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下半场

汽车   2024-11-21 20:55   北京  

在“而立之年”,比亚迪收获了空前的聚光灯和掌声。然而此时王传福更关注的,是比亚迪在下半场的表现。




F3、F0、S6、e6、唐DM……汉、海豹、腾势D9、豹8、仰望U7。


11月18日,深圳比亚迪小漠工业园。当笔者穿越在外场展示的比亚迪近20年推出的22款代表车型时,身边是一群不同肤色的外国媒体人。他们正一边拍视频,一边操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和泰语,热情地介绍这些展车。


在当天举行的比亚迪公司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仪式现场,王传福在总装车间里临时搭起的舞台上,将比亚迪历史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一辆腾势Z9,交到了《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的手中。



从2008年F3DM上市算起,比亚迪的第一个百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用了13年;第二个百万辆用了1年;第三个百万辆用了半年;第四个百万辆用了5个月;第五个百万辆用了4个月。


在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单月销量超过50万辆。


换句话说,比亚迪已经具备每2个月就交付百万辆汽车的能力。


这意味着,在中国市场,比亚迪不仅是销量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同时也是销量最大的汽车厂商。


而在全球范围,比亚迪有望在2024年超越本田和福特,成为全球销量排名第7的汽车集团。


时间回到2007年,当王传福提出要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的汽车企业时,没有几个人把他的“狂言”当真。


那些在当时对他的言论做报道的媒体,更像是在传播一条供读者消遣的笑料。


然而17年之后的今天,曾经的“异想天开”已经成为现实的企业目标。


王传福的造车生涯达到今日成就之前,经历过至暗的生死时刻,以及长时间的蛰伏。


2008-2010年间,中国汽车市场的总量从900万辆狂飙突进到1800万辆。然而比亚迪在此期间却经历了冲上高峰后的急转直下。


2009年,比亚迪共售出44.8万辆汽车,同比增长超120%,力压奇瑞成为当年自主车企的销冠。


2010年,比亚迪起初将销量目标定为80万辆,中途下调至60万辆,最终只实现了52万辆。


在2010-2019的十年间,比亚迪的年销量始终徘徊在45万辆上下。而同时期的吉利和长城,均实现了年销百万辆里程碑。



在最困难的2019年,比亚迪净利润仅16亿元,创五年新低,但王传福仍在研发上投入84亿元,继续加码技术。


2020年,尽管比亚迪仍仅实现了43.7万辆的年销量,但中国车市的新能源剧变已到一触即发之时。


这一年,大量资金涌入新能源汽车市场,蔚小理们转危为安,顶尖人才加入汽车产业,优秀的国产智能电车产品正在被研发出来。


2021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量299万辆,同比增长157%。比亚迪乘用车的全年销量为73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59万辆。


2022年,比亚迪不再生产纯燃油车,全年乘用车销量达到187万辆,同比增长156%。


2023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302万辆,同比增长61%,增幅跑赢大盘的38%。


2024年前10个月,比亚迪乘用车销量已达324万辆,同比增长37%。


在今年前九个月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比亚迪的市占率达到恐怖的34.3%,是第二名特斯拉(6.6%)的五倍多。


在所有的中国车企当中,比亚迪已是另一个量级的公司。




取得这样的成绩,心生骄傲是人之常情。但王传福在发布会上并未流露出得意。


尽管通过首次授权出书,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故事和成功心得,但在笔者眼中,王传福已经马不停蹄地把心思转向了下一个“自我证明”的任务。


比亚迪宣布,将投入1000亿元用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汽车相结合的智能化技术。


豪掷千亿的目标也被摆上明面:“实现整车全面智能化进阶、赢得未来的技术话语权”。


掌握技术话语权,是王传福经营企业的一贯宗旨,也是他迄今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王传福曾多次公开表达过他对汽车产业趋势的判断: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基础是大容量电池、整车器件的电子电气化;智能化的核心驱动力,则是AI技术。


AI将席卷各行各业,汽车产业首当其冲。


AI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第一个超级应用,是智能驾驶,一个足以彻底颠覆汽车产业的功能。


当汽车实现自动驾驶,传统的非智能汽车市场,将会快速萎缩。


关于实现自动驾驶的时间进度,每个企业家会有自己的判断。


马斯克将市场长年呼唤的2.5万美元车型搁置一边,转而开发没有方向盘的Cybercab,用行动表明了他的判断。


这一方面是对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的(过分?)乐观,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以2.5万美元以下成本造车的信心不足。


在2.5万美元,或者说2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价格区间,比亚迪在中国市场处于统治地位。


关于这一点,李想在回答如何思考20万以下市场时,有着类似的判断:“理想汽车没有任何DNA,或公司资源,或能力优势,去在这一价格段更好地服务用户……但最后可能会有什么东西直接把这个barrier打开——我觉得那就是大的技术进步。”


