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三泉,只在此山中

文摘   2024-12-21 06:34   江苏  

作者 |「 潘慕白」

首图 |「小小影月」

图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虎丘有“第三泉”,名谓“观音泉”“陆羽井”或“陆羽泉”。追溯虎丘“天下第三泉”的美誉,应始自唐,据说该处泉水,清冽甘美,是宜茶佳水。

自古茶人就十分讲究水之于茶的重要性。自唐始,茶学专著蔚然成风,至明代,流传之典籍颇丰。其中也多有详述水与茶的密切关系者,比如张源《茶录》中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许次纾《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等,皆道出了水与茶之间,那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对水的品评细致入微,为后人了解茶与水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陆羽将水分为山水、江水和井水三类,并指出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在山水中,他又推崇乳泉石池漫流者,认为这种水水质轻软、清活,最宜泡茶。乳泉水生成于石灰岩表面,内含丰富的碳氧元素,故水质轻软,同时因其流动缓、渗透力强,故水质清活。

陆羽除了在《茶经》中对水品高下有所判定,他还撰有《水品》,可惜的是现已佚失,无法窥其全貌。然从《茶经》之记载中,我们仍可领略到陆羽对水之品评之精妙与独到。

昔人论茶,必论其水,水佳则茶香,水劣则茶败。茶者,草木之英,天地之精,其性必发于水。水者,万物之源,茶之灵魂也。明代张大复曾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总结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此言可谓精辟至极,道出了水与茶之间那微妙而深刻的关系。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茶性必发于水,虎丘之泉水,宜于烹茶,其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第三泉”位于虎丘之巅,毗邻剑池,坐落于千人石之右,冷香阁之北。据《苏州府志》所录,唐德宗贞元年间,茶圣陆羽曾寓居苏州虎丘之地,亲汲山泉,细品茶香,深研茶道。彼时发现虎丘山泉,清澈明亮,甘美可口,实为煎茶之上选。故而,陆羽于虎丘山巅掘泉一眼,专供品茗试茶之用。同时,他又于泉外开山辟地,植茶种树,并以泉水灌溉茶园,使得“种茶”之术在苏州蔚然成风。

@白墙下的花园

为纪念陆羽对茶学之卓越贡献,后人将陆羽亲手所掘之虎丘石泉,尊称为“陆羽泉”,或“陆羽井”。随后就有历史资料显示,陆羽遍尝天下水品,评苏州虎丘寺石泉水为“第五”,实则是误传。与陆羽同世之刘伯刍,亦深谙茶道,他认为天下有七地之水最宜煎茶,而苏州虎丘石泉水,则位列“第三”。因此,苏州石泉水又得“天下第三泉”之美名。

“第三泉““第五泉”之说,是出自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中提出了与《茶经》从来源评判水品不同的标准,前半部分列刘伯刍的“七水”,评定虎丘石泉为“第三”,后半部分列李季卿的“二十水”,评定虎丘石泉为“第五”。

《煎茶水记》中后半部分记述了广为流传的李季卿与陆羽两人关于品水的故事,其中提到的“二十水”之说,并非陆羽品定,也就是其中的虎丘石泉“第五”的说法,也不是来自陆羽的品定。

但为什么不管是史料或现代资料上面常将“第五”之说按在陆羽头上?这或许是因为一些记载语焉不详所致。比如明代大学士王鏊《虎丘复第三泉记》云:“虎丘第三泉,其始出于陆鸿渐(即陆羽)品定,或云张又新,或云刘伯刍,所传不一。”

此等“始出于陆鸿渐“之说,语焉不详,无史料可证。但是因为陆羽曾寓居虎丘、品茶著书的经历,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以品尝虎丘山泉烹煮的茶为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和佳话,亦不足为奇。

@秦淮桑

据可查史料所载,“第三泉”之泉水,实乃泡茶之上选。此泉地处岩石节理凹陷之地,三面为摩崖石壁环绕,仅东向敞开,使得雨雪降水得以渗入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的裂隙之中,汇聚成富含矿物质的天然裂隙水。此水质地纯净,品质优良,堪称上乘天然矿泉水,极宜饮用。

