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的童年2》:这个国家竟为孩子制造丁丁尺寸测量工具?

教育   2024-09-24 20:33   北京  
世界有多大,童年就有多少种可能。
时隔五年,再度出发,我们跟随周轶君前往新加坡、德国、法国、泰国、新西兰等各具特色的教育目的地,继续探讨关于教育、成长的丰富话题。
《他乡的童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纪录片。制作、导演、采访都是周轶君。
5年前的第一季,我就推荐过。还邀请了我在英国的好朋友、威斯敏斯特大学传播学博士、也是第一季节目里出现的嘉宾李爽,分享她的两个女儿与英国体育教育有关的故事:从豆瓣9.2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解读英国教育的重心:体育
在第一季里,周轶君探访了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以及英国。
5年后,在《他乡的童年》第二季里,周轶君又探访了5个国家——新加坡、德国、法国、新西兰和泰国。
它们呈现出5种不同的教育特色,甚至有个国家为儿童专门定制了丁丁尺寸模型!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理性的教育需要我们跳出自身体系,放眼世界,见诸四海,可启迪,可镜鉴,可反省,可戒行。
《他乡的童年2》有着珍贵的纪录片视角,就像周轶君作为一个母亲选择不断出发的初心一样:
“分享旅程所见所感,一切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相互启发。相信我的旅程终点只是你的思索起点。”

德国—严谨的性教育与音乐启蒙




品质一直是德国的代名词,让我大开眼界的是,德国人在性教育这件事上也非常严谨。
在德国,性教育被纳入学校课堂和家庭支持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授课方式和内容。
低龄孩子学习了解不同性别的身体构成和发育状况,以绘本形式明确告诉孩子哪些部位不能被触碰。
初中生的性教育简直更大胆。老师有一个教具箱,里面装着不同尺寸的生殖器模型,都是根据欧洲调研结果给出的尺寸制作而成的。
用来教孩子们如何正确测量尺寸、购买和使用大小合适的避孕套,这很重要。因羞涩急于随便购买的避孕套,会因不合适而失去安全作用。
不愧是德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为教育孩子制造测量丁丁尺寸工具的国家。
对性教育介入如此早和深入,结果呢?德国是欧盟早孕率最低的国家。
除了性教育,德国非常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满地爬的baby也有机会和父母一起听一场古典音乐会。
对德国人来说,音乐无处不在。在德国学钢琴,没有考级制度。相比对指法动作的训练,他们更侧重“听”的重要性。
没有考级,但德国却有那么多音乐大师,而且整体音乐水平很高。这应该都来自于较早的音乐启蒙和音乐融入生活。
德国教育里,不怕孩子犯错。在他们的认知里,犯错误是学习的必要环节。
“高质量就是不怕犯错并解决错误”。
镜头里一位中国母亲带着女儿在户外玩,孩子的父亲是德国人。不够好的天气也并不影响孩子玩耍的兴致。
母亲说,下雪天,他们也会在户外玩一两个小时。
因为在德国有一句话:没有不合适的天气,只有不合适的衣服。

新加坡—孩子小学就“高考”


这一季,对于教育的关注加入了东亚视角的“卷”或“躺”。
看完第一集,身为孙燕姿粉丝,知道她为什么这几年活动这么少了。因为她家孩子小六了......
前阵子天后还在线分享自己的育儿焦虑,说筹划很久的个人演唱会要等明年大儿子考试完再说。因为,孩子马上迎来小升初,即新加坡鼎鼎有名的小六会考(PSLE)。在国内,孩子中考会面临分流;在新加坡,小学六年级离校就是“分水岭”,基本相当于“高考”被提前。
新加坡“精英教育”,一句话概括,就是“怕输”的卷王。
《他乡的童年2》从历史回溯新加坡教育“卷”的由来。因自然资源有限,所以人才培养为大 ,强调努力和拼搏,连校园里都四处可见政府危机感、公民责任感的标语。
小学生下午2点放学,但大家不约而同都跑去各个补习班上课。没有一个周末是可以完全休息的。
补习班内容也非常应试,比如中文课讲作文,老师会把作文直接结构化给孩子,告诉什么场景怎样写,会拿到高分。
新加坡的教育,鸡娃感拉满。而另一边,南洋理工大学的教授说:“自杀是新加坡青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新西兰—玩耍才是正经事