众所周知,王传福极其关注技术。


今年8月,据《晚点Auto》报道,比亚迪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透露,自2023年上半年将智能驾驶升级为比亚迪核心战略之一后,王传福“白天当面讨论,晚上十一二点还会打来电话讨论智驾问题”。


对智驾、智舱的关注,让比亚迪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


比如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璇玑架构”,将底盘、三电、车身、座舱、智驾等子系统之间的壁垒打破,使车辆能感知内外环境并在毫秒间做决策、控制机械部件做出精准动作。这样的架构为未来自动驾驶系统打好了基础。


而高阶智驾系统“天神之眼”,不仅可实现自动泊车、高速领航、城市领航功能,而且传感器与车身控制系统打通,可通过传感器对路况的预瞄,在颠簸、过弯、加减速等场景下实现更稳定的操控。


在关乎比亚迪品牌向上的30万以上市场,2025年及以后推出的智能电车产品,实现全国都能开的城市NOA将成趋势。


而比亚迪占据统治地位的20万以下市场,智驾功能也在加快渗透。


在激烈价格战+智驾技术、成本高速迭代的背景下,小鹏Mona M03的上市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小鹏汽车在售价15.58万元的车型上搭载了纯视觉高阶智驾,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是,20万以下市场的智驾渗透率将会迎来猛增。


对于比亚迪而言,无论是维持基盘还是品牌向上,智驾能力都已是必须。


换言之,参与未来智能汽车市场竞争的厂商,必须具备高阶智驾的技术能力和产品能力。




智能驾驶技术开发是一项高投入、长周期、高技术门槛的挑战。


同时,与传统燃油车时代不同,对于智能电车企业,智能驾驶是典型的“一号位工程”,企业掌舵者只有亲自参与、持续在场,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果对比亚迪的发展历史有所了解,很容易就会发现,上述智驾研发的特征完美契合王传福的比亚迪:


1.庞大的销量规模和现金流,让比亚迪拥有充足的资源投入智驾研发。


在智驾领先的国内企业当中,理想汽车和蔚来每年的研发投入大约在120亿元级别,小鹏汽车大约在70亿元。


反观比亚迪,2023年研发投入近400亿元,超过蔚小理的总和;在营收规模上,比亚迪2024年已经成为与华为平起平坐的巨头,全年营收将超7000亿元;在研发人数上,也超过10万人。


王传福抛出的1000亿元研发投入,虽未说明时间期限,但专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这是令人羡慕的资金规模。


2.王传福是已被实践证明过的连续创业者,同时也是“技术为上”的理想一号位。


无论是白手起家、从日本电池企业90%的市场份额中逐步抢下摩托罗拉、诺基亚、苹果等客户,还是在进入汽车行业之后持续投入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技术,王传福的企业战略始终是以技术领先为导向的。


1999年,为研究电化学反应的机理,比亚迪以373.5万元购入一台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单台设备的花费就超过了公司成立时的启动资金。


2003年,比亚迪买来一辆奔驰车供工程师们研究ATM变速箱。由于摸不清安装构造,大家没动几下就停了下来,不知如何下手。王传福拿起一把钥匙在车身上用力划了几道后说:“这下你们就敢拆了!”


他还说,就算一辆车价值100万元,只要在拆的过程中能学会一项技术,这钱就赚回来了。


作为一号位,王传福痴迷于搞清楚技术原理,对技术研发敢投入,同时赋以耐心,这是比亚迪自研智能驾驶成功的先决条件。


当然,在制造业取得巨大成功的比亚迪,长于硬件制造,面对软件开发时需要避免路径依赖,并通过纳入顶尖AI人才和学习先进企业的运作模式,更好地顺应AI技术研发规律。


这是王传福要补的课。笔者大胆猜想:在王传福的办公桌上和枕边,早已像当年攻读电池书籍和汽车书籍时一样,堆满了人工智能相关书籍。


汽车产业是马拉松。决心发力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的王传福,无疑将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竞争者。



结语


对于那些在今天或处境艰难、或初获成绩的造车新势力而言,比亚迪这个昔日“造车新势力”的故事,是莫大的激励。


2002年底,面对时任秦川汽车董事长杨有庄善意的劝阻,王传福对进入汽车行业信心十足:


“干汽车,我能干到80岁。给我几十年,一定能干出名堂。”


比亚迪的智能化下半场,也是王传福造车事业的下半场。


故事只讲了一半。





建约EV预测是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研究和预测系统。


该产品旨在为车企产品经理、车型营销等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用户研究、市场预测、产品竞争力研究和技术趋势研究,以支持产品定义、GTM等关键决策,帮助车企提升产品成功的概率。


试用申请登录官网:www.evyuce.com

建约车评  只做有价值的汽车科技报道


建约车评
专注于智能电动车、自动驾驶、电动化和数字化的产业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