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消费者角度解读manner事件,你会发现其实起冲突的顾客,并没有对打工人的一种了解的共情。
因为消费的时候,她们只觉得自己有买到的权利,并不觉得换一个场景,自己就是那个咖啡师。
这让我想到杨照《资本论的读法》里面的一个例子。他说德国铁路有时候会罢工,但赶车的人,往往表现得很耐心。也就是一笑而过,或者换乘,或者退票,不会动不动就投诉,也不会气急败坏。
因为这个时候,对乘客来说,他的首要身份不是一个消费者。虽然作为消费者的他仍然受到了影响,可是他认为他必须要尊重和支持这些在罢工中的劳动者,这是整体劳动条件,涉及劳动权的伸张。他自己也是劳动者,在自己做一个劳动者的情况下,他必须支持那边现在正在罢工的劳动者。相对的,他作为一个消费者,他被影响的这一部分,就会比较容易忍耐。
作为对比,还有一个例子,就是长荣航空的罢工。
长荣航空一直在强调它对消费者的服务有多好,然而非常特别的是,在空服员罢工的时候,他们一直快速地把后来的班次提前取消,而且一直把取消的班次提前公告出来。
急着取消班次,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因为当时工会虽然决定罢工,但是还有500个空服员在上班。
可是长荣公司不理会这件事情,故意大量而且提早取消班机,摆明就是要激怒消费者,刺激消费者非常生气地说:“为什么我们的班机被取消了?”这样他们就可以告诉你,因为空服员罢工了。
消费者如何想,如何做,决定了打工人权利的有或无,大或小。
一个消费者只想当上帝的地方,换一个身份,就是天堂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