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慢阻肺病早诊率 精准识别是关键

健康   2024-10-09 09:53   北京  

为进一步提升一线医生的慢阻肺病临床诊疗能力,即日起,《健康报》每周三的“医视野·实践版”开设“慢阻肺病诊疗与照护专家说”专栏,邀请呼吸医学领域权威专家,就慢阻肺病易混淆疾病的临床鉴别、影像学诊断质量控制、合并症评估、康复与营养治疗、居家照护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和易错点进行介绍。

专栏首篇邀请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杨汀作介绍。

近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我国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临床实践角度看,当前,慢阻肺病仍面临着早期诊断难、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标准化程度不够、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诸多难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阻碍了慢阻肺病的有效控制、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正式开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慢阻肺病的一些权威数据。
慢阻肺病是我国2017年第三大死亡原因。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2018年,我国2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慢阻肺病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高达13.7%
经估算,我国慢阻肺病患者人数近1亿
2019年,我国慢阻肺病死亡率显著下降,年龄标准化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率相较1990年分别降低了70.1%69.5%(得益于慢阻肺病的规范化诊疗与全病程管理的有效推行),但发病率和患病率不容乐观,分别增加了61.2%67.8%

慢阻肺病早期诊断面临困境


现阶段,慢阻肺病的早期诊断工作仍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首先,慢阻肺病早期起病隐匿,易被患者忽视。由于肺脏本身有很强的代偿机制,因此,部分肺功能受损较轻的患者,可不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或者症状轻微。

在我国成年慢阻肺病患者中,轻症患者的占比超过90%。此类患者就医意愿普遍较低,且易存在诊断不足。

其次,医务人员对慢阻肺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较低。一项研究显示,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的慢阻肺病知识测试及格率仅为19.5%,且基层医生(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的慢阻肺病知识得分远低于高血压和糖尿病知识得分。

专科知识的欠缺导致医生面对慢阻肺病高危人群时,筛查意识和主动询问不足,主动干预更无从谈起。

再次,患者和公众对慢阻肺病的认知严重缺乏。大多数患者误认为“咳嗽”“咳痰”“气喘”是上了年纪的表现或者是慢性支气管炎症状,甚至认为是吸烟后的正常表现,这也导致患者及时向医生报告症状及主动就医进行检查的比例较低。

最后,慢阻肺病诊断本身强调科学和规范。其诊断不仅要依据危险因素暴露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临床资料,还需要医生具备准确排除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和持续气流受限的疾病的能力。

鉴别诊断须抓住重点


临床上,慢阻肺病的诊断要点是中年发病,有长期吸烟史或其他烟雾接触史,症状进展缓慢,急性加重期症状超过日常变异并持续恶化;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且为持续性和进展性气流受限。

鉴别诊断方面,慢阻肺病和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的临床表现较为相似,诊断标准也有重叠,需要临床医生仔细鉴别。

1.慢性支气管炎  该病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有些患者有喘息症状)。症状出现时间≥2年,且每年发病时间≥3个月。该病症状可先于或后于气流受限出现(可能与持续气流受限发展和/或加速相关)。

鉴别要点


慢阻肺病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肺动脉高压、肺心病甚至呼吸衰竭等,而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不会出现上述疾病。

2.肺气肿  主要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的持久性扩张,并伴有肺泡和细支气管破坏,但无明显的肺纤维化。

鉴别要点


当患者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症状时,一定要进一步进行肺功能检查,以确定是否达到慢阻肺病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的肺功能检查未提示气流受限,就仍按照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进行诊治,但需要每年复查肺功能情况。


3.哮喘  该病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伴有或不伴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同时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变的气流受限。

随着病程延长,哮喘可引发气道结构改变,即气道重塑。该病的鉴别要点是早年发病(通常在儿童期),每日症状变化快,夜间和清晨症状明显,可伴有过敏史、鼻炎和/或湿疹,有哮喘家族史。此外,哮喘患者的肺功能检查多提示可逆性气流受限。

鉴别要点


典型的慢阻肺病患者可出现肺气肿征象(桶状胸、肋间隙增宽),胸壁叩诊呈鼓音,听诊呼吸音减低,急性加重期可听到哮鸣音或湿啰音;哮喘患者无上述体征,只在急性发作期可闻及哮鸣音,一般无湿啰音。不过,单纯依靠问诊及体格检查很难鉴别慢阻肺病和哮喘,一般还需进行肺功能检查协助诊断。此外,部分哮喘患者长期未规律治疗,病情迁延,出现气道重塑和小气道狭窄,可能会导致不可逆的气流受限,此时,临床医生需要全面分析患者临床资料才能正确判断。

用好“金标准”是诊断保障


肺功能检查是一种无创检查方法,是慢阻肺病诊断中最重要、最可靠、国际公认的“金标准”。
肺功能检查中,如果受检者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FEV1/FVC(简称一秒率,是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例)低于0.7,即可明确存在持续的气流受限。肺功能检查提示持续气流受限是确诊慢阻肺病的必备条件。
虽然肺功能检查具有敏感度高、重复检测方便和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但当前肺功能检查仍存在普及率低、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难以配合和检查质量控制合格率低三大问题
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显示,仅12%的慢阻肺病患者接受过肺功能检查。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50%的县级医院还没有设立独立的呼吸科,未配备标准肺功能仪。乡镇卫生院几乎没有肺功能检查设备。即使在已经配备了肺功能仪的基层医疗机构,不会使用仪器、检查过程质量控制不足和检查报告不合格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值得欣慰的是,随着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逐步为辖区内的慢阻肺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免费提供追踪随访、常规检查等健康服务,这将有效推进基层慢阻肺病防控工作的开展。
(本文同步刊登于今日《健康报》7版)

文: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杨汀
编辑制作:夏海波
审核:谭嘉

 近期好文 

关注  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让诊断“金标准”含金量更高(附视频)

新知  基因组学赋能罕见病诊疗

实践  血压刚过140/90毫米汞柱要不要启动降压治疗?再谈降压治疗时机问题

实践  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迎来第三次更新,提出新


健康报医生频道
《健康报》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国卫生健康行业报。“健康报医生频道”聚焦医学领域热点话题,医学前沿资讯和适宜技术,展示医疗机构、医学院校学科建设、医学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