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兴冲冲地加入一个很青色的教育组织,结果呆了3个月,被卡住了…” | 群岛海豚信箱No.1

文摘   2024-10-15 19:31   上海  




群岛你好:
我是一个毕业三年,一直在体制外教育机构工作的年轻老师。去年,因为不能接受原来那家机构的大家长作风,就跳槽到一个年轻的教育团队。
在面试的时候,这个团队说他们是青色组织,支持每个人都能够自主决定,同时彼此信任,互相照顾;他们的课程也很不错,我也觉得自己原来的经验能够和他们匹配上。
所以,跳槽过去的时候,虽然工资没有增加多少,但是心里是带着非常大的向往去的,非常希望在新的环境里,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教学。
很快小半年过去了,我越来越失望... 觉得创始人讲的和做的有很多不一样——
譬如说:有一门课的设计我很想探索一种新的方式,但是他说目前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更好,于是我们就在办公室里争执了起来,僵持不下,他还对我发了火。
同事们在旁边看着,也不做声;最后我沉默了,就按照他的想法去做,确实效果也不错。仔细想想,他的说法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只是我自己心里还是很别扭... 不是让我们自主管理的吗?为什么我不能自己说了算呢... 不是说彼此支持的吗,为什么没有人帮我说话,或者来“支持” 我呢?
类似于这种情况会很多,看似不大,然而又经常发生。 

请问,到底什么是青色呢?我也看了大家推荐的书,也很认可和向往书里说到的工作状态。但是,在真实场景里,为什么总是很别扭呢?

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刚刚加入3个多月,难道是要马上离职吗?我被卡在这里了。你能给我一些做法或者建议吗?
—— 来自成都的教育者 晓欣







来自

群岛的

回信

晓欣你好,
我是周贤。小海豚衔来了这封信,我收到了你的故事,也感受到了你的心情。就你信中提到的场景,我人不在现场,也不是团队的一员,信息不足以提供给你具体的建议。我能做的,只是分享几个视角,提出一些问题,供我们一起思考。
1)第一个视角:大词越大,越要化小。
你在信里讲到 “青色”、“彼此信任” “互相照顾” 。这三个词,都是你选择加入这个教育组织时吸引你的词;同时对于这个教育机构,或者创始人来说想必也是很重要的词 —— 否则不可能在彼此面试的时候,就郑重的提出来。
然而,这些恰恰也是很大的「大词」。大词的意思是:看似正确,实则抽象;有可能每个人对此的真实理解和微观层面的感知都不同。
譬如:什么是“青色”?怎么就叫做”彼此信任“了?哪些算是“互相照顾”,哪些不是?领导说自己说话直接,经常对团队成员发火可以不可以?团队成员说表达自由,经常按照自己的习惯方式来diss别人,还要求别人理解算不算?…..
每个词细究下去,都会无穷无尽。
你可以回顾和提炼一下:
  • 你对这些词的理解、界定、判断标准和其他伙伴(无论是创始人、还是团队伙伴….) 是真正一致的吗?

  • 其他伙伴彼此之间的理解,又是一致的吗?

  • 这些一致性,是靠什么具体措施或者某种机制来保证在日常且长期的共事中,“持续性到位” 的呢?

为什么提这个问题?
当人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默认 “彼此对同一个词的意思的理解是一致的”  —— 但真的是一致的吗?
举个例子:我原来创办过的公司有两位设计师。有一次,大家说要做“欧美范儿” 的设计,所以把“欧美范儿” 定为了设计原则。结果,两个人交上来的东西完全不同,却纷纷强调自己做的才是“标准欧美范儿”。两个人争吵不休,各自看不上对方的;却又说不出,到底对方哪里做得不好。
仔细一问:原来一个人认为,欧美范就是小甜甜布兰妮;
另外一个人却认为,安吉丽娜朱莉那种酷酷冷冷的才是欧美范。
对同样一个词,每个人都以为“我懂了”,而且“你懂的和我懂的是同一个东西” —— 而这样的默认,就构成了沟通和协作中最大的障碍。
所以,单单提出“欧美范儿” 这个设计原则是没有用的。需要大家都围绕它,来表达来讨论 —— 并不是泛泛的讨论 —— 而是要可视要有故事有案例,要有最佳示范,要有最糟糕的例子….要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让所有的人共同摸到那种感觉。
如果事先大家都花一些时间,来讨论 “我心目中的欧美范儿是什么样的”,各自举出有哪些人物可以代表,可以对标的类似服装品牌是啥样的,我曾经做过的得意设计是什么,哪些是我觉得最不像的…… 等等,也许彼此的误会就少了很多。
即便不是完全一致,可以叠合的 “共同空间” 也能找得到;如果一点点共同空间都找不到,那么利索的各走各路,线路也很清楚。
越是重要的大词,尤其要如此。不要默认“我们成为了一个团队,这些词大家就都知道” 。或者默认,“我们最开始都知道,所以一直到现在也依然知道” —— 也许很多条件、情况都在变化,我们需要不断的保持同频啊。

2)第二个视角:迭代是常态,而完美不常有
在群岛我们谈到,很多时候组织的变化也好,教育的变化也好,是一个动态进化的光谱,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两级。
  • 如果组织的性质是从红色到琥珀色到橙到绿到青色的变化中的光谱,那么从你的眼睛里看,这个机构目前正处在哪一个位置?

