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适应自然发生 允许孩子慢慢来

文摘   2024-10-09 19:10   内蒙古  

01/

你好,老师

记得那天下午,是我初次见到她。她戴着一顶黄色的小帽子,穿着和星黛露一样颜色的外套,在爸爸的陪伴下,第一次来到幼儿园,体验预入园一小时活动。

进入班里,很快她被一个粉色托盘吸引住了,里面放着一把粉色的小铲子、一些豆豆、还有一个粉色的瓷碗。我靠近她说:“你好,我叫旭旭,你叫什么名字?”“我是宝宝。”我问:“你想玩这个吗?”她点了点头说:“宝宝想玩呢。”说完她拉着爸爸一起坐下来。随后我再次接近宝宝,“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吗?”宝宝笑了,笑到眉眼弯弯,太治愈了。

那天宝宝玩地特别开心。

02/

你好,幼儿园

接下来的一周是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体验预入园半日活动。

宝宝每天都跟着爸爸一起入园,爸爸偶尔会“离开”一小会儿,宝宝没有明显的哭闹,时不时的说:“我要找爸爸了,我要找爸爸了。”当她看到爸爸就在班级门口后,回到小椅子上继续玩。

吃完午饭要睡觉了,这时宝宝突然大哭,可以说是“撕心裂肺”的哭 ,爸爸哄了一会儿没有好转,老师试着抱抱,可是宝宝不愿意,依旧大哭。随后老师与爸爸协商,允许宝宝不进行午睡环节。

接下来的几天里,宝宝因为哭闹不止,以至于没办法在幼儿园午睡,考虑到睡眠时间缩短会影响宝宝当天状态及第二天入园,于是老师与爸爸再次协商决定,午睡时带宝宝回家,让她充分休息。

在家访中了解到,宝宝的年龄是两周岁,主要带养者是爸爸,每天睡觉习惯于跟妈妈睡,哄睡方式是奶睡。基于宝宝预入园半日活动的表现,班主任老师提出,从现在开始逐步戒掉奶睡这一习惯,并尝试着跟孩子聊一聊关于在幼儿园午睡这件事儿,比如:妈妈不在身边,可以带着一个玩具,代替妈妈的陪伴,或者带一件妈妈的背心,上边有“妈妈的味道”,尝试闻着妈妈的味道入睡。

后来,宝宝每天都带着一只毛绒恐龙入园。

那天午睡时宝宝再一次开始哭闹。

老师说:“宝宝,我能抱抱你吗?”说完宝宝没有拒绝,而是张开双臂想要抱抱。就这样,宝宝抱着“恐龙”,老师抱着宝宝,不一会儿就睡着了,老师担心会“落地醒”,决定抱睡。

那天中午的宝宝,第一次在幼儿园被老师抱着睡觉。

思考:孩子年龄小,突然一下子离开熟悉环境,时间越长,焦虑情绪会越严重,在时间上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过渡。第一周预入园一小时,第二周预入园半天,再过渡到预入园全天。其次,每天安排不同主题的适应活动,让孩子逐渐了解并适应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如:亲子陪伴、选择性陪伴、脱离班级,让孩子在安全温暖的心理状态下,建立对新环境、新老师、新同伴的关系。

03/

你好,爸爸妈妈

这一周的预入园活动,家长由陪伴到逐渐退出,孩子们正式进入独立幼儿园生活。

那天早晨,宝宝进班哭闹,表现出外套不愿意脱、帽子不愿意摘、拖鞋不愿意换、水壶不愿意放。看到这一行为后,我没有强求宝宝,而是领着她坐到贴有她照片的小椅子上,此时的宝宝安静了许多。不一会儿站起身来念叨着:“我要去找爸爸了,我要去找爸爸了......”哭着从班级门口走去。

我说:“宝宝,我能陪陪你吗?”

