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九月十日是国家第四十个教师节,高兴之余也接到任务,作为教龄20年的教师代表,让我写一些关于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些文字,讲述一些自己的教育故事。
回首过往,虽然没有感慨万千但也有心情波澜,掐指一算,1998年参加工作的我教龄至今已有26年。弹指一挥间的26年,26年前9月的一个下雨天,我去东胜七中试讲的情景现在依然历历在目。而自那天起,便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依据当时的政策,新分配的教师需要在农村支教三年后才可能回城,于是我被分配到了巴音敖包中心校。当时,有位女老师对我说“巴音敖包回水湾,来了容易走了难”,看到一脸惆怅的我才说,“后生,戏你了,巴音敖包没有河。”于是,既来之,则安之。
备课、上课、刻蜡纸、印卷、改作业、辅导晚自习……成了校园生活标配。交通不便,经常六日不回,年轻男教师们在备课之余,偶尔也会在宿舍或小饭馆里就着花生米、小菜、小坐小酌、讲讲过往、谈谈未来。
后来,中心校初中部撤并至泊江海子东胜市第四中学,又开启了另一段支教生活。
当时的乡村条件相对艰苦,教师们同生活、同培训、同劳动、同锻炼。在四中的几年,是我逐渐成熟的几年,不仅仅是教学上,而且知道了什么是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校领导身先士卒和我们一起植树,一起浇水、种地。劳动教育对我印象深刻,使我这个五谷不分的书呆子能逐渐理解农耕农事。当时鄂尔多斯市教育学山东海阳,达标课、优质课等活动如火如荼,刘校长经常邀请市区两级教研员入校指导,当时的四中学生各级部期末考试成绩在东胜各乡名列前茅。我所带物理也曾经拿过两次第一,并于2004年获得东胜“优秀教师”称号。
四中四年难忘,精神铭记心间。后来有领导总结四中精神“团结奋进、自力更生、知恩感恩”。
回城调入纺校初中部两年后,初中部整体搬迁至铁西区政府旁。经历了纺校初中四年制改三年制,也经历了纺校西迁再创业的艰辛。老师们克服路远交通不便利等困难,骑摩托、骑自行车上下班。我当时就买了辆摩托车,从6公里外的交通小区来实验中学。后来区政府规划园丁小区,解决了西面上班教师的实际困难。
在实验中学教书10年,中层管理工作6年,历任两位优秀校长徐斌、周旭光。两位校长管理风格不同,思想引领先进、人格魅力独特。其中周校长推行的课堂教学改革,率先引入“讲学稿”(后改成导学案),推动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在课程改革中,实现学生、教师的共同成长。当时我在教科室工作,经历了这一段课改时光。而东胜实中“求真务实、改革创新、高效执行”的工作品质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也成为了我工作的标杆。
04 金幼再续
机缘巧合,2014年我调入金幼,转变身份成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先后承担办公室主任、足球运动管理、综合办主任兼党办主任、副书记、常务副园长等工作。经历了许多岗位,有些是“临危受命”、迎难而上,比如足球运动管理和党建工作。不管是哪个岗位,我都能认真对待,努力做好。确实,做好本职工作,要对组织、对自己负责,我是这么想也是努力这么做的。
在金幼工作已有数年,在此期间,我有幸见证了《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幼儿园保育教育评估指南》等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与执行。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为提升教育质量、保障儿童权益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我认识到幼儿教育是为孩子们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的重要工作,这促使我意识到自己需要重新开始,努力掌握更多相关知识。
在金幼的几年里,我跟随三位优秀园长魏俊玲、乔凤萍、裴艳冰,从她们身上学习到坚韧不拔、善于沟通、注重细节等优秀品质,最重要的是重塑了我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使我受益良多。
有人认为,在学生时代,最大的幸运莫过于遇到优秀的老师;而步入职场后,幸运则体现为遇到能够指引你前进的“良师”和一个开放、包容、充满进取精神的工作环境。我有幸两个都遇到了。而他们,都是我敬仰的“大先生”。
二十余年的教书生涯,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感与责任感。教书是“润物细无声”的良心工程,而我会继续践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心做好本职工作,为重建孩子的美好世界而努力。
文字、照片丨程伟
编辑丨蔺雅瑄
校审丨张婷
终审丨裴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