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巨头花旗银行退出中国,我国高铁负债6万亿,富士康大撤退!

2024-05-16 22:19   上海  

花旗集团发布声明称,已同意向汇丰银行(中国)出售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包括个人客户持有的账户、存款和相关理财产品。根据声明,此次交易涉及的存款和投资管理资产总额约为36亿美元。交易条款未披露,预计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双方宣布后,市场随之引发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这家在中国扎根百余年的外资银行为何“撤退”?汇丰将如何“接棒”?花旗银行介绍      花旗银行是属于美国的,花旗银行于1812年6月成立,原名是纽约城市银行。     花旗银行(Citibank)是花旗集团属下的一家零售银行,其主要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 York)。     花旗集团在全球一百多个国家约为二亿客户提供服务,包括个人、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提供广泛的金融产品服务从消费银行服务及信贷、企业、投资银行服务、以及经纪、保险和资产管理等,非任何其它金融机构可以比拟。现汇集在花旗集团下的主要有花旗银行、旅行者人寿、养老保险、美邦、Citi-financial、Banamex和Primerica。


#01预计2024年上半年交易完成

事实上,从此次宣布的出售情况看,本次收购除了不涉及花旗中国信用卡、个人房贷及其他贷款等零售业务外,也不涉及花旗中国的企业和机构客户。目前交易条款暂未披露,预计交易将于2024年上半年完成。对此,花旗全球拟出售业务部门负责人Titi Cole表示,“这是花旗退出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计划实施的重要一步,花旗全球在执行业务剥离实现简化公司的战略方面继续取得进展。该交易对于我们相关的员工和客户而言都是一个积极的结果。”花旗中国负责人、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钰华表示,“我们将继续坚定服务在华的企业和机构客户,支持他们的跨境需求。”另外获悉,此次交易完成后,被收购业务将融入汇丰中国财富管理及个人银行业务的运营中,汇丰亦计划邀请花旗中国服务于个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的相关员工加入汇丰的内地团队。近日,花旗银行宣布将退出中国市场,特别是其个人信用卡业务将于2024年5月6日起停止交易功能。这一决定引发了广泛关注,对于个人用户和企业来说,无疑将带来一定的影响。个人信用卡用户:需做好调整花旗银行个人信用卡的停止交易功能意味着,自2024年5月6日起,这些信用卡将不再支持消费支付等交易用途,相关产品权益与服务也将逐步停止。对于仍在使用花旗中国个人信用卡的用户来说,需要提前做好调整,确保自己的支付和信用需求不受影响。

#02花旗“瘦身”

1902年来到中国市场的花旗,于2007年4月,成为首批注册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此后,花旗银行先后在全国12所城市(北京、长沙、成都、重庆、大连、广州、贵阳、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开设网点。截至目前,花旗服务在华运营着70%的财富500强企业,300多家中国领先企业和众多新兴新经济企业。2021年4月15日,花旗集团宣布,将对其全球个人银行业务进行重组,计划退出包括中国、印度等13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目标是将资源和投资聚焦于那些更具竞争优势和规模效应的业务。随后在2022年12月,花旗宣布将逐步关闭其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但不涉及其对公业务。对于花旗的这一决定,在行业内看来并不感到意外。实际上,在过去两年间,这家“百年老字号”的花旗集团在全球市场的“瘦身”行动不断推进。除了星展集团收购了花旗集团在中国台湾地区个人银行业务外,花旗集团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的个人银行业务被新加坡大华银行集团收购。与此同时,在花旗宣布将退出个人银行业务的跨亚洲、欧洲、中东和墨西哥的全球14个市场之时,其已完成在澳大利亚、巴林、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泰国和越南8个市场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此外花旗方面还透露,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完成印度尼西亚的个人银行业务出售。除了关闭中国内地的个人银行业务,花旗还将关闭其在韩国的个人银行业务以及全面结束在俄罗斯的业务。同时,花旗还宣布,将寻求其在墨西哥的个人银行、小型企业和中型市场业务的IPO。#03为何撤退?

