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真实现场的觉察与思考
东胜区金融广场幼儿园半日观摩活动小记
一日生活皆教育,我们的理解是:教育的智慧与契机就蕴含在一日生活的时时刻刻里。环境里的每一处装点、每一份游戏材料,背后都蕴含着教师智慧的思考和教育的观点与逻辑;教师个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里都隐藏着教师内心里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每一个师幼互动的场景,都是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具体体现,教师如何看待儿童、如何理解儿童就会如何回应儿童。
连接周菁老师的入园指导,进一步反思教师是否真的放手?空间环境是开放的吗?游戏材料是开放的吗?聚焦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真实现场,教师的保教行为、班级和幼儿园里的静态环境是开放的吗?有没有最大限度满足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与亲身体验呢?
本次观摩,我们通过连续半日的现场观察,聚焦班级环境布局、材料投放、师幼互动及教师自身的保教行为,透过真实的活动现场反推和分析,空间环境创设及生活游戏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发现教师保教行为中适宜的、值得推广的行动方略,觉察、反思那些不适宜的保教行为并探寻行为本后的原因,同时明晰改进和优化的行动指南。
观摩活动中,反复的追问和撬动,让我们对真的“放手”儿童,有了更为客观、具体的认识。真的相信,是将空间、环境、材料以及人物关系建立等内容,最大限度的交于儿童自己进行选择、支配和决策,我们则带着好奇、尊重、耐心陪伴左右,在儿童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在过程中获得经验建构。
本次观摩活动要探讨的核心,就是“开放”。
思维开放:基于环境准备的反思与认知修复
上学期,我们的室内环境是以八大基础区域为基本模块,功能定位下的游戏材料投放在一段时间我们发现有的材料幼儿永远不动,有的材料幼儿只玩儿一次或者频繁更换,有的区域成为冷门,幼儿游戏的内容也看不到进展。
在当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问题出现在了哪里,只是认为区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至少八大区域带来了由五大领域延伸的8个维度的保底支持,却忽略了回归人本的、回归幼儿真实需要的思考:他们需要、想要什么样的环境?有一次裴园长的提问:“材料不进行示范,孩子就不会玩吗?”,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再次回到教育现场,发现空间环境中那些高控的游戏材料,并非幼儿感兴趣的。
去区域并非仅仅打破形式上的柜面隔断与摆放,而是将空间中充满暗示、控制的生活、游戏场景布置,调整为更加开放、包容,允许幼儿进行更多维探索的环境;去区域不是一并连同区域下的游戏材料去掉,八大基础区域虽然取掉了,但八个维度的游戏材料却已更加开放、智慧、柔和的方式呈现在环境各处,与此同时,又不止八个维度,还有N个维度。
在带领中班年级组开展小组观摩时,当老师们困惑柜子摆开了、空间开放了,幼儿还是在原地游戏并没有联通和走动起来,我们恍然发现了问题所在:我们要破的除了物质空间,还要破教师的思维空间,在固化的思维模式下,我们呈现的环境已然被自己思维中自以为然的固有功能和目的所局限,场景暗示、游戏内容单一的布局以及教师一方的主观认为与想法。于是,我们尝试从打破固有组合的场景模式入手,进行班级环境布局的重新调整。如:阅读角的书架和沙发这对固定组合、软轨与小球这对固定组合、光桌与投影仪这对固定组合、角色演绎得装扮材料与娃娃家生活场景的固定组合,将各种素材、内容进行重新的打乱与组合,亦或完全开放;将明显的艺术区环创布局进行内容拆解,写生不再是教师设计的一角,只要幼儿想要,哪里都可以是写生画画的场景;单一、大量的将幼儿作品进行集中呈现,有时或许并不能带来美的感受,不如将每一幅作品进行艺术与审美的装裱,以美的形式装点在活动室的各个地方,在每时每刻、目光所及的空间中给予幼儿美的欣赏与体验。
班级环境,承载着不同的活动内容和意义价值,教师和幼儿在这里生活、游戏、学习以及不断发生着各种人际互动等等,什么样的环境是适宜的?
