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远:维基百科关于“里斯本丸号”的词条是在抹杀中国人的闪光点吗? | 群岛观点

文摘   2024-09-19 18:15   上海  

顾远及近 No. 48
维基百科关于“里斯本丸号”的词条
是在抹杀中国人的闪光点吗?
by 顾远
最近有一部国产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正在公映。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发生在中国浙江沿海的一起海难和救援事件。一艘名为“里斯本丸号”的日本货船在驶往日本的途中,被美军潜艇击沉。船上除了物资,还有近2000名英军战俘。
这些战俘在沉船之前奋力自救逃出船舱,却在海中遭到日军枪击。危难之中,附近的中国渔民冒险出海,从水中救出了数百名战俘。

纪录片拍得非常好,内容扎实全面,情感克制却又打动人心,充分体现了对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朴素的勇气与良善的颂扬。我在影片公映之初就去影院看了,还向很多人推荐过。
随着影片口碑的传播,各种介绍影片的文章也越来越多。在一篇流传甚广的十万加文章底下有一条高赞留言说了这么一段话:
这位留言者的结论是:全世界(显然Ta指的是西方世界)总是在抹杀中国人的闪光点。
而Ta得出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以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词条为例,在“里斯本丸号事件”中,中国渔民的功绩没有得到应有的陈述和颂扬。
这个推论的过程和结论想必会给很多中国民众带去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否则它也不会获得那么多的点赞。
然而,这样的推论却是非常粗陋的。
我们权且不谈仅仅用一个例子是否足以归纳出如此宏大的结论,也不谈维基百科其实并不具有任何官方色彩,而是由普通人编辑的词条;我们只说两点基本的逻辑:
如果用这个词条的内容来证明它是在抹杀中国人的功绩,那么起码应该同时表明该词条不提中国人却提到了其他人的事迹,如此才能说明是“只针对中国人”的。
如果要得出西方世界普遍抹杀中国渔民在“里斯本丸号事件”中的功绩,那么就必须证明不仅是这个维基词条没有提及,而且西方世界里的其他任何对该事件的记述里都没有提及。
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那么,我们来分别看一看留言者的推论符合这两条逻辑吗?
那条维基词条的链接在这里:https://en.m.wikipedia.org/wiki/Lisbon_Maru
其中,对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描述一共只有三段话,其中提到中国渔民事迹的确实只有一句话。可是,别着急上情绪。如果我们已经看过了纪录片,一定会记得影片中有非常多打动我们的场景。除了中国渔民的事迹,还有:
四号船舱里英国皇家炮兵的几百位战俘,他们彻夜不眠地奋力排出涌入的海水,减缓了沉船速度,为其他人的逃脱赢得了时间,他们自己最后却全部葬身海底;
还有那位军官,明明自己已经逃出去了,却又回到船舱中鼓励和救援那些还没有逃出去的士兵们;
还有那些最先逃出船舱的战俘,明知舱外就是日军密集的射击,还是义无反顾地冲出来,割破挡住船舱出口的帆布,给其他人创造逃生的机会;
……
这些在观影时深深打动我们的事迹,在那条维基百科的词条中全都没有提及,可见这则词条根本不是在针对中国人。它只是对一起事件的简略介绍而已。
不论我们的内心对里斯本丸号的遭遇有多大的触动,我们都有必要意识到:整个二战期间,被击沉的各种船只数以十万计。类似里斯本丸号的沉船事件也远不止这一起。唯一不同的是,里斯本丸号的遭遇很幸运地被记录了,关于它的回忆被打捞了,整个过程被拍成了纪录片让我们知道了。
那条维基词条看似简略,似乎和纪录片带给我们的冲击很不相称,却很可能恰如其分地提醒了我们:这起事件只是这个世界上众多类似事件中的一起而已。
(有趣的是,当我今天再去查看这条维基词条时发现,关于沉船的介绍增加了一段话,内容全部是关于中国渔民救援英国战俘的事迹,大概率是有人在看了纪录片之后增添上去的。瞧,原来维基百科的词条是可以自由编辑的。而且,它并没有提及任何纪录片中出现过的英军战俘的各种事迹。这算不算是在抹杀英国人的闪光点呢?)
再来看第二条,是不是所有提及里斯本丸事件的西方媒体都只字不提中国人的功绩呢?
这太容易查证了。请看:https://www.theroyalscots.co.uk/lisbon-maru/

上面是里斯本丸号上英军战俘所属部队Royal Scots的官方网站上关于里斯本丸号沉没的介绍页面中的一段话,是不是对于事件的介绍比维基词条详细了很多,也专门提到了中国渔民的事迹?
综上,维基词条上的内容只是简略的介绍,提及了该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大致经过之类的基本信息而没有细节,这并非是针对中国人的故意缺漏。同时,在西方世界记述里斯本丸号事件的文字中,有很多关于中国渔民事迹的描述。所以,“西方总是抹杀中国人功绩”的结论并不成立。
那么,
为什么留言者会忽略基本的逻辑而不假思索地得出这样的结论?
为什么很多人会忽略基本的逻辑而不假思索地接受这样的结论?
这是更值得反思的问题。
有一位伙伴对此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从留言中感受到留言者有比较复杂而难以排解的情绪在里面,有ta在国外生活的个体经验,也有ta在看到维基那句话描述时的第一反应。”
我并不认识那位留言者,也并不会因为那段留言给ta贴上“狭隘民族主义”的标签。上面那位伙伴的话却很符合我认识的很多海外留学生和在海外生活的国人的真实心理。
很多中国人,哪怕自己的英文很好,看过很多美剧,知晓很多西方文明的知识,真的到了西方国家还是会很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远不止是饭菜不合口味、听不懂内涵段子之类的生活琐事,更深层次的不适应来自于对很多理念的深度理解上的差异,以及基于这种理念的日常行为上的冲突。
这些不适应往往会让一个人感觉自尊心受损,因而需要某种精神上的依托和庇护。于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情绪便趁虚而入。
哪怕是那些在国内的时候很有独立思考自由精神的人,一旦在国外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不适、不公、不如意、不理解时,往往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滑向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极端的民族主义。在国内的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很多“观点”和被植入的思考“背景板”便在此时发挥了作用,让人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基本逻辑,却又表现的情绪激昂真理在握。
前面那位伙伴继续写道:“上面运用批判性思维对那条留言进行分析的过程让我联想到了心理学里的合理情绪疗法。看清事实本身是可以消解一部分情绪的。”
是的。
看清事实、理解情绪、复苏常识,这正是我们在这个难以言说的大时代中生活下去所必需的能力。
最后,再次推荐纪录片《里斯本丸号沉没》。还能有这样的纪录片存在让我对这个时代又多了一份信心。

END


更多「顾远及近」系列:

No. 26 爱国主义是天生的吗?

No. 46 生活中常见的思维陷阱系列 之一 


 群岛大学


        教育创新是一条不容易走的路,我们希望通过记录并分享教育创新者在通往教育3.0过程中的观察、实践和思考,让读者从中获得前行的动力、思维的碰撞和实践的启发。


在群岛,我们共创学习之道

在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群岛大学
推动教育3.0,联结教育创变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