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钱加速,我国M2已经305万亿了!

2024-04-28 06:47   上海  
截至3月底,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已超过300万亿元,达到305万亿元。换算成美元,约为42.1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新高。

2024年3月,我国M2存量突破了300万亿。回顾历史,我国M2首次突破100万亿是在2013年3月,7年后即2020年初,M2正式超过200万亿,而仅仅4年后就突破了300万亿,扩张速度可见一斑。去年底,全国人大《对金融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中提到M2-M1增速差与资金空转的联系。今年4月,国新办发布会上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目前广义货币M2余额超过300万亿元,这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总体看,当前存量货币确实已经不低了。”如何看待M2的规模与快速增长?

要分析M2增长的原因,首先要从其构成入手。M2是人为定义的指标,按照定义,我们可以将M2拆解为五个部分:M0、单位活期存款(M1-M0)、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非银金融机构存款、非存款类机构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截至今年3月,我国M2余额为305万亿,其中个人存款146万亿,占比为48%,其次是单位活期存款57万亿(19%)、单位定期存款53万亿(17%)、非银存款(9%)、M0(4%)和零售货基(3%)。该比例近些年整体变化不大,因此可以说,M2的存量主要是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的存款贡献的。

那么从货币创造的视角看,M2是如何派生出来的?现代货币信用体系之下,贷款派生存款,资产创造负债。M2最主要的派生方式就是银行的信用扩张行为(主要是放贷款)。此外,银行用自营资金购买资管产品、财政支出、外汇占款也会带来M2增长。最后,理财等部分债券持仓的变化也会对M2造成动态影响。

下图1展示了M2是如何派生的,图2则表示了派生之后的M2被留存在了哪些地方。

从增量看,各渠道派生M2的能力不同:
1) 对实体贷款,包括居民+企业信贷。这是M2派生的最主要方式,增量占比最高,近几年维持在80%以上。
2) 财政支出。占比较小,且季节性波动大,对短期M2增长有一定解释力,长期则影响很小。
3) 外汇占款。2012年之前对M2增速的带动非常明显,与贷款派生不相上下。但之后影响力大幅减弱,目前与财政支出接近。
4) 其他部分,主要受表外业务影响。例如2012-2016年,影子银行和非标兴起,表外业务扩张带动M2大幅增长,2017年金融严监管之后,该项目明显降低。2022年则先上后下,一定程度上源于央行的利润上缴(相当于直接向实体投放资金),此外央行也解释过2022年底的M2高增是由于理财赎回。


理解了M2的构成,再来看我国M2高增的原因就不难理解了:
第一,我国经济多年来依靠出口+投资驱动。前者带来大量外汇占款,后者以地产基建等重资产行业为主,贷款需求强,二者都会带来M2增长。

第二,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是实体的流动性源头。而M2是银行负债端的代表,因此经济增长→银行扩表,M2自然大幅扩张。

第三,居民的储蓄习惯问题。我国储蓄率长期居高不下,据IMF数据,2023年我国国民总储蓄率为44%,相比之下美国和日本分别为16%和30%。储蓄率偏高主要与居民财富贮藏手段和企业融资结构有关。此外近几年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增多,宏观不确定性增大,居民存款进一步定期化。高储蓄表面上看是结构问题,即M2存量中居民存款占比较多,但也会间接带来增量问题。试想居民100元存款中如果有20元投资股票,20元投资债券,企业就会新增40元融资,且M2保持不变。但如果居民的100元全部存在银行,企业融资就只能靠新增贷款,M2相应增长。

综上,M2高速增长是过去多年来金融持续不断地支持实体经济的一个反映,也和我国融资模式和居民储蓄习惯有关。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增长,M2存量自然会倾向于水涨船高。

M2的持续扩张往往会引发一些担忧:1、M2/GDP是衡量宏观杠杆率的指标,该指标不断攀升,引发对债务驱动经济增长和债务依赖的担忧;2、M2的持续扩张经常会被形容为“大水漫灌”,引发流动性泛滥、币值稳定的担心;3、货币学派认为通胀本质是货币现象,受此观念影响的投资者会担心M2持续扩张会引发通胀或资产泡沫。

