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位“学霸”孩子的阅读故事。缘起是我在小花生社区内,偶然看到一份15岁男生的作业:他查阅了英文文献,亲手制作了一台开尔文滴水起电机,并用几乎全英文的PPT展示了过程。下面👇,是这个花生娃的PPT作业汇报(基本全英文)。我进一步看了花友的主页,发现这个孩子在初二时,还为学校科技节制作了一个电磁加速器。这么有意思的作业背后,孩子就读的是什么“神仙”学校?带着这些疑问,我找到了男孩妈妈—花友 @百叶箱。他们家住在北京海淀区,孩子在六小强之一的学校读高一,数学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同时物理竞赛队的队员。我们便想请她来讲讲娃的学习经验,她一路是如何辅导娃考进“六小强”的,她的回答则有点出乎意料:我真心觉得自己是一个比较“懒”的妈妈,几乎没辅导,既没刷过题也没超前学,孩子更多的是靠自己爱看书。”大家都知道,要进入好学校,数学和理科绝不能差。但没报班、没刷题、没超前学,这真的行得通么?是孩子特别有天赋么?带着好奇,我和她聊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发现了她的教育秘诀:在早期用阅读打好基础,后面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自驱力,越往后越“省妈”。具体是怎么做的?下面,就来看看他们家的科普阅读,感谢 @百叶箱 的分享...说到对孩子的教育,我还真觉得我是一个比较“懒”的妈妈。像我的高中同学,她们在小花生App很长时间了,我经常看到她发一些,“娃这一年来读了多少本书”、“小学三年级PET优秀”…和她一对比,我觉得自己太“懒”了,因为我们家阅读从来都没有记过数,也没有这么严谨地追踪过孩子的阅读情况。回看我们家孩子的阅读,最大的特点其实就是特别“省妈”。我家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就给孩子打好了阅读和自驱力的基础,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了大量的纸质书的阅读。到了中学后,孩子自己确定了自己的兴趣,并且开始参加物理竞赛,在学习上找到追求后,我们就不多关注他具体“读”了什么。因为他能主动学,所以我们也放心放手让他用电子设备 ,他会主动地在网上找知识类视频去看,所以这个阶段,纸质书的阅读占比就相对下来了。不管做任何事,我觉得“兴趣”是最重要的。对一件事有没有兴趣,就注定了在这件事上能走多远。
所以我们家带孩子有一个大原则是一直不变的——一定要让他在兴趣中去学、去读。对数学或者理科学习来说,尤其是在起步阶段,我们可以不那么功利,不要一开始就给孩子看一些很难、很复杂的书,也不要一开始就看公式,一定要选孩子觉得简单、有兴趣并且易上手的书。我们那会儿没有特别多的途径能去筛选图书,所以给娃买书全靠“眼缘”。除了看参考各大榜单推荐。但我选书一定有这样一个标准:一定要有很有意思的图画,一定要有比较有意思的情节。比如说,我会这样看书里的图:内容要精细,要有意思,要让孩子觉得好笑、喜欢这个,如果有兴趣他就会继续读。反倒是有些书,纯文字的那种,你给他读、给他讲,他并不能理解很多的细节,其实“听”远不如“看”能捕捉更多内容。学前这个阶段,娃最爱的两套书,一套是美国作家写的《斯凯瑞金色童书》,原作者是美国波士顿人。这套书用了很多可爱的动物来模拟人的行为,用图画引导着孩子们去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比如《轱辘轱辘转》里有一幕是大拖车吊着小坏车,小拖车又拉着大拖车。通过图片孩子很容易就能树立起物理意义的“大、小”概念。
这个大小概念,未来会出现在一年级的课本中,在一年级的“比大小”课本练习中,通常直接是数的大小对比。比如3>2,3<4,很多孩子是靠“背诵规律”来学会知识的。但是在干巴巴的公式背后,孩子有没有“大和小”的概念,是存疑的。我们课外的科普阅读,其实给孩子带来的就是先植入这些概念,可能一时半会儿也用不上,但是未来有一天当孩子再次接触到时,就会调动起以前的积累。其实严格意义来讲,《斯凯瑞金色童书》属于科普类的书,里面的内容有认知、有故事、有科普、有美术、有手工…比较像是给孩子介绍这个世界的绘本。另一套书是韩国作者朱慧兰写的《阶梯数学》,这是套很不错的数学启蒙书。我们通过这本书一步步树立起了“数”的概念。这套书每个阶段5册,每本书都列出了知识点。书里也配了贴纸,有些题目也是贴贴纸的。内容、画面都非常好,小朋友很喜欢。
而且,书里的题目的设定循序渐进,安排得非常科学合理,注重思维能力,比如比较大小长短、培养方位感秩序感、认识图形等等,潜移默化中把数学的逻辑和方法扎根于头脑。更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认知能力,让他们做起来没有任何的畏惧感。一年级看可怕的科学系列,娃常常看得笑出声,而且科普书往往都不是一次懂,有些是翻过来多看了很多遍。这类能读进去,对于今后的理科思维帮助很大,常常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好奇心对于孩子学习自主性非常重要。很多时候,就怕孩子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娃特别喜欢《可怕的数学》这个系列,这套书也贯穿了我们小学的始终,娃是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可以说是“翻烂”了。基本上从小学一年级翻到了六年级,甚至初中有时候做开放性作业、PPT,他还会把这套书翻出来再看看,给大家作讲解。可以说,这套书我们花了7年才正正经经全部看完、吸收完。
