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张截图,来自某一家电影院。
一个家长,带着自己8岁的孩子看《异形:夺命舰》,孩子被吓哭了,然后家长投诉电影院,喊退票,并赔偿。说孩子有可能被吓到有后遗症,要去医院检查。
我要是影院负责人,我只能一脸懵:电影放在这里,你带孩子过来看,孩子被吓哭了,你找我赔偿。
而且还一口咬定,是我影院的错。
但《异形》是个什么电影,有基本常识的人都知道,不知道雷德利·斯科特,没看过前作,你也看得懂海报吧?海报长这样,你未必以为是岁月静好吧?
作为《异形》的系列作品,这一次引进,基本是一刀未剪。而一部片子究竟适不适合带着孩子看,家长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国内的电影,删减的标准,往往是形而上的,更在乎画面里面的意义,而不太在乎画面本身。
在国外,有电影分级制度,多大孩子能看的电影,都有基本的建议。在我国,电影就是个寓教于乐的事情,既然是接受教育,那就能进则进,绝不嫌多。
但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如此,引进片走的不是这条路线,如果全然按着这个惯性去看电影,而作为重要把关人的家长处于一个懵懂的状态,就会带来这样的尴尬。
做事错了,改正便是。最怕的是错不知错,错不认错。就像这个家长,在现有的规则框架内,所有的行动,都是他主动做出的,而产生了结果,他第一时间做的,是像择掉青菜上的虫一样,迅速择掉自己的责任。
电影院,往往是观察人类的好场所。动画片,往往是合家欢的最佳场景。
一些新闻里的典型情景,一家三口,男的随便穿,女的穿高跟鞋,孩子五六岁,抱着一大桶吃的,占到自己上半身的一半。
然后坐下来,孩子开始天真无邪爸爸妈妈叫一通,东西拿到手里吃一通,在影院前台跑一通,对着前面的座位用脚踹一通。
当然,如果电影是《熊出没》还好,至少能够在这一通之后吸引孩子,但如果是《道士下山》或者《罗曼蒂克消亡史》之类的,你可就别想好好看了,尤其是碰到其中范伟跟林志玲的一段或者章子怡跟浅野忠信的一段.
一般情况下,稚嫩的童声就会响起,“妈妈,他们在干什么”的问题就会清脆地流淌而出,这时候,家长就会特别尴尬地保持沉默。对于有些家长来说,这甚至是他们在电影中难得的沉默。
还记得有一次看电影,后面的两个熊孩子一直说话,踢凳子,我回头提醒了几句,熊孩子还是我行我素,一边的家长,则全程保持冷漠。
看完出来,看这两口子带着孩子,勇往直前,像尖刀冲破水流一样拨开众人,就为了上电梯。
那一刻我明白了,有些人就是这样的。对于世界的规则,他们保持无视,因为自己的规则最大,而且这种规则,还可以按照血缘传下去。
成年人了,应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自觉遇到事情第一反应是投诉,是举报,其实一般都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9.9 的消费,就能把自己拔高到无限权利的地位。
真为这个被迫看《异形》的孩子担心,他的家长,才是最恐怖的。
我吐槽,我赞美,我认真吐槽与赞美。
我活着,我呼吸,我呼吸自由的空气。
你可能不爱看。
但我有我的坚持。
你可能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