此时的宝宝看了我一眼,没有说话,继续哭着。

“要不这样吧,我陪着你在这边坐下来好吗?这儿可以看到幼儿园的大门,你可以在这里等爸爸。”

宝宝一边哭一边跟着我坐下来。

其他小朋友都在椅子上吃饭,这时,她站起身,来到她的小椅子旁,我再一次邀请宝宝坐下来跟大家一起吃饭,她,同意了。

晨会、区域活动、户外活动,宝宝都没有参与,一直坐在我帮她挑选的那个可以看到幼儿园大门的地方,等着爸爸。

中午吃午饭前,宝宝突然一个人趴在桌子上埋头哭,似乎不想让人发现。

我蹲下身来轻轻抚摸她的后背:“宝宝你怎么了?可以跟我说说吗?”

她一边哭一边说:“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要找爸爸了,我要找爸爸了。”

“宝宝不睡觉,我们吃完饭一起去散步。”说完,她很快停止了哭泣。

我的手拉着宝宝在走廊里散步,走了好一会儿,我说:“宝宝,我们一起躺在床上睡觉吧,小恐龙也陪着宝宝呢。”话音未落,她“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要找爸爸了,我要找爸爸了。”

“宝宝散步,不用睡觉。”

又走了好一会儿,我看到她有了睡意,我说:“小恐龙瞌睡了,宝宝抱着小恐龙睡觉,宝宝也瞌睡了,我抱着宝宝睡觉吧。”

我边说边将她揽在怀里,此时的宝宝没有明显表现出反抗,眼睛渐渐闭上,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尝试着将她轻轻抱到床上,可是小屁股刚一碰到床,宝宝醒来了,“我不要睡觉,我不要睡觉,我要找爸爸了,我要找爸爸了。”我迅速拿起恐龙、水壶、帽子,说着:“都在这陪着宝宝呢,宝宝睡吧。”

就这样,宝宝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穿着鞋、背着水壶躺在床上,算是成功入睡。

那天的宝宝,第一次在小恐龙和老师的的陪伴下入睡。

思考:每一种情绪都是一种语言,这些情绪,不仅仅是简单的心理反应,更是与环境、与他人、与自己建立起深刻“连接”的桥梁

此外,每日的晨会、区域、户外活动,宝宝依旧不愿参与。手里拿着恐龙、头上戴着帽子,肩上背着水壶,有时坐到小椅子上哭会儿,有时坐到她的衣柜旁边发呆,有时抱着恐龙走走、看看。

这一周的宝宝可以说每天都是这个样子。

离园后,班级三位老师及时对宝宝这一行为进行教研分析,得出:

1.物:环境陌生,是宝宝缺乏安全感的基本表现。

2.人:某些情感未得到满足。

策略:

教师层面:

1.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接纳、理解、鼓励、持续关注)

2.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游戏、自由、引导)

家长层面:

1.注重高质量陪伴

2.建立良好的家庭秩序感

3.逐步尝试分离,从短时间分离到延长分离

思考:孩子第一次和父母分离,他们身上的各种不适应也随之而来,害怕、恐惧、焦虑、哭泣……作为老师,我们知道这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种正常措施,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允许孩子与自己的物品保持亲近。从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安全感极度缺失,要通过抱着自己熟悉的物品来安抚自身情绪,帮助自己渡过分离焦虑。我们要做的是,理解他们的做法,接纳他们的行为,循序渐进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赖感

04/

你好,大家

清晨入园后,宝宝依旧不愿意脱外套、摘帽子、换鞋子、放水壶,而是抱着小恐龙哭着坐在她的小椅子上。

区域活动时,我走到宝宝旁边,我说:“今天的天气可真热呀,大大的太阳,宝宝热地出汗了。我帮你把帽子和外套脱了吧,就放到小椅子靠背上可以吗?就在你身后呢。”

宝宝犹豫了一会儿,又看了看椅子,说:“好。”

“我把衣服、帽子帮你放到这儿,如果宝宝想要穿就找我帮忙。”

“好!”

“宝宝背着水壶太累了吧,我帮你把水壶放到桌子上,你可以随时看到它噢。”

“好!”