花旗银行是全球知名的金融服务公司之一,也是美国最大的银行之一。然而,近年来,该银行却选择了从中国撤离。那么,花旗银行为什么撤离中国?其原因有哪些呢?一、 法律环境不稳定    尽管中国政府在金融体系领域加强了监管,但外资银行经营环境仍然不够稳定。内外交织的法律环境和监管机制使得花旗银行难以合规经营。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经营必须遵守的政策规定和监管机构的审批程序也让花旗银行感到疲惫。二、 市场竞争不利    在中国市场中,花旗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中国拥有数量庞大的本土银行和外资银行,这些银行都在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业务范围,以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与此相对应的是,花旗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进一步加剧了其退出中国市场的决定。三、 风险控制难度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风险也日益增加。花旗银行在中国的业务范围主要是企业金融和投资银行业务,而这两个业务领域风险控制难度较大。由于中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各个产业领域都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优化,业务环境变化不稳定,因此花旗银行退出中国市场也是为了减少风险。四、 人才流失严重    对于外资银行来说,拥有一支优秀的职业队伍非常关键。但在中国,人才流失问题却非常严重。许多优秀的员工都离开中国,加入国内银行或其它行业,导致外资银行的人才储备不足。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银行,花旗银行的员工队伍是其在中国市场上存在的重要优势之一。然而,由于人才流失问题,花旗银行在中国市场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花旗宣布计划退出中国的消费银行业务,这也是其在亚洲、欧洲、中东、非洲和墨西哥等14个市场退出消费银行业务的更广泛的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花旗银行的退出代表的是整个市场发展的一个核心变化,而对于当前的市场来说,市场是在进行不断的升级和优胜劣汰的花旗银行,在竞争中竞争力不足而退出是以市场发展的必然,也是我们需要客观认知的事情。
作为全球个人业务战略转型的后续,花旗银行退出中国市场,只是该集团制定巨大转型计划中的一环。在外界看来,这是该行在全球个人业务战略转型的后续。谈及退出原因,花旗集团首席执行官简·佛雷泽曾表示,“花旗缺乏个人银行业务竞争所需要的规模”。简言之就是该业务的利润贡献没有达到预期,有可能成为整个集团的累赘。甚至用业内人士的话则更加通俗易懂:“带不来盈利的业务退出很正常。”显而易见,花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之所以关停对私业务,是因为其成本相对较高,收益却较为微薄。从财务数据来看,花旗中国近几年的业绩并不乐观。2019年至2022年,该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59.5亿元、55.8亿元、54.4亿元、56.16亿元,特别是2022年的营收甚至低于2019年。同期净利润方面,花旗中国分别为20.7亿元、17.3亿元、18.0亿元、16.58亿元。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的成绩更是差强人意。再从细项来看,花旗中国2022年年报中除去未分配项目外,主要分为公司银行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其中,个人银行业务2022年营业收入为14.43亿元,约为公司银行业务的34.59%。除体量更小外,个人银行业务2022年利润为亏损3.85亿元,而2021年为盈利1.27亿元。并且,花旗中国2022年公司银行业务为盈利22.49亿元。而此次合作对于花旗的未来而言,或将有助其更加专注对公业务。
#04汇丰加码中国市场

