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人:花友@Im nobody 背景:在国内读不了大学,在新加坡求学定居生娃,待了20年 内容:分享自己20年来对新加坡所见所闻所感
离家出国的20年里,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新加坡好不好?
新加坡好,肯定没有祖国好!
食物一般般,尽管号称美食天堂,但是吃不出什么锅气。
安全是安全,但是真的很无聊,实在太小了,坐船半个小时就到了印尼。海滩边溜个娃手机提醒你到了马来西亚。
生活成本吧,个家有个家的账本。不买车,不鸡娃,你想干嘛就干嘛。
小孩的教育也卷!但是还卷不过我20年前。
我看娃们读书,不要太幸福。只是小学生上课时间真的费家长——下午1点半或2点放学,一到下半年,每个月都要放假。政府规定的一年6天育儿假勉强够一个娃用,幸亏请帮手便宜,不然双职工的日子哪里过得下去。
好了吐槽也是事实,说点正经的。
为什么会留在
新加坡
25岁那年,我曾下定决心要回国闯荡。花了一年多时间,走访了不同城市的好友,却在每一站都更加坚定了留在新加坡的决心。原因很简单:我承认自己不够坚韧,比不上那些在国内大城市打拼的朋友们。
更重要的是两个关键因素:
买得起房
我25岁算了一下自己的公积金,在我28岁的时候,如果买一个二手两室一厅的组屋,我只需要跟父母借五万人民币当首付。贷款可以靠出租一个房间,不需要再补贴任何现金。
然后我入籍了,我是申请了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读完了3年公立理工学院并且顺利毕业,然后用GPA 申请了大学,不过我因为自己太过学渣了并未半工半读完成本科学习。
在25岁的时候我我已经完成了拿政府奖学金签下的在新加坡呆满三年的合约。当时我也已经工作了4年,并且是在股价上升期的本地公司任职,我想这很可能是我单身入籍轻松的最大原因。
一旦入籍便可以享受购买政府组屋的福利,单身时候未满35时可以与拥有长期居住证的直系亲属购买。价格真的非常好,到我28岁真的购房时,一套2室一厅套内80-90平剩下70年产权(原99年产权)的组屋一套35-40万新币。不过我最终没有单身买房,因为就是那么巧我29岁结婚了。
新加坡组屋
对女性很友好
在新加坡,我深深感受到这里是一个对女性极其友好的地方。这种友善不仅体现在政治参与权上,更反映在整体社会风气中。
说到女性我们永远都绕不开一个话题,就是婚恋。
在我25岁哪一年回国面对最多的问题就是,男朋友呢,几时结婚,甚至我尝试了一些面试,用人公司无一例外都问到了婚恋等私人话题,这是我在新加坡完全没遇到过的。在新加坡,甚至用人公司对长相身高的奇葩要求我都误以为入了什么局。
再说到父母亲戚朋友,从我23岁开始,婚恋已经我绕不去的话题了。25岁被亲爹说剩女,更别说亲戚了,隔着中国这么远的中国男孩我都被逼相亲,可想我心里那是有多恨。
对于女性平权,我感觉没有那个国家有做得比他们好的了。
职场上,我从没遇到过有歧视女性的。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需要下场地检查线路的工程师工作,虽然男性居多,从面试开始我就没有遇到过任何歧视女性的情况,真的工作起来,也没有作为小妹妹得到什么照顾,甚至比糙汉子有更多的沟通跟交流的机会。
直到现在,依然感觉到对女性的友好,比如管理层要求一半以上的女性并且公司把这个定为KPI。工作上没人管你老公是谁,也没有人管你长得高矮胖瘦,不会因为你长得好看同事就都跑去跟你吃饭,也不会因为你嗲声嗲气,男同事就上赶着来帮你,一切都是看成绩说话。
虽然新加坡的男女收入调查,男性依旧比女性赚得多但是这个差距是非常小的。
我在做第一份工作时,跟我交接的大哥就回家当煮夫了,因为老婆薪水更高,孩子需要照顾。
我当时年轻,见识浅,还觉得非常惊讶,慢慢的生活久了,我也发现很多在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比如又高又帅的人找了个土肥圆,家境殷实住别墅的找个我们这种外地人,当然还有一些男的当兵出来工作还没存够首付买房,女方出大头的。
女性在新加坡从来就不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角色,20年生活也始终都让我觉得无论我作为一个妈妈,妻子,还是职场人,我都有着跟我老公一模一样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
