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巴黎奧運會的舉辦令全世界人民的目光投向這座浪漫古城,城中最為著名的藝術堡壘當屬盧浮宮。
盧浮宮原建於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早在1793年就擁有「中央藝術博物館」的身份。
在上世紀80年代,盧浮宮經歷了大規模的改造,從古典宮殿化身為能接納全球遊客的現代化博物館,與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的大膽設計密不可分。
紀錄片《貝聿銘:華裔建築設計第一人》(1977)
1983年,著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收到了來自法國總統密特朗的邀請,希望他為全世界最大的美術館盧浮宮設計翻新方案。
這讓當時已年過60的貝聿銘感到非常奇怪。他雖然曾經參與設計多個出色的藝術建築,但大部分都位於美國,如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肯尼迪總統紀念圖書館、達拉斯音樂廳等建築。
他本身在法國沒有任何項目,為何法國總統會特意邀請他呢?
在歐洲,如此重要的項目,通常是會通過國際設計比賽來挑選建築師,挑選的過程除了公開透明外,很多時候甚至會加入公眾諮詢的環節,務求在興建前盡量得到市民的認同。
不過,這一次盧浮宮的翻新工程是由法國總統直接招聘,並沒有經過任何投標的程序,令人難以置信,連貝聿銘也奇怪為何一個藝術之都會要求一個美籍華人來設計這麼重要的建築,特別還是一向以設計藝術而聞名於世的巴黎。
法國人一向對他們的藝術觸覺感到自豪,所以由一個外地人來處理他們最重要的建築項目,他們對此極度不滿,尤其是一眾法國建築師。
密特朗
法國人對總統密特朗單一招聘貝聿銘感到異常憤怒,但是密特朗非常相信自己對藝術的眼光,在親自走訪了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後,他便堅持邀請貝聿銘為翻新工程操刀。
再者,貝聿銘已經到退休年紀,不想再參加任何設計投標比賽,所以如非密特朗直接招聘他,他亦未必會願意去接下這個項目。
由於此項目在設計上和政治上都十分複雜,貝聿銘先在法國住了半年,了解過當地的文化後,才決定接受這項工程。
一座極度混亂的博物館
盧浮宮原是法國國王的皇宮,在1793年改為博物館和財政部的辦公室。
這種古代的建築在很多方面都不能符合現代建築功能上的要求,當貝聿銘設計翻新方案之前,發現盧浮宮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有很多嚴重的問題:
1. 嚴重欠缺展覽場地,近30%展品要存倉或外借其他館;
2. 展覽空間欠缺整理,人流空間與展覽空間互相重疊,令室內空間過分擠迫;
3. 沒有停車場,大量旅遊巴和的士停泊在博物館四周,造成市內交通嚴重擠塞;
4. 入口設計出現嚴重問題,大部分訪客都不知道主入口的位置。
拿破崙三世時代的盧浮宮
貝聿銘的設計理念是要重新規劃主入口,讓主入口與東、西、北廂之間的距離差不多,而新主入口的位置一定要在現有的建築群之前才可突顯其重要性,同時一定要大得可容納每日數以萬計的人流。
極具爭議性的玻璃金字塔
1989年貝聿銘為盧浮宮進行翻新工程,其中一個重點是新主入口不可嚴重破壞現有建築群的外觀,那便是設計上的最大問題。
要尊重法國人的建築文化,同時又要有自己的建築風格,但又不能太過突出,談何容易!
貝聿銘的處理方法是用玻璃作為主要的材料,一來不會嚴重破壞現有建築群的外觀,二來能把陽光帶進地庫裡,以延續貝聿銘中庭式的設計風格。
貝聿銘選用了金字塔的形狀,因為三角形是幾何學上最穩定的形狀。
儘管是30×30米的結構,也不需要柱和樑,只需很細的鋼纜便可支撐一個巨型的玻璃結構。
玻璃金字塔內部視角
這個巨大而簡潔的設計能清晰地標示出主入口的位置,同時亦不會嚴重破壞原有建築的外立面,兩者兼得,某程度上便突顯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
由於法國人不明白「中庸之道」的道理,所以這個金字塔的方案剛一出台,舉世嘩然,貝聿銘的設計被傳媒猛烈炮轟得體無完膚──為何巴黎要有金字塔?這裡不是埃及!