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金融业外商投资者之一,汇丰集团近年来也在通过自身业务增长和战略投资并购,加速拓展业务、提升服务能力,持续加码中国市场。相关信息显示,目前汇丰中国作为内地资产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累计获批的QDII境外投资额度在银行同业中长期保持领先,其私人银行服务已拓展至六个主要城市。对于这起收购,汇丰中国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表示,中国是汇丰集团重要的战略性市场,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抱有信心,作为汇丰中国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次收购将提升财富管理业务规模,为进一步增长提供新的动能。汇丰中国则在公告中表示,中国内地的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已经成为汇丰在亚太地区提升财富管理业务能级的发力点之一。据悉,目前汇丰中国私人银行服务已拓展至中国内地6个主要城市。同时,汇丰集团已实现对汇丰人寿的全资控股,汇丰保险经纪近期亦获批基金销售牌照。汇丰私人财富规划师计划招聘3000位,现已到岗1400余人。作为内地资产规模最大的外资银行,汇丰集团是唯一拥有商业银行、保险、基金、证券、金融科技等业务实体的国际金融机构。近年来财富管理业务亮点频出,已经成为当前外资财富管理机构中的领先者。今年4月份,汇丰集团曾宣布在中国内地市场正式启动大财富管理矩阵策略,加速投入把握中国财富市场机遇,标志着外资金融机构首次加入大财富管理赛道。从此次汇丰收购花旗相关业务来看,两家外资行的客户画像都聚焦于服务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有全球资产配置需求的境内中高端客群,在业务领域的总体风格颇为相近,汇丰或许是看中花旗的客户资源。一句话总结:汇丰的主要营收和利润来自亚洲;而花旗的主要业务在北美和欧洲,而亚洲业务是其收缩的方向。两者的“一退”“一进”,各取所需。今年以来,外资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布局。先是恒生银行在大湾区落地其内地首家跨境财富管理中心,同月华侨永亨银行(中国)又宣布在中国推出私人银行业务。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政策逐渐落地,外资银行可以在华设立独资的证券、期货、基金管理等机构。尽管有部分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传统个人业务有所收缩,但中国具有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被国际市场广泛看好,国人的国际化配置需求还将进一步提升。花旗集团(Citigroup Inc.)或花旗(简称花旗)是一家美国跨国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市。该公司由银行业巨头花旗集团和金融集团Travelers Group于 1998 年合并而成;Travelers 随后于 2002 年从该公司分拆出来。花旗集团拥有花旗银行的控股公司 Citicorp以及多家国际子公司。花旗集团在特拉华州注册成立。花旗集团是美国第三大银行机构;它与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和富国银行并称为美国四大银行机构之一。它被金融稳定委员会视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银行,并且通常被认为“太大而不能倒”。它是Bulge Bracket中的八家全球投资银行之一。经营状况并不乐观,业务收缩势在必行从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看,2019年~2021年,花旗银行在华营收持续下滑,分别为59.5亿元、55.8亿元和54.4亿元,净利润也波动下滑,分别为20.7亿元、17.3亿元和18亿元。今年三季度,花旗集团总营收为185.1亿美元,同比增长6.1%;但净利润只有34.79亿美元,同比降低25%。而且在CEO做出重组表态的上一年,2020年的花旗银行,零售业务收入仅占其总营收的5.4%,而支出部分超过30亿美元,占花旗银行总支出的7%。管理层决策失误,次贷危机损失惨重
从2006年6月开始,花旗集团消费贷款集团的首席承销商、高级副总裁理查德·M·鲍文三世(Richard M. Bowen III)开始向董事会发出警告,称抵押贷款业务所面临的极端风险可能会导致巨额损失。该集团每年买卖 900 亿美元的住宅抵押贷款。作为质量控制主管,鲍文的职责对于确保单位的信誉至关重要。2006年鲍文首次举报时, 60%的抵押贷款存在缺陷。2007 年,不良抵押贷款数量开始增加,最终超过了总量的 80%。许多抵押贷款不仅存在缺陷,而且是抵押贷款欺诈的结果。鲍文试图通过每周报告和其他通讯来唤醒董事会。2007年11月3日,鲍文给花旗集团董事长罗伯特·鲁宾以及该行首席财务官、首席审计师和首席风险管理官发电子邮件,再次揭露风险和潜在损失,声称该集团的内部控制已经崩溃,并要求外部对其业务部门进行调查。随着危机开始蔓延,花旗集团于 2007 年 4 月 11 日宣布,将进行大规模重组,裁减 17,000 个工作岗位,约占员工总数的 5%,旨在削减成本并提振长期表现不佳的股票。到 2008 年 7 月,花旗集团被描述为陷入困境,到 11 月,尽管收到了 250 亿美元(2021 年约为 313 亿美元)的纳税人资助的联邦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资金,但他们还是资不抵债。