在实践中,特别需要厘清几个关于M2的误区:
一是,M2不能简单做国别比较。各国货币统计口径不同,例如美国的M2不包括10万美元以上大额存款,我国则没有类似区分。真正与我国M2对应的是美国的M3,但该数据多年前就已经停止披露。因此不能从美国M2只有20万亿美元,推出美国货币供应量少于中国的结论。

二是,M2/GDP指标不能完全衡量“货币超发”。M2不是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而是商业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供应,GDP代表经济产出,M2/GDP似乎能衡量货币供应量是否超出了实体经济需求。但M2是存量,GDP是流量,二者之比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导致看上去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而且M2指标经历过多次调整,目前非银存款、理财规模、货基等对M2增速都有一定影响,但这些项目大多存在季节性波动。2010年前后我国推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弥补M2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货币超发与否更核心的判断标准是通胀或资产价格,目前中国CPI、房市、股市都未表现出货币超发的迹象。

三是,M2规模高未必不好,其中的存款是居民财富载体,也体现了对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支持。M2的大头是居民存款,是居民财富的载体,说明社会发展惠及了居民部门。信用扩张是现代社会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如果M2增长大量靠非银加杠杆或僵尸企业贷款派生,或者明显与收入预期不匹配的提前消费,其增长可能是不健康的,本质上还是取决于经济增长模式。从M2的派生渠道看,2017年之前,表外+非银的占比不低,说明不少M2是通过影子银行派生出来的(但最终也投向了企业,只是成本偏高)。2017年之后随着金融严监管,该比例有所降低。近几年我国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房地产因素日益弱化,制造业、绿色、小微贷款增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因此M2增长反映了银行体系对经济转型的强力支持。

四是,所谓“融资性货币”与“权益性货币”有别。显然,这两个概念都不规范,前者对应企业、居民部门自身加杠杆,货币增长的过程也是负债扩张的过程。而美国财政货币化的过程中,向居民和企业账户投放货币,本质是一种转移支付或财政补贴,降低了居民和企业的杠杆,并直接提升其购买力。不难看出关键是加杠杆的主体是居民、企业还是财政。

此外,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一个关键指标,一国货币流通速度越快,需要的广义货币就越少。据IMF数据,截至2016年,我国的广义货币流通速度指数为85,美国则为95。从近几年M1趋势来看,我国货币的流通速度可能并不高,大量资金还是存在一定沉淀。

那么如何看待M2增长与“空转”的联系?显然M2是果而不是因。如前所述,我国经济体量持续增大,企业资本和居民资产持续累积,这些都会带来货币需求的上升,M2增长很难逆转的。至于空转套利,据央行解释是“一些银行在经营模式和内部考核上,仍然还是有规模情结,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有效融资需求。部分企业借助自身优势地位,用低成本贷款融到的钱买理财、存定期或转贷给别的企业,主业不赚钱,金融反而成了主要盈利来源,这就容易形成空转和资金沉淀,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显然空转的成因出现在银行放贷这一环节,M2只是结果。假设银行抛弃规模情结,不用低价贷款冲规模,信贷和M2增速自然会降低。

但M2规模的高企,尤其是居民存款为主的结构确实折射了一个现实,即金融体系的效率不高。当前,创造单位GDP需要的社融或M2增量越来越高。同样以美国为例,尽管美国货币供应量也不低,但美国的直接融资市场非常发达。大量的美国居民会持有公司股票,职工养老金也会大量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本质上也是居民持有)。这就使得资金的活化程度大大提高,企业获得融资,居民分享盈利,金融体系的效率较高。

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仍有必要性。如央行提出“合理把握债券与信贷两个最大融资市场的关系”,证监会提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以及新国九条严控上市公司标准,都旨在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市场,吸引更多资金参与。贷款“节奏平滑”的要求也是希望银行减少低价冲量行为。实际上,真正能降低M2增速又不影响支持实体经济的手段还是发展直接融资市场。

资金最终会流向哪里?M2中大部分是居民和企业存款,这些庞大的可支配资金的流向对经济和市场走势无疑对产生重要冲击。如果居民部门充满乐观主义情绪,将存款积极用于消费、购房等,就会变成企业存款,企业通过扩大生产或发工资又会形成新的居民存款,从而加速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增长、引发通胀。但居民部门也可以购买理财或以存款等形式保存财富,这经常被误解为是所谓“沉淀”。但过去三年的现实是,居民就业和收入预期不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有所增加,避险需求提高,大量资金选择最安全的定期存款,以及相对安全的基金理财,尤其是后者形成了配债需求。银行在信贷额度压力下低价放贷,确实也导致部分企业将贷款资金买存款或理财套利,形成了局部的“空转”,这些也是债券市场需求旺盛的原因之一。往后看,在假设资金保持在国内的前提下,关注几个可能的流动性“出口”:

