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尽管当前医疗技术日新月异,治疗手段不断推陈出新,但面对眼底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眼科医师依然面临诸多难题,现有的治疗方案往往难以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基础研究可以通过深入探究眼底病的发病机理,揭示其背后的生物学过程与分子机制,从源头上找到疾病的“软肋”,从而设计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因此,将目光投向基础研究,是破解眼底病治疗难题的关键所在。在“2024年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视网膜血管疾病学组学术论坛”上,《国际眼科时讯》特别采访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李涛教授,他以在大会上分享的关于高度糖酵解的小胶质细胞亚群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中的作用为出发点,讲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重视基础研究,探索临床问题解决方案
《国际眼科时讯》
能否请您介绍一下,高度糖酵解的小胶质细胞亚群在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涛教授:关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们日益认识到,那些根植于临床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了高度糖酵解的小胶质细胞亚群与视网膜新生血管之间可能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一依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通过单细胞测序技术,团队在OM模型的第十七天,发现了一群具有高度特质的细胞,其高表达的时间点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时间高度吻合;其次,通过免疫荧光方法以及临床样本的染色,我们团队发现,在新生血管增殖膜相关的区域,高度糖酵解小胶质细胞亚群呈现出同步且一致的空间分布。这些证据提示,这一群小胶质细胞与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此基础上,我们团队还初步探讨了这一关联背后的可能机制。
探索新靶点,为眼底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国际眼科时讯》
基于团队的研究成果,可否请您谈谈针对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的新型治疗策略或干预措施?
李涛教授:近十多年来,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众多疗法。其中,随着传统激光光凝技术的提升和新型激光的出现,新的治疗手段得以增加。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的问世,更是极大地改变了眼底血管性疾病的治疗现状,为患者带来了诸多益处,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然而,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手段并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部分患者对抗VEGF药物无应答,这提示我们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基础研究。探索VEGF之外的信号通路或新的潜在靶点,可能会为血管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选择,推动该领域不断向前发展。
基础研究未来前景广阔
《国际眼科时讯》
您认为未来在小胶质细胞高度糖酵解亚群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关系的研究中,有哪些方向值得进一步探索?
李涛教授: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约有40%的患者对现有疗法表现出抗药性或应答不良,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其他发病机制。因此,加强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研究,探索并发现可能转化为药物靶点或标志物的因素,成为我们当前关注的重点。其中,小胶质细胞在视网膜正常功能的维持以及新生血管形成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发现意味着,未来的研究方向除了开发靶向特定分子的药物外,还可以更聚焦于靶向特定细胞,即通过干预某一类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可能为未来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全球智慧共享,迎眼底疾病治疗新篇章
《国际眼科时讯》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外专家分享讲题,您对其中的哪些内容比较感兴趣?
小结
眼底病的治疗虽面临重重挑战,但在科研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与全球智慧的碰撞交融中,眼科医师正逐步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李涛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不仅是对高度糖酵解小胶质细胞亚群与视网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关系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基础研究在医学进步中核心地位的有力证明。展望未来,眼底病的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单一手段或药物,而是多学科交叉、多靶点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基础研究的深化将为临床提供更多精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全球智慧的共享则将加速这一进程,共同迎接眼底疾病治疗的新篇章。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订阅号搜索“国际眼科时讯”或“iophthal”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国际眼科时讯》编辑部)
版权声明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