2008年11月17日,花旗集团宣布计划在2008年因连续四个季度亏损而裁员23,000人的基础上再裁员约52,000人,并报告称在2010年之前不太可能再次盈利同一天,华尔街市场做出了回应,股价下跌,公司市值从两年前的 3000 亿美元降至 60 亿美元。最终裁员总数超过10万名。其股票市值从两年前的 2,440 亿美元降至 205 亿美元。花旗集团普通股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价格远低于 1.00 美元。(来自维基百科)。2008年,花旗集团收到了最政府注资,其中包括 200 亿美元的注资,此前该集团股价上周暴跌 60%,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担心花旗集团需要大量资金来度过经济衰退。不到一周后,该公司制定了裁员 52,000 人的计划,留下 30 万名员工。继美国上个月注入250亿美元之后,又注入了200亿美元政府资金。在这一轮中,政府将购买优先股,并支付 8% 的股息。为了换取救助,花旗集团将季度股息从每股 16 美分削减至 1 便士。未经美国同意,它在三年内不得提高支出。花旗银行在美国很多州也没有业务在他自己的母国也不是哪里都去得了,分支机构主要分布在纽约、加州、迈阿密和芝加哥地区花旗银行虽然是一家全球性的银行,但它并不在美国的每个州都设有分支机构。这主要是由于商业策略、市场需求和法律法规等因素所决定的。以下是一些没有花旗银行分支机构的美国州以及可能导致其无法进入的一些原因: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这两个州的人口相对较少,而花旗银行可能决定优先考虑在人口更多的州开设分支机构,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实现盈利。缺乏市场需求:花旗银行可能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潜在客户数量来选择开设分支机构的地点。如果在某个州的市场需求相对较低,银行可能不会投入资源进入该州。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涉及银行业务的许可和合规性。如果某个州的法律法规对银行的运营造成不必要的障碍或不利条件,银行可能会决定不进入该州。竞争环境:在一些州,已经存在强大的本土银行和其他国际银行,竞争激烈。花旗银行可能会考虑这些竞争因素,以及是否能够在该州建立强大的客户基础。成本考虑:开设分支机构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花旗银行可能会评估这些成本与潜在收益之间的平衡,以决定是否在某个州建立分支机构。花旗也在退出澳大利亚、退出印度等国家尽管花旗集团于 1902 年扎根印度,但仍将其印度消费者业务部门出售给了国内银行 Axis Bank。在印度经济和银行业迅速转型的背景下,花旗银行无法在 1985 年进军的消费银行领域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因此,该集团决定退出在印度的零售业务。然而,该银行并不是第一家离开该国的外国银行。通过这一举措,它加入了德意志银行、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的行列,这些银行都大幅缩减了在印度的业务。花旗集团于 2021 年 5 月宣布退出。首席执行官 Jane Fraser 表示,尽管市场业务出色,但该集团缺乏与国内银行竞争的规模。除印度外,该集团还退出了十二个区域的消费者业务,包括中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巴林、韩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越南、菲律宾、泰国、波兰和中国台湾地区。花旗与中国1902年,一家名为City Bank of New York(纽约城市银行)的银行在上海外滩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分行。这也是第一家在中国开业的美国银行。那时,在车水马龙的上海滩,City Bank的门前每天都悬挂着一面美国国旗,格外引人注目。红蓝白的三色旗子上,有星星、有横条,花俏的样子,让当时的中国人给它起了个挺形象的名字——花旗。City Bank从此也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花旗银行,沿用至今。时间拨到一百年后。2007年4月,花旗银行成为首批注册成为本地法人银行的国际银行之一。此后,在全国12所城市(北京、长沙、成都、重庆、大连、广州、贵阳、杭州、南京、上海、深圳和天津)都拥有该行分支网点。120年前,在美国本土都未能顺利开展跨州业务的花旗银行,已经开始在几万公里外的别国,尝试开设分行。中国便是它第一波进入的市场。120年后的12月15日,这家跨越了近两个世纪的外资银行正式官宣,逐步关闭中国大陆的银行卡、房贷、个人贷款、存款、投资、保险和外汇等个人银行业务。2012年,全球市场部门和东方证券成立了东方花旗证券,这是一家总部位于上海、在中国市场运营的股票和债务经纪公司。总之,花旗银行退出中国个人业务并不应该被视为一件令人大惊小怪的事情。这只是一个正常的商业决策,受到市场竞争、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等多个因素的影响。银行业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因此银行需要不断调整其业务策略,以确保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一决策可能不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因为其他银行仍然在中国提供服务,市场竞争仍然存在,客户仍然有多样化的选择。