1)存款和债券市场依然是核心的“蓄水池”,这是由经济增长、通胀、风险偏好的长期趋势所决定的。
2)黄金兼具避险属性+全球货币替代作用,同时也是居民相对容易获得的财富贮藏手段,但体量太小,仅仅适合小比例投资。
3)一线城市核心地段地产,尽管在当前看未必是很好的选择,但随着行业逐渐出清+供求回到均衡水平+一线政策放松+利率水平进一步走低,有可能还是会成为部分人群财富保值的手段。
4)股市,我们已经看到监管力促市场供求关系、上市公司质量、股票分红等生态优化,后续还期待产业竞争格局和企业盈利的好转,以及股市本身波动性的降低,场外资金充沛,赚钱效应可能是最好的“广告”。

险提示:外汇占款仅能获取央行口径,非银存款统计可能存在偏差。
考虑到目前情况,美国的M2仅为20.8万亿美元,而欧盟则为16.5万亿美元。
这两者相加的总和仍然不及中国的M2余额。
这意味着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已经超过了欧美的总和!换言之,中国差不多占据了世界一半的货币发行量,印钞机已经运转得非常火爆!
从理论上讲,广义货币的增加反映了经济规模的扩张。当企业获得贷款后,这些资金通过经营活动转化为职工收入和其他企业的存款,从而推动了M2的增长。
与此同时,在印钞机大量投放货币的情况下,中国家庭存款总额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140万亿。
这也加剧了M2的增长。    
一般来说,M2的增加背后除了存款之外,还涉及信贷投放和信用扩张的过程。
尽管中国的M2规模庞大,甚至超过了欧美总和,但却没有出现高通胀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
根据经济学规律,市场上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
然而,实际上,中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涨幅并不高。
反之,商品价格不断下跌,甚至存在通缩的风险。这与我们的常识相悖。
M2是社会上所有货币的总量,也是评价货币政策是否过于宽松的一个指标。
然而,中国的M2突破300万亿,表明中国的货币投放规模异常庞大。这究竟是为何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资料汇总
在中国的商业历史上,前100万亿的M2增长花了57年时间,而第二个100万亿则仅用了大约7年。
然而,从200万亿到300万亿,却仅用了短短的4年零3个月。
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放水”,几乎可以形容为经济的“洪水”,但奇怪的是,这场“洪水”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影响。
这背后的逻辑值得探讨。    
过去我们常说美元在全球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目前美国的M2仅有20.8万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万亿,而中国则是美国的两倍。
进一步比较发现,中国的M2是美国的两倍,但人均GDP却只有美国的1/7。
类似的情况也存在于日本,日本的M2只有8.3万亿美元,相当于中国的1/18,但其人均GDP却是中国的3倍左右。
当然,广义货币的总量并不直接代表实际的财富,因为货币本身仅仅是经济体信用的一种表现形式。
然而,广义货币的多寡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密切相关,这几年中国M2的增长确实相当迅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宏观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中国不像欧美发达经济体一样以第三产业支撑经济增长,中国的消费占GDP比重相对较低,更依赖于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
尤其在新冠疫情之后,消费需求的疲软迫使政府采取放水等措施,但放水本身也符合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数据显示,中国第二个100万亿的M2增长花了7年时间。然而,在这7年内,中国的宏观经济增长表现仍然良好。
从200万亿到300万亿,中国仅用了4年时间,但这4年的平均增速仅为5%左右。
另外,从M2的发行速度来看,它与GDP的增长率并不对等。
过去,中国M2的发行速度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长,远远超过GDP的名义增长率。那么这些资金都流向了哪里呢?
部分原因在于超发的货币被转化为居民和企业储蓄。储蓄率居高不下,使得资金存在银行内,无法流动成为有效的资本。    
这使得经济刺激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杠杆和信贷逐渐演变成债务,这个问题长期来看非常危险,因为货币实际上代表了一个经济体的信用。
当经济生活中信用创造及资本投资回报率较高时,会促使存款趋向定期化和长期化,信托类存款等增长,从而带动M2增速上升。
反之,M1增速上升,而中国自2015年10月以来M1增速一直超过M2增速。
这表明经济活动产生信用的能力持续下滑,现金和活期存款不断增长。
若叠加地产市场下行,这一问题将更加严重。中国M2增速为8.3%,而M1增速则降至1.1%。
这意味着什么呢
长期处于低于M1增速的状态意味着经济信用创造失灵,从而导致经济系统性风险增加,这也是流动性陷阱的概念。
M1代表企业或居民立即可用的资金,以活期或现金形式存在。
