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中國的國寶為什麼是大熊貓?

民生   2024-11-10 10:01   中国香港  



大熊貓,這一胖乎乎毛茸茸、似乎只能賣萌的動物,為何如此受人喜愛,並能登上「國寶」寶座呢?


數量並不是最少

 大熊貓是數量最少的嗎?


斑鱉在世界僅剩幾隻;華南虎,中國特有的虎亞種,僅分布在中國境內,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未見身影;亞洲象只剩近300頭;


而目前野生大熊貓有1,864隻,圈養大熊貓633隻,數量不是最少的。


是最美麗的嗎?


世界上沒有完全一樣的樹葉。每個人因為喜好、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對美的定義各不相同。


有的喜歡開屏的孔雀,有的喜歡威武的獅子,也有人喜歡眼鏡蛇,甚至有人喜歡劇毒的蜘蛛。沒有一個標準評價大熊貓是最美麗的。


是最有利用價值的嗎?


大熊貓除了賣萌以外,沒有利用價值。其熊膽和骨頭沒有藥用價值,熊掌和肉沒有食用價值,毛皮不能做衣服。


但是,大熊貓具備當上「國寶」的要素。



國寶即國家的寶物,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國寶,他們大都作為無價之寶,成為國家的驕傲和象徵。


要成為國寶,除了經濟價值,應該具有以下一個或幾個特徵:


一是本國獨有或大部分擁有,二是能體現本國文化特徵,三是能代表本國形象,四是與本國發展息息相關。


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悠久,能代表中國形象的事物眾多,大熊貓則與眾不同,其憨態可掬的模樣與溫順的性格,以及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中國人的心,並以超越種族、文化、國家與意識形態界限的優勢,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



根據科學家對大熊貓化石的研究,大熊貓在歷史上活動範圍包括整個中國甚至國境線外,北至北京周口店,南至今日的越南和緬甸,目前僅分布於四川省、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山區。


大熊貓廣闊的史前活動範圍,令它擁有超越地方性特色動物的身份,具有成為國寶的條件。


體現中國文化

大熊貓不是中國歷史、神話、文學關注的物件,甚至與人類的關係也很遙遠──缺乏食用和經濟價值,也不是某一種文化或信仰的象徵和圖騰,但其生活習性蘊含的意義卻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大熊貓不光有著圓圓的臉頰,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體,優雅的內八字行走方式,也有鋒利的牙齒與爪子,其身體強壯力氣很大,咬合力很強,奔跑和爬樹速度堪稱一流,成年以後沒有天敵,可以說如果想要獨霸天下,幾乎沒有困難。


從消化系統來看,大熊貓的消化道、消化酶和腸道微生物保持了食肉動物的特性。但從佛家來看,大熊貓放棄了食肉,選擇了吃素,正好與佛家宣導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暗合。


自古以來,一些有大熊貓的地方把它尊為「山神」。


過去獵人上山打獵,只要遇到大熊貓,認為是山神在發出警告,必須馬上返回。


否則,最好的結果是一無所獲、徒勞無功,最壞的結果會喪命,這給大熊貓披上了神秘色彩。



從道家來看,大熊貓外形上黑色和白色所佔面積幾乎完全一樣,兩者界線分明,既對立又統一,沒有一個顏色走向極端,天生巧合地體現了陰陽學說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內涵。


大熊貓放棄食肉,不欺負其他弱小動物,選擇竹子作為食物,正契合了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與自然和諧相處」。


從儒家來看,大熊貓不主動攻擊其他弱小動物,與諸多物種和諧相處,不爭不搶,頗有大家風範,正好符合儒家講究的「低調,含蓄,內斂」。



同時,成年的大熊貓自身強大,但在野外沒有天敵,象徵著帶來和平。


大熊貓選擇的食物——竹子,更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歷代文人所喜愛的植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影響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大熊貓因而被冠上高雅之士的隱喻。


上文摘自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專家王倫文章,原題為〈大熊貓為什麼是國寶?〉,本文標題與內容有所增刪與改動。



(本文圖片來自pixabay)













往期精選 點擊閱讀↓↓↓

騙子冒充旅行社發布虛假廣告!三個方法避免上當

一次看完「故宮館藏X香港非遺」,還有20多個活動等你來體驗!

60年歷史的彩虹邨要重建了!居民不捨:這裡什麼回憶都有…

入境處官宣!又一國際巨星移民香港

更多香港資訊,盡在橙新聞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吧~



 橙子君拍了拍你


邀你點擊閱讀原文來b站一起玩

橙新聞
时事解读、人物专访、港味文化... 这里的文字让你更懂香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