近日,一则消息刷屏了,那就是高铁也宣布涨价了。

按照官网的公告,武广高铁、沪杭客专、沪昆客专、杭甬客专4条高铁,票价将迎来上涨,按照公布的最高价格来看,一、二等座涨20%左右,而商务座,最高涨幅近40%。

当然,完整的说法,并不是说涨价,而是“灵活定价机制”,公布的票价是最高定价,也可以不定这么高的价,还有最低5.5折的下限,也就是说也可能不涨,打折。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打折的情况应该非常少,除非在完全没客流的情况之下,大部分情况之下应该是涨价的,因为这4条高铁线路,一直票比较紧张,乘客出较多。

为何高铁要涨价?其实原因非常简单,那就是现在的负债太高了,运营又在亏损,财政压力太大了, 所以需要涨涨价,靠富人来补贴一下穷人。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高铁一路狂飙,全球鼎鼎大名,里程已经升到了4.5万公里了,甚至差不多是达到了县县通高铁了。

但是,高铁的建设成本太高了,而中国高铁建设主要靠债务融资,所以目前国铁集团(原铁道部)总债务已经达到了6.13万亿,这有多夸张,相当于2.5个恒大的负债了(恒大负债2.4万亿元)。

同时,高铁运营也不赚钱,目前全国所有高铁中,赚钱的只有京沪、沪宁、宁杭、广深港、沪杭和京津这6条,其它的全部在亏钱。


建设要钱,运营又亏钱,接下来还要维护,按照这样下去,高铁就玩不下去了,虽然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性质较为浓厚,高铁并不完全看盈利,并不需要赚钱

但如果长期这样下去,负债越来越高,亏的越来越多,肯定是无法健康长久的运营下去的,所以还是要考虑收回一点成本,便于高铁更为健康的发展。

于是有了这次涨价,并且涨价的是比较热门,且相对经济发展一点地区的高铁,相当于就是让富人区的富人们从高铁时,多出点钱,来补贴相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高铁,也就穷人了。


而这次涨价,估计受影响的,主要是湖南、湖北、江西的百万“打工人”,大家坐高铁,特别是年节往返,应该又要多一笔不菲的交通支出了。

不过如果嫌高铁贵,也可以考虑坐绿皮火车的,这些火车逢年过节也不涨价,只是速度慢一点。


富士康从河南撤退,影响几何?

事实上,早在2023年初就有消息称富士康准备全面撤出中国,在这之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河南。

 图源:微博@富士康科技集团

毕竟从2010年引入富士康以来,这个大型代工企业就占据了郑州大部分的出口额。有消息称,从2010-2023年间郑州外贸总额上涨近17倍,富士康便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过需要搞清楚的是,富士康为何选择从河南撤离?又释放了哪些信号呢?


撤离河南,原因何在?

近期有数据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作为传统外贸强省的河南进出口额下跌高达23.4%。跌幅仅小于江西,让人颇为意外。

不过细细研究就会发现,河南尤其是郑州的出口额高度依赖于富士康的贡献,从2010年进入郑州开始,富士康一度占据郑州出口额的80%以上。

富士康在进出口方面的下滑,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省的外贸数据。

根据富士康母公司工业富联所发布的财报显示,2024年第一季度富士康进出口额减少了486.8亿,同比下降44.1%,甚至比河南全省外贸规模减少的还要多。

 图源:微博@富士康科技集团

之所以如此,核心原因当然是富士康加速撤离河南的步伐,这一点仅从出口手机数量的变化上便可见一斑。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出口手机数量为5761万台,同比减少14.5%;然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出口手机数量直接断崖式下降到664万台,同比减少超千万台。