更有部分恨他入骨的法國建築師刻薄地說:「我們一開始對中國人就沒有太大的期望,但想不到他給予我們的設計是一座陵墓(因為金字塔是法老王的陵墓)。」
當貝聿銘與一眾法國建築師會面時,除了瘋狂地狠評貝聿銘的金字塔方案,他們更質疑「為何新主入口的位置不在巴黎的中軸線之上」(巴黎的中軸線是盧浮宮—協和廣場—香榭麗舍大道—凱旋門—新凱旋門),因為整個巴黎都是以這條軸線作為中心,並以放射式網絡來規劃道路。
巴黎中軸線
一眾法國建築師的批評簡直如火箭炮般射進來,連協助貝聿銘的法文翻譯員也被嚇倒,貝聿銘唯有沉著應戰。
他的解釋是:兩點成一線,三點成一面,三角形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這個新主入口就是用最簡單的結構來建造的。
這不是金字塔,更不是陵墓,而是三角形立體化,是幾何學的基礎元素。唯有用最簡單的方法才可以減少結構部件,從而減少對現有建築群外觀的破壞。
另外,貝聿銘亦建立1:1的臨時金字塔框架,用以解釋玻璃金字塔與建築群的外觀的關係,藉此爭取市民的支持。
貝聿銘的解釋不知是否令一眾法國建築師接受,但一定令一個人接受,就是密特朗。
幸好密特朗能在設計過程中,一直支持貝聿銘,並協助貝聿銘取得財政部的支持撥款,並同意暫時遷出盧浮宮東北翼以讓出足夠的空間來安放展品。
最重要的是密特朗能夠在1988年成功連任,否則金字塔的方案很可能因為政治壓力而得不到足夠的資金,胎死腹中。
帶有中國建築味道的歐式建築
這個博物館可以說是採用了中國四合院的一進院、二進院、三進院的格局。
第一進院是商場加停車場,第二進院是新主入口和東、南、北廂的入口,第三進院是盧浮宮的內院。
這亦是貝聿銘所慣用的中庭式設計,如前文也提到的美國國家美術館東翼、北京的香山飯店也是這格局。
主入口下的中庭容許旅客在陽光之下凝聚和活動,這便是中國建築強調的天人合一的概念。
主入口下的中庭
另外,主入口旁邊是一個大型的雕塑花園,旅客亦可以在陽光之下欣賞多個珍貴大型雕塑,而在上方的走廊可以觀看低處的人群活動。
這亦是蘇州園林中常見的「看」與「被看」的建築風格。
妥善解決人流問題
貝聿銘在這個項目做得最出色的地方,便是將人流妥善地分散,因為翻新前羅浮宮的入口很不清晰,參觀路線亦不暢順,經常會在幾個熱門的區域內出現人流瓶頸的情況,例如展示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米高安哲奴的雕塑作品和法國皇室收藏品的展廳,長期都有大量旅客停留,導致人流擠塞,而造成大量「參觀死位」。
新入口:玻璃金字塔
首先,他在現有主入口前設置了一個停車場,讓大型旅遊巴停在地庫之內,從而減少附近道路的擠塞情況。
然後在停車場與博物館之間安排了一個小型的地庫購物中心,購物中心另外加設了地下副入口,這樣便大大疏導地面主入口的人流。
除了加蓋玻璃金字塔來作為新主入口,貝聿銘還加建了一個倒轉的玻璃金字塔,連接新地庫入口和停車場入口。
這個做法既加強了新入口的重要性,又巧妙地利用陽光來作為清晰的指引,因為在黑暗的地庫裡,陽光便是最明顯的標記,讓旅客可以在沒有標示的情況下,順利到達博物館入口。
羅浮宮入口地圖
至於最具爭議性的玻璃金字塔,除了在地面上有一個三角形的結構外,這個巨型的天井其實還連結了南、西、北三翼的展廳,好讓旅客經過地面主入口,再乘扶手電梯至地庫。
跟著旅客便可以自由地直接到達南、西、北翼三邊。旅客無須從南翼,經過東翼才能來到西翼,這樣便大大增加了參觀路線的流動性,亦疏導了在各展廳內的人流,給予更充足的空間來讓旅客欣賞不同的展品。
最後,貝聿銘的方案順利完成,亦大獲好評。
這個案例,除了證實貝聿銘的想法是對的,亦證實了成功除了努力,還需要有很堅定的信念,欠一點堅毅,貝聿銘很可能會妥協並修改方案,玻璃金字塔的方案便中途夭折。
原來相信自己,才能在眾人非議下實現理想,成功絕不會是偶然。
推薦閱讀
《築覺VIII:築遊巴黎》
作者:建築遊人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7月
掃碼了解詳情
本文摘自《築覺VIII:築遊巴黎》,獲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授權使用。標題為編輯所擬。
(本文圖片來自出版社)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