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波教授:探索青光眼治疗的无限可能,温州青光眼钉展现独特魅力!
健康
健康
2024-12-28 16:19
北京
在眼科医学领域,青光眼的治疗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青光眼的治疗方式也在逐步演变。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梁远波教授一直在此领域进行着不懈的探索,致力于为患者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采访了梁教授,深入剖析了当前青光眼手术治疗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并分享了其团队的创新成果。
青光眼治疗新突破——穿透性Schlemm′s管成形术挑战传统手术极限
在第39届亚太眼科学会年会(APAO 2024)的“新药、新器械、新产品”专题研讨会上,梁教授应邀发表了报告,详尽介绍了温州青光眼引流支架的最新研发动态。梁教授首先追溯了这一创新概念的起源。目前,微小切口青光眼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MIGS)正逐步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关注,但在实际引流效果上,相较于传统手术方式仍稍显逊色。尽管其安全性显著增强,操作流程也大为简化,但效果仍未达到预期。举例来说,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iStent和Hydus产品,虽然安全性颇受好评,但在降眼压效果上仍有待提升。尽管它们通常建议与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联合使用,但其额外的降眼压效果仍然有限,仅能达到2mmHg。这引发了梁教授的深入思考: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对于内引流手术而言,理论上通过绕过小梁网的阻力,术后眼压应保持在15mmHg左右。然而,实际观察表明,如iStent和Hydus等产品的术后眼压普遍偏高,平均眼压在46~49mmHg之间。这说明理论预期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经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梁教授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定位问题,尽管能够较为准确地找到小梁板的平面位置,但对于其深度的把握仍需进一步的精细化。
其次,内引流手术可能导致虹膜贴附,形成周边虹膜前黏连,从而堵塞引流口,影响手术效果。
此外,某些手术如GATT手术等,可能对小梁网内部结构造成一定破坏。目前,人们对于小梁网及血管内部结构的了解尚不充分,但对小梁网的破坏是导致实际效果与理论预期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教授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手术方式——穿透性Schlemm′s管成形术。在Schlemm′s管成型术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2mm左右的开窗,并进行了小梁周切术。这种新的手术方法不仅有效绕过了小梁网的阻力,还降低了周边虹膜前黏连堵塞小梁网口的风险。在过去的八年里,梁教授团队累计实践了1200多例病例,其中包括300多例开角型青光眼。观察结果显示,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眼压普遍较高,约为30mmHg左右,术后1至4年的平均眼压稳定在15mmHg左右;此外,术后用药种类也从3种大幅减少至0.5至0.6种。这些结果充分证明了新手术方式的理想效果。
青光眼手术不再难——“AqueFish®青光眼钉”助力患者重拾光明
梁教授指出,尽管穿透性 Schlemm′s 管成形术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但其所需的导管成本较高,手术操作相对复杂,且约有10%的患者无法适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梁教授团队经过深入研究,研发了一种名为“AqueFish®青光眼钉”的创新产品。该产品的长度仅为2.5mm左右,内径为180μm。在小梁切除术过程中行深层巩膜切除,找到Schlemm′s管断端,将“AqueFish®青光眼钉”放置在Schlemm′s管断端开口处,之后再继续行小梁切除术及小梁周切术,最后缝合巩膜瓣等后续操作。整个手术流程紧凑高效,仅需约20分钟,无需使用丝裂霉素。目前,该手术已在多中心展开研究,且进展顺利。期待这一创新手术能够取得良好的成果,在国内青光眼手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国内首个原创性的青光眼手术产品。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属《国际眼科时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经本网同意并在文章顶部注明“转自《国际眼科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