从这里不难发现,富士康的产能已经完成了大规模迁移。


撤离河南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作为全球知名的代工企业,富士康的核心业务就是收取加工费,对郑州园区而言苹果就是富士康的第一大客户。

只不过由于国内人工成本的持续上升,富士康赚取加工费的空间越来越小,于是就想方设法把工厂搬到印度或者东南亚国家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好比十几年前刚进入内地设立工厂的阶段。

 图源:Pexels

作为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面对动辄数10万名员工,富士康当然会选择在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区设厂。事实上不只是富士康,包括三星和众多国产品牌在内,几乎都在印度有相应投资。

如果再加上全球消费电子市场逐渐下行的原因,富士康减产和压缩成本便成为了必须要走的一步棋。


河南外贸有多依赖富士康?

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曾说过一句极富争议性的话,“富士康随时可以撤离大陆,在中国大陆建厂是在赏饭吃”。这番言论当然会让很多人不满,毕竟富士康自身也吃到了很多人口红利。

只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富士康对于河南的外贸贡献度的确相当之高,关键原因在于富士康在河南投资,不仅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税收,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河南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

通过数据更能够看到这一点。以2019年为例,郑州富士康在当年的出口总额为2199亿,进口总额为1138亿,累计占到了郑州当年进出口总额的81%。

 图源:Pexels

这还只是其一,在就业产业链方面,有消息称富士康工厂在河南的员工有30万左右。如果算上以富士康为核心包含众多上下游企业的产业群,例如餐饮、住宿等,涉及的就业人数或许能够突破百万。


要知道整个郑州的常住人口约1200万,按照700万适龄工作者来计算,不夸张地说,每7个本地人当中就有1个人的工作和富士康有关联。

再加上税收贡献、对房价的带动等,富士康对当地的影响则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郭台铭在首次飞往郑州时,当时的河南省省长亲自到新郑机场接机,并且在此后还为富士康提供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图源:新浪微博

也难怪坊间有传闻称,“郑州不能离开富士康,就像西方不能离开耶路撒冷”。

有相关数据显示,富士康在刚进入河南的前几年,新郑机场货机周航班量超过100班。2010-2017年间,新郑机场货邮吞吐量复合增长率高达28.7%,郑州更是几乎以一己之力贡献了苹果产能的半壁江山。


没了富士康,还能靠谁?

大多数的商人和公司都是逐利的,时常陷入舆论漩涡的富士康,自然也不例外。

不可否认,河南在过去一两年都在努力挽留富士康,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税收优惠和硬件支持等。尽管如此,双方的缘分也只能被迫告一段落。

毕竟整个智能手机市场触及天花板已经持续多年,很难再有质的飞跃,因此河南也并没有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在富士康决定撤离之际,河南开始积极引入其他产业,眼下国家相当支持的新能源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积极应对富士康的撤离,郑州此前就喊出要打造“新能源汽车第一城”的口号。

 图源:Pexels

尤其是富士康在郑州发展的十几年间,诞生了大批高素质且受过专业技术训练的工人,还有相应产业园区配套,有着不错的转换轨道基础。更不用说郑州还拥有宇通客车、东风日产等多家整车企业。

在这之中,绕不过去的就包括已经贵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厂商”的比亚迪。

结合目前的信息来看,比亚迪在郑州拥有一座新能源汽车代工厂,规模达1.6万亩,一期和二期加起来产能预计将达到每年100万辆,不管是在工厂规模还是产能方面都远超富士康在郑州设立的代工厂。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对此有比亚迪相关内部人士表示,目前郑州工厂有2万多名员工,整座工厂主要负责生产包括宋Pro在内的比亚迪高端车型。超2000亿产值的贡献度,完全可以弥补富士康撤离所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角度来看,没了富士康又如何?


上海国际投融并购NEWS
道不轻传,法不贱卖,随缘度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