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文化館十周年:不同角色前身見證社會變遷

民生   2024-11-17 18:00   中国香港  



「文化傳承」,是饒宗頤文化館走過十年時光的見證,同時也是這裡未來的啟蒙。


饒館前身是擁有百年歷史的三級歷史建築群,是香港「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的首批活化項目,於2014年正式全面啟用。


十年如瞬,從古蹟到地標性文化平台,饒館不斷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著文化場所的生命力與可能性,成為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文化橋樑。



從豬仔館、監獄到醫院

不同角色前身見證社會變遷


一進饒館,見到的是有著百年歷史的紅磚屋建築群。


看著已然斑駁的紅磚便不難聯想,它們背後承載的是幾代人的故事與記憶。


饒館原址曾經是稅關、華工屯舍、檢疫站、監獄、醫院和療養院。


這些用途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其中的轉變與香港歷史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是香港世紀風雲交替的縮影。


饒館下區的保育館內介紹原建築群在不同時代背景下所經歷的變遷。


早在美孚荔枝角一帶填海前,這個地方依山臨海,清政府在此設立了九龍關用以徵稅,英方接管香港後將其關閉。之後,英國人在這裡興建了華工屯舍,俗稱「豬仔館」,為英資公司招募華工的臨時居所,從而留下這裡最早期的建築物。


後來這裡被多次修葺改建,先後成為監獄、醫院和療養院,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回應著香港社會的需要。


「大約在2007年、2008年前後,香港有很多舊的建築物要被拆卸,當時社會上有很多聲音,希望保育一些市民有感情的、值得保育的建築物。


饒宗頤文化館行政總裁李高凱盈介紹,在這樣的聲浪之下,政府因應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饒館原建築——青山道800號被納入第一期計劃裡,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負責活化保育。


當初為什麼選擇這個地方呢?


其實整個過程都很巧妙。李高凱盈在介紹建館緣由時提到,當時政府給伙伴計劃建議的用途為文化村、旅館、書院,希望將建築物轉化為獨特的文化地標,而她所在的中華文化促進中心,正好想要做這三件事,透過這些運營方式來達到傳承香港文化、推廣中華文化的目標。


饒館內饒宗頤銅像


於是他們成功獲選,拿到計劃的經營權,隨後將這裡命名為「饒宗頤文化館」,用以致敬畢生致力於推廣中華文化的國學大師饒宗頤。



尊重歷史與文化,用心作最小改動


「這個建築群的二十幾間建築物,大概是在1921到1924年間興建的,也就是說最『後生』的一間,也已經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介紹完建館緣由,李高凱盈又說回這個地方的滄桑與珍貴——她提到,因為這個地方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當時中心規劃活化過程時,希望能夠盡量保留原有的建築物。


但半個世紀過去,原荔枝角醫院時期的建築群早已不符合當下的建築條例規範。


饒館下區為三座擁有百年歷史的紅磚屋。


李高凱盈回憶,按照當時的建築條例,他們需要在建築大概兩層左右高的地方加建通風口,但饒館下區的紅磚屋只有一層,為了保留建築的歷史性與美觀程度,他們在保育專業人士、建築師和政府的幫助下,饒館最終取得一個豁免,得以調整通風口的安裝位置。


「我們希望能夠用心去作最小的改動,最大程度保留建築的原貌。」除了盡量完善了法例要求的設施,如冷氣機、升降機和無障礙通道等,饒館其餘地方則基本上都保留了原荔枝角醫院時期的外貌。


尊重歷史,傳承文化,是饒宗頤文化館所希望貫徹的初心。文化雖無形,但卻能夠影響、塑造有形的世界。


建館伊始,饒館首先將建築群下區標誌性的紅磚屋分別設作藝術館和保育館,發揮這裡能夠實現的文化意義:藝術館主要介紹饒宗頤及其作品,亦不時展出其他文化藝術展覽;保育館則介紹原建築群所歷經的變遷,講述這裡如何一代一代接續不同使命。


饒館活化後加設一個荷花池。


「我們還在紅磚屋外面加建了一個荷花池,取名『天光雲影』,取自朱熹的『天光雲影共徘徊』。」李高凱盈欣喜地提到,這個名為「天光雲影」的荷花池是她在饒館中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她進一步解釋,當初選正這個位置,是因為這裡剛好能夠讓池中水倒映出紅磚屋的景色,「紅磚屋圍著荷花池,荷花池又能倒映出紅磚屋,時不時有蜻蜓前來點水,整個氛圍我都覺得很寧靜,很有詩意。」


