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提问驱动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成长——群岛「提问与对话」线下课开放报名

文摘   2024-09-24 23:15   上海  
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来自导师顾远的话:
如果我们希望获得自身的成长并助力他人的成长,那么“提问与对话”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 我是一名教师,希望在课堂上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来促进他们相互学习;

  • 我是一个学习社群的主理人,希望发起一场共读活动,希望能够提出一些好的问题引发大家的深度讨论;

  • 我是一名教练,希望通过提问和对话来更好地理解我所教练的对象的处境和问题,也支持对方发现自己的潜能;

  • 我是一名创新教育者,想要通过提问和对话来帮助学习者明确他们自主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也希望向他们发出邀请来尝试我认为对他们的成长有助力的学习体验;

  • 我是一名父母,我不想要用命令控制的方式规训我的孩子,我想要尝试提问与对话来启发我的孩子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人;

  • 我是一名终身学习者,我想要不断地向自我发问,进行自我对话,也想要有能力和他人对话、和世界对话;

  • ……  ……

知道重要不等于我们就一定能够做得很好。事实上,提问和对话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挑战之一,在于我们压根就提不出问题。
有研究表明,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一年可以问出超过四千个问题,而随着年龄的增加,提问却越来越少。
在我们的受教育过程中,我们回答了太多的问题,却很少有机会提出问题。衡量我们成绩的是记住了多少的标准答案,而不是提出了多少体现好奇心和深度思考的好问题。
对教育者而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同样是一件非常有难度的事情。教育者最经常的发问其实只是在检验学习者是否记住了所学的知识点,好的问题则会启发学习者意识到自身的误区和盲点,更好的问题会激发学生主动探寻的热情,而只有那些最优秀的问题才能支持学习者获得对知识的全局性理解,激发他们主动进行更深入地探究。
我在《教育3.0》一书中提到了教育的第一性原理:学习是人的天性,教育就是要支持学习者充分发挥这种天性。
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经常就是从一个好的问题开始的,所以教育者既要重视孩子们、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也要善于主动向他们提出问题,并将问题化作学习的机会。
提问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能力。不同的问题反映了对事情性质的不同理解,对比一下:
  • “学习者要是没有学习动力怎么办?”和“我们该如何构建支持性的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天性?”

  • “有几个王朝曾经在西安定都?”和“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几大主要的王朝都选择在西安建都?”

  • 还有,孩子放学回家,家长的几种不同问题: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听老师的话?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学到什么新东西?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向老师问过什么好问题?…… 你觉得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成长会带来怎样不同的影响。

遗憾的是,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育者,提出好的问题的机会都太少了,能力也太欠缺了。

由于提不出好的问题,我们也就很难让对话持续下去。
我们习惯了别人给我们提问,然后我们立刻回答。我们也习惯了向别人提问,然后期待马上得到一个答案。这样的一问一答并不是对话,在答案出现的那一刻,交流便终止了,探究也终止了。
想起一位教育者和我分享的烦恼。在她开设的AI课上,一位学习者自主报名参加,但是每次来上课就是玩游戏。她于是问这位学习者为什么要报名这门课呢?学习者回答:“都说AI很重要,我想来听听你们都会聊些什么。”在这一问一答之后,这位教育者就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展开对话了。
“对话”这个词这几年在教育领域、心理领域、个人成长领域都相当流行,人们动辄就说“我们来一场对话吧”。这个概念本身在被普及的同时也有被滥用而平庸化的趋势。
很多所谓的“对话”只是在用刻意表现出的真诚,按照固定的框架,提出程式化的问题,达到一种心理上的安慰。
一群人在一起哪怕有来有往说得很热闹,也并不一定就是在对话。那可能是在闲聊,谁都没当回事儿;也可能是在辩论,只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又或者,只是在各说各话,而无人倾听。
记得在一个学习项目里,主持人说要让大家体验一下“对话式教学”。她邀请所有的学习者围成一圈,向导师提问,并且每个学习者也都可以回答问题。
现场看起来很热闹,直到有一个学员举手问道:“我们就是在轮流向导师提问,导师回答而已。就算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我们也只是在各自说自己的看法,并没有什么交流。这为什么就是对话式教学呢?”
与此相反,有一次我听一位新西兰的教育者做分享。在他演讲结束时,他主动邀请听众提问。他的原话说的是:“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I’ll try to make a perspective on it.” 通常人们会怎么说呢?一定是“你有问题,我来回答”。而这位分享者说的是“你有什么问题,我会尽力分享我的视角。”
从后面的交流过程来看,这并不是一句客套话,它体现的正是对话的本质在对话者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互动,透过彼此的经验、视角、思路的碰撞与补充来增益彼此对问题的认知。

