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黃河為何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民生   2024-11-04 10:00   中国香港  



黃河是僅次於長江的中國第二長河,發源於青海省,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華北平原,最終從山東省注入渤海。


穿越中國九個省區的黃河對中華兒女有著非凡的意義,每個中國人自小就認識被譽為「母親河」的黃河。


然而,為什麼是黃河而非長江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關於黃河,還有多少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今年秋天,適逢葛劍雄教授來港,以「黃河與中華文明」為題在聯合出版集團「一本讀書會」主講講座,小編專程帶著疑問採訪葛教授。



作為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教授長期從事歷史地理研究,由他撰寫的《黃河與中華文明》於2021年在香港中和出版。


通過葛教授的學術研究和個人經歷,相信每位讀者都會刷新對黃河的認知。



黃河與文明:

自然環境的塑造與人類的依賴


在探索文明的源流時,河流是個無法迴避的話題。


葛教授開宗明義地指出,因為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其生存、生活、生產都離不開水,而最穩定的取水方法就是從河裡獲得水。


但除了必要的生活用水,還有另一個事實不可忽視:河流還是交通與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古代,沒有現代的機械交通工具,河道成為最便捷的交通路線,促進了物資、文化和信息的交流。


因此,歷史上很多偉大的文明都誕生在河流沿岸。



然而,與大眾一般的認知不同,並非所有大河都孕育文明,河流的位置至關重要,當中寒冷地區或過於茂密的森林,都不利於早期人類生存。


「比如亞馬遜河是世界第二大河,但它卻沒能孕育出一個文明,原因就是亞馬遜河基本都在熱帶,很多地方到今天人類都難以進去,更不要提生存。再例如俄羅斯也有幾條大河流經過西伯利亞進入北冰洋,然而周圍的凍土同樣不適宜文明發展,所以只有在溫帶的河流孕育出文明。」葛教授認為,中華民族是幸運的,因為黃河正正處在溫帶。



黃河的特殊地位:

中華文明的根基與搖籃


黃河作為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稱為「母親河」,那麼長江為何未能獲此稱號?


葛教授在回顧六千多年前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時指出,當時黃河流域的氣候最為適宜。相比長江流域當時過於炎熱的氣候,黃河流域的環境更適合人類居住和農業發展。


除了氣候適中,地形地貌也是決定人類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黃河流域還擁有黃土高原以及黃土衝擊形成的平原,土壤疏鬆,這使得人們即使在沒有先進農具的情況下,也比較容易地開墾土地,種植作物。



與此同時,黃河流域的地形特點也促進了早期社會的發展。


「黃河流域大部分是連綿的平原,便於人類遷徙,物流人流的成本很低,形成的大部落聯盟或早期國家以後也便於管理。」


總的來說,農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部落逐漸分化出統治者,專注於統治管理,軍隊、工匠、祭祀等不同「工種」也隨之形成,使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向文明。



洪水傳說:

承載中華民族的記憶的黃河


也正是因為黃河從六千年前便滋養著中華文明,與黃河相關的洪水傳說也自古流傳。


其中「大禹治水」的傳說最為著名——帝堯時,中原洪水氾濫,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在岸邊設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治理九年都未能平息災禍。


隨後,鯀的兒子禹繼任父親的職責繼續治水,他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以疏導河川治水。


經過十三年治理,禹終於成功治水。



根據傳說內容,「大禹治水」應該發生在黃河中游地區,葛教授卻澄清,在黃河中游出現連續十幾年的洪水是絕不可能的,事實上,著名水利學家李儀祉在民國時就曾指出這一傳說的誤區。


但為什麼會有大禹在黃河中游治理洪水的傳說呢?


「我認為實際上是那些原來有過洪水經歷的人,他們遷到中原地區,把他們的記憶也都帶到那裡來了。」這也解釋了為何全國各地都有與大禹相關的記憶,諸如紹興有大禹陵,四川、山東等地流傳大禹是當地人的說法。


「洪水的記憶這樣一次次彙集起來,成為我們的歷史的一部分。」葛教授說道。



史學研究:分清客觀事實與價值觀念


正如前文提到,遠古歷史很多時候就是先民記憶整理後的結果,因此,在處理黃河歷史這樣一個內容龐雜,史料眾多的題目時,學者往往面臨不小的挑戰。


那麼在撰寫《黃河與中華文明》時,葛教授的寫作原則是什麼呢?


「其實我們講的歷史地理、黃河的歷史、黃河的文明、黃河的集體文化各方面,它無非就是兩部分,一部分是科學:比如黃河是什麼時候開始變黃的,這是客觀的。還有比如黃河哪一次災害究竟死了多少人?這也是客觀的。但還有一部分是人文,就是一種對歷史的評價,對歷史的價值觀念。」



在葛教授看來,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把科學部分搞清楚,對文獻記載進行科學分析,利用邏輯進行推理,盡最大的努力還原真相。


而對於價值觀念,葛教授認為應該有明確的價值觀,但對不同的價值觀要互相尊重。


葛教授坦言,其個人著作《黃河與中華文明》不是純粹的學術作品,而是一本普及型讀物,目標在於把已有的研究成果向更多讀者介紹。「儘管這本書篇幅小,卻將黃河的歷史分階段還原出來,除了我親眼看到的,還有大量收集而來的相關資料。」



緣起與願望:

為大家提供一個準確而清晰的黃河形象


訪問的最後,葛教授談起個人對黃河的印象,這是幾段生動而私人的回憶。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葛教授對黃河的第一印象是很失望的:「我記得幼年坐火車從濟南過黃河,我想到黃河了,很激動!結果一看就這麼一點點水,根本不是想我想象中大江大河。」


但與此同時,黃河也曾給葛教授留下別樣的印象:「我第一次到壺口瀑布,我當時的印象是,一方面這河很壯觀,但另一方面也覺得,這簡直就是黃泥江嘛。」


直到今日,葛教授仍然記得風吹到眼鏡上時凝結而成的泥點子。


葛劍雄


除了對黃河的直觀印象,葛教授也擁有對黃河的個人回憶。「還有一次對我印象也特別深刻,我在火車裡,居然碰到當時去『黃漂』(在黃河裡漂流)的郎保洛的妹妹,她帶着母親去料理她哥哥的後事,原來郎保洛黃漂遇難了。他們是當時影響很大的一批勇士,準備從黃河裡漂流到入海口。原來黃河上面是這麼兇險的。」


正是這些對黃河不同的印象與回憶,引發葛教授對黃河與中華民族之間關係更深刻的思考。「黃河一直不斷地影響我,我想只有通過研究它的歷史,看它從過去到今天,這樣才能夠給大家提供一個比較準確的、清晰的黃河的形象。」


推薦閱讀



《黃河與中華文明》


作者:葛劍雄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1年8月


掃碼了解詳情



(本文圖片來自新華社、橙新聞、 AdobePixabay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香港首次發現恐龍化石!專家預測:可能還有更多

香港自信哥相親被騙3萬金句頻出,網友:笑了好久

港人最愛吃的外賣竟然是……

最高判囚14年!李家超宣布嚴打學歷造假

更多香港資訊,盡在橙新聞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


邀你點擊閱讀原文來b站一起玩

橙新聞
时事解读、人物专访、港味文化... 这里的文字让你更懂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