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潘展乐,华少究竟应该问什么?

文摘   2024-08-10 15:43   四川  


前两天写了一条《奥运不尴尬,记者采访才尴尬》,总结了一些例子,这两天又看到了更多的例子,其中华少跟一个女主持一起采访潘展乐的一段,尴出了连环尬。


大概回顾一下这三分钟的场面。




华少:“听听你用家乡话,说一下潘展乐三个字,让大家感受一下,温州的方言和谐音”答:“我不会说家乡话,只会说普通话。”


问:“平常控制身材,需要在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呢,就是,一直需要在一个控制的状态中吗?”答:“嗤,为什么会问这种问题?”又补了一句:“每天训练身材就很好啊。”


问:“潘展乐自己,还有覃海洋,徐嘉余,孙佳俊,汪顺,你觉得谁最帅?排个名。第一名谁?”答:“谁都是第一帅。”


华少:“咱们这个如果要用一种动物比喻自己……”答:“我是人。还有什么动物?”


华少:“那多了,马啊,狮子啊,鲸鱼啊,海豚啊。”女主持:“飞鱼啊。”


潘展乐:“都没有都没有。我就是我自己。”女主持:“很多奥运冠军,都跟华哥许愿,想看谁谁谁的演唱会,看谁谁谁的电影,来问问乐乐,有没有想去看谁的演唱会?”潘展乐:“我只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


网上很多人说华少不专业,女主持更是饭圈上头。我也有这种感觉,但这不光是不专业的问题,而是很复杂的原因。


首先是时代语境。潘展乐是00后,今年才20岁,华少成名的时候,是当年的中国好声音,今年他也43了。


你让一个40岁的去采访一个20岁的,这两个人之间差着20年,没有共同语言,没有共同经历,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错误的决定。包括全红婵被一个记者问“别人都说你飞的高,我想问你累不累”,问题也都老气横秋。Z世代就是打直球,没有话说,最好的就是早早结束,千万不要没话找话。


其次是节目形态。华少的这个节目,叫做“冠军来了”,本身就不是一个严肃的新闻节目,也就是闲聊。而这些问题,我猜也不是华少跟女主持自己准备的,节目组里,一堆90后00后的编导,肯定是他们选的网友的,或者带着自己私心的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很低幼,很家常,很娱乐,其实反而是大众喜闻乐的题材。这些问题,肯定也在其他运动员身上问过。属于大数据筛选出来的有效问题,有效的意思就是“有话题,有关注,有收视”。在这一方面,不要小瞧娱乐节目的数据和经验。


既然有效,何至于此?之所以呈现出这个尴尬的效果,其实还是在于潘展乐这个人。他跟全红婵为什么在记者采访中出圈,成为话题终结者,低智筛选器?


就是在于“少年不望万户侯”。管你是谁,让我感觉不好,我就怼回去,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成绩好,有底气,不在乎这些人情世故。反而给“人人配合,屡试不爽”的媒体弄不会了。


媒体问问题,其实都是有自己预设的立场的,有经验的,或者愿意配合的采访对象,你一个问题问出来,他就知道你想要什么答案,那也就是配合一下就算了。


平常人,被采访个一次两次,还很新奇。但奥运冠军们,除了比赛就是采访,人困马乏,烦得不行,还要回答这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问题,不情愿,就只能写在脸上。


最后,最重要的,其实是一种尊重。就是整个采访里,你看不到华少跟女主持人对于潘展乐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认知。他们只是看到了他世界冠军的头衔,帅哥的符号。本质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内容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是阅读空气,是看彼此的语调、语气、表情、神态,从这里面,可以读出来更多的信息。


而你去看这两个人,你只能看到他们例行公事的问问题,非常老套地走流程,套路而随意,一心只想着早点下班。他们只想着自己说,其实并不在乎对方的答案是如何的。然后在这个答案上去延展。每一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都没有任何关联,也没有逻辑。这就不是一个交流的氛围,而一个仅限于“我问你答”的访谈,也完全称不上访谈。