还一些误区也在阻碍着我们进行高质量的提问与对话。
很多人把提问和对话理解为是一种机械拆解问题的过程,一种纯粹的技术和技巧。
诚然,提问确实需要思路,但思路不等于套路,其区别就在于是不是看见了对话的“人”,而不只是“事”。
记得前不久我应几位教育者之邀,做了一场深夜对话,围绕他们备受困扰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困扰,我连续地提出了几个问题。
有一位伙伴主动反馈了他自己当时的感受。他说自己在回答前几个问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猜测我是怎么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的,会猜测我的下一个问题会是什么,后来发现猜得并不准确,就意识到了我不是用某个套路在提问。
我可以理解这位伙伴之所以会有这种心理过程,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希望自己以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去支持更多教育者的成长,所以会带着学习借鉴的视角,尝试去拆解我的对话过程。
我当时对这位伙伴的回应是:“我自己也不知道我的下一个问题会是什么,它取决于你们对前一个问题的反馈会是什么。我关注的始终是你们这些人,而不是某个解题思路。”
我们都知道一个好问题会引出新的思考方向,引发对问题本质的重新定义,引出更多的好问题,从而驱动思考,驱动对话。
(群岛每门课程的申请表都精心设置了问题,诚如这位学友所说,每次申请都是一次与自己的对话)

我们很多人却未必意识到,“问题”往往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是提问者基于自己对所处情境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主观叙事。
如果对话者忽略了对问题情境的探究,忽略对提出问题的人的看见,只是在套用某个固定的拆解问题的思路来回应自己听到的问题,往往并不是在做真正的对话,也经常不能有效地支持对问题的回应。
相反,有时对话者用提问的方式予以反馈,就是在帮助对方反思自己的叙事。很多时候,仅仅是重构叙事本身就解决了问题,或者问题不存在了。恰恰是急于回答问题实际上是不假思索地默认了原有叙事的合理。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对话式教学"中,另一位学员反馈道:"我感觉导师并不在意我们的问题,他不关心我们为什么会提出这些问题。还有我们这些学员们,我们每个人都在说自己的经验,其实也没有在听别人的想法。这个过程我觉得并不是在对话。"
是的。提问与对话的要义只有一个:保有对人的真诚的好奇,看见人。
(在听完顾远和竹晞的直播对谈后,群大校友群英如是说)


好的问题并不等于古怪的、刁钻的,或者晦涩难懂的问题。相反,好的问题是清晰透彻、简明扼要,发人深省的,往往还能引发出一系列的好问题。
而在真正的对话中,与自我的对话,不是自我批评;与他人的对话,不是漫谈聊天;与公众的对话,不是宣传鼓动。
对话不仅仅是用语言文字,不只是为了解决问题,更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说服他人。对话是打开自己,愿意让他人走进;对话是保有真诚的好奇,去走进他人。
对话其实是一扇门。通过它,我们得以发现一个更大的自我,更大的世界。


如何更好地看见人?

如何在对情境的理解中提出好的问题?

如何让对话自然而然地发生,无处不在地发生?

如何用对话促进关系,增进智慧,引发行动,助力成长?

这些都是在群岛即将推出的「提问与对话」线下课里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而学习它的最好方式便是在真实的提问与对话中进行。这也是我们选择将这门课在线下开展的原因。
在两天的学习中,我们会学习高质量提问与对话的原则和方法,并将有很多基于学员真实情境的案例研讨、实践练习以及现场的反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将提升自己的提问与对话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更好地看见自己,理解自己所处的情境,发现自己在提问与对话方面的特质并加以发挥。
我们还将有机会结识一批有趣有料志同道合的共学伙伴,持续地相互练习提问与对话的能力,交流彼此的经验。
如果你:
  • 是一名教育者/父母/教练/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者……,想要通过和自己、和他人对话的方式来实现成长的目标;

  • 对人保有真诚的好奇,对探究问题保持开放的心态;

  • 享受和他人共学共练的体验;

那么,欢迎你的到来。

具体的时间地点:

时间:2024年10月26-27日(每天9:00-18:00,无需集体住宿)+ 一周在线社群研讨
地点:杭州市区
导师:顾远
学习费用:2,420元/人(不含食宿)

说明:
1. 10月13日24:00前报名锁定名额,可享早鸟价2,042元
2.群岛客社群成员享9折优惠;
3. 为了更好地支持大家推动机构内部的实践练习,群岛鼓励同一团队的多位伙伴共同参与学习,因此同一家机构如果有2位及以上同事一起报名,每位可享受9折团队价
4. 以上优惠不叠加。

扫二维码or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推动教育3.0,联结教育创变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