时至当下,我们的思考是:环境不仅要能够激发并满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也要体现师幼生活习惯及人际互动需要的有机融合与嵌入,同时还体现着空间环境的美感与秩序,花费心思挑选的绿植、高低错落的柜子和桌子、软帘、桌布,要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打造。
行为开放:基于相信儿童的理解与支持
在连续的观摩与研讨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现场,听到了这样的声音:
1.晨会点名中的教师回应:“我喜欢你这样的回应方式”。
思考:教师个人的喜欢,会成为孩子们模仿的焦点,也会影响孩子对事物的看法与价值判断。
2.老师一边盛餐一边介绍当天的晚餐内容,孩子则忙着端饭无暇倾听。
思考:不专注的教师言行习惯,同样对孩子专注做某件事、倾听某个声音的状态产生影响。
3.研讨环节,一位教师聚焦班级活动的一个现场,表达如果孩子声音有点大,她会走过去提醒她们小声。
思考:当孩子专注自己的游戏状态,且孩子自己没有感觉吵,彼此沉浸就不需要刻意引导,保持松弛。
4.意外撒落在地上的豆豆,在孩子的整理过程中,教师高频率的介入和引导。
思考:准备充分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的偶发需要。
5.在孩子的生活场景里,老师一边左右环顾,一边嘴里发出“嘘、嘘、嘘”的提醒声。
思考:幼儿生活常规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漫长而坚持的过程,涉及的方法策略源自多个维度,环节内容的设计、教师自身的言行示范、日常的观察与坚持性的跟进、个别的行为提醒、集体的讨论等等,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慢慢形成和养成,由此支持幼儿由外向内、由内而外的秩序习惯建立,老师才有机会退出来呈现松弛感的“行走示范”。
6.一柜或几柜的材料,无人问津。
思考:玩法单一、目标单一的游戏材料孩子不愿意玩;没有可联结的材料支持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组合创意;脱离幼儿生活经验的材料,幼儿亦无法产生兴趣。
关于教师的保教行为,值得推敲的细节有很多,教师在环节组织中的站位分工、座位分工;给予幼儿的回应和互动;观察记录方式;在幼儿生活、游戏的现场所投入的即时关注、示范与引导等等。如:陪餐中关注孩子的饮食喜欢与情绪,握勺子动作与进餐节奏等;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站位、观察、记录与支持等等。
真实的生活与游戏本身是不可复制和提前安排的,其中蕴含的不可预测性,是考验教师教育智慧的时刻。在真实流淌的一日生活里,具有不同思想及行动的每个人,面对具体场景及具体事件的反映与应变是不同的,教师对儿童的回应与支持方式,就是教师对儿童认知和理解的呈现。
同样在艺体活动中也需要"开放",只有开放的心态、思维和行为才能真正做到塑造孩子完整健全的人格。在体育活动中为了支持儿童全面发展,对运动有了新的认知,尝试新动作的开发,在此期间鼓励儿童自主创新玩法;在舞蹈活动中,从舞蹈的基本元素到创意构思,从动作设计到情感表达,儿童自身与他人、群体、空间和环境的互动,阐发出各种肢体的创意表现,培养了儿童的"舞感";在美术活动中,不拘泥于传统的笔法,不执着于国画、版画、水彩、油画材料的限制,儿童将不同材料进行综合运用,不断创造新的能性,并且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感受过程中的快乐。
即使是非常年幼的孩子也在想象新的可能性,并思考他们周围世界的存在还有什么可能得新方式。
观摩活动复盘中的思考
11月8日,为期两周的全园半日活动观摩结束了,在复盘会议上,三个年级组聚焦各年龄段幼儿成长发育特点,进行了经验分享:
小班组分享了不少帮助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实用策略。目前,小班幼儿已完全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节奏,而这一切就源于小班组老师们时时处处的用心思考与行动。
中班组侧重分享了在打破区域尝试中的教师思考:幼儿园一日生活应是自然流畅的衔接与过渡,按需饮水、自主进餐;教师自己开放思维是环境创设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教师需要打破自己的固有认知,思维是开放的,空间环境才有可能是开放的;允许和接纳幼儿在游戏中多种偶发的意外、弄脏弄乱或者有点吵。
大班组教师再分享中反思到:个别游戏材料幼儿“不会玩”,考虑是否同时投放了可供连接、互动的匹配型材料;但有时,教师思考的太多,也会成为幼儿自主成长的羁绊,需要在各方面放手、放心,给予幼儿自己来的机会。
艺体工作室的思考同样意义重大:艺术应是鲜活的存在于孩子们生活里的一部分,让艺体活动源于生活、回归生活、又升华于生活,所以,回归真实一日生活的艺术教育应该什么样态?我们正在寻找答案……
后续思考
回到幼儿视角,他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喜欢什么样的游戏材料?当我们倾听幼儿对环境、游戏材料的看法与想法时,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邀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及材料投放的讨论与行动,或许能够更进一步帮助我们构建出幼儿想要的生活和游戏的环境。
道法自然,当我们不断寻求教育方法之时,或许不如我们经常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朴素的生活、回归立足于人需求本身,领悟了“道”的部分,方法自不必向外探求。
开放的游戏材料、开放的生活游戏场景、开放的教育模式,没有单一和唯一的教学方法,这就反过来推动着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提升自己,专业素养仅是一个维度,陪伴幼儿成长的过程里,我们更应该让自己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丰满自己、深刻自己,给到幼儿生而为人的生命示范。
文字丨陈景景
照片丨编辑部
编辑丨李娜
初审丨薛燕
校审丨张婷
终审丨裴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