之前看资深的特稿记者赵涵漠写的一篇文章,说采访靠的是“陌生人的善意”。很多时候,让采访对象打消顾虑,敞开心扉不是一个技巧的问题,是心态、态度问题。


记者跟任何一个跟人打交道的职业都一样,你要是想拿到第一手的事实,就要让人将真心交付与你。什么技巧,内容设置,这都是细枝末节,更多是让自己走进TA的那个情境里,从他们的角度去想问题,只有这样, 你才能打开他们倾诉的欲望。

  

总体而言,记者能给别人的东西是特别少的,尤其是当下,每个人想要发声,自己去开个微博就好了。如今的世界,也不是一个人上了报纸就一跃成为名人的时候了。


记者能给采访对象一些什么呢?可能是一个事情让更多人知道,可能是让一些误解被澄清,甚至可能只是当时当地的一点点陪伴和安慰。


很多人喜欢看《人物》。这本杂志,以深度访谈见长。


在《人物》编辑部内部有一个口号,叫做“真正的采访从第3次开始”。《人物》市场化改版以后第一位主编李海鹏,以前是南方周末的记者。他引用一个摄影师的话“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站得不够近”。“近”就是同情之理解的基础。


为什么要3次采访?前两次是建立情感纽带的过程,是一个让对方信任你的过程。虽然基本上前两次采访都会觉得我问的是最重要的问题,最关心的问题,焦虑的问题也会在前面抛出来,事实上真正得到答案往往是从第三次采访才开始的。


当然,以这样的要求,去加到华少和那个女主持身上,是不公平的。不同的节目,不同的媒体,不同的形态,承担不同的功能。看《人物》的人跟看话少主持节目的人,不能说完全不搭噶,但肯定不是一类人。


在以前的话,各有各的频道,井水不犯河水。现在热点起来了,所有人看的都是同一条,标准又不是同一个,才会让华少这种以前的基本操作,变成了“专业不够”“饭圈恶臭”。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采访潘展乐,华少究竟应该问什么?他就只能问出这些问题,因为他是华少,不是赵涵漠,也不是李海鹏。真的守着看华少节目的人,也许真的不在乎潘展乐的技术怎么样,也许真的更在乎冠军形容自己是飞鱼,还是海豚。




贝塔说


我吐槽,我赞美,我认真吐槽与赞美。


我活着,我呼吸,我呼吸自由的空气。


你可能不爱看。


但我有我的坚持。







你可能还喜欢


为什么“饭圈”找上孙颖莎,不找郑钦文?


果然是祝局长承担了这一切


中储粮:你们有可能吃到煤油这件事,我们知道了


西安交大敢推李艺飞,就不怕你质疑


张志杰,也许本不会死


谴责南方医科大学的行政,是最简单的事情


网络乞丐,围满郭有才的菏泽南站


靠《歌手》整顿内娱,怕是想多了


梅西还是没有学会人情世故


穿原神服装的coser,首先是一个普通的市民


再议川大女硕士“网暴”事件:人人嘲笑鸵鸟  人人都是鸵鸟


拿块破床单保护梅西,你问过梅西吗?


跟领导逛太古里,需要什么样的基本操守?


导致母亲坠亡的“网暴”,究竟是谁的替身?


“挖呀挖呀挖”,挖得只剩尬


高馆长是懂法律的


始于“一页”的性骚扰事件,不会终于史航


比不雅照片更难看的,是伪善的嘴脸


淄博烧烤的热度,其他城市就别蹭了


射向女生的水枪里,他们都在借酒装疯


谁治好了刘慈欣的精神内耗?


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远离妖艳贱货


石家庄人的恐慌,是每个人不得不过的一关


13年!我,kris吴,终于是一个踏踏实实坐牢的人了


都来跟东软学学什么叫危机式表扬


你只看到二舅的强悍,你没看到时代的汹涌


王心凌火了,内娱完了


明星韭菜收割简史


李健一天一顿饭,你行吗?


“雨神”这个标签,萧敬腾为什么不“澄清”?


开膛手贝塔
入世而不世俗,温情而不凉薄,摒弃客观,全数主观。思考,表达,叙述,这个世界与时代,认真,不会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