这个角色从没因为我年轻,变胖,变老而改变过。
我不知道来过新加坡的人有没有发现这里无论男女都喜欢穿短裤,而女的无论胖瘦,都不介意露腿,大街上随处可见穿夹板小腿粗壮的新加坡女人。
在新加坡活得
更加随心所欲
在我未决定是否留在新加坡的时候,我其实是随波逐流,天天想着吃喝玩乐,还是个翘班装病买个机票说走就走的神经病。
当我决定留下来的时候,我其实也不是真的主观的非常喜欢这而想留,不过是因为权衡利弊,觉得新加坡更随心所欲我才留下的。
但是随着结婚,承担家庭责任,再到生娃,辞职换工作,再重新定位找到新的社会角色以及共兼母亲角色时,我感受到了自己不知不觉中的巨大改变,也逐渐深刻体会到这个国家的智慧:
终身学习的氛围
比如我曾经是因为怕吃苦所以不愿意在国内城市扎根,然而在职场,我觉得996的苦,进入未知领域从头开始的苦,我都吃了。
有意思的是,我甘之如饴。
那些对我了如指掌的老友们感叹,为毛学生时代从没看出你如此认真呢。其实我也不知道,也许是从撸政府提供的终身学习的补贴开始……
不知不觉上了很多课,变成了总是在学新东西,也有可能是因为只有working mother 才能拿到幼儿园300块补贴开始,要保住饭碗啊。
又或许是听了李光耀的现场,这个老头子80多岁了现场还思路情绪妙语连珠,有人吐槽本地人机会被外国人抢走了,老头子直接开怼,新加坡对有才华有能力的外国人永远欢迎,国人需要永远保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开放的心态学习能从外国人那学到的你能学到的。
花友带孩子学习
公平的机会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是彻底被这个国家的底色折服,作为一个外国人,虽然我也遇到过被歧视二等公民,也遇到过被人骂滚回你的国家。
但是纵观20年,无论读书还是工作,我一个没有外援的外国人最终都得到与本国人一样的待遇,有努力有回报。
在新加坡
养娃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在新加坡,我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英文不用妈妈特别费心了
我小时候在校的时候都贪玩,不好好学,出国工作的之余更加无心学习了,语言不好好用。
语言凭着老本,混日子还是没有什么问题,可是长久不学习,中学水平都退化到小学水平了,我破罐子破摔,直到生完老大,可能是老母亲内心脆弱,听到别人家娃用英文怼家长不会说英文,我被大大的刺激了,我才默默的开始刷刷BBC learning English, TED等等。
进步还是有点的,如今给娃读绘本,我仿佛是找回童年学英文的感觉一样,觉得很有趣,我很享受给他读书,感觉其实是他在陪我学习一样。
说起我们家老大的英文,虽然我们90%时间是聊中文,但是我明显能感觉他是英文思维,虽然可以中英切换,但是英文表达比中文略好,这压根不是什么我启蒙做得好,而是大环境。
学校孩子都是讲英文,他的好朋友还是几个印度小朋友,而他在学校时间又超过跟我们一起的时间,所以这是自然而然的。
花友带孩子学习
总能找到适合孩子的资源
起初18个月开始读书的时候,也没求过他要读多少本书,认多少个词, 直到刚入raz坑的时候,鸡了他3个月,都怪那时候网站免费,我想他多学一点,逼他跟读,导致他非常讨厌raz, 哭了几次。
我想起我小时候被我爹逼得想跳楼又怕死的日子,就觉得再也不能这样了,于是也从牙缝里抠出钱来跟人家团购了raz, 开启龟速刷书之旅。
也介于我爹妈不重视和关心我内心感受的经历,我经常问娃,你喜欢这些书吗?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喜欢?娃说不喜欢,开始我还有点强迫症,想说服他,后来干脆的,不喜欢就换本呗,没啥大不了的,所以目前娃的状态不管读啥他都挺享受的。
我们也研究过英文学习班,也让他去过蛮专业的英文机构,因为我小时候兴趣班体验很好,很受益,我并不排斥。
送去上课后,我每次问他上课老师说了什么,娃什么都说不出来,那时候他三岁,表达能力还很弱,介于我对自己小农意识的了解,给他退学了,我怕我因为花钱了就控制不了去关注学习效果。
今年下半年,我发现他语言上有突飞猛进,我就给他报了一个儿童戏剧课,回家问他学了什么,头几次他说不出来,慢慢他就把台词说出来了。
前几天学期结束,老师安排了表演,我看他们几个小朋友在台上,都很享受,再联想自己小时候也是有很强的表演欲,这让娃释放一下也很好。