《可怕的数学》
这套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带着孩子们从好玩的话题、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逐步培养和提高抽象能力,开始拥有 “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去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生物、物理、经济、人文、艺术 ...)” 的思路。这套书里展现的数学世界和教科书、习题书是完全不同的,它虽然涉及算术、面积、体积、分数、逻辑推理等基础数学知识,但最大的特色就是把趣味融入数学中,让孩子像读故事一样学数学。
有趣的同时还能把数学概念说得清楚、明白。
比如,其中一册专门给孩子解释 Money。作者告诉小朋友,商业,生意,赚钱,本质上就是 “buy something and sell it for more money than you paid for it" ... (低买高卖)
然后引入Profit(利润)和 Profit Margin (利润率)的概念 ... 收入,成本,利润,各种计算方法。
随后,介绍钱的时间价值概念,利率、复合利率、投资回报率,银行从你身上赚钱的原理 ...
用24页的篇幅,把数学在商业、金融上的基本应用说得清清楚楚,还无比生动 ...
这套书里内容非常多,可以说,把我们想到的和很多没想到的数学知识都涉及到了。这里分享一些图书内页,大家感受下这套书的路数 ...
比如,回答这个问题:月亮移动的速度有多快?
勾股定理我们都知道,但可以利用它的原理测量出地平线有多远,这个就不一定清楚了吧 ...
虽然是简单的加减乘除,但可以有千变万化的变化和用途,比如,战争中的信息传递加密,就是从加减法中演绎出来的。
讲到概率的时候,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世界上有多少人和你的生日在同一天?
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如果再问你:假如你们学校有365人,每个人的生日都不同的可能性有多大?带你一点点推算 ...
下面这串零后就是答案,这个数字让你感到 Murderous 吧?呵呵,数学就是这样和我们既贴近,又能完全超乎我们平常的想象范围。
这种脑洞大开的漫画+故事还特别吸引孩子的兴趣,读着不枯燥。
这种类型的书还有What if、How to、The Cartoon Guide To系列、《作死的发明》《一想到还有95%的问题留给人类 我就放心了》,娃都特别喜欢。这本书有300多道题,从趣味题开始,由易到难进阶,涵盖数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很多题目都是以一种趣味十足、引人入胜的故事来讲述,让读者在解题过程中能够乐在其中。比如,在有趣的谜题“米夏的小猫”中,通过读小米夏爱护猫咪的故事,我们可以学习如何用分数来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迷人的数学》这本还有一个吸引人的点,里面不仅有有趣的数学游戏,还有“数”的起源,和数学历史。
里面展示了数学家不断克服困难,战胜三次数学危机,微积分的创立等,有太多的数学家值得我们学习;数学是抽象的,而又与生活息息相关。
我觉得孩子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一直是比较少作为的妈妈。我们不会去刻意跟他一起读和看,但有时候可能他阅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会拿出来跟我讨论。比如遛弯的时候,他会说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然后问问我的看法。有时我们会讨论出答案。有时有些我也不清楚的,我就会说,哎呀我也不太清楚,你去查查吧。到了小学高段,很多他问的问题我就不回答了,因为我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出我的知识范围了。我记得是他看那本《可怕的科学》数学系列的时候,里面有讲到“勾股定理”,他有的时候看这些是看不大明白的,但剧情有趣,也能囫囵看下去。后来在小学读书的过程中,老师讲到了勾股定理。他发现自己早就学过了,而且从书里读过这个东西是怎么证明出来的。勾股定理自制简易教具