那天的宝宝,在老师的帮助下,第一次允许将衣服、帽子、水壶分别放到小椅子靠背和桌子上。

每天的区域时间,彩泥区里小朋友最多。宝宝坐在离彩泥区不远的地方看着大家捏彩泥。

“宝宝,这个粉色的米奇饼干送没给你。”

宝宝接过“饼干”看了看,随后又摸了摸桌子上的模具和彩泥。

“你想要跟我们一起做彩泥饼干吗?”

说完,她拿了一块彩泥,选了自己喜欢的模具,印出了图案,小手举高高拿给我看。

“哇!宝宝做的饼干真漂亮,让我品尝一下吧。”

午饭散步后,大家纷纷找到自己的小床,进行午睡前准备工作。宝宝先是在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慢慢地在床边坐了下来。

“宝宝,今天就让小恐龙陪你一起睡吧。”

宝宝没有说话,而是抱着小恐龙直接躺了下来。

我说:“小恐龙不能着凉,赶快盖上被子,宝宝也要盖好被子。

那天的宝宝,第一次允许摘掉帽子、脱掉外套、放下水壶。

那天的宝宝,第一次参与区域活动、第一次自主入睡……

思考:我们常说:“让孩子被看见”,这里的“看见”,不仅仅是让孩子不适应的表现被看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感受和需求被看见。当面对一个因为不适应而影响正常幼儿园生活的孩子时,作为老师,我们希望能够帮到孩子,于是便自然地给出许多解决办法和建议,或给孩子讲道理。

其实,在帮助孩子适应的过程中,情感联结优先于提供解决办法。在给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之前,我们都需要先看到孩子当下承受着多么强烈的情绪。

对于孩子而言,他当下体验到的是“我很不舒服”,或许他很难用非常精准的词汇表达出这种不舒服是什么、从哪里来,但这些“不舒服”需要被我们看见,不管是一句简单的话,还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这些看似很平常的方式,的确在“被看见”的时刻变得温和起来。

孩子需要的其实是被看见后的情感认同与支持

05/

你好,我自己

那天一大早,我看到爸爸抱着宝宝来到幼儿园门口,她看着心情不错,勇敢和爸爸挥手说“拜拜”,转身后趴在我肩膀上小声的哭了,我没有说话。

回到班里,宝宝停止了哭声,脸上挂着几滴泪珠,很自然地坐在小椅子上。

早饭后,大家都围着地毯坐下来,宝宝也跟着坐下来。进入点名环节,宝宝听到老师念到自己名字时,此时的她笑到眉眼弯弯,让我想起初次见面时的样子。

区域活动,我耳边传来一个声音:

“你做什么好吃的呢?”

没错儿,是宝宝的声音,我转身一看,发现她怀里抱着娃娃在区域里游戏。

宝宝:“里面有什么呢?”

妙妙:“那里面有豆豆。”

阿琪:“有好多好多豆豆。”

我看到,宝宝和小朋友分享她在建构区里的新发现。

那天的宝宝,第一次在区域里和小朋友互动。

吃饭时,旁边的小朋友打了个喷嚏,将米粒喷到桌子上,直接把宝宝逗笑了。她拉着我的衣服,指着桌子上的米饭,呵呵呵地笑,我也跟着她笑了。

宝宝懵懵懂懂、跌跌撞撞走进幼儿园的那一天还清晰可见,而今,已经能独立勇敢、面带微笑地走进幼儿园。一个月,宝宝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频率适应幼儿园的同时,也在调整着自己的情绪和认知,逐渐懂得上幼儿园,是长大必经的事情。

思考:原来,适应这回事,就像个旅程一样,时高时低,常常出乎预期,面对想象之外的发展与转折,似乎也是我们要共同学习的功课。每个孩子适应的方式与时间长短都不同,只要我们有耐心、顺应孩子的性情,陪伴他们一起走,接受他们所有自然的、正常的行为反应,并相信他们的能力,终会走到一个适应的平衡点上。

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大步。

(本文发表已征得家长同意)

文字张旭俐

照片托大一班

编辑蔺雅瑄

初审丨蔺雅瑄

校审丨张婷

终审丨裴艳冰

东胜区金融广场幼儿园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金融广场幼儿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