和新加坡形成极鲜明对比,新西兰这一集把人羡慕疯了!
在新西兰教育里,天大地大,玩耍最大。
广袤无边的大海,“无法无天”的操场,近在眼前的绿植,印证了人经常在没有天花板的地方呆着,会呼吸到自由。
新西兰的孩子从能走路开始就会学游泳,不是在泳池,直接奔大海。
同样重视体育运动,相比英国,他们与大自然的接触更多。
搬到新西兰的一位英国老师说,在伦敦,会带学生们去博物馆、美术馆,市区学习资源很多,但没什么身体上的体验。
她19岁才开始接触冲浪,而女儿在新西兰3岁就开始学习。
“第一次尝试的年龄越大,就越害怕带来的风险,她远比我自信”。
新西兰开放自由,小孩子有更多游戏,也更注重户外活动。
比如小学里有巨大的操场,叫做“无法无天操场”。意味着,孩子们可以想怎么玩怎么玩,不受老师干扰指导。
这种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的规则意识,反而让孩子们很懂得照顾别人。一个玩的很热闹的小男孩,会主动把“战场”上遗留的大木棍拿开,怕把别人绊倒。
橄榄球队出身的校长说:“就算你不让孩子这样,生活中他们也会摔倒受伤”。
“如果一直由父母决定是否安全,他们怎么学会保护自己呢”?
事实证明,这种不设限的玩耍,更有益于孩子提升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
除了户外玩耍,新西兰的“自由”,还体现在孩子们可以在毛利菜园里亲密接触感受人与土地的关系、重新定义食物植物;
可以在幼儿园早茶时间按自己意愿做选择,不会被要求统一的节奏做某一件事。
在新西兰,大学教授并不比蓝领工人更受待社会尊重。个人的“社会价值”更多样化。就算没有优异的成绩,也可以出人头地。
一篇“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论文在这里会被打零分,因为人都是平等的,要做“人上人”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广袤的土地,宜人的气候,优渥的自然条件,全国才五百多万的人口,相比水资源都要进口的新加坡来说,本身就是另一种教育心态的根源吧。

法国—哲学思辨力与浪漫松弛感



如果说德国的教育,是音乐从娃娃抓起,那么法国的教育,就是哲学要从小入手。
在法国,哲学课作为高中生必修课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哲学课是法国的特色,课堂上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
而近些年,法国开始流行低龄儿童哲学课。孩子从小就被鼓励讨论生与死,善与恶,以及什么是爱。
一些对成年人来说都比较宏大的命题,在法国教育里,是不排除在孩子童年之外的。
老师提出问题,什么是“坏”,什么是“爱”,不为了找答案,更不会急于给出自己的想法,而是引导孩子们思考以及自我表达。
“我们的话会扼杀讨论,成年人的话分量太重了”。
这种哲学课不是精英教育的专属,甚至纪录片里的“哲学坊”还创立于相对贫穷的区域。
课堂内外,法国都弥漫着哲学气息,思辨氛围。连街角咖啡店,都可以成为辩论场。常常举办聚会,自定选题,进行自由讨论。
这样的哲学启蒙和气氛,也难怪法国盛产哲学家。
法国的浪漫举世闻名,看过幼儿园小朋友吃饭这这一件事,就知道“浪漫”或许也是一种启蒙。“吃饭”才是法国人的大事。
幼儿园每餐饭都是 full menu,一道道菜上,一点点慢慢吃,一顿饭大概一个多小时。
不喜欢的菜品,小朋友可以选择不吃或少吃,不强迫都吃完,鼓励发现自己的喜好。
“孩子们不需要把所有都吃了,但他们什么都要尝试一下”。
在“吃”这件事上,孩子们从小大概就已经可以掌握松弛感的精髓了。