  • 为什么会走到这里,为什么又会停留在这里?会停留多久,为什么?

  • 这个位置点在哪里,对于目前的这个教育机构重要吗?带来的优势是什么,带来的挑战是什么?

  • 其他小伙伴,在他们的眼睛里,机构又在哪一个位置?为什么?他们会觉得,这个位置点在哪里,对于目前的发展阶段重要吗?

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的青色组织,就像不存在完美的领导者,完美的CEO一样。每一个企业都有它自己的黄砖路要走(每一个组织都不一样,都会遇到各种磕磕碰碰),每一个领导者也有他自己的成长张力。
刚才提到这家机构作为一个组织,目前在哪个阶段,并不是“无缘无故,或者自然就发生了”。它有它的缘来,有它的特性,有它的无助,甚至有它的无能;同样,也有它的机会,也有它的可能…..
那么,对于这位创始人来说,也是一样的。你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些种种表现吗?他的真正个性和习惯是什么?他的背景来自于哪里?哪些是他无意识带给人们的,哪些是他有意识但控制不了自己的?哪些是和他的成长背景有关,哪些又和他当下的领导能力有关?哪些是他有心无力,哪些是他正在努力学习但还未做得很好的…
其实,道理都一样。没有完美的一步到位的组织,也没有完美的一步到位的个人。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放下一个心结:希望把所有的期待,放到一个组织或者一个领导者的每时每刻 —— 希望每一刻都尽量完美,希望每一件事都让人舒服,希望每一个表达都让同事情绪高涨,希望每一个用户都特别满意….
这些希望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
因为我们就是在真实的世界,面对真实的伙伴,处理真实的问题 —— 无论这些问题是人际性的,还是事务性的 —— 迭代是常态,而完美不常有。
放下这个心结,我们才能从更高的维度来 “系统性地看问题”,并抓大放小 :哪些是基调没有问题,但是手法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基调很可能就有问题,但是还能有调整机会的;哪些是基调有问题,且不能被调整的。
同样,有了这样的高维度,我们自己才不会轻易被他人的情绪、语言所影响,身处在自己的节奏。我们所说的Add on才有可能:如果自己都在小心翼翼,左右不明,又如何add on 别人,或者帮助别人更好的意识正在发生的张力?

3)第三个视角:在自己的星河里,构建阶段性的期待
这个视角带来最后一个问题:你自己在一定时间里(譬如一年内),在这个教育机构工作的自我发展北极星和设计之河是什么?
你自己试试为接下来半年到一年的自己写一些关键词,或者画一张图试试看。
是为了更了解某个领域的教育形态?还是为了个人在不同维度的学习?是为了真正和一个创业团队一起成长,还是有更多其他的目标或者意图?…..
如果第一阶段的成长时间设为6个月,那么自己作为团队一员,有哪些原则是需要坚持的?有可能遇到的限制条件又有哪些?
如果没有明确这些“星河”,很容易就把自己对组织、对他人、甚至对自我成长的期待不断扩大和延展;而当下短短几个月里所带来的自身经验、所得信息、与他人长期默契度等等,是不能支持这些“不断延展的无限期待” 的。
同样的,只有明确了自己的北极星和设计之河,对上述第一个和第二个视角里的问题,其答案才有更为直接的行动意义。

好啦,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你都有了一些思考,想法,都在纸上写写画画了一些新的内容,那么试着把各种点画联结起来,并产出了各种不同的连接线。连着连着,也许一些最合适的最小可行行动就自然而然的涌现出来了。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尝试着与工作团队里的伙伴去交流这些问题,或者约创始人聊一聊自己的困惑和思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也正是在这些“行动和思考”中,那些卡点不再成为我们的障碍,反而有可能成为帮助我们好奇探索的一块块“黄砖”。
回到我们的开头,无论你接下来的行动或者选择是什么,如此思考和探究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个人成长的过程。
所以,我的建议是:勇敢的与他人探讨这些问题;坦诚的与自我对话和思考 — 方式方法可以多样,写一封信,约着聊一会儿,一对一的分享自己的感受...
—— 通过这些探讨和对话,我们会接触到新的信息,听到多维度的阐述,展开不一样的视角,发现自己原有的一些假设或者假定,有可能需要调整或者完全颠覆,这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就涌现出了新的张力 —— 在群岛,张力不是指负向的矛盾和冲突,而是一个中性词,指的是“对自我的原有或固有假设,进行真实验证之后,所发现的不一致的地方” —— 张力就像一个信号器,带给我们新的变化可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张力都看成是学习的机会。
“人类最高的自由是在任何既定的环境中,能够选择自己的态度,能够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
人类持续在学习的,就是面对张力时如何选择和行动,找到并享有这种最高的自由。
我们都在路上,一起边学边做吧。
祝好
群岛大学|周贤

想进一步学习和探讨“教育组织进化”
欢迎来参加群岛「教育组织进化TOTs实践班
扫二维码or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更多了解群岛「教育组织进化TOTs实践班」:
周贤:小小的“教育跳蚤”如何做出大大的社会影响?—在群岛学组织进化,我们学的是什么?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推动教育3.0,联结教育创变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