个面,加不上去,只作罢论。若六次均到,为何首次无诗镌碑?上真观共有清代碑刻九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乾隆年间(1736—1795),曾任光禄寺少卿的长洲人宋宗元在南宋“万卷堂”故址建别业,以“网师”自号,兼取史正志“渔隐”旧义,且与所在“王思巷”谐音,名“网师园”,此后园主迭更。(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第二十一章  清朝中期

乾隆年间苏州出了一位名医徐大椿,字灵胎,吴江人。他自幼习儒,攻经学,善《易经》,兼及百家,于《道德经》独有会心,二十岁中秀才,此后无意功名,一心钻研学问,于天文、历算、史地、音律、兵法、水利等均有研究,并造诣颇深。因家人连遭病卒,他弃举业而习医,矢志济民,先以家藏医书朝夕披阅,久而通其大义,继之穷源达流,自《黄帝内经》以至元、明诸医书,广求博录,胸有实获,并通过临床诊治,辨证施术,成为一代名医。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东阁大学士蒋溥(常熟蒋家)病重,乾隆召天下荐名医入京,大司寇(刑部尚书)秦蕙田推荐徐大椿。九月诏至吴江,适徐有病,无法应召。次年正月病愈出发,已六十九岁。至京对蒋溥病症诊治后,面圣时奏曰:“蒋公病已不可为,过立夏七日则休矣!”乾隆亲自去探望,见蒋果真病情沉重,至期病殁。乾隆语于大臣:“徐灵胎学问既优,人又诚实,未知能在京效力否?”但徐不愿受官场束缚,又自忖年老多病,万难效力力辞之,辞呈亦由秦蕙田代奏。其间徐还治好了户部尚书李元亮的病,于五月初四回乡。

徐灵胎回苏觅得吴山岭下画眉泉畔构筑别业,称“洄溪草堂”,自号“洄溪道人”,额其书斋为“半松书屋”。袁枚多次来访并就医,而徐灵胎本人在京又结交贵官多人,多有前来探访,因此在画眉泉侧石壁上留下了诸多摩崖石刻。

乾隆三十六年(1771),徐又奉召进京,当时已经七十九岁,自知去日无多,不能生归故里,由次子徐燨(长子早亡)陪同登舟,装载灵床上路。途中病有减轻,精神转旺。十二月初一抵京,精力复衰。越三日,从容议论阴阳生死之理,并自作墓前对联,至夜笑谈而逝,终年七十九岁。乾隆十分惋惜,赐银一百两,追赐儒林郎,传谕徐燨抚柩回乡,次年葬越来溪旁黄字圩。

乾隆五十七年(1792),迁葬吴江县大竞下圩(今八坼镇田心里自然村)。墓前建四柱三门出头石牌坊一座。刻楹联两副,其一为“满山芳草仙人药,一径清风处士坟”,为徐临终前自题。

徐大椿知识渊博、著作等身,撰《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著《内经诠释》《六经病

解》《医学抉微》《药性本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贯砭》《医学源流论》《伤寒论类方》《兰台轨范》《慎疾刍言》《洄溪医案》等中医书籍近二十种,道教方面有《道德经注释》《阴符经注释》,水利方面有《吴江水考后序》等,音律戏曲方面有《乐府传声》《洄溪道情》,另还有其他著作,他的著作中有很大一部分被收入《四库全书》。(徐大椿幼年体弱,曾习武强身,据说能举起三百斤的石担。)

徐大椿死后被尊为吴江县的城隍神,今吴山岭城皇山道院里有供奉徐大椿的城皇山庙,当地人称徐为“阿爹”,八月十八日为其生日,有盛大的庙会活动。旺山宝华寺东,还有一座城隍庙供奉他。

徐大椿生前隐居的洄溪草堂位于张桥村内西山塘自然村,俗称“老江北庙”。山腰有泉眼名“画眉泉”,石壁上曾有摩崖石刻三十一条,书体有正、隶、行、篆,刻法有阴、阳、双钩,落款人物有果亲王、汲林阿桂、袁枚、钱大昕、潘奕隽、王昶等人。“洄溪摩崖石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夏,因山洪引起塌方,今存二十六条。

仁宗嘉庆元年(1796),江苏巡抚费淳、苏州知府任兆炯发起疏浚城中河道,次年五月竣工,勒石镌碑,名“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碑”,今藏于府城隍庙工字殿。

嘉庆三年(1798),任兆炯重修石湖范公祠,在湖中建“天镜阁”(借用范成大石湖建筑群中的一个名字)。

嘉庆四年(1799),唐仲冕任吴县知县,他自认是唐寅同宗后辈。

嘉庆五年(1800),唐仲冕在廖家巷准提庵东侧建“唐解元祠”(今唐寅祠,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嘉庆六年(1801),唐仲冕重修“唐寅墓”(今唐寅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编修了《六如居士全集》。

嘉庆七年(1802),卫道观方丈杨鹤徵羽化登仙,其徒陈惠村、周端士等卷款还俗娶妻。申时行七世、八世孙七人同请圆妙观八仙殿周继宾道长继任住持。由于当年家境清贫的申时行长期都在卫道观内埋首苦读,其身故后,族人在观内“东华堂”供其神主并榜曰:“申文定公读书处”,因此申家后人一直是卫道观的大护法。

