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脏学等3个新术语被提出
✦
会上,丁小强教授对3个新术语进行了介绍,分别是肾脏学、自身免疫肾病、补体相关肾病。
新术语一——肾脏学(Nephrology)。
丁小强教授介绍,Nephrology这个单词的直译即为“肾脏学”,而非“肾脏病学”。肾脏学比肾脏病学更能体现肾脏大健康理念,不仅关注肾脏及相关泌尿系统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还关注肾脏及相关器官健康的维护和促进。因此,肾脏学更加符合基础与临床整合的医学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规律。
新术语二——自身免疫肾病(Autoimmune Kidney Disease,AIKD),简称自免肾病。
丁小强教授介绍,自身免疫肾病是肾脏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就诊患者(2015—2023年)为例,自身免疫肾病患者分别占肾内科出院患者的41.02%、尿毒症患者的52.58%、肾穿刺患者的85.35%。自身免疫肾病如此多见,主要是因为肾脏是非免疫器官中与免疫关系最为密切的器官。一方面,肾脏的特殊超微结构导致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极易沉积;另一方面,肾脏富含各类免疫细胞,导致免疫反应易发生并可能持续存在。
目前,肾小球肾炎的免疫机制逐步明确,免疫靶向药物层出不穷。丁小强教授认为,进一步明确自身免疫肾病的定义极为重要。自身免疫肾病将成为囊括主要局限在肾脏的膜性肾病、免疫球蛋白A肾病等,以及作为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的狼疮性肾炎、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肾炎等诸多疾病的新术语。
新术语三——补体相关肾病(Complement Related Kidney Disease,CRKD),简称补体肾病。
丁小强教授介绍,肾脏比其他脏器更易受补体(一种血清蛋白质)异常的影响,补体几乎参与所有肾脏病损伤过程。随着补体靶向药物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多,补体已经成为该类疾病的重要干预靶点。尽早明确补体相关肾病的定义,有利于提升临床诊治水平,促进科学研究。
基于此,丁小强教授提出补体相关肾病这一科学名词,即因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直接介导或参与发病而导致的一系列肾脏疾病。补体相关肾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补体介导肾病(Complement- Mediated Kidney Disease),即由补体系统异常活化直接引起的肾病,如C3肾小球病、非典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二、补体参与肾病(Complement- Involved Kidney Disease),即补体参与发病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肾病,如免疫球蛋白A肾病、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以及糖尿病肾病等。
✦ 科技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
✦
本次研讨会的主办方——全国科技名词委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代表国家审定和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经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各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
全国科技名词委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晖介绍,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包括组织各领域的名词审定、公布工作,构建完整的科技名词体系,组织规范名词的宣传、推广、应用、普及。“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加强学术术语工作同时体现着科技文化自信、学术自信、学术自尊、学术骨气。”张晖表示,“医学学科的名词审定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全新的形式让医学术语融合民族智慧与世界表达。”
中国科学院院士席南华在《构建汉语中的科技语言体系》一文中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的迅速发展有自己努力的因素,但毋庸讳言,彼时,我们还主要是跟随者,重要的思想理论一般都是西方学者提出的。这就出现一个问题,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学术自尊和学术骨气。大部分人都满足于做一些质量还不错的工作,论文发到国际顶尖刊物上就已经算是有雄心的了。基本上没有人以提出新的学术思想和理论、开创新领域为目标,仿佛这些与我们无关。”
张晖认为,鼓励医学专业人员积极参与医学科技新概念新术语工作,恰恰是提出新的学术思想的重要途径。
✦ 探索医学人才评价新机制
✦
全国科技名词委鼓励更多的医学专家参与医学科技新概念新术语工作。对于新概念新术语,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就是学术创新性,如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同时适用程度和推广价值都是越高越好。
对于专家如何提出新概念新术语,张晖介绍,目前有以下两种形式:一是在国内外正式场合(出版、会议)首次公开发表/提出的新概念新术语;二是专家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成果,经过凝练和总结后,概括为一个新概念新术语。“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全国科技名词委这个平台,将新概念新术语标准化、权威化。”张晖说。
医学科技新概念新术语工作是一项创新性工作,有利于树立专家的学术地位,凸显学术贡献;有利于提出医学研究新理论,拓展新领域;有利于激励医学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科技新概念新术语工作有助于探索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新标准,或将成为医学科技人才现行评价体系的有益补充。”张晖说。
原文刊于《健康报》(2024年10月16日 医视野·学术 版)
作者:健康报记者 王建影
编辑制作:王建影
审核:谭嘉
近期好文
关注 2023年度中国医学院校/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发布(附榜单)
新知 高血压能“自愈”?《柳叶刀》的这项研究引发对高血压认识的再思考