其实这些书他是反反复复看了N多遍的,包括后来我给他买了《可怕的科学》英文版。有一天他说:妈妈,这个地方我终于明白了。这个英文版就是说得很清楚,难怪我以前一直看不懂,中文版这个地方的翻译是错的、不对的。他甚至还能把同一个知识的两个不同版本进行对比,也是这种中文、英文的对比,让他把《可怕的科学》这套书读得特别透彻。像他上初中之后,很多历史、地理这种课本上其实都没有很多笔记,所有的知识点都被他梳理成了思维导图,初二生物、地理“小中考”的时候基本都是满分。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他小学科普阅读时基础打的好。他在自己的阅读里能发现很多细节,他会问这个是什么、为什么,还会花大量时间去查证、去做相关知识的检索。等到他真正在上课的过程当中,其实就是保持高度集中的,他经常跟我说,我唯一做的就是上课认真听讲。所以我安心当个“懒”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多引导他去读、去钻研,只要这个基础打好,习惯养成了,后面的学习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等孩子到了初中之后,他自己的这个自学动力就很足了。这个阶段他已经建立起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自己去钻研。而且他自觉性也高,可能有时候会看看游戏的攻略,但我知道他不会玩儿。有时候和他交流,谈一些他的爱好,我还是能听出来这方面他懂得比较深,所以用电子产品方面我不太担心。透过电脑和互联网,他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学习资源。这个阶段他的“阅读”就不仅限于是纸质书的学习了,更多是依托互联网的学习。B站是我儿子最主要的学习资源,他平时总爱看B站的一些科技视频。上次学校科技节,他就是从B站上找到了作品灵感,经过对比,最终确定了制作电磁加速器。从我儿子的身上,我渐渐发现B站其实是一个“大学”。
“豆先生的纠缠态”“火柴人AlanBecker”“星球研究所”“小朱观地球”“NathanRich火锅大王”都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UP主。
我和孩子他爸爸都在大学里教书,所以我们对新东西还是比较关注。我们觉得这些新的东西,比如电脑、手机、网络还是要让孩子用,关键还是看他用在什么方面。如果这个孩子他真的是花心思去玩游戏了,我觉得电脑、手机这些肯定是要禁止的,但是如果说电子产品给他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学习资源,成为一种学习的工具,把他学习效率提高,那我们一定是大力支持的。包括他们学校的理念也是这样子的,就是你要自主去管理自己,同时你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源。
他在B站上看的这些知识,可能并不一定对他现阶段的学习起到那么直接的帮助,但我觉得这其实是爱好的一个提升。学知识并不一定就是为考试去学习,客观上其实人本身就是应该有一个比较多元化的发展。比如我儿子喜欢天文、航空航天技术。每当有火箭、卫星发射的时候,哪怕大半夜他都能起来,实时追更发射实况。发射的各个阶段,什么部件分离了、哪一节关机了、这一节火箭起了什么作用,他甚至会比电视台的解说说得更快,说明其实这些知识,他自己是学在前面的。首先是我个人不太喜欢“刷题”这种形式,我也不愿意让他陷进题海里。包括现在娃在学物理竞赛,学校的任务完成后,回家我们从没有给他安排其他的练习。包括外面的好多人跟我说,参加竞赛冲省一、省二的孩子都在他们那儿上冲刺课,我也都一律没给孩子报班。我觉得孩子每周在学校全力学习的时间已经很长了,而且我们本来也没指着用竞赛成绩考大学,还是要拿综合成绩参加高考的,我觉得没必要把让刷题把时间和精力挤占得这么满,是可以适可而止的。刷题意味着反复地大量练习,以此提升做题的熟练度,这个过程势必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我们不愿意这么做。我们希望可以留下时间去看书、运动、旅游,跳出这个竞赛,外面还有很多美好的生活等着我们。我们也不想一下把孩子往特别为难的局面里推。而且,就我们观察身边的情况来看,进入初中,刷题已经不能带来特别大的优势了。娃身边学竞赛的同学,有些甚至平时的作业都不做了,但是也影响他课内的学习。可能竞赛学习的难度和深度已经超过了课内,所以孩子自然有了一种“降维打击”。
现在的高中班级里,同学们基本也没有“死刷题”的了,大家都比较松弛。而且之前开家长会,大家互相交流了一下,我发现儿子班里的家长们都说,小时候娃科普类的书看得特别多。如果对数学自己就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很强,建议学,最好是启发着学、引导着学,而不是大量刷题和套路。一如小时候他喜欢看地图,我就给他买了很多地图和讲地图的书。为了能搞明白地图怎么看,他自己就对着这些书和图去研究、理解,努力把它搞明白。我觉得孩子都有自己的认知,不用让别人过多地去教,去灌输。很多东西其实他带着兴趣去钻研、去研究,自己也能够很好地自学到一些知识。
但要做到这一步,“兴趣”是永远的大前提。一定要在孩子感兴趣的方向做引导,如果没有兴趣,那就从“建立兴趣”入手。包括我们的教育也不应该记忆式熟练式学习数理,这只能导致厌学。比如说,如果不喜欢数学,是不是可以通过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名人的传记,了解他们利用数学解决了哪些问题;又或者找到一个孩子觉得有趣的角度引入…只要是可以增加孩子数学兴趣的方法,都值得尝试。读的过程能给孩子增加一些对这个方向知识的兴趣,我觉得是比“单纯收获知识”更重要的。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时候如果没有一个“问句心理”,只是一个“接纳心理”的话,不会走得长久,娃也很难很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