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进入下半程,没咋看比赛。电视很久没开了,手机里,也很难看到全程,基本都是一些cut。
除了比赛的cut,也有赛后采访的cut,看到一些记者问的问题,脚趾头都扣出甲沟炎。
乒乓球,就是“莎头”的天下。记者问孙颖莎,会和自己说相信自己吗?
赛后会安慰王楚钦吗?
这都是什么问题。前一个问题,人家只能回答相信啊。后一个问题,明明就是为了炒cp啊。
跳水,就问全红婵,你喜欢的明星有哪些, 为什么要跟黄子韬互动。全红婵跳的是十米台,有记者问,你在练3米板吗,给全红婵听得放大了瞳孔。
游泳,听到一个记者问选手,明天就是你的生日了,想对自己说些什么。选手一脸大无语。王冰冰采访潘展乐,更是超经典,一个拼命想引导,一个完全不上套。冰冰只好阶段性大笑。
当然了,这些都比不上东京奥运会时候的神问题。
一般来说,去采访奥运会的,都是体育记者。但果然是文体不分家,搞来搞去,很多人问的都是娱乐问题。
这也有原因,一方面,流量逻辑里,你要顾及到更多的人群,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听战术分析,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小姑娘跟那个小伙子还真的挺般配。
另一方面,体育也要分专项,一个人不可能是所有项目的专家,但往往又要一个人去采各个场馆,如果没有做足功课,就很难不犯错误。
让体育回归体育,说起来很容易,但做起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奥运,说白了就是一个热闹,各有各的热闹看。记者们,也被这个热闹冲昏了脑子,你们要看热闹,那就弄得更热闹一点。
好在,还是有不看热闹的记者。比如,TVB 的方力申。他不仅仅是歌手和演员,在出道之前,就是中国香港队游泳运动员,2000年曾代表中国香港参加悉尼奥运游泳项目,保持了11项中国香港游泳纪录。
所以,TVB让他采游泳,他就能问出一些“生日来了”“状态如何”“信心怎样”“如何庆祝”之外的问题。
比如问潘展乐关于“10天200次尿检的真假和影响”以及“很多人说这个游泳池比较浅,它的浪会不会影响到你的发挥”,就很能解答一些疑问。
也是因为这个前运动员的身份,他也更能够跟选手共情。
采访中国香港“五朝元老”欧铠淳时,两个人的互动,就很温馨。方力申说,你是五朝元老了,你可不可以总结一下,你练习游泳都有20多年了,做了那么多年全职运动员,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第五届奥运会了……”
欧铠淳听了后有点忍不住。“你讲这些我会哭的。”
更重要的是,一个记者问出了这些问题,选手们是能感觉到,自己是受到了尊重的——你是在关注他们,而不是在仅仅迎合大家的热闹。
郑钦文的偶像,网球大满贯得主李娜,一直都是我行我素,一度跟媒体的关系很不好。
我们来听听她是怎么怼记者的——
“你的体能比年初有了很大提高,能否谈谈?”“你直接说我腿粗不就完了嘛!”
“你在不利情况下很快让自己重新镇定了下来,这一点是否比过去有了很大进步?”“你是说我过去脾气很急,是吧?! ”
“第二盘你是如何在不利情况下稳定心态反败为胜的?”“你们怎么老爱问我心态问题呀!”
但也有记者,知道李娜的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只要你跟得久,研究得透。
正如李娜在自传《独自上场》里形容的那样,
自己就像一只出于自保心理而将刺高高竖起的刺猬,让外人无法近身,只为保护她柔软的内里。
当她在亚运会女单半决赛败于米尔扎,自嘲“咱也不是为了亚运会而生的,对吧?”
但也有记者知道,李娜输球后其实哭了一个晚上。
体坛周报的资深记者张奔斗,曾经问过李娜里一个问题
“我们媒体就这么讨厌吗?”
李娜回答:“每个团队都有好人和不好的人嘛!”
我理解,她的“好”与“不好”,说到底,是记者是不是真的热爱她所热爱的事业。
但大家都知道,在现在的媒体生态下,相比体育本身,拥抱流量,也许来得更加实际。
贝塔说
我吐槽,我赞美,我认真吐槽与赞美。
我活着,我呼吸,我呼吸自由的空气。
你可能不爱看。
但我有我的坚持。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