而中国的M1余额只有68.58万亿元,相比之下,M2为300万亿,M1只占了68.58万亿,这表明整个经济体的流动性陷阱风险很大。
中国家庭存款总额超过140万亿,但M1只有不到70万亿,这表明大部分资金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在,而非活期现金。
今年一季度,中国家庭存款增加了8.56万亿,相应的贷款仅增加了1.33万亿,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差额高达7.23万亿元,这表明资金只存不动。
这意味着,即使M2不断增长,其边际效益对真实世界的刺激作用会逐渐减弱。
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将对货币体系的健康和长期发展造成巨大风险。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眼下的经济问题似乎是由新冠疫情导致的产业停滞和消费疲软所致,但本质上其实是产业无法支撑金融地产、金融地产无法支撑财政,财政又无法支撑债务,债务难以支撑货币的问题。    
换句话说,一眼望去,这个问题里充斥着大量的水。更具体地说,可贸易品,即产业已经无法支撑金融、地产等不可贸易品。
原因在于中国的产业资本生产率提不上去,为什么生产率提不上呢?
边际报酬率和资本的边际产量衰减相当严重,加之不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过高。金融地产从经济中抽取的租金过高,导致产业被吸干,货币价值与本币资产价格严重脱节,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通俗来说,就好比房价1万元每平方米,而月薪只有3000元。房产背负了过多的货币价值,而实际上与人们的收入差距巨大,其中的泡沫可谓是惊人之大。
这也牵涉到杠杆率的问题,即M2与GDP之比。
目前中国的M2为300万亿,而去年的GDP总量仅为126万亿,这一杠杆率接近250%。
在全球范围内,类似中国高杠杆率的国家并不多。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非金融负债与GDP之比,去年中国的非金融负债也超过了300万亿元,这意味着比例超过了200%。
高杠杆率意味着什么呢?
可以用个人情景来形象比喻。
一个人创业,借了100万购买资产和聘请员工。
理论上,他希望这100万能在三年内还清,并在第四年开始盈利。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尽管营收在增加,但杠杆一直居高不下,最终导致营收增速放缓,但杠杆却无法减少。
一个公司如此,对一个经济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各种回报率过低,M2大水漫灌产生的边际效益递减,长期来看增长放缓,甚至会导致高净值群体的资产外流。
我们常说,富有的群体喜欢移民,其本质上是因为财富增值和保值的困难。    
中国的M2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的真实价值很难有一个恒定的标准。
此外,利率问题也很严重。
近年来,美元利率和中国存款利率出现了严重的倒挂,这也导致了货币贬值。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彻底改变过去的路径依赖。
过去,中国习惯于使用M2来调节市场,刺激经济增长,而不需要改变收入分配。
然而,随着各种边际效益的递减,M2的作用将会越来越有限,货币信用体系也将面临巨大压力。
在杠杆率不变的情况下,债务如何偿还呢?各种地方债务和隐性债务都是数以万亿计的体量。
当前各行各业都难以互相支撑,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人的收入无法支撑。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需要彻底改变过去的路径依赖,从根本上解决分配机制问题,使得收入能够反哺到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领域。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则异常艰难。
在经济增长的舞台上,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框架开始失灵时,债务便开始膨胀,投资收益甚至无法抵消债务利息。
杠杆的使用也具有极大的诱惑性,想要彻底摆脱它,难度可想而知。
过去,融资成本很高,融资可能需要支付10%的利息,但完全可以找到收益率达到15%的资产进行融资。
然而今天,用4%以上的融资成本去支持3%的资产收益率的交易结构十分普遍,只要GDP保持增长,收益率似乎变得不那么重要。
长此以往,货币就会失去其本质。
如今,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像一个拥挤的交通路口,一头是中央银行,另一头则是堵塞在一起的套利机构和交易者,他们似乎认为自己无坚不摧。    
因此,这些套利机构从不退缩,他们坚信着宽松货币政策的力量。
中国的交易赢家不再是赌注市场的信心,而是看谁的负债端更能承受。
只要你对一件事坚信不疑,最终你自己也会相信。恒大公司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货币分配过程中,所有人都越来越需要明白,到底是谁在套利?是严格遵循市场原则的人?
当套利者越来越多时,寄希望于大水漫灌最底层的人,可能最终只得到了一滴甘露,而不是整个海洋
货币从来都不是财富,严格来说,它只是一张纸,真正有价值的是纸背后所代表的信用。