嘉庆十三年(1808),圆妙观弥罗宝阁年久失修,方丈陈全莹募化大修,当年兴工,经六年告成。

嘉庆二十二年(1817),雷击圆妙观三清殿,梁断柱折,西北隅坍塌。刑部尚书韩因丁忧在苏州守制,闻讯即输银助修,阖城响应,但是巨材难觅,不能兴工。次年初,常熟福山渔民在江中下网,网重无法出水,拉入福山塘,退潮后方知非鱼,乃巨木也。传讯至苏州,韩即派木工前去丈量,竟达七十尺长,粗而直,适用柱材。众人以为神助,择吉日开工,四月始至明年十月竣,并修正山门。其时正逢嘉庆六旬寿辰,即在三清殿启建经坛祝圣诞(石韫玉记)。

嘉庆二十五年(1820),苏州府人口增至591万(男339万,女252万),长洲、元和、吴三县人口就达297万。

宣宗道光元年(1821),浙江慈溪人黄启庭租赁圆妙观东脚门首殿“神州殿”(此殿祭祀两位女性,一位是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另一位是孟子的母亲仉氏)开创黄天源糕团店。

道光三年(1823),林则徐任江苏按察使,上任四个月内便处理了九成上访案件,打击“包揽妓船、开设烟馆、要结胥吏、把持地方”的恶霸。林则徐为了查明苏州烟土的情况,装扮成商人,深入实地查访,发现鸦片的进出渠道主要是烟馆,于是第一次向道光皇帝上奏要求禁烟,查堵烟源,查办烟馆与烟贩。在道光皇帝的旨意下,林则徐铁面无私,在阊门外铁铃关前,点燃了中国第一把销烟之火。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吴拒毒同志会在北局小公园为林则徐立“林公则徐纪念碑”,供后人瞻仰与纪念。

同样是道光三年江苏发生特大水灾,松江府爆发了饥民闹府署的事件,巡抚韩文绮主张从重穷诘究办,林则徐劝阻,公正持平地处理了该事件,防止了矛盾的激化,百姓称之为“林青天”。

道光四年(1824),林则徐改任江苏布政使,赈灾、治河,绅民皆感之。

道光五年(1825),陶澍任江苏巡抚,当年疏浚吴淞江。

道光七年(1827),陶澍在沧浪亭创建五百名贤祠,看山楼底层“印心石屋”乃道光赐字。

道光十年(1830),陶澍擢升两江总督并兼管两淮盐务,成效突出。

道光十二年(1832),陶澍与巡抚林则徐合力疏浚徒阳河、浏河、白茆塘。苏州河道淤塞的原因:一、近海河流潮沙淤积,堵塞入海口;二、人口增长,奖励开荒,围湖造田,蓄水面积缩小。

道光十二年,长洲明经顾沅,字湘舟,撰成《元妙观志》,是该观创建后第一部方志。

道光十二年,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抵任后整顿漕务,裁撤冗官,又对河工、农政、盐政进行整治。此年苏州大旱,林则徐迎请铜观音寺像至天宫寺(菉葭巷)祈雨,有应。

道光十三年(1833),苏州霆雨连绵,又请铜观音像至开元寺祈旸,有应。

道光十五年(1835),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建成“丰备义仓”用以积谷备荒,后毁于太平军,战后冯桂芬重建于平江路石家角。拙政园南面的停车场,原是“丰备义仓”的晒谷场。

道光十五年,江苏按察使裕谦再废上方山五通祠,打击邪教。

道光十六年(1836)六月初三,宣宗御书“慈云护佑”匾额及上谕一道,由苏城各级官员送至光福铜观音寺悬挂。林则徐赠匾“惠庇民天”,书联:“大慈悲能布福田,曰雨而雨,曰旸而旸,祝率土丰穰,长使众生蒙乐利;诸善信愿登觉岸,说法非法,说相非相,学普门功德,祗凭片念起修行。”布政使陈鎏、按察使额腾伊均送匾联,并同捐俸倡修,延请高僧松泉主持,不数年,该寺修葺一新。

道光二十九年(1849),汪藻、汪坤在申衙前建“耕荫义庄”,重修东北部花园,名“颐园”,即朱长文“乐圃”遗址,构堂名“环秀山庄”。园中有嘉庆年间戈裕良所叠湖石假山一座。(该园于1982年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名“环秀山庄”;1988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流放伊犁,道光三十年(1850)二月,宣宗薨,文宗即位,下诏求贤,潘世恩力荐林则徐,文宗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西处理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林公逝于赴任途中,清廷在报丧奏折到京前,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

潘世恩,吴县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状元,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傅衔(整个清朝在生前加太傅衔的仅有五人),历事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被称为“四朝元老”。潘氏为清代姑苏官绅的典型代表,享有“天下无第二家”之誉,苏州民间称之为“贵潘”,潘世恩故居“留余堂”在钮家巷3号。(今为状元博物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本书二十三章  陆续连载  敬请期待

(谢勤国老师)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