且泉所处之地,确有井存焉。

据南宋范成大所著地方志《吴郡志》载:“今剑池傍经藏之后有大石井,面阔丈余,嵌岩自然。上有石辘轳,岁久堙塞。……绍兴三年(1133),主僧如壁,始淘古石井,去淤泥五丈许。四傍皆石壁,鳞皴天成。下连石底,渐窄。泉出石脉中,一宿水满井。……味甘冷胜剑池。”

说的是,剑池旁边经藏后面有一口大石井,井口宽一丈多,嵌在岩石之中,自然天成,井上有个石辘轳,因为年代久远而堵塞了。绍兴三年,主僧如璧开始淘洗古老的石井,挖去五丈左右的淤泥后,四周都是石壁,像鱼鳞般的皴痕如同天然形成,下面连接的石底渐渐变窄,泉水从石缝中流出,一个晚上井水就满了。其味甘甜清冽,超过剑池的水。

据记载可知,约在隋唐时期,至少在唐时,在剑池旁山泉处已筑有石井。

@秦淮桑

到了明代,虎丘石泉湮没不彰。《虎丘复第三泉记》中说“今中泠惠山名天下,虎丘之泉无闻焉”,而且“闭于颓垣荒翳之间,虽吴人鲜或至焉”,说它隐藏在破败的墙垣和荒草之中,即便是吴地之人也很少到这里来。

当时长洲县令左绵(即绵阳)人高第巡视县境来到这里,见状叹曰:“怎么能让如此美好的泉水被掩盖而不为人知呢?”于是下令拆除墙屋,铲平荆棘,疏通积水。

荒芜隐蔽的景象被清除后,泉水的美丽景致便显露了出来。只见有一块巨石巍然耸立,横卧绵延可达数十丈,泉水喷涌而出,冲刷着巨石根部。高县令说:“这就是《象传》上说的山下涌出的泉水,它应当甘甜清冽,不是其他泉水所能比拟的。”于是就在巨石之上建造了一座亭子,并且标明这是“第三泉”。吴中之士大夫闻讯,多来此地赋诗以贺。

@火之星2100

王鏊在记中称,他记录这件事,为的便是庆贺泉水重获新生。因此作诗曰:“岩岩虎丘,巉巉绝壁。步光湛卢,厥侵斯蚀。有支别流,实冽且甘。昔人第之,其品维三。岁久而芜,射鲋且泯,其谁发之,左绵高尹,寒流涓涓,漱于石根。中泠惠山,异美同论。百年之蔽,一朝而褫。伐石高崖,以记其始。”

将之译作易懂诗句:“虎丘高峻巍峨,绝壁陡峭险峻。宝剑步光湛卢,在此亦受侵蚀。一股支流别出,泉水甘冽清甜。前人评定等级,此泉列为第三。年深日久荒芜,清泉近乎湮灭。是谁将它发掘?左绵高尹县令。寒流涓涓流淌,冲刷巨石根部。中泠惠山名泉,与此同享美誉。百年深藏不露,一朝得以显露。高崖之上刻石,铭记此泉之始。”

@秦淮桑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该诗在细腻勾勒自然绮丽景致的同时,巧妙地将人文情怀与历史底蕴交织其中,使得全诗既如画卷般生动,又意蕴深远,耐人寻味。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极富深情,令人不禁动容。

提及与虎丘“第三泉”相交织的历史佳话,无不深藏着一份隽永的意趣,以及那份镌刻心底的深情。即便无缘亲自品尝那泉水的甘冽清甜,亦能从这些故事中品出几分真味。

虎丘之“第三泉”,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是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它镌刻着中华民族茶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篇章。置身于这灵泉之畔,我们得以深切体悟那份文化的独特风情,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廊,与古代文人雅士并肩,共同品味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感受其深厚底蕴与无尽魅力。

@小小影月

主要参考文献:

1.唐·陆羽《茶经》

2.唐·张又新《煎茶水记》

3.南宋·范成大《吴郡志》

4.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编《虎丘山志》

5.宋霞《陆羽<茶经>水之意象分析》


说明:配图已获摄影师授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严禁商用。摄影作者前带有@符号的,均为微博账号名称。



推荐阅读:

转发是最大的支持


苏州知青
地址 苏州市吴中区苏蠡路90号213室 电话:0512 67704589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