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作息,怎么“弹”
幼儿园里,碎片化的时间、繁多的作息流程给班级的老师带来了不少压力,老师催着孩子,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一张仅仅有条的作息表成了控制班级老师跟孩子一日生活的束缚,老师很忙、孩子也在催促中失去了自主决策的空间和自由。
有一天,当我们“停”下来,静静坐到孩子的边上,开始观察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在做的每一件事都那么有趣、那么值得细细研究:一个小女孩在下过雨的草地上发现了一只蜗牛,她趴在草地上一动不动观察那只蜗牛27分钟;午睡时间到了,一个男孩子把自己脱下的每件衣服叠放整齐,鞋子摆整齐,然后将拖鞋整整齐齐摆在床边,慢慢上床盖好被子,此时老师才明白为什么每天他都是最后一个上床的孩子。于是,不忍打扰和打断、默默观察和陪伴,想要给孩子更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节奏里探索、成长。
然而,如果老师的手里没有掌控时间的自由,被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一日流程标准所约束,那么孩子将在这样的时间追赶中错失很多有趣、有价值的成长机会。
上学期,我们尝试从组织层面将时间管理的权利完全交于老师自己管理。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问题却出现了:没有了固定不变的流程要求,老师反而不知道什么时侯该做什么事情;也有老师反映时间怎么也不够用,感觉比以前更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弹性作息,本意是给予老师更多的权利和自主空间去组织班级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为什么老师反而不会使用时间了呢?为什么一天的时间反而不够用了呢?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弹性作息是否需要、是否科学?
9月19日,我们聚焦如上弹性作息实践以来的问题,开展了一次园级教研。
01
聚焦实际:思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教研开始,主持人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中班的半日作息跟岗案例,请老师们发现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看到案例的第一时间,老师们认为案例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说没有什么大问题。当再次反复研究、细细梳理时,问题一点点呈现出来:
由案例对比自己的实践:弹性作息的时间是不变的,内容是可变的,为什么老师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呢?为什么一天下来还是很忙呢?
芳芳老师:我感觉有时我还是有一点教条,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仿佛成为一种默认的流程。
瑗瑗老师:在班级里,有时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或小部分孩子不在集体的节奏里,这个时候怎么办?
小羽老师:每个环节都在提醒孩子,感觉一天下来老师很累。
剖析问题中,老师发现,不是时间不够用,是自己将流程固化为必要的标准去执行,而忽略了关注孩子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做这件事情的节奏,进而跟随孩子调整活动内容亦或扩张、缩短相应的时间运用。
当孩子被老师催着、推着向前走时,他们失去了自我感知的空间、自主选择的自由和权利,孩子在被动状态中无法自然、自主、自发的行动,自主的行为与能力也无从建立与养成,而老师一遍遍的提醒背后除了对幼儿的不相信,还有个人意愿与想法的主观操控。
关注孩子当下的状态与需求,进而灵活调配时间的使用,尽可能满足孩子当下的兴趣和需要,此时,时间不是控制一日流程的“约束”,而是成为等待孩子去探索世界、跟上集体的“支持”。
02
关注现场:明晰幼儿的需求是什么?
不同幼儿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水平各不相同,面对个体差异的需求,教师需要耐心等待,将时间的弹性空间拉大,以满足个体在充分的时间里获得成长;此外,不同场景下幼儿的生活与游戏,也有可能需要适宜的时间,如:孩子搭建一艘轮船即将收尾,几个孩子发生了矛盾正在解决……诸如此,弹性作息的存在便是用来关注并支持不同孩子在不同场景中的时间需求。
03
回归常识:科学的保障有什么?
那么,一日作息中的全部内容都可以灵活调整吗?老师们在教研中也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齐老师:一日作息中也存在集体的固定流程,如三餐、午休,基本的生活秩序能够保障孩子身体的健康和身心基本秩序的建立。
弹性作息,是在相对稳定、规律的作息中,留出能够由班级教师自行支配和掌控的时间去跟随、等待和支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
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强调时效、强调高效,强调快速发展,多少成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忽略了对内在世界的感知与觉察,忙于向前而错失了身边正在发生的美好事物?因为太快了,人们的记忆不再深刻、印象不再清晰,就连讲话的声音都是急促的,生活倍感压力。孩子的成长却需要慢下来,用足够多、足够长的时间,在慢慢、用心的直接操作、实际感知与亲身体验中获得切切实实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和习惯将成为伴随孩子一生的珍贵品质。老师需要修炼的,是“慢”的智慧,在慢慢的时光里,等待每一个孩子长大。
文字:陈景景
照片:葛东庭
编辑:李娜
初审:薛燕
校审:张婷
终审:裴艳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