泰国—求学中转站的“悬浮”状态

泰国清迈,聚集了很多来自中产家庭的陪读父母,陪孩子读国际学校。把欧美大学作为终极目标,泰国作为一个跳板和中转站。
到去年为止,甚至清迈当地某些国际学校有一半学生都是中国人。
陪读父母(妈妈居多)放弃了自己原本的工作,熟悉的环境,甚至抱着孤注一掷的心态,做学业规划,“赌”一个孩子的未来。
就像一对中国父母所说“用我们的二十年,换孩子未来的四十年”。只不过这种学业规划,大都是父母的主张。
陪读父母不易,很多处于焦虑迷惘的状态。有父亲倾尽所有从房地产转行到清迈开泰拳馆,只为了让孩子过的比自己更好。
有母亲为陪孩子放弃银行行长的职位成为家庭主妇,陷入的社会身份缺失的困惑。
还有陪读妈妈刚来清迈一年,只认识上学的路和补习老师的家。
当地有“焦虑父母互助会”,会分享彼此的心境与困境,相互加油打气。这些父母处于“悬浮”状态,对当下悬置,把期待放在未来。
陪读的华人家庭,因为不能“赌输”的心态,对孩子的教育,也堪比换了一个环境的军备竞赛。
纪录片里,有一处很有意思的呼应。一位陪读妈妈在自己12岁时被送到新加坡读书,孤身在外的无助感伴随一生,而新加坡教育中的“藤条大法”(用藤条鞭打孩子)又被她沿用到自己孩子身上。
陪读中产家庭,希望带孩子逃离“淘汰教育”,找到适合孩子的路,但又进入另一种竞争。
用那位辞去银行行长职位的妈妈的话说:“来到这里才发现,人生不是旷野,其实就是轨道,不过是从一个轨道换到另一个轨道”。
泰国篇里最酷的,是最后出现的一位“圆满大师”。他原本是来自辽宁抚顺陪伴两个孩子的陪读爸爸,结果在清迈寺庙人生开悟,剃度为僧,两个孩子由妈妈照顾。
他说,因为看到了真相,就得到了特别大的力量。
“自己的胸怀与爱不够,才总想干预一个人的成长。”
真的爱孩子,是ta好或者不好,你都爱ta,而不预设ta就是个好孩子。这样父母也会减少让自己受伤。
《他乡的童年》第二季,五个国家,五种教育现状,依然启发人心。
不论在哪里,教育确实与本土文化、历史等等息息相关,无法照搬复制,各有相应的体制。但有一些教育上的共识,我觉得不分国家地域,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比如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喜好与热爱,而不只是“出路”。
比如鼓励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一路被计划被安排。
比如尊重并允许孩子犯错,在错误中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不要为了“孩子的未来”牺牲父母的当下。牺牲必然期盼回报,这个分量太重了,作为父母也不要去挑战“人性”。
至于如何将“成功”多样化,不要太狭隘,我觉得容易感到幸福的孩子,本身就已经成功了。
合适的教育,是先要勇敢地正视孩子和我们自己吧。

安潇 2024年9月 于 伦敦
前文回顾:
特别推荐:
之前我带姐妹俩旅行,总有姐妹来问我们的行李箱是什么牌子,有没有推荐的。因为我的箱子不是什么特别的品牌,所以没做推荐。后来有次聊天,我助理酸橙跟我说ITO的行李箱做得挺不错,她姐买过2个,用了10多年依然还健在,经拉又经踹,皮实得很。
酸橙姐姐近期拍的,8岁孩子蹲上去都没事
酸橙时常要带女儿xixi出门旅行,也入了ITO。除了1个20寸登机箱,另外还配了1个双肩背包和1个行李袋。
双肩包主要放御寒外套、证件、纸巾、充电器等;行李袋放食物、玩具等;行李箱装换洗衣物、书本、日用品等。xixi自己可以轻松拉动行李箱寒暑假时她给xixi买无陪儿童机票,在工作人员陪同下登机超省事。点击下图即可购买~
双肩包通勤也超合适,颜值在线且利用率高。包本身的自重轻,加上容量可观,装纸巾、手机、耳机不在话下,最近雨水多,甚至用它装过雨鞋、运动鞋、雨衣、水果......周末遛娃,用它装各种出门必备物品也相当方便。颜色中性百搭,爸爸背着丝毫不违和。
马上十一小长假就来了,我也给大家准备了不少出游好物,可以来安潇笔记看看。



安潇
英国育儿,专注项目式学习与父母的自我提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