這裡依山而建,參觀完下區的紅磚屋後拾級而上,來到中區的六間白色屋子,建築風格也從古樸轉為更為具現代性的淡雅。


李高凱盈回憶起第一次來到這裡的感覺,「原本覺得紅磚屋這邊小小的,很精緻,但走上到中區後又很驚喜,風格也變得不同,感覺豁然開朗。」


她介紹,中區的六間白色屋仔,現在的角色分別是文化講堂、藝術工房、演藝廳等,主要用作舉辦不同的文化活動。而上區全區為「文化旅館.翠雅山房」,供遊客居住,進行深度文化遊。



摸著石頭過河,找到最大優勢


將「文化傳承」作為建館理念,聽來理想且美好,但饒館作為自負盈虧的文化場地,在實際營運時遇到過不少瓶頸。


李高凱盈介紹,饒館起初的狀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什麼都嘗試一點,並不能確定自己的強勢在甚麼方面。


「後來我們透過不同的嘗試,積極收集參與者的反饋,發現我們的確有一些事情是做得好一些的,比如歷史講座,我們有很多歷史學方面的專家朋友,能夠來幫我們做很好的講解。」


位於饒館中區的中庭,用於舉辦不同文化活動,如展覽、市集和工作坊。


即使機構找到自身的優勢所在,但由於饒館早期採取全程獨立的營運模式,這在活動舉辦的規模、頻率以及資源的運轉與分配上,都帶來不少難題。


「我們一開始是所有文化活動都儘量自己做,包括講座、展覽等,後來漸漸發現這是很困難的。」


李高凱盈表示,他們後來意識到,香港其實有很大的社會網絡支持、很多一齊同行的文化伙伴機構,「我們現在就改變了先前獨立舉辦活動的模式,跟不同的組織、機構合作,這樣既可以保證我們現有的資源得到合理分配,又能夠舉辦更加高質量的文化活動」。


她舉例,饒館今年6月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合作舉辦的「非遺六月」活動,一連三日舉辦許多精彩活動,包括展覽、虛擬博物館、市集和工作坊等。


李高凱盈提到,饒館還有一個優勢,就是這裡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


饒館有著綠樹環抱的自然環境。


饒館坐落在荔枝角山崗上,離市區卻不過幾分鐘路程,她因此形容這裡為「繁囂鬧市中的文化綠洲」,在鬧市中隱然獨立出來,讓人們能夠輕鬆擁抱靜謐自然。


「我們希望這樣鳥語花香的環境,能夠給大家靜下來,好好養心。」繁忙的都市生活,人們容易精神緊張。


她表示,饒館希望能夠好好利用自身的環境優勢,於是十分注重做淨化心靈、放鬆身心的工作坊,比如禪修等,讓來到這裡的人們能夠在自然、沉靜的氛圍中釋放思緒,與天地對話。



接棒下一個十年


運轉十年之長,這背後既是社群之間的默契,也是場地與人們的積極持續對話。


作為沉澱深厚的歷史文化場地,饒館也銳意擁抱年輕族群,讓這裡的文化氛圍得以豐盈、承傳。


李高凱盈表示,在饒館舉辦的各類文化活動中,她最喜歡的是中區的中庭舉辦的市集,因為每當她與年青人聊到「饒宗頤文化館」時,常常有不少人對她表示:「喔!我有去過那裡舉辦的市集。」


她興奮地解釋道,市集除了能夠帶很多新朋友來到饒館,同時還是十分多樣的文化活動,因為不同主題的市集,會有不同特徵的體現,例如茶主題的市集,既可以有茶器的展示,還能有茶葉的風味體驗,能夠從不同角度詮釋茶文化,熱愛茶文化的人也能夠前來尋找同好一齊交流;還比如陶瓷主題的市集,大家也會帶上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陶藝前來「切磋」。



而饒館作為地標性的文化平台,站在十周年這一具有意義的時間節點,展望下一個十年時,李高凱盈表示,他們更加確立的是要繼續堅持做好現有的教育項目,幫助不同學校推動中華文化的教育,如學書法、國畫、茶道等。


「將不同的人們匯聚在一起,舉辦多樣的文化活動,並努力將這樣的精神接續下去,我認為這樣正是有做到我們『文化傳承』的初心。」李高凱盈說。




(本文圖片來自橙新聞及饒宗頤文化館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騙子冒充旅行社發布虛假廣告!三個方法避免上當

一次看完「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還有20多個活動等你來體驗!

60年歷史的彩虹邨要重建了!居民不捨:這裡什麼回憶都有…

入境處官宣!又一國際巨星移民香港

更多香港資訊,盡在橙新聞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


邀你點擊閱讀原文來b站一起玩

橙新聞
时事解读、人物专访、港味文化... 这里的文字让你更懂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