英国房产资产保值保值推荐!

*本文为西伦敦住宅投资项目介绍


今天推荐的项目名位于伦敦西二区,邮编W3,主打性价比和低物业费(£3.9/平方英尺/年)


开发商第一期刚刚推出,一房总价45万英镑(约405万人民币)起,两房总价60万英镑(540万人民币)起。



从项目出发,步行7分钟即可到达最近的地铁站North Acton,由此搭乘地铁红线(Central Line)5分钟可达White City,11分钟可达诺丁山,19分钟可达牛津街。



另外,从项目出发,步行8分钟还能到达女王线(Crossrail)站点Acton Main Line,这个站到伦敦市区其它站的时间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从项目出发,7分钟即可到达帕丁顿(Paddington),11分钟到达邦德街(Bond Street)。


19分钟直达老金融城,28分钟直通金丝雀码头金融城。



对伦敦不太熟悉的投资者还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图,反映了项目的具体区位。



放大更清晰。



除此之外,项目附近已开通的地铁站还有地上铁(Overground)站Acton Central。一旦附近的英国高铁2号线伦敦站——Old Oak Common站开通,还可以38分钟直达伯明翰



值得注意的是,从项目出发,驾车6分钟或骑行14分钟可到达帝国理工新校区。


项目首期Marquise Residences总高16层,共出售88套住宅,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交房,产权999年,在售户型有居室两居室公寓(三居室公寓后续推出),其价格和对应户型如下:


  • 一居室45万英镑(约405万人民币),内部面积42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一居室49.45万英镑(约449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50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一居室(大)57.65万英镑(约523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3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两居室:60万英镑(约540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9平方米+阳台面积6平方米


  • 两居室(大):68.975万英镑(约620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9平方米+阳台面积6.45平方米


再总结一下新项目的亮点:


1. 地处西伦敦二区,环境社区成熟,绿化面积大,性价比高。

2. 交通便利,旁边有地铁Central Line女王线,5分钟可达White City,十余分钟可达伦敦各大地标

3. 交通之外,项目旁边的配套和产业也不错,附近White City有欧洲最大的Westfield商场,帝国理工新校区。

4. 项目在售的是第一期,未来还会有新的几期,房价都是一期比一期高。项目于2025年Q4交房,对于海外投资买家来说,资金周转更灵活。

5. 西伦敦教育资源好,项目毗邻圣保罗公学(St Paul’s Girls School),距离帝国理工新校区和皇家艺术学院也很近。


*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微信咨询,或预约线上或线下看房,详询独家团购折扣。

*在伦敦、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读者可戳下方微信,预约一对一面对面咨询。
❈ 长按下方二维码咨询 ❈
(微信号:chelsea121216)


以下为项目区域和亮点详细介绍:


地理位置


项目位于伦敦W3地区,西伦敦Ealing自治市内的Acton区域。


项目周边有生活配套超市,步行7分钟即可到达Tesco,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骑行10分钟,或者乘坐Central Line一站(5分钟)即可到达White City(白城),这里有欧洲最大的商场Westfield。



下图显示了项目周边餐饮、零售、文娱、健康等配套设施的分布情况。



驾车10分钟或骑行20分钟,可到达Chiswick Business Park (奇西克商务园区),索尼、迪士尼、AXA、星巴克、施华洛世奇、三菱等跨国公司和英国富时100指数公司都将总部设立在这里。



项目所在的西伦敦Ealing本身绿化条件就不错。该地区荣获24项绿旗奖(Green Flag Awards),被评为伦敦生物多样性排名第五的地区。


如果开车的话,20分钟就能到达伦敦著名的Richmond Park(里士满公园)