现在这个时代想学什么都可以找到资源,看到好资源难免心动,什么都想送娃去试,还好我有个比较理智(抠门)的队友,他不阻止我送去尝试,但是也会跟我讨论复盘,权衡是否应该再继续。
如何帮娃筛选合适的资源成了我们必修的功课,复盘总是能提醒我们做减法而非加法。
找到孩子内驱力转化成永动力的钥匙
我没对娃设置任何学习目标,我甚至也不在乎他什么时候会自主阅读,我把培养好习惯,跟ownership 观念摆在最重要的位置,我以前就是缺乏这些,所以即便自己喜欢的有内驱力做了一段时间的事情,也没法做到坚持。
一番折腾之后,我觉得兴趣是内驱力的原动力,好习惯则是一个保护罩,能够隔离掉外界的影响,而ownership, 自己对自己人生负责的生活态度,这则是能把内驱力转化成永动力的转化剂。
所以我引导娃做时间安排表,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读多少书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是你自己的,你得学着怎么用。
定居新加坡
后悔么
身份认同是每个异乡人都要面对的课题。
出走半生,他乡生活总是会遇到身份认同感的问题,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我现在是谁,我的孩子究竟是什么人,这些问题挥之不去。
我的父母会跟我儿子们说着祖国的强大,我也会带着儿子们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跟我父母一样说起祖国我由衷的骄傲,即便我脱籍,我的自我介绍依旧是I come from China。
而我儿子们,他们从小到大都很清楚I'm a Singaporean。在此基础上我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承着华人的文化,他们也非常清楚他的肤色与头发从出生起已经定义了华人。那么作为华人,新加坡人,我们有着不同的使命。
最近我带着孩子们探索新加坡历史的课题,新加坡短暂的建国史里有着70%华人的奋斗史,而她现在的繁花与安定却是300年间无数个不知归期华人一代又一代累积出来的。
300年前的人过藩是为了改变生活,改变命运。300后的我何尝不是呢,20年过去了,虽然我个性与从前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从没觉得我的命运因为漂洋过海就改变了什么。
我的父母给了我性格底色,即使浑噩迷茫过,但是我血脉里面有着挥之不去的华人底色,那就是努力。
无论25岁那年我决定回国还是留下,都面对的是同样的课题怎么扎根努力生长,我儿子这一代,他更需要扎根,跟祖祖辈辈一样努力,但是他的使命却是跟他的孩子说他作为新加坡人,新加坡华人的骄傲。
我带孩子们探索新加坡的课题
后记
关于脱籍,我父母直到现在都没过去这个坎,他们气我作为独生女居然选择远走他乡,他们也无数次警告哪些咨询他们留学的人,尽管从没想过养儿防老,然而长时间的面对孤独的时候,有些问题就变得很具体了。
我也不具体说了,中年人都懂。我跟队友讨论过,如果以后儿子们不在身边呢?因为父母工作的关系,我从小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也是迫不得已的独立,留子的生活我适应的非常快,至于以后,儿子们怎么选择我都不会因为担心孤独而干涉什么,我爹妈即便不爽也从未阻止过我。
那么看我文章又恰巧想送娃留学的朋友,你们得好好思考将来是否可以承担孩子不能在身边的孤独呢?
房价,现在的房价早已不是10年那么回事了,外国人买房60%的印花税,租金也不便宜,我自家亲戚姐们想送娃来中学,净资产1000万娃可以安安心心读书,不然跟我当年一样老老实实的打工补贴生活费,还有别把有贷款的不动产算进来。
至于教育,小视频一刷,是不是觉得学渣娃在父母的托举下能搞个初中生本科然后混个南洋理工的研究生?注意我上面文章的立意啊。你努力的新加坡是傻子不要紧,不要自己当傻子,但是要是钱多的话,为毛不给祖国创GDP, 为啥折腾来这搞……又不会给娃直接发绿卡。这里不是镀金的天堂,而是需要实打实付出的地方。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更多讨论...
-- The End --
获得更多好经验
扫码加入小花生教育微信群👇
开启亲子阅读记录 每月为孩子获得免费阅读报告 扫码下载小花生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