里士满公园是伦敦占地面积最大的皇家公园,自然环境一流。

▲ 里士满公园

开车13分钟还能到达皇家植物园——Kew Garden(邱园)

邱园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园内共有5万多种植物,还有野生动物保护区。

▲ 邱园

开车16分钟,即可到达毗邻海德公园的南肯辛顿,这里还有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等。

▲ 自然历史博物馆



交通通勤


交通方面,如下图所示,从项目出发,步行7分钟即可到达地铁红线(Central Line)的站点North Acton5分钟可达White City,11分钟可达诺丁山,19分钟可达牛津街。



步行8分钟可达女王线(Crossrail)站点Acton Main Line,仅需7分钟到达伦敦市中心,11分钟到达Bond Street(邦德街),19分钟到达Liverpool Street,26分钟可达希思罗机场。



除此之外,项目周边还配备了3个地铁站和2个地上铁站,分别是:Acton Central(地上铁)、East Acton、West Acton、Acton Town、South Acton(地上铁)



教育资源

从项目出发,驾车6分钟或骑行14分钟可到达帝国理工新校区。


驾车8分钟或骑行12分钟可达皇家艺术学院白城校区(RCA White City)


驾车16分钟可达伦敦大学学院(UCL)。


驾车21分钟到达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


由于地处西伦敦,项目周边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半径3英里内有150多所被评为“Good”和“Outstanding”的顶级中小学。


除了上述学校外,从项目出发开车12分钟,还可到达伦敦顶尖私校圣保罗女子学校(St Paul's Girl's School)。



投资和升值潜力


投资和升值潜力方面,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交通基建。

首先,前两年开通的女王线大大缩短了通勤距离,几分钟时间就能到伦敦市区,提升了项目的交通便利性。


另外项目靠近Old Oak Common区域,这里有英国乃至欧洲最大的振兴重建改造计划,获得了260亿英镑的政府投资。

在这块占地1600英亩的开发用地上,伦敦政府承诺创造6.5万个新工作岗位。


最值得一提的是,Old Oak Common还是高铁2号线(HS2)的伦敦站点,从这里上车38分钟到达伯明翰,届时该站将成为西伦敦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二是产业。

从产业角度来说,除了上面提到的索尼、星巴克入驻的奇西克商务园,项目骑行10分钟可以到达的White City生物医药园也值得重点说说。

伦敦生物医药园的英文是Med City London,成立于2014年4月,获得了英国高等教育资金协会和伦敦市长的支持,并与高校学术科研圈(帝国理工,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NHS医疗机构,企业和科学家一同合作。

伦敦生物医药园的一大园区便坐落于White City,英国最大制药公司——阿斯利康也参与了伦敦生物医药园。


项目介绍


项目由伦敦最大上市开发商打造,目前在售的是第一期Marquise Residences,预计2025年Q4交房,共提供一居室、两居室


小区内有超过三分之一面积的绿化景观,包含公共花园和屋顶花园。


项目首栋公寓楼Marquise Residences视野极佳,下图是从16楼不同方位阳台眺望出去的景色。



项目配套设施齐全,提供休息室、健身房、24小时礼宾服务和500个自行车位。



项目样板间图片如下:



楼盘信息

项目首期Marquise Residences总高16层,共出售88套住宅,预计2025年第四季度交房,产权999年,在售户型有居室两居室公寓(三居室公寓暂未推出),其价格和对应户型如下:


  • 一居室45万英镑(约405万人民币),内部面积42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一居室49.45万英镑(约449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50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一居室(大)57.65万英镑(约523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3平方米+阳台面积4.95平方米


  • 两居室:60万英镑(约540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9平方米+阳台面积6平方米


  • 两居室(大):68.975万英镑(约620万人民币)起,内部面积69平方米+阳台面积6.45平方米

项目其他信息包括:


付款方式:

1、预定时支付定金2000英镑
2、预定后21天内,支付10%的购房款
3、剩下90%的购房款在项目法定竣工时支付

地租:0
物业费:£3.9/平方英尺/年

*如果你对这个项目有兴趣,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微信咨询,或预约线上或线下看房,详询独家团购折扣。


上海国际投融并购NEWS
道不